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运动原因》PPT课件.ppt_第1页
《文化运动原因》PPT课件.ppt_第2页
《文化运动原因》PPT课件.ppt_第3页
《文化运动原因》PPT课件.ppt_第4页
《文化运动原因》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文化运动,兴起原因探究,主讲: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1级历史学 罗杰,主讲内容,一、政治因素:内忧外患 二、经济因素:“短暂的春天” 三、文化因素:新思潮的冲击与新群体的出现,1、共和体制的扭曲、变形对于辛亥革命的反思,袁世凯称帝祭天(1915),“宋教仁案”(1913),“武夫治国梦”军阀割据的出现,2、西方列强对中国边境地区主权的侵略,民国初年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进程简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短暂的春天”,1913一1918年期间外国进口中国的数量,英国:9600万两4600万两 法国:520万两150万两 德国:2800万两0万两,中国的外贸赤字:16000万两(1913)1600万两(1919),中国工商业的迅猛发展,纺织公司从1911年的22家增长到1919年的54家,到1921年已达109家;面粉厂从1916年的67家增长到1918年的86家;近代银行从1911年的7家增长到1923年的131家;蒸汽船从1913年的893艘(总吨位达141,024吨)增长到1918年的2,027艘(总吨位达236,622吨);煤产量从1913年的1,280万吨增长到1919年的2,010万吨;钢产量从1914年的100万吨增长到1919年的180万吨。,这些新兴工业和企业,造就了新的商人阶层和劳动阶层,这些人不同于旧式的不关心政治的商贾和懒惰的农民,而是对中国在帝国主义压抑下的困境很敏感,并且决心保卫国家利益。这些人大多数居住在城市,使城市的中心和其经济得以扩展。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天津和广州都成为大都市,那里养育了新的知识分子阶层。从1907年至1917年,这些阶层中至少有一千万人接受了某类近代教育,被灌输以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者的决心,要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混乱的双重苦难中救国。,广州,天津,南京,上海,武汉,北京,1、对尊孔复古逆流的反击,1912年10月,康有为、陈焕章在上海成立孔教会,并在各省设立分会; 1913年6月22日,袁世凯发布尊孔令; 1913年9月3日,经教育部批准,孔教会在国子监举行仲秋祭孔大会。袁世凯特派梁士诒为代表参加,表示鼓励; 1914年9月25日,袁世凯又正式颁发祭孔令,公开恢复了前清的祀孔规定; 1914年9月28日,袁世凯在一大群全副武装的侍从护卫下,在北京孔庙举行了盛大的祭孔典礼; 1914年12月20日,袁世凯下令正式恢复前清的祭天制度,23日,大总统亲自到天坛祭天,2、民族主义与民主情绪的高涨,从国外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主义和民主情绪格外强烈,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和取消秘密缔约的理念,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威尔逊,3、新兴知识分子的出现,主编(北大六教授):陈独秀(1879)、李大钊(1889)、胡适(1891)、钱玄同(1887)、沈尹默(1883)、高一涵(1884) 重要作者:刘半农(1891)、鲁迅(1881)、周作人(1885)、易白沙(1886)、郭沫若(1891)、吴虞(1872),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基本上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新群体的特点: 他们中的多数人有着扎实的旧学功底,又喝过洋墨水(主要是东洋)。自关注世事以来,充盈耳目的皆是落后挨打的耻辱和瓜分亡国的预言,因此一心从西洋求富强之道,对中学、“国粹”的感情日渐淡薄,诚如李大钊所言:“要我们保存国粹,先要国粹能保存我们”。,在社会政治领域,旧人与新人的矛盾日益尖锐,新人们苦无晋身之阶,于是利用自己占据的媒体和教育资源向旧人发起文化上的进攻,为自己开辟一条新路。,“新人”与“旧人”年龄对比表(以1915年为准),4、思想启蒙的延伸与深化,启蒙、改造国民的努力可以上溯至戊戌维新 在清末的留学生群体中,进一步出现批判孔教、深挖国民文化劣根的动向,到青年杂志创刊时,思想革命已经成为急务,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者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之上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府之精神已完全失去矣。 陈独秀吾人之最后觉悟,人民的共和民主意识,人民对宪政精神的理解与认同,是共和国体实施的根本保障。,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上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3、武月星主编:中国现代史地图集(1919-1949)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年7月版; 4、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2、3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 5、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6卷),江苏人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