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口语.ppt_第1页
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口语.ppt_第2页
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口语.ppt_第3页
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口语.ppt_第4页
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口语.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 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口语,一、导入语 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教学行为。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有助于整堂课教学的成功。,一、导入语,导入的作用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德国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 理想的导入是教师经验、学识、智慧、创造的结晶。它好比一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愤悱状态。,导入的作用与目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复习相关知识,引向新的学习内容 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案例分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实习生的导入案例我的信念,案例1: 通过提问“同学们长大后有没有谁想当科学家的?”“想不想像杨利伟一样遨游太空?”“想不想自己做一只长江七号?”引出“那么想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必须经历种种困难,你们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 案例2: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了三次载人航天飞行。2003年10月,航天英雄杨利伟把中国人千年飞天梦想变成了现实;2005年10月,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在太空的家神舟六号飞船生活了五天;2008年9月,三名航天员搭乘神舟七号飞船成功飞天。你们知道这当中凝聚了多少科学家的心血吗?你们知道这当中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吗?” 等待学生回答。 师:“我们都知道想要实现飞天梦想必然要经历种种困难,你们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呢?” 学生踊跃回答。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看看她的信念又是什么?”,实习生的导入案例我的信念,案例3: 投影显示: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念。罗曼罗兰 师:“同学们,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说过一句话: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念,那么你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坚定的信念呢?” 学生踊跃回答。 师:“那么你们想知道一个成功的人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信念吗?一位成功的科学家又需要什么样的信念吗?” 生:“想!”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导入的方法,直接导入 直观导入 趣味 导入 实验导入 问题导入 情境导入,温故导入 悬念导入 经验导入 观念冲突导入 练习尝试导入法,1.直接导入 定义教师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通过简短的语言叙述、设问等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情境。 这种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定向,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总的概念和基本轮廓它能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和质量,适合条理性强的教学内容 案例 今天,我们学习茶花赋,作者杨朔。这篇文章发表于1961年。这篇散文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个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自豪,有的同学就问,祖国这么大,怎么表达?对于这样一个主题,怎样才能表达得具体形象,写出新意呢?,又如:对数概念的导入 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一开始他提出今天本节课的课题是“对数”,接着说:“对数的发明人纳皮尔讲:我要尽可能来免除计算的困难和繁重,许多人被讨厌的计算吓得不敢学数学了法国的拉普拉斯说得好:对数可以把几个月的计算减少到几天完成,使天文学家的寿命延长一倍同学们学习对数有这么大好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并牢固掌握它吧! ” 评价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的直接导入,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主题,节省教学时间。但这种导入把握不好,容易平铺直叙,流于平淡,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还可能造成“导而不入”的情况,效果不尽人意。,2.直观导入 定义指教师通过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电脑等媒体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进行演示的一种导入方法。 案例讲授生理卫生课中骨的构造时,先发给学生已经锯开的长骨(棒骨)让学生观察。教师一边提示学生观察的重点:“大家观察时注意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骨端和骨中部的结构是否一样?长骨骨质的外面有什么样的结构?这种结构存在的部位如何?骨腔中有些什么物质。” 利用了直观演示、联系、对比等多种方法。 