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1韩非子在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表明韩非子( )A要求国策与时俱进B看重继承历史传统C客观总结历史规律D抨击社会礼崩乐坏2王莽代汉建立新朝后以周礼为依据,数年内实施了多次货币改革,其中一次曾同时推行数十种兑换关系复杂的货币,被百姓拒绝使用。这反映出当时( )A保守观念影响改革成效B复兴礼制势在必行C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D商品经济发展受阻3对于魏、蜀、吴三国政权的正统问题,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这一现象体现出( )A两宋官方意识形态差异B立场差异使得历史研究难有共识C政治形势发生显著变化D对三国历史的认识渐趋理性客观4两宋时江南地区农业发达,是重要的粮食输出地,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到了明朝,谚语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时人指出“(江南)地窄人稠,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据此推知,江南地区( )A生产秩序遭严重破坏B农业商品化程度下降C海禁政策已趋向松动D产业结构出现新态势5总理衙门设立之初,司员官役以及经费等方面“较之各衙门旧制格外裁减,暗寓不得比于旧有各衙门”。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按李鸿章的方案将其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优给俸糈”。这说明( )A传统外交观念趋于革新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变化C半殖民地色彩日益浓厚D清政府力图提高国际地位61920年代末,乡村建设运动逐渐兴起。教育家晏阳初、梁漱溟等人提出在乡村扫除文盲、组织合作社等举措并试点实验;留学归国的陆燮钧博士在定县培育了优良的鸡种和猪种今天仍是当地农民饲养的主要品种之一。据此可知,这场运动( )A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实践基础B对改变乡村面貌具有积极作用C在知识分子中形成建设乡村共识D帮助农村实现生产关系的转变71930年代中共对苏区教育高度重视,当时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三字经开篇即为“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都是人。一不平,大家鸣”。这反映出当时苏区( )A“左”倾错误影响基础教育B注意吸收儒学传统思想资源C基本实现男女平等教育权利D重视启发民众的阶级觉悟81985年,中央出台一系列新政策,规定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机关工资由中央管理,其他各级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这些政策有助于( )A实现改革重心转移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C缩小城乡发展差距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9公元前4世纪,雅典官员在任职前要接受陪审法庭的任职资格审查,还要在一年的任期内接受公民大会10次的信任投票,在任期结束时还要接受账目审计。这些规定直接作用是( )A维护民主制度B落实法治原则C激发参政意愿D防止权力滥用10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使得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B英国城市化程度遥遥领先各国C工业化进程推动政府职能完善D民生的改善依赖科学技术进步111905年,纽约州限定面包工人最高工时的法律被联邦最高法院裁定违宪无效,理由是该法破坏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契约自由”。该判决结果在30年代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最终被联邦最高法院在1937年的新判例中推翻。这反映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A对立法机构的制衡逐渐减弱B对宪法的解释受时代背景影响C逐渐代表底层劳动者的利益D对案件的审判取决于民意要求12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出现了70多家边界线电影院,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银幕上美苏的文化交流B东西柏林间的文化共建C冷战下特殊的文化战争D传媒领域中的文化认同第II卷(非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二、材料分析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历史上华夏农耕文明由于长期处在与周边游牧文明的比较环境中,以致形成了一种华夏“中心”的文化优越意识。但同时中国自古也有以儒家“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理念为基本内容的“超国家主义”的思想传统。清末民初的读书人意识到,中国并不代表天下,方位也不在世界的中心。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世界主义论,杨度认为“中国今日所遇之国为文明国,中国今日所处之世界为野蛮之世界”,对此胡适主张“世界者,乃世界人之世界,不当由欧美两洲人独私有之。亚洲诸国为世界一部分,不宜歧视之”,而孙中山则主张“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配得来讲世界主义。