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捆小棒》教学设计_第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捆小棒》教学设计_第2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捆小棒》教学设计_第3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捆小棒》教学设计_第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捆小棒》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环境下的“捆小棒”教学设计案例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建构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对已有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数的组成。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科学的利用时间和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在学习数的表示时,根据新课标理论指导,采用学生自愿选择学具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最后设计的估算练习,是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新课标的技能要求自行设计的,不仅丰富了本课的内容,在情感上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渗透了数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给学生增加了生活经验。 以上的课程设计及多媒体网络系统的应用,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自主学习,真正体验到掌握方法的愉悦,维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成功的信心,使课堂变成了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舞台。及时的网络系统反馈功能,使教师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明确教学效果,适时调控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第68页。 教学目标说明: 认知目标: 1、 掌握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能正确读、写1020各数。 2、 认识个位、十位,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3、 根据数的组成进行“十加几”的口算练习。 技能目标: 1、 学生初步感知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估数能力。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十加几”的口算练习。 情感目标: 1、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渗透数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给学生增加生活经验。 2、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掌握方法的愉悦,维系学生的创造性和成功的信心。 具体知识目标: 编号 学 习 内 容 学 习 水 平 领会 运用 分析 综合 情感 操作 1 1020各数读法、写法、顺序。 2 “十个一”是“一个十” 3 了解关于“计数器”的知识。 4 认识11的组成。认识数位的知识,在计数器上表示数。 5 认识15的组成。 6 认识19的组成。 7 口算。 8 认识20的组成。了解满十进一。 9 估计1020物体个数的多少。 教学重点: 1、“个位”、“十位”的认识,帮助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2、学习使用计数器。 3、“十加几“的口算练习。 教学难点: 1、 数位“个位”、“十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在计数器上表示数。 教学准备: 教师:1120数字卡片(写在田字格里)、计数器、磁铁、磁铁小棒(整捆、单根)、计数器贴图(3张)、20粒小珠、图片若干、多媒体课件。 学生:一张数字卡片(1120数之一,写在田字格里)、小棒20根、简易计数器(学具盒)。 教与学的策略与研究 1、本课采用如下教学模式: 学生:迁移尝试操作探索主动建构建立数感反思内化 2、本课采用如下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 探究过程中多媒体、网络系统措施作用: 教学过程: 一、 数的顺序及大小。 1、 【多媒体演示:小动物逐一出现(共10只),学生数小动物的只数。欢快的音乐及活泼的动物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愉悦的情绪下复习了数110各数,并开始了新的一课的学习。】 2、 前面学习了010各数,你们知道10后面的10个数吗?说一说。 3、 拿出你的数字卡片,大声领读(老师帮助贴在黑板上)。 4、 请四名学生合作,将黑板上的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5、 小组内,将数字卡片按顺序排序,汇报。 本环节采用的学前诊断性反馈形式,通过学生数数、读数、把数排顺序,了解学生学前认知基础、情感前提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情况。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的,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该重点讲,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者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 数的组成。 1、 【多媒体演示:十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出现,并配以清脆的声音。学生手指着一根一根地数,数出十根。此处多媒体的应用是给学生示范数物体个数的方法,并且代替了学生实际用学具数,节约了时间,使后面的操作争取了充分的时间。】摆小棒:一根一根的数,数十根。我们说这是“十个一” (板书:十个一); 捆成一捆【多媒体演示:将小棒用绳子捆成一捆,非常直观,给学生建立“一捆”的概念】,这是“一个十”( 板书:一个十)。轻声读板书内容。 反复询问学生:一捆是什么意思?一捆有几根小棒?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多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演示,学生感官上得到了强烈的刺激,构建了“一个十”的概念。这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2、 10后面的一个数是多少?(板贴:11)能尝试用小棒摆一摆吗?说说是怎么摆的?你们怎么摆的(板贴小棒)?为什么这样摆? 3、 11这个数除了可以用小棒表示,还可以用计数器表示(多媒体出示计数器)。你们以前见过计数器吗?你对它的理解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可引导从外表到使用方法介绍)?【学生自由发言完后,老师将多媒体链接到互联网与计数器相关的知识网站,筛选一些基本的计数器知识向学生作以介绍。此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运用计数器的兴趣,拉近了学生与新数学学习工具的距离,使原本枯燥、冰冷的计数器一下成了学生跃跃欲试的新奇朋友。】 4、 谁能上来拨珠表示11?为什么这样拨?【多媒体显示:数位顺序表,按照学生的发言,显示出拨珠的过程,表示出11,明确计数器的使用方法。以往老师会手执一台计数器,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往往看不清或看不见老师演示的过程,而多媒体演示则克服了这一困难。】。 5、 说说数“11”里两个“1”哪个是个位上的,哪个是十位上的(在数字卡“11”的下面贴数位顺序纸条)?两个“1”分别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师板书:一个十、一个一、合起来是“11”)?可以列算式吗(板书:10+1=11)? 6、 (贴数字卡“15”)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用学具表示出来这个数。 汇报:说说你是怎样表示的(小棒、计数器各询问一人,并在黑板上表示。) 说说“15”个位上的“1”和十位上的“5”分别表示多少(板书:1个十、1个五,合起来是“15”);指导列出算式(板书:10+5=15)。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倡导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在探究之前,给学生提供了两种表示方法(小棒、计数器),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更有利于关注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上进心。其中构建的“迁移尝试操作探索主动建构建立数感反思内化”的教学模式,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充分参与,积极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 7、 练习: 1)老师口头出题,学生回答:1个十、3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8个一、1个十,合起来是多少? 10+2等于多少? 6+10等于多少? 2)学生模仿老师,当小老师给大家出题,集体练习。 3)多媒体链接到口算练习网页,在设定的时间内,程序对学生做对和做错的题数进行统计并给予评价。 【这一环节采取的是学中效应性反馈,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及时地了解学生对口算的熟练掌握程度,以适时地调空教学。同时这样的大大激发了学生口算练习的兴趣,学习气氛高涨。】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继续内化的过程,同时也将本节课内容与口算练习结合,对口算技能进行训练,并对学生提出课后练习的要求。 8、 学习“20”的组成。 多媒体计数器上拨出19,问学生这是几?老师再在个位上添上一颗珠子,提问大家,这个数是几?【课件演示】学生回答后,老师再提问:20这个数还可以怎样表示?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用小棒表示;再说说“20 ”这个数的组成(板书:2个十,是20。)【课件演示:个位上的十颗珠子合为一颗珠子进位到十位。 】 三、估计训练。 1、 估计散放的珠子,再数一数。 1) 在巴掌大的圆盘中放15粒珠子(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让学生记住大概有多少。 2) 在盘中取、放若干粒,让学生估计是多少,并且讲出是怎么估计的。 3) 数一数。 2、 【多媒体展示】估计图画中的物品数目,再数一数。 1)热带鱼图 2)鲨鱼图 3)海底图 估一估的数学学习活动,把握了数的大小,丰富了学生的数学体验,运用数来进行交流表达。有效地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数感,这也是新的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