评价直观导入具有生动形象、具体感性的特点,它在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想像、培养学生观察力、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的同时,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提问或叙述,以指明学生的思考方向。,3.趣味导入 定义指教师利用中小学生爱听故事、爱听趣闻轶事的心理,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具有科学性、哲理性的故事、寓言、传说等,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造情境引出新课,使学生自觉进行新知识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 案例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用手抓飞行中子弹的事吗? 同学们神色惊讶,表示不可思议:子弹飞得那么快,能用手抓住吗? 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感觉到有一个小虫似的东西在身边蠕动,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 教师:我们今天学的课题“运动和静止”就要探讨这个问题。 评价采用故事导入时,教师要注意导入的效果不仅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有关,还与讲故事的方式有关。,3.趣味导入,案例:解任意三角形的导入 一位教师如此开场白:“我的法力无边,能不过河而测河宽,不爬山而知山高,不接近敌阵地而知晓敌我之间的距离”学生被这些话深深地吸引,教师接着说:“我的法是数学方法,我的宝是正弦定理”,同学大笑 评价:这样顺势导入新课,妙趣横生,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再如用这样的趣味问题“两父子的两父子,三个馒头吃整个,为什么?”导入集合交并计算的概念,4.实验导入 定义指教师通过演示生动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实验中的各种现象,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 案例教师用小刀切下一小颗钠,问:“这表明钠有什么样的物理性质?”然后让同学们观察钠的颜色,问:“钠的颜色如何?是否具有金属光泽?”再将一小颗钠投入水中,钠浮于水面,产生燃烧,迅速熔成小球,直至最后消失,问:“钠的比重如何?燃烧说明钠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向反应后的溶液滴入几点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问:“这说明生成了什么性质的物质?” “这就是我们本堂课的学习内容: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希望通过学习,大家都能掌握钠的性质,知晓上述问题的答案。” 评价实验导入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4.实验导入,案例:等比数列前项和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入一场景就业面试场景:老板与大学生对话老板:在一个月内(按30天计算)每天给你十万元钱,但在这个月内你必须第1天给我回扣1分钱 ,第2天给我回扣2分钱, 第3天给我回扣4分钱,即每一天给我回扣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那么同学们这份合同能签吗?并说出理由 评价:利用多媒体演示现实生活中就业面试场景,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这道数学问题,从而导入本课题来解决这个问题,5.问题导入 定义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疑问,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顿生疑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对事物的直接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欲望的一种导入方法。问题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由教师提问,也可以由学生提问;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也可以从侧面提问设置悬疑;可以由直接问句形式来呈现,也可以由“谜语”等形式来呈现。 案例1 : 教师:同学们,咱们班最近参加了拔河比赛,你们说,拔河,从拉绳来看,蠃方一端的拉力大,还是输方一端的拉力大? 学生们先是一愣,接着争先恐后地回答:赢方一端的拉力大! 教师:不对!拉绳上两端的拉力一样大! 学生:为什么?为什么?同学们睁大眼睛惊奇地问道。 教师:因为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一定律。 评: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使学生暂时处于一种“愤、悱”状态,并且要以疑激思,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案例2: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在教学岳阳楼记时设计的导语: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多种选本,从南宋人编的宋文鉴开始,直到当代的各类散文选,都选有这篇文章。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请同学们认真学习岳阳楼记,想一想其中的道理。” 评:这样设疑导人,以疑促读,既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的认规律,又充分调动起了学生阅的热情。,5.问题导入,案例3:对数概念的导入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我国政府在1980年提出要使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到本世纪末翻两番, 因此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增长率是怎样算出来的吗?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本节课我就来和大家共同讨论这个问题 评:通过这样实例导入很容易牵动学生思维,在他们不会解又急于解决的心理之间制造一种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6.情境导入 定义情境导入是指教师通过音乐、图画、动画、录像或者满怀激情的语言创设新奇、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 案例黑板正中挂着周总理的遗像,上面披着黑纱,下面配一朵白花,两边挂满了 1976年清明节前后人们在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图片。