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今译教案》PPT课件.ppt_第1页
《古文今译教案》PPT课件.ppt_第2页
《古文今译教案》PPT课件.ppt_第3页
《古文今译教案》PPT课件.ppt_第4页
《古文今译教案》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 文 今 译,一、什麽叫古文今译? 二、古文今译的意义 三、 古文翻译的三项标准(基本要求) 四、古文翻译的原则(类型) 五、古文今译的方法 六、古文今译的步骤 七、 古文翻译应注意的问题,一、什么叫古文今译?,1、定义:古文今译,古文今译就是在正确理解文言材料的基础上,准确而通畅地将古文的内容译成通顺规范的现代文,使没有古汉语阅读能力或阅读能力不很强的人能了解古书的内容。 古文今译的目的: 一是训练和检验文言文学习的成果,以进一步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二是使没有学过古文的人也能由此了解和掌握古文的内容。,2、古文翻译的历史: 周代(公元前113世纪)有掌管翻译的官员“象胥”。周礼秋官:“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通。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 说文:“译,传译四夷之言者。”与“驿”同源。,“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郑玄笺云:“我事女三岁矣,曾无赦令恩德来顾眷我。” 司马迁译尚书。 汉代后佛教传入中国,至六朝唐宋而盛极,产生了很多翻译大家。 鸠摩罗什(344413)、真谛(499569)、 玄奘(602664)三大翻译家。 明清有严复(18531921)。谈文言翻译的参考书有: 陈蒲清文言今译教程。 3、古文今译的开始: 1922年郭沫若卷耳集,二、古文今译的意义 1、反对今译古文的理由 A注释可以代替翻译 B翻译有害于原作的艺术风格 2、古文今译的意义 A以今译古是语言发展的必然,为一般人阅读古籍创造条件。 B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的重要手段。 C增强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三、古文翻译的三项标准 信、达、雅,“信、达、雅”原是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翻译外文的原则,但对古文今译也基本适用。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所谓“信”,指译文必须忠实反映原文的意思,表达要准确; 所谓“达”,指译文的表达要通顺、晓畅; 所谓“雅”,指译文要典雅、优美,能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这三个字精辟地概括了翻译的标准,百年之下仍有余音绕梁之意,这个标准要求译文既能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意,又能通顺流畅、文辞优美、可读性强。 “信”、“达”、“雅”三标准中,“信”、“达”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标准,“雅”是对今译语言和技巧的较高要求,是译文的追求目标。三者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1、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信” 即信实,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含义,避免曲解原文内容,也就是说要求译文表达再现原文的内容要真实、准确,要忠实于原文。这是对文言文今译最基本的要求。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 “信”,源于对文言材料的反复通读,对中心思想、行文线索、结构层次的确切把握,对字词意义的全面正确的理解,对古代汉语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应有认识和切实掌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没有“信”,就不可能有通顺晓畅的翻译,更不用说语言典雅优美的翻译。 一要确切了解各词的用法及意义; 二要紧扣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1.原文: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译文1:“我曾经为鲍叔谋划事情而生活更加困难,鲍叔不把我当作愚蠢的人,知道有时有利有时不利。” 译文2:“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2.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谏弭王弥谤 误译: 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周厉王。 正译: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3.原文: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战国策秦策一 误译: 苏秦读书想睡觉,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屁股,血流到脚上。 正译:苏秦读书困倦要打瞌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 4.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误译:“这难道不是李将军的称呼吗?” 或者“这难道说的是 李将军吗?” 正译:“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5.原文: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误译:天下没有很多管仲那样的贤才,天下有很多鲍叔那样能知人的人。” 正译: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识别人才。 6.原文: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误译:到死的时候,天下知道与不知道的人,都很悲哀。” 正译:“到了李广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2、 达(译文要通畅明白),“达”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也就是说要求翻译过来的字句要通顺、明了、自然,即读着顺口,理解起来容易。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述,不可拘泥死译。,1.原文: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一 姜氏什么满足的有? 译文二 姜氏有什么满足? 译文三 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2.原文:战国策赵策:“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译文:“鄂侯争这件事很急、辩这件事很急,所以就把鄂侯作成了干肉。” “争之急”、“辨之疾”中的“争”、“辨”是动词谓语,“之”是宾语,“急”、“疾”是补语。