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宜山高级中学.ppt_第1页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宜山高级中学.ppt_第2页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宜山高级中学.ppt_第3页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宜山高级中学.ppt_第4页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宜山高级中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文言虚词 复习 宜山高级中学,十三、则,(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居则曰:“不吾知也!” 见,完成练习T16(2)“或”,十四 :以,(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如:何以知之,(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退而论书册,以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报任安书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见,十五、何,补充,(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六一,何谓也?,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4、作状语,可译为“为什么” 夫子何哂由也。 先生坐,何至于此?,(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徐公何能及君也?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译为“怎么”“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三)相关复合词。 (1)何如,可译为“怎么样”“什么样”。如:今日之事何如? (2)“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对怎么样”?“把怎么样”、“对怎么办”。例如: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3)何以,可译为“拿什么”、“凭什么”等。例如:何以战?曹刿论战,十六、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于是乎书。,(二)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乎: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 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十七、因,(一).介词 1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依靠,凭借 2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利势 依靠,凭借 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趁着,随着 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通过 5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由于,(二)动词 蒙故业,因遗策 沿袭 三.连词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因为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此,十八、与,(一).动词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 2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 亲附 3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赞成 4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援助 5胡虏易与耳 对付 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等待 7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当,敌 8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如,比得上 9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推举 10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给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