教师一改往日的着装,身穿白衬衫、黑色西服。录音机里播放着低沉、凝重的背景音乐。教师双眼噙满泪水,用震颤并且略带沙哑的声音说:“1976年1月8日,是亿万人民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一位伟人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东方天空中一颗巨星陨落了。噩耗传遍全国。神州悲歌恸地。1月11日,人民群众涌向天安门,涌上十里长街。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这感人场面;灵车缓缓驰过,十里长街泪水洒,亿万颗心紧相随。人们声声呼唤:总理阿,请你留下!”此情此景使同学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十里长街,个个悲痛万分,潸然泪下,唤起了学生对周总理的深切缅怀和无尽思念。 评价情境导入以“情”为纽带,给学生以情感的体验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此外,情境导入还能陶冶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素养。,6.情境导入,案例: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熟知的,常见的实际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教“统计初步”时,设计以下导入语: 孙老师为了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取一人参加比赛,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跳10次,成绩如下表: 甲:5.7 5.8 5.6 5.8 5.6 5.5 5.9 6.0 5.7 5.4 乙:5.9 5.5 5.7 5.8 5.7 5.6 5.8 5.6 5.7 5.7 怎样比较两人的成绩高低,选谁参加比赛?孙老师经过科学的数据处理,选出一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是怎样计算的呢? 评价:这样的导入使学生思维活跃,对探求新知识兴趣昂然,让师生很顺利地完成此节内容,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认识。,6.情境导入,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 老师:奥运会以后,陆老师很幸运的和姚明进行了一场投篮比赛,你们猜是谁赢了。 学生自然说是姚明。接着出示一组数据, 师:在一次投篮大赛中,陆老师投中16次,姚明投中了13次。 学生一看有的立即改口了:是陆老师赢了。也有的提出:不能判断是谁赢了,因为不知道你们一共投了多少次。,7.温故导入 定义指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复习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合乎逻辑、顺理成章地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 案例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我们接触过其许多山水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山居秋暝过香积寺鸟鸣涧鹿柴,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写出了诗人追求人生宁静,闲适的境界。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否也有同样的人生境界? 评价它由已知导向未知,过渡流畅自然,适用于导入前后连贯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旧知识不一定是指前一节课的知识,而是指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其次,“温故“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真正的目的。不可喧宾夺主。一旦成了纯粹的复习课,就是一种失败。,7.温故导入,例如, 古人写离别之情的诗句有哪些呢?有“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又如, 等比数列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可以类比等差数列导入; 由角度制的复习导入弧度制的学习; 又如, 学习双曲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时,先复习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然后将椭圆定义中的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的“和”改为“差”,问学生动点的轨迹是怎样的曲线,然后导入新课等等.,8.悬念导入 定义指在教学中,创设带有悬念性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导入方法。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赠汪伦这首诗时,先给学生布这样一个疑团:“李白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可是他上过一次当,受过一次骗。” 学生:“上的什么当?他还会受骗吗?” 教师:“这个骗他上当的就是汪伦。” 同学们面面相觑,悬念更悬。 教师:“汪伦是安徽泾县的一位隐者,他非常喜欢李白的诗,崇拜李白的为人,知道李白爱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还了解李白三山五岳寻芳遍,一生爱把名山游,于是写信给李白,信中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千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教师将“桃花”和“万”字写在黑板上。 教师:“李白和汪伦素不相识,接信后,连忙赶到汪伦那里,汪伦解释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没有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一万家酒店。”,教师在“桃花”后加一“潭”字,在“万”前加一“姓”字。 教师:“后来,李白与汪伦谈论得很投机,李白离开时,汪伦送了马和布,还同村里人一同送行,李白很受感动,就写了这首诗。诗末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要是不上当,就没有这首好诗了。”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故事听懂了,诗也记住了。 评:悬念总是出乎人们意料,或展示矛盾,或使人困惑,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想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悱”状态。