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1页
2017年秋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2页
2017年秋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3页
2017年秋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4页
2017年秋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课堂检测 达标训练 巩固反馈,知识点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教材问题解答,知识点三 道家和法家,内容索引,“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知识点一,1.背景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 。 (2)阶级关系: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3)教育学术: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_ 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 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历史叙述,重大变革,贵族,私人,2.代表人物 (1)道家学派的老子和 。 (2)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的 。 (4)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庄子,墨子,3.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思想解放,思维点拨,轻巧识记,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和“争鸣” (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意指其多,在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争鸣”意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2)墨、儒、道、法诸子百家的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返回,百家争鸣,返回,探究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经济、政治根源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政治方面的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史料实证,思考 结合材料,分析“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案,(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各诸侯国改革,并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3)阶级关系上,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注意礼贤下士;“士”阶层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4)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孔子和早期儒学,知识点二,历史叙述,仁,有教无类,仁政,性本善,仁义,人之性恶,荀子,思维点拨,归纳比较,易混易错,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返回,返回,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但不是简单地继承,而是提出了“仁政”思想,将孔子“仁”的学说扩展为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施政思想。,返回,探究点 早期儒学中的民本思想,材料一 孔子主张“仁”,即仁者爱人。孟子主张“仁政”,“仁政”就是要求统治者采取具体的政策措施“惠民”。 材料二 明太祖朱元璋读完孟子一书后,大为恼怒,下令修编孟子节文。,思考 (1)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有何关系?,答案,“仁政”思想是对“仁”的继承和发展;“仁”是“仁政”的理论基础;“仁政”发展成为一整套系统的治国理论。,史料实证,(2)孟子的哪一主张令明太祖大为恼火?上述材料共同反映的治国理念是什么?,答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理念:民本思想。,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史论总结,1.思想体系及特点 (1)思想核心:“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其方法论是“中庸之道”。 (2)政治思想:强调“仁”和礼,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体察民情,主张“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 (3)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2.对孔子思想核心的评价 (1)“仁”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意义。 (2)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3)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制度和阶级剥削以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是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道家和法家,知识点三,历史叙述,道,无为而治,相对,以法治国,易混易错,思维点拨,易混易错,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返回,韩非子的“法治”实质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并没有摆脱“人治”的色彩。,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不能等同于今天的“法治”思想 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韩非子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返回,探究点1 老子的思想,材料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思考 根据材料,分析老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答案,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史料实证,探究点2 法家的思想主张及影响,思考 处于大变革中的春秋战国时期,你认为哪个学派的学说对当时的统治者最有用?为什么?,答案,(1)法家思想。 (2)原因:主张加强君主集权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史论总结,(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儒家主张尊卑有序;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课堂小结,课堂检测,1.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原因是当时 中央集权加强 旧制度日趋衰落 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中西文化交流频繁 A. B. C. D.,答案,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在思想领域的折射,故选B项。,1,3,4,5,6,2,3,4,5,6,2.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其核心思想是 A.以德服人 B.“仁” C.“克己复礼” D.仁政,答案,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主张,其核心思想就是“仁”。故选B项。,1,2,3,4,5,6,3.蔡元培曾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夫子所未及”,这是因为他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答案,解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是孟子。,1,4.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体现的共同思想是,2,3,4,5,6,答案,解析,1,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 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2,3,4,5,6,1,材料中孔子“仁”的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仁政”思想,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都体现出了对人民的重视,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故C项正确。,2,3,4,5,6,5.春秋时期的某位哲学家有句名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位哲学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答案,解析,材料中“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故选A项。,1,2,3,4,5,6,6.韩非子记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由此可见,韩非子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 A.人情关系 B.法制建设 C.礼乐秩序 D.伦理道德,答案,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韩非子强调法治,故选B项。,1,教材问题解答,学思之窗,提示 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基本思想主张是一致的,但对人性的认识方面却大相径庭,这反映出思想认识的复杂性。 “人性”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 思想认识的“相同”与“不同”是相对的。,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 提示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