这种句型,翻译时最好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争之急、辨之疾”是同义复用,可合在一起译成“为这件事争辩得很厉害”。“脯”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故脯鄂侯”应译成“所以(纣王)就把鄂侯杀了,将尸体做成肉干”。,3.原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误译: 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异蛇触草木,草木全尽死。 正译: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它碰到草和树木,草和树木都会死去。,4.原文: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误译:孔子说:“隐士呢。”让子路返回去见他。到了,却走了。 正译:孔子说:他是个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看望他。子路到了他家,他却走开了。,3、雅(译文要典雅优美),“雅”是对译文较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译文在信实通顺的基础上能表达得生动、优美、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也就是指译文语言的艺术性,即要求锤炼译文的语言,以再现原作的语言风格,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使译文的语言鲜明生动、维妙维肖,在表达上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信、达、雅”是翻译的标准。对于一般人来说,首先要努力做到“信”和“达”;至于“雅”,则应作为一个目标,在不断提高古文水平和翻译技巧的过程中,逐步接近和达到。,1.原文:前者呼,后者应。(醉翁亭记) 译文一 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答应。 译文二 走在前面的召呼着,走在后面的答应着。 译文三 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和。 (比较合乎“雅”的要求) 2.原文: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岳阳楼记) 译文一 沙鸥飞散开来又停歇拢来,鳞片闪光的大鱼游来游去。 译文二 沙鸥在湖面上飞翔或聚止,鱼儿在水里自由游荡。 译文三 自在的沙鸥飞翔群集,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以对偶句来翻译,情调风格与原作相近,因此比较合乎“雅”的要求。),译文的“雅”是建立在“信”、“达”的基础上的,不能脱离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去追求外加的所谓“雅”。 那种不顾原文而随意发挥,甚至凭空增添修饰成分,借以使译文生动优美的做法,是错误的。 3.原文:愬亲行视士卒,伤病者存恤之,不事威严。(李愬雪夜取蔡州) 译文一 李愬在军中,时常下去了解战士的情况,看见病号和受伤的人,总是亲切慰问,端汤捧药,一点架子也没有。 译文二 李愬亲自下去视察士卒,对伤病员亲切慰问,不耍威风。, 译文油滑俗气与不恰当地使用生僻方言词语,是最伤“雅”的,应注意避免。 4.原文: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译文一他跟他年龄差不多,学问也是半斤五两。 译文二某人和某人年龄相近,学问也相仿。 5.原文:郑卫之女不充后宫。 (李斯谏逐客书)译文一郑、卫两国好看的大姑娘不会住满后宫。 译文二郑、卫两国的美女不会住满后宫。,6.原文: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一 只想着在混乱的世界上保全自己的性命,并不企图飞黄腾达,使名声传播到各诸侯国中去。 译文二 只求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中显身扬名。,四、古文翻译的类型,1、直译与意译,2、直译与意译的比较,3、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古文,1、直译与意译 (1)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语序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 直译的特点就在“直”字上,所谓的“直”,就是将原文直接翻译过来,不要去拐弯抹角。因此直译重视译文中词语与原文中词语间的对应关系,要求译文和原文尽量做到词词相关联,句句相对应。 直译对原文的忠实,甚至要求译文的语言单位和原文的语言单位之间,要构成等值的关系。是最接近于原文的一种译法。,适用范围:适合于古代散文、文件、法令、契约、典籍的翻译。 缺点:死板,极端是死译。 1.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杨伯峻论语译注),2.原文: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真有这回事吗?(杨伯峻孟子译注),直译中常见的问题是: 或增或漏文言材料 1.原文: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 (吕氏春秋壅塞) 译文一齐国的国王爱好用箭射东西,高兴人们谈论自己能用强硬不容易拉动的弓箭。 译文二齐宣王喜好射箭,喜欢别人说自己能用强弓。,2.原文: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战国策齐策四 译文一 孟尝君感到奇怪,问道:“此人是谁?”左右答道:“就是唱长铗归来的。” 译文二 孟尝君对此感到奇怪,问道:“此人是谁?”近侍们答道:“就是唱那长铗归来的门客。” 译文一漏译了原文的“之”字、“夫”字,译文二才符合直译的要求。,直译常见的另一问题是: “死译”或“硬译” 。 “死译”或“硬译”,即逐字逐句地复制原文,不能用通顺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原文的内容。 因此,对直译又不能作简单化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并不破坏直译。 3.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4.原文: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 (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文一 因此灾祸没有哪一种悲惨超过贪图私利,悲痛没有哪一种悲痛超过伤心,行为没有哪一种耻辱超过污辱先人。 这段译文除“辱”字未能译作使动,“于”字未能译出介词“比”的意思外,基本对原文词语作了对译,但译得太硬太死。 此句可译作:因此灾祸没有比贪图私利更悲惨的,悲痛没有比伤心更厉害的,行为没有比使先人受辱更羞耻的。,(2)意译:就是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去翻译。 “意”就是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所以意译的侧重点也就是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由于古今词语不同,古汉语中省略比现代汉语多,古汉语有许多词类活用,古人行文中又常用委婉手法,这些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有时很难找到对应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采取意译。