创设悬念要恰当适度,应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设置,不悬则无念可思,太悬则望而不思。只有巧妙而适度的创设悬念,才能使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去思、去探、去说,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案例2:如教孔乙己),针对课文中蕴含的深刻的社会内涵,于漪老师这样设计了导语: “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悲剧往往催人泪下,但孔乙己这个悲剧呢?人们读后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可以说是往内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学习这一篇课文,从这篇课文含蓄深沉的描写中,细细咀嚼,深人体会,我们是可以获得解答的。” 评:这样的导语设计造成学生心理的悬念,引起学生阅读需要。 案例3: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对同学们说:“如果谁能告诉我三角形中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我就能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通过验证后,同学们发现老师说得又快又准,就急于知道老师的奇妙方法”。 评:设置悬念,使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这样,进入下一步教学就顺水推舟了。,8.悬念导入 案例3:对数概念的导入 对数概念十分抽象,许多教师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呕心沥血,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她手拿一张纸条,厚0.1毫米,她把纸条一次又一次地对折,厚度当然越来越厚,然后她这样告诉同学,这样对折14次,厚度可达同学们的身高;对折27次后,其厚度比喜马拉雅山还要高;对折42次后,厚度超过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接着她问同学们:大家相信吗?如果要使厚度达到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5亿km),需要对折多少次呢? 两则设疑,立即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他们饶有兴趣地折纸条,折了几次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停下来开始动手计算: 对折1次,厚度为0.12=0.2 (mm) 对折2次,厚度为0.14=0.122=0.4 (mm) 对折14次,厚度为0.1214=1638.4 (mm)1.6 (km),对折27次,厚度为0.122713421.8 (m),这个厚度显然超过了喜马拉雅山的高度(8848m) 对折42次,厚度为0.124243.98 (万km),这个厚度的确超过了地球到月球的距离(42万km) 为了能使厚度能达到1.5亿km,我们假设需要对折x次,则应有: 0.12X106=1.5亿km 对折14次、27次、42次,不管有多繁,总可以用笨方法算出来,现在出现了新问题,x的位置特殊,跑道指数位置上去了,这是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问题,用我们过去所学的知识已经解不出来了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解出结果呢?学生迷惑不解但又渴望知道,这时及时导入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对数问题那么什么叫对数?对数又是怎样计算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评:这样设置悬念、提出疑问导入新课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学生兴趣,从而成功进入新课,9.经验导入 定义指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作为切入点,通过激活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 案例“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住在自己家的房子里面,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自己家的房子有多大?” 教师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说出房子的平方米数。“很多同学都知道自己家有多大,有65平方米的、有80平方米的、有110平方米的等等。那么,你们知道65平方米、80平方米、110平方米指的哪儿的大小吗?它们的含义是什么?65平方米究竟有多大?1平方米有多大?为了弄清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基础的知识(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评价学生们的经验是一笔巨大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笔资源。由于经验导入使用的材料都是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听起来倍感亲切,能够有效地进入学习情境。同时,经验导入也有利于加强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0.观念冲突导入 定义指针对某一自然或社会现象,教师在一开始上课时就向学生呈现相互矛盾的观点,使学生产生激烈的思想冲突,萌发探索事物的强烈愿望的一种导入方法。 案例上课前,教师点燃酒精灯,对烧杯里的液体进行加热,直至沸腾,冒泡。 教师:“谁敢把手指放进这个烧杯?” 学生:“怎么可能?” 学生们议论纷纷,谁也不敢试。 教师看没人来尝试,说:“同学们都不敢啊? 那老师来试试。” 老师把食指放进烧杯:“看老师可以做到,真的没有危险,现在有没有人想试一试?” 同学们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老师:“液体是醋和油的混合物,醋沉在油下面,醋的沸点比水和油都低很多。加热后醋很快就开始沸腾。不知道醋的沸点的人是不敢尝试的,其实里面的温度只有六十度。” 教师利用学生以往的经验:沸腾的液体一定会烫伤人,亲自尝试后,使学生们立即产生疑问,萌生探索的欲望。,观念冲突导入,燃烧和灭火(九年级),水火相容,11.练习尝试导入法,案例: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形式。上课时开始设计一组有目的的练习题,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当这些练习带有一些竞赛性质时,尤其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算法时,先出两组习题让两部分学生计算,看哪一组算得又快又准确。 第一组:247+296;973-198;346+307;882-402. 