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地区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二 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1页
海南地区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二 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2页
海南地区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二 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3页
海南地区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二 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4页
海南地区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二 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 时髦的转身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3)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易错提醒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2)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2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1)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2)表现衣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食1987年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轻巧识记“一、二、三、四”归纳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但是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单,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辞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习五一著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史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民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演变的特点。抓住史料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新式”“旧式”“传统”等词体会史料内涵。据关键信息可知民国初年北京地区新旧习俗并存的特点。(2)史料二反映了天津开埠后,社会风气由“扬气”变为“洋气”,体现了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注意史料第一句话中的时间背景。据关键信息可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西化、“洋气”了。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简要分析北京地区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的背景。提示背景: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中华民国建立;经济:近代商业的出现与发展;思想文化:西方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提示原因:西方列强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史论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1)西方入侵: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2)经济发展: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3)民主思想: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4)政府推动: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2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2)从过程看:与西方侵略相伴始终。有较强的半殖民地色彩,在中西、新旧并存中出现中西合璧。(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仍广泛存在。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2017宣城高三调研)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该守则()A有意贬损中国人的道德水准B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C与中国传统习俗发生抵触D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D材料中的乘车规定是符合文明规范的,不是有意贬损中国人的道德水准,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些乘车规则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故B项错误;中国传统习俗也具有讲卫生、讲礼貌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的乘车文明规范可知,这有利于市民公共道德的培养,故D项正确。2(2017山西高三质检)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57对新人结成佳偶。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这反映出()A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B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C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D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D婚礼仅是生活习惯的一种体现而已,不能反映其全貌,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是否为自由婚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可知,仅是上海集体婚礼的开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可知,集体婚礼体现了一定的政府鼓励行为,故D项正确。3(2017常德高三模拟)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始实施,成为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该法律的颁布() 【导学号:02990079】A拉开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序幕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C提高了妇女的参政和生产积极性D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C1950年新中国民主政治已开始建立,故该法律不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序幕,故A项错误;土地改革标志着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故B项错误;婚姻法保障妇女的权益,从而提高了妇女的参政和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该法律的颁布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无关,故D项错误。4(2017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高三调研)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女孩子不能化妆,不敢穿裙子,更不敢烫发。若要烫发,需要单位开证明,说某某同志是文艺工作者,有烫发之必要。这表明当时()A受到了苏联生活方式的影响B人们的生活物质非常短缺C“左”倾错误困扰了经济建设D人们生活受政治氛围的影响D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深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故出现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束缚,与苏联的生活方式无关,故A项错误,D项正确;“一五”计划完成后,初步实现工业化,物质生活并非短缺,题干强调的是政治因素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束缚,与经济建设无关,故C项错误。考点2 雨后的春笋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变迁(对应学生用书第160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1)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建成唐胥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宝成、兰新等铁路建成。“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出现,但公路发展受限。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3)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的垄断。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4)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2通讯工具的变迁(1)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台湾,20世纪初上海开始设立无线电报局。(2)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轻巧识记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冲击:西方三次工业革命。两个特点:半殖民地性、发展不平衡性。三种通讯方式:电报、电话、互联网。四种交通工具: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二、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走向繁荣(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2)维新派、革命派、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宣传民主科学思想。(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4)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5)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2)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日渐丰富。3互联网的兴起(1)时间: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第四媒介”。(3)影响: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易错提醒有关大众传媒认识的几点误区(1)各种媒介都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并且共同向上发展。(2)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许多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3)各种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相互不能完全取代。 近代交通事业的曲折发展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史料二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之一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 200千米,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发展铁路交通的原因和艰难历程。洋务派发展铁路交通是为了解决军用工业能源运输问题,而传统观念和封建顽固势力阻碍近代铁路的兴建。(2)史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修筑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铁路长度;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分析修建唐胥铁路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近代阻碍我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提示原因: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军事工业面临能源运输的困难。