为了更好地、更清楚地将原文的思想内容表达出来,意译时可增删、调换词语,可以重新安排句子的结构,甚至可以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从原文词句的束缚中争脱出来,只统摄原文大意进行翻译。 不拘泥于原文的具体字句,侧重于从整体上传达原文的意韵的一种译法。,适用范围:适合与一些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意译除了较多用于韵文之外,还运用于一些无法或不便用直译的散文词语或句子方面。 有人认为,意译既然不拘于原文字句,而以传达神韵为主,那么译时就可以随意增删,任情发挥。这样的“意译”,只能称之为乱译。 缺点:译文可能与原文有一定出入,极端是乱译。 2、直译与意译的比较: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于在春国风普通话翻译:采来采去的苍耳子,斜口筐子可还没有装满。可怜我惦记那远行的人,把篮子搁在那大路边。 郭沫若卷耳集:一片碧绿的原野,原中有卷耳蔓草开着白色的花。有位青年妇女左边肘上挂着一只浅浅的提篮,她时时弓下背去摘取卷耳,又时时昂起头来凝视着远方的山丘。她的爱人不久才出了远门,是骑着一匹黑马,携着一个童仆去的。她在家中思念着他坐立不安,所以才提着篮儿走出郊外来摘取卷耳。但是她在卷耳的青白的叶上,看见她爱人的英姿;她在卷耳的银白色的花中,也看见她爱人在向她微笑。的山丘上也看见她爱人在立马踌躇。带着个愁惨的面容,又好像在向她诉说别离羁旅的痛苦。所以她终究没有心肠采取卷耳了,她终竟把她的提篮丢在路旁,尽在草茵上思索。,直译的优与劣: 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古今词语基本对应,可以帮助读者对应理解原文的语言结构,能有效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但往往显得语句拘谨,有时会表达不清。 意译的优与劣: 不拘泥原文字句,对原作的思想情感可细致挖掘,便于读者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但不利于读者理解原文的字句,有时会丧失原文的语言风格。,3、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古文 在古文翻译中,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对译的就直接翻译(以直译为主),对号入座,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以意译为辅) 1.原文:鸡鸣而驾,塞井夷竈,唯余马首是瞻。 译文1:鸡叫就套马车,堵塞水井,铲平灶台,只看我的马头。 译文2:鸡叫时就套车马,把水井堵死,把灶台铲平,不留退路,一切听从我的指挥。,2.原文: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一:希望在捡到碰死的兔子,结果当然不能再得到兔子,这件事却成了宋国的一个笑话。 译文二: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3.原文: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译文一:你知道什么?六七十岁,你墓上的树木两手合抱了! 译文二:你知道什么?(如果你只活到)六七十岁,你墓上的树木(现在也该长到)两手合抱了!,4.原文:不数载而天下大坏。 译文1:没有经过几年而秦朝对天下的统治即告崩溃。 译文2:没有几年就天下大乱。 5.原文: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 译文 我班超年纪已很老,常担心自己年纪衰老,像老没了牙的犬马一样,突然死去。 原文用“犬马齿歼”,表示自己年纪已很老,是委婉中的自贬之辞;用“僵仆”,表示死去,是委婉中的避讳语。,五、古文今译的方法,对 换 调 留 增 删,1、对,2、换,3、调,4、留,5、增,6、删,1、对(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和句法结构,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古文今译最基本的方法。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改变原句词序的句法,只要对原句中的字词,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最恰当的有对应意义的词语来翻译就可以了。(字字落实,一一转换成现代汉语。)文言文以单音节为主,译成现代汉语一般要变成双音节词。对译,就是以原来的单音节词为一个语素,另外再加上一个语素,组成联合或加缀式双音节词,来翻译原文的单音节词。,例:子 曰:“ 温 故 而 知 新, 可以为 师 矣。” 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而能知道新知识,就可以用他做老师了。”,1.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2.原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我不能早任用您,现在国家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对译” 也叫“扩词法”,可分以下类型: 1、联合型。如:“请”译为“请求”,“导”译为“引导”,“捷”译为“敏捷”,“财”译为“财富”。 2、偏正型。如:“敌”译为“敌人”,“禽”译为“飞禽”,“兽”译为“野兽。” 3、动宾型。“雨”译为“下雨”,“疑”译为“怀疑”。 4、补充型。如:“倒”译为“倒下”。 5、主谓型。“震”译为“地震”。 6、附加式。”“桃”译为“桃子”,“李”译为“李子”。 7、重迭式。“弟”译为“弟弟”。,对译中,一个古汉语单音词可译为不同的双音节词。如“人” : (1)惟人万物之灵。 尚书泰誓 译文:人类是万物中的灵秀。 (2)大决所犯,伤人必多。 左传 译文:大决口冲毁处,伤害民众一定很多。 (3)子无谓秦无人。 左传 译文:您不要认为秦国没有人才。 (4)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货殖列传 译文:所以,别人抛弃,我便取来;别人要取,我便给与。,2、换(替换) 即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当的单、双音节词来顶替原文中的现代已经不用的词。 词语替换(包括古语词和古今异义词,古汉语虚词等) 1.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好学习,家里穷,没法得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 2.原文: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译文:这个女子不漂亮应该再找个漂亮的女子。,3.原文:(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原文: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韩非子说难 译文:他的儿子说:“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他邻居的老头子也这么说。晚上果然大批地丢失了他的财物。那户人家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邻居的老头子。,5.原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译文:做官的人浅薄,不能深远地谋划。 