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文言文分析与综合,考纲要求 2012年湖南考试说明文言文阅读的分析综合有三个要求:(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筛选文中的信息”,主要是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明确题干中筛选信息的指向,依据情理分清主次,排除干扰,正确答题。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对文言文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道理或情感等要点进行归纳,并由此提炼概括出主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分析概括出作者在叙事、说理、写景中表达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指的是作者在文中对所写的人、事、物等所持有的看法和倾向。,命题特点 纵观近几年湖南卷的文言文的考查,命题呈现以下特点: 1文言文阅读试题要求筛选的主要信息有:一是表现人物道德情操和举止特点的信息;二是非传记类文章中体现作者观点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 3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命题趋势 预计2013年本考点仍会在高考试卷中遵循2012年的考查模式。 1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说出某个论点的根据、 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3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1“文中的信息”包括以下方面:表现人物行为主旨的。体现人物志向或行为主张的。反映人物才智或道德情操的。展现人物性格的。非传记类文本中反映事物特征的。,2“筛选文中的信息”常见的题型:以文中主人公的经历或事迹、品质或情操等为依据编为六个句子,然后将这些句子编为四组,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组。对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选择符合或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例1】(2010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秋天,我的朋友宛陵梅圣俞先生从吴兴来看我,拿出他悼念亡妻的诗作,并悲伤地说:“我的妻子谢氏死了。”请我写一篇墓志铭来安葬她。我当时没有空闲写作。 过了一年,他写了七八封书信来,书信中没有不提到给谢氏写墓志铭的,并且说:“我妻子是已故太子宾客谢涛的女儿、希深的妹妹。希深父子当时都是举世闻名的人,世家荣耀。谢氏生于一个富盛的家族,她二十岁嫁给了我,总共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死的时候,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可是谢氏却安适自在(不嫌弃)。治理家庭,有她自己的办法,家里的饮食器皿,虽然不是很多,但(饭菜)一定做得精细又有味;我们的衣服不论旧的新的,都一定清洗得干干净净,并缝补得整整齐齐;所居住的房舍虽然简陋,但一定把庭院洒水清扫得干净整洁;她的一言一行和日常起居,都很和悦从容。我一世贫穷由来已久,外出时有幸能与贤士大夫共游而感到快乐,回家则能见到我妻子的淡静怡然从而忘掉烦忧。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 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我经常与士大夫交谈,谢氏多从屏风后悄悄听我们谈话,过后,她对某人的才能、品德好坏以及时事的得失都能作出评价,都评说得有条有理。 我在吴兴做官,有时从外面喝醉了回来,她一定会问:今日和谁饮酒这么快乐呢?听说是与贤能的人饮酒,就高兴;如果不是,就感叹道: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这一年,南方大旱,她仰头看见飞蝗而感叹说:如今西夏的战争威胁还没有解除,天下苍生赋税很重、生活困难,盗贼又在江淮地区强势出来作乱,而且天又大旱、飞蝗灾害又来。我作为妇人,死了还能有夫君埋葬我,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她能安然面对贫困的生活而不感到困苦的情形,她见识高明而且懂得道理,大多像这样。哎!她一生受我贫困所累,而去世后也没有得到厚葬,只有文字可以彰显她的不朽。而且她平生尤其懂得文章是最珍贵的;死后能得到这样的墓志铭,希望能以此安慰她的灵魂,而且弥补我的悲痛。这是我经常向您请求为她写墓志铭的原因啊。”像这种情况,我能忍心不写吗?,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 ) 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闻其贤者也则悦 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 B. C. D. 解析: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表现其妻之贤惠,表现其妻子之贤、明事理,表现其妻把文章看得很重。都不是直接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 答案:B,筛选文中的信息的具体答题步骤 第一步,对应。找出选项中所列语句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两相比较,在对比中进行确定。 第二步,排除。首先找出明显不符合题旨要求的语句,然后即可排除包括此语句的选项。 第三步,比较。可对有关选项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之处,以此确定有分歧的语句;可对有一定难度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选出符合题旨要求的一个。,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重点。一般来说,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着眼于对整篇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概括。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段含意的前提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中心意思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最终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尽管近几年高考在不断改革,对本考点的考查却很稳定,且多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是,有些省市也出现了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命制的试题,这应引起考生的注意。解答这类题目,要养成分层阅读的习惯。近年高考题中的阅读文段都不太长,其内容往往与文章结构有关联,通过分层,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文中事件的变化、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人物履历的变化以及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等,从而更好地对内容要点加以概括和归纳。阅读时不妨边读边勾画,在勾画的基础上概括段意、层意,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命题人在设置本考点题目时,常常会设置一些“陷阱”,干扰考生的思维。,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归纳概括”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时序颠倒”“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1)时序颠倒。这类错误是指有意将事件先后顺序混淆,造成错误。 (2)误用因果。这类错误是指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 (3)事件杂糅。这类错误是指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条件。,(4)无中生有。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平添了内容。 (5)颠倒是非。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 (6)词语误解。这类错误很细小,因为往往仅是一个词理解错了,而其他表述完全无误。,【例2】(2010江苏高考)(原文及译文见例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 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 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 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解析: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错。“西兵未解”“盗贼暴起于江淮”指西部边境战争威胁未能解除、江淮地区盗贼作乱,并非指“西兵进攻江淮地区”。另外“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文中无根据。 答案: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具体答题步骤 第一步,选项落实。