第二组:247+300-4;973-200+2;346+300+7;884-400-2. 结果是第二组快,而且两组中相应的题结果相等。老师问:为什么第二组算得快?这两组题有什么关系? 评:在学生自己参加练习后,急于想知道原因时,及时导入新课,火候恰到好处。,二、衔接语,1.衔接语就是当教师要将一个教学环节与另一个教学环节、一个知识点与另一个知识点衔接起来是所使用的语言。 课堂教学中的衔接语不但对教学内容的讲解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很好地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整篇教材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老教师都会细心地揣摩一下所教篇章的过渡语,以此来引入文章的主题。然而在真正讲授时,许多教师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1)、看 一看下面的衔接语: 胆汁质黄胆汁占优势 多血质血液占优势 粘液质粘液占优势 抑郁质黑胆汁占优势 2).另一种衔接方式: 衔接语: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四种气质类型。 、 衔接语:刚才我们对四种不同的气质类型做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四种气质类型在同一情景下的不同表现: 、 衔接语:刚才我们对气质的类型做了一下比较,那么不同的气质类型对我们的学习又有怎样的影响呢?气质不同是不是会影响到学习成绩的好坏呢? 、 衔接语:不同的气质类型除了对学习有不同的影响外,还对职业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气质类型不同,适合的岗位也不同。比如:,2.课堂教学衔接语的作用,除了承上启下作用外,还有四方面的作用: 1、对各环节内容的“穿线”作用即在一堂课中,运用教学衔接语把教师施教的各种手段、各程序的内容、方法等有机地串连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使整个课堂上下贯通,结构紧密,浑然为一体,以整体形象感知学生。 2、提醒学生注意、激发思维作用课堂上运用衔接语,可以提醒学生下环节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提高学生注意力:如运用质疑和设问方式衔接可以激发思维,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为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起一些引导作用。 3、温固知新的作用如果在教学过渡时,采用复述式或总结式衔接语,就等于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要点再重温一遍,这就给学生加深印象,有利于巩固刚才所学知识,对不足的、不清楚的地方学生还可以立即向教师质疑,可以增加一定的新知识。 4、给课堂教学增加美感课堂教学中,如果用得巧、用得妙的教学衔接语,加上教者生动的表述,将会给课堂教学增添美感。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更深,课堂教学效益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特色得到充分展现,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获取到知识。 案例:教师引导语(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3.教学衔接语的类型:,(1)直入式 即教者直接导入下面所要讲授的内容,用语简短,干净利落,内容鲜明,入题迅速,给人以清醒的提示。 这类衔接语常运用于段落清晰的课文教学过程中。 如在讲授伟大的友谊一课时,在分析讲解了第二段文字以后可这样过渡到第三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是第二段的内容,下面紧接着我们学习第三段内容。”,(2)归纳式 将众多的内容及问题进行必要的精简、归纳、总结、梳理,以导出重点要讲的内容和问题,进而使课堂教学的目的任务更为明确。 这样的衔接语常常会起到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它承上启下,带出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如在丰碑一课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设计一组填空题:“这位老战士之所以被活活地(冻僵)在冰天雪地里,是因为(他的御寒衣服单薄得像树叶、像箔片),但是他毫不畏惧死神的降临。因此在临死的那一刻,却显出(镇定自若的神情)。”结合课文读一读、想一想,填上合适词句,并把填上的三个词联系起来去想更多更深的问题。 学生从填上的词语中想到:“老战士在这么冷的冬天为什么穿这么薄的衣服?他的御寒衣到哪里去了呢?这位老战士到底是谁?军需处长怎么会不发给他棉衣呢?” 让学生用填上去的词语实现教学进程的跳跃,串连起课文的本质信息,直奔文章主旨。,(2)归纳式 例如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 ,是一个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1.提出问题:(a+b) 2=a2+b2成立吗?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2.引导学生计算: (a+b)(a+b)= (m+n)(m+n)= (x+y)(x+y)= (c-d)(c-d)= 3.导学生发现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 4.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a+1)2=?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顺流式 指上一个问题自然为下一个问题做了预备和辅垫。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的创设,将学生从一个浪尖带到另一个波峰上去,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 例:在教学庐山云雾一课时,可这样引导过渡的:“庐山除了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山峦,更吸引人的是它那神奇美丽的云雾。今天请大家随着作者的脚步去细细领略一番。在乘车登山的路上,首次映入眼帘的是怎样一幅奇景?” 学生通过阅读,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把第一个波峰(山间云变成浓雾的奇景)尽情地欣赏一番之后,教师又往前推进说:“浓雾瞬息万变,美景引人入胜,而牯岭的庐山雾更是神秘莫测,趣味无穷。它的神秘在哪里呢?”,() 顺流式,学生简要介绍第二个波峰之后,教师又立即过渡:“此景只堪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牯岭可真算得上是人间仙境。现在,我们站在大天池处,来观看庐山云雾中最壮观的一景云海” “一路行来,我们在沿途见到了哪些奇景?”