主要因素: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局动荡;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及认识。提示特点: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兴建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的铁路;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认识:铁路是世界科技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改变落后的局面,推动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便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史论归纳全面理解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2)成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业。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2017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模拟)轮船进入中国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是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材料现象表明()A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B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C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D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D材料未体现西方国家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外国侵略的过程中,中国近代交通获得一定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速度,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晚清中国交通是在外国侵略的过程中发展的,说明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影响,因而发展丧失其完全独立性,故D项正确。2(2017莱芜高三质检)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这说明() 【导学号:02990080】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B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C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D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A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并没有涉及近代交通的具体状况和应用工业革命成果的速度,故B、C两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的信息,故D项错误。3(2017衡阳十校高三调研)“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由此可以说明()A申报在国内最畅销B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C报纸主要面对下层民众 D申报内容通俗易懂D材料没有其他报纸与申报国内销量的比较,无法得出申报在国内最畅销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申报的销售情况,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无关,故B项错误;申报的发行是面对整个社会,不会特别面对下层民众,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可知,下层民众能读且乐读申报,这说明申报内容通俗易懂,故D项正确。4(2017大连高三双基)西班牙人雷玛斯于1911年6月24日在上海虹口建筑虹口大戏院,新兴的娱乐方式电影开始进入我国民间。当时上海自治公所针对电影的放映,曾公布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开设影戏院,必须领有执照,男女观众必须分座,影片不得有淫亵内容,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思想开放与保守并行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夜生活B材料体现不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对电影放映的管理办法可知既有封建保守内容,又有思想开放的体现,故B项正确;由对电影放映的管理可知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冲击,但不是材料的主旨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中规定以夜间12点为限,不能体现人们难以接受夜生活,故D项错误。(对应学生用书第162页)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纲卷别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全国卷2014电影发展与流通税费全国卷2014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2015改革开放以来节假日的变化全国卷2017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情分析本讲内容属于低频考点。以选择题为主,但近代社会生活的嬗变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今后的命题仍会以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立意,综合考查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1(2014全国卷)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维新派的目的。康有为认为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故其主张易服主要是为变法营造社会氛围。本题选择B项。名师点拨“衣食住行”是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侧面,是教材的主干知识,透过“衣食住行”的变化,挖掘其背后的历史信息,调动和迁移所学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是高考的命题点所在,复习时应重点关注。立足史料实证创新情境灵活考2(2017全国卷)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B据材料中信息“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可知,当时上海的婚俗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B项正确。材料未能体现出民众婚姻是否实现了自主,A项错误。材料中只反映出婚礼习俗的变化,并未体现出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C项错误。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并非受政府主导,D项错误。3(2014全国卷)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B、D两项。名师点拨试题不拘泥于主干教材知识的具体表述,而是突破教材,从新的角度和视角重新整合相关知识,灵活运用材料创建情境,搭建一个检验学生学科能力的平台。如第2题选取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史料,还原历史情境,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第3题从上海与京津放映的中外影片比例入手,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1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载:“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据此可见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革新与传统思想并存C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D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B材料中“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表明革新思想,“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表明传统思想,故B项正确。2中国社会传统的习俗是女子婚前梳辫,婚后梳髻。清末民初广东顺德、中山、南海等地,盛行女子在未婚的情况下自行易辫为髻以立志独身不嫁的风俗,这些女子称为自梳女。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风俗逐渐近代化B程朱理学对女性的束缚削弱C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D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播C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习俗,是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3民国前期,有人曾与报人王新命谈论选女婿的标准,要求“三十岁以下,又成名又成业者,且非军人”。王回答说:“在科举已废的今天,三十岁以下能够成名成业的非军人,实不可多得。”这反映出()A科举废止导致青年入仕无门 B战乱促使国人尚武精神形成C时代进步推动婚姻观念剧变 D国家震荡致使社会权势转移D结合题中关键信息“非军人”“实不可多得”可知,真正有权力、有地位的大多数都是军人,D项正确。A、B两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对婚姻观变化的原因分析不准确,排除。4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这主要说明() 【导学号:02990081】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B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C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D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C电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近代中国极力抵制工业文明的内容,故B项错误;从材料“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可知,当时中国人思想比较保守,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故C项正确;D项“最深”说法错误。5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 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从材料中政论性报刊所占比重大,可知报刊关注政治变革,故B项正确。(对应学生用书第163页)以家国情怀关注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家国情怀理论阐释1家国情怀强调关注社会、关注民生(1)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鉴古而知今,读史以明志,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课责无旁贷地肩负着承载民族精神、养成合格公民的义务,致力于给学生以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培育。(2)中国社会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衍生出了自己的一整套思维和生活方式“家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的信念。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会价值逻辑,家国情怀强调关注国家、社会和民生。2以家国情怀关注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在“家国情怀”的浸润之下,每一个公民都能感受到这个国家给予他的福祉。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习俗风尚,还是邮电通讯、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运用点拨1以家国情怀关注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阶段和原因(1)四个阶段: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2)五点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