即将选项中涉及到的内容,落实到原文中相关的区域。 第二步,比较鉴别。即拿各个选项表述的内容与原文中相关信息仔细对照,寻找差别点,要特别注意: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过程、结果及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第三步,对比,排除。即根据前两步的分析结果,对比选项,用排除法筛选出答案。,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各部分内容要点加以综合分析,从中提炼出作者在文中通过具体材料要表达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思想,也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或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念或看法。,考点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此考点主要从四个方面命题: (1)作者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以及对所写人物的观点态度。 (2)作者所写事件的意义以及作者对所写事件的观点态度。 (3)作者对所写人物、事件所表露出来的感情倾向。 (4)作者的写作意图。,【例3】(2010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原 弊 宋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参考译文】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相互笑他说:(这是)低贱的事情。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懂得致力于农业而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尽到致力于农业的办法啊。,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来互相补充。处于下位的百姓尽力很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一位男子的力气(官府)督促他一定要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一天的用度(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因而常常有富余的,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农民一年耕种打下的粮食供给官府才刚刚够,而农民自己的食物却不超过几个月。严重的,收获的事情刚刚结束,农民只能将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灾旱灾,就会纷纷倒下成为饿殍。这样的情况很是可悲可叹啊!,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国家停止用兵已经33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经百战的人老的死的现在几乎都没有了,而后来当兵的人不曾听见过战鼓,懂得战阵。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势不能不骄傲懒惰。现在士兵进入兵营,不自己抱着自己东西而让别人抱着;禁兵领取粮食,不自己挑着而雇人挑着。他们的骄纵懒惰就是这样,又怎么愿意冒着辛苦而参加战斗呢?如果能让士兵承受辛苦而能够战斗,即使损耗农民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们只有当兵的虚名,实际上却是一群骄纵懒惰的无用之人啊。,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都在田间劳作,农闲的时候就将作战的技能教给他们,现在却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灾年,那么各州郡的官员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招他们去做禁兵,稍差一点低于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登记在册作为厢兵。官员招人多的有赏赐,而百姓正处于穷困之时争相投军。所以,一遇上凶年荒灾,那么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而官方这时也说:如果不将他们收留当兵,那么恐怕就会做强盗。唉!只是知道他们某段时间不做强盗,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骄纵懒惰而窃取食物啊。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承担种田的工作,而年老体弱的游玩;现在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游玩,而老弱之人却留守在田地间。为什么相反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呢?然而百姓在田间尽力耕作的,有时不免于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终身安乐舒适而享有丰美的食物,那么种田的农民不能不一天天减少啊。所以说有引诱农民离开田地的弊端,说得就是这种情况。,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 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 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 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解析:C项错。文中说:“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其势不得不骄惰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逝世得都没有了,后来的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禁军背军粮的任务自己不做,雇请他人来做。 答案: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弄清选项中“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 第二步,关注文言文中对人、事、物、理等的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文字,体会其中作者的感情倾向、观点态度。 第三步,将选项中所列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分析出的“观点态度”认真对比,若题目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择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的。,一、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要答好分析综合类试题,阅读是基础。阅读时要始终带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3)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4)文章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具体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二、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文末。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三、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 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四、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五、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自 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译文】 有品行,即使非常贫贱,仍是可以交往的人;没有品行,即使大富大贵,也不值得亲近。为什么呢?有品行的人,纲常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评估个人发展潜力计划
- 贵州省湄潭县2025年数学八下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计算机二级VB编程题解析及答案
- 阶段性学习评估标准计划
- 软件开发的最佳实践试题及答案
- 家庭与学校美术教育合作计划
- 优化团队开发流程的战略与方法试题及答案
- 城市交通枢纽规划咨询重点基础知识点
- 2024年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下属事业单位真题
- 计算机软件考试详细复习计划试题及答案
- 初中生物地理主要知识点总复习人教版结业版
- 18 井冈翠竹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小学生朗读指导课件
- 倍智tas人才测评系统题库及答案
- 机械工程设备维护与保养手册
- 苏少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六单元《走近交响》教学设计
- 全市“民族政策宣传月”知识答题竞赛题库350题(含答案)
- 雷雨剧本文件完整版电子书下载
- 外墙保温施工考核试卷
- 2025年社群健康助理员职业技能培训考试题库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