胡适作一首打油诗: 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 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 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 古人叫“加冠”,今人叫“戴帽”; 古人叫“悬梁”,今人叫“上吊”。,3、调:古代汉语某些特殊词序与表达方式,今译时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合理调整语序,使一些特殊的语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如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倒装句等。 1原文:彼且奚适也? 北冥有鱼 译文: 他将要去哪里呢? 2原文: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齐桓公伐楚 译文: 楚国把方城山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 3原文:吾 谁 欺?欺天乎? 论语子罕 译文:我 欺骗 谁 呢?欺骗老天吗?,4原文: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译文:我多年供养你,你却没肯顾念我。 5原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译文:靛青,从蓼蓝草中提取出来,却比蓼蓝草更青。 6原文:竹喧归浣女。 (原诗与“下渔舟”对仗,把“浣女归”写成“归浣女”,今译按正常顺序。) 7宋玉风赋“善哉,论事!” 可译为:“好啊,你论析事物!” 不如译为:“你论析事物,论析得好啊!”,4、留保留指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进行翻译,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径直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 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一些专有名词,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另外,孔孟讲的“仁、义、道”等,往往意义有别,如找不到恰当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去翻译,不如保留为好。还有一些已为现代汉语所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也可保留不译。,1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 译文: 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 2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3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译文: 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名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名。,5、增(增译)增译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作必要的增添补充。古汉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普遍,今译时应补出必须补出的省略成分;古汉语一般表达简古,为准确清晰地表达原意,今译时须作必要的增添。 1、补充省略的成分。 原文: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太叔。 增:(姜氏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作为封邑),(庄公)就让(共叔段)居住在这个地方,(国都的人们)称他为京城太叔。 注意:如直译可以解决的,不要多添词语,也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生动,添加不必要的内容。,2. 补充简略的表达方式。 原文: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3、补充必要的关联词,以求内容表达更准确。 原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但是)能够像上吃到地面的泥土,向下饮到地下的泉水,(这就是)用心专一(的缘故)。,6、删(减译),与“增译”相反,减译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古代汉语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对一些不再使用的句法结构和虚词,只要译文已表达清楚,个别词语可以删除不译。 1.原文: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译文:作战,靠的是勇气。 2.原文: 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 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3.原文: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例:徒属皆曰:“敬受命。” 例: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以上六种具体翻译方法,多为直译时所采用,这样可以做到较准确地对译原文,使字词句逐一落实。我们在翻译时,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互相配合,以保证译文的质量。 古文今译口诀: 正确理解,忠于原文; 尽量保留,逐字落实; 合理调整,适当增删; 妥善处理,保持风韵。,六、古文今译的步骤 理解、表达、修订 1、理解 理解就是从全篇着眼,通过反复阅读,弄懂原文含义,从一词一句一段到全篇、全书。 (1)射其右,毙于车中。 译1:又射他车右的人,那人倒在车中。 译2:又射他车右的人,那人死在车中。 后文是:“韩厥俯,定其右。”晋杜预注:“右被射仆车中,故俯安稳之。”,立足于古人的写作时代理解古文。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1:无产阶级最贵重,国家在其次,新兴地主阶级的国君最轻。 译2:人民群众最重要,国家次之,国家主席最不重要。 译3:民众最重要,国家次之,国君不重要。 (3)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 译1:法令是百姓的生命,进行治理的根本,防止百姓作恶的工具。 译2:法令是新兴地主阶级的生命,治国的根本,防止老百姓作恶的工具。,2、表达: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原文翻译出来。 可以直译,也可意译,力求 “信、达、雅” 。既 忠实原文,又可对原文作适当增补、减削。 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是: A切忌句子残缺不全。 1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五蠹 译1:人民禁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