最后:“面对这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怪不得北宋伟大诗人苏东坡要大叹不识庐山真面目,更难怪清代的一代学者要自称云痴,恨不得餐云、眠云。”这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时,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例:“我们了解了根从土壤里吸收水份用的是渗透的方式。可是,植物根除了从土壤中吸收水份外,植物生活还需要什么物质呢?”用设问句的方式,引出“矿 质代谢”这一命题的讲述。,例如: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的解法: 例1 解不等式 3(1+x)x+9 解:去括号,得3+3xx+9 移项,得3x-x9-3 合并同类项,得2x6 不等式两边都除以2,得x3 “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要注意创设富有艺术情趣问题,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悬念式,悬念的设置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事先酿成一个悬而待解、富有诱惑力的问题,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他们去深入学习来解开这个富有诱惑力的疑团。因此从本质上说,这是对以后的学习活动的总的照应。 教师们常常运用前面问题推导的结果,制造一种悬念效应,巧妙引出下文的过渡语。“同学们听到我讲的这些以后,一定感到很奇怪,真的有那么厉害吗?好。这个问题我们先放在这儿,一会儿就会明白的。下边,我们先搞清这样一个问题”,()悬念式,一个好的问题,一个精彩而恰到好处的悬念可以引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学习。 例如教蛇与庄稼一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串问题: (1)为什么洪水过后接连几年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呢? (2)老农根据什么想出了一个“奇怪”的办法?这是一个什么样“奇怪”的办法? (3)为什么把蛇放到田里庄稼就获得了好收成呢? 学生由于好奇就纷纷地寻找答案。通过阅读,他们很快就知道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在此被他们一览无余。单靠教师乏味的直叙,学生是很难理解事物间这其中深奥的内在联系的。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去理解课文,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也帮助他们认清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粘连式,利用语言材料之间的内部外部联系,通过联想,类比,进行粘连,以起到紧密衔接作用。 特级教师贺诚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安排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是啊,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情意。如果你是被大娘从敌机下救出的伤员,如果你是被小金花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老王,如果你是吃过大嫂亲手挖来野菜的志愿军战士,那么在这离别的时刻,还会怎样对这些朝鲜亲人们说?”由此引读四、五节。教师移情体验,深化题意。,4.运用衔接语要注意,1)衔接自然 教学环节前后的内容一定是有联系的同类并列关系、逐层深入关系、分类转折关系等。只有巧妙的揭示、处理各环节的内在联系,才能衔接自然。 2)语言简洁。,三、结课语,结课,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如果虎头蛇尾,不注意课堂教学的结课,就会影响一堂课的完整性,也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结课的重要作用 1、梳理知识,突出重点,总结规律,画龙点睛; 2、开阔视野,激活思维,启迪智慧; 3、留下悬念,诱发兴趣,鼓励创造。,(二)结课的基本原则,1、完整性 应当紧扣教学内容,使其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导课精心设疑布阵,结课就要与之呼应。特别有些课的结尾实际上就是对导课设疑的总结性回答或是导课思想内容的进一步延续和升华。 结课的另一个含义就是阶段知识“小结”。即讲授内容告一段落,或讲完了某些问题时,就要小结,以使这部分内容显得系统连贯,相对完整。 2、适度性 结课要适度。作为教师,如果不是不得已,不要拖堂,应按时结课。 艺术化的结课可收到曲终意长,言尽旨远、课停思涌的效果。,(三)几种常用的“结课”方式,1.自然式结课语 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教师所讲一堂课的最后一个问题的最后一句话落地,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或是在教学告一段落时,下课铃响起,教师便顺水推舟地下课。这时所用的语言便是自然式结课语。 例如:一位教师给学生讲解完一幅图例,图架“啪”地掉了下来,正好铃声响起,教师立即说:“看来这图架也要下课了。下课!” 这种结课看似干脆,却也往往产生“一切尽在不言中”的回味效果,同时也为下次上课预设了心理氛围。 自然式结课要求教师精于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结构,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时间,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结果。它看上去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好像不讲究任何技巧就可使用这种方式,其实却往往是教学艺术技巧纯熟的教师,才能高水平地驾驭这种结课方式,并使之达到艺术的境界。,2.归纳式结课语,即用准确简炼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 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结合课文,对所学内容作一概括总结,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和牢固的把握,增强教学的效果。如变色龙一课的结课可这样设计:先用折线板书,简洁地表示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5次大起大落的变化,再归纳出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及本课的主题思想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丑恶嘴脸,从而揭露了沙皇统治下警察制度的反动、腐朽和虚伪。,3.拓展式结课语,讨论:结课时如何拓展? 拓展,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