中国如果强盛起来,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据李永晶新世界主义:破解民族精神的时代困境等材料二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主义在西方愈受关注,其基本观点是所有人对人类的忠诚并不一定非把自己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民族国家,人们忠于自己的祖国,并不妨碍对外国人持友好的态度,可以通过交往和对话达到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这不会抹去人们的民族身份。例如,作为欧洲人,人们具有民族性,而作为超越欧洲的国际上的人,人们更具有欧洲性。个人、政府、国际组织毫无疑问都应该为世界城邦的建立负有责任。据(法)雅克德里达论“世界主义”与宽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世界主义与古代世界主义的不同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以来中西方世界主义的共同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主义思潮对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意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在英格兰和苏格兰旅行记一书中对1859年的利物浦有过这样的描述:“穿过一条条狭窄而泥泞的街道,在这些地方英国贫贱的一面展现出来它的丑恶百态。劳动力价贱,多少工人被关在散发恶臭的房间里,每天工作十五小时,没有罩衫,没有衬裙,甚至没有衬衣,就裹在一床破被单里!可到了港口,它就显出大都市的样子有一些美国快速帆船,体积庞大世界各国的国旗飘扬在轻雾中,用它们那鲜艳夺目的色彩打破天空一色的灰暗。码头上的斜坡上,小山似的包裹中露出咖啡、糖和棉花;还有堆堆洋苏木即桃花心木,所有这些殖民地的产品,使空气中弥漫着种种奇特的味道适于各类用途的稀奇古怪的机器,如吊车、起重机等,所有的机械动物都在不同地工作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描述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15(历史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岂亲政,志在平北齐,定江南,统一全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集权,扩充兵力。一面削夺宗室诸王及勋贵大将的权势,一面要求宗室诸王及将帅的故旧部属不得尽忠于故主,要求只能以天子一人作为专心奉事对象。为了对北齐用兵,在府兵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幕兵范围,将征兵对象推及到所有均田农民,且“改军士为侍官”,“侍官”犹皇帝侍卫,明确了府兵的“禁旅”“宿卫”性质,改变了原先府兵将领“自相督率”的现象,当兵之民既有“侍官”的荣誉,又逃避了国家赋役,出现了均田农民踊跃当兵的局面。武帝大力整顿府兵军纪,用法严整,又经常体察军情,慰勉将帅,笼络军心。周武帝在释免奴碑、杂户的同时,为避免激化统治集团矛盾,又把部分奴碑赏赐给有功的将领和勋贵。建德二年(573年)武帝集群臣、沙门、道士,“辩释三教先后”,结果得出“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的结论,建德三年五月,武帝“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建德六年平北齐,武帝又令断齐境佛法。摘编自余世明北周武帝改革略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周武帝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背景。(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周武帝改革的影响。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要求废约的呼声高涨,美英等国已认识到应该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但认为应放在战争结束后解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强烈要求美英等国立即无条件废约。1942年10月5日,蒋介石明确向美国表示,中国对这次大战同美英一样担负着同等的义务,承担着同样的责任,希望美国先自动放弃对华不平等条约,而不必等到战后。在中国的强烈要求和国际舆论的支持下,美英政府于1942年10月10日通知中方,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订了关于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的条约,宣布废除旧约订新约。胡德坤:中国抗日战争与战时国际关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能够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意义。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沈葆桢,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曾任福建船政大臣,主持福州船政局。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以琉球船民被杀为由,派兵侵台。沈葆桢临危受命,以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的身份,驰赴台湾布防设守。为了“驱倭”,他提出“一曰理谕、二曰设防”的原则,撰写文书,对日本侵略者“据理诘之”,并明确告之“中国版图尺寸不敢以与人”。又从各省调回船政轮船30余舰,布防于台湾海峡一线。在政治谈判与军事威慑下最终实现成功驱日。经此危机,沈葆桢认为“台湾孤悬海外,七省以为门户,久为他族所垂诞”,利用办理善后事宜为契机在台采取了一系列“抚番”措施。改革行政制度,由原来的一府四县三斤,增为二府八县四厅,并奏请移福建巡抚驻台;打破“番禁”政策,招募内地人到台湾垦荒;开设义学,亲自编成童谣训番俚语,以传统文化教化台湾原住民,并奏请为保卫台湾牺牲者建祠祭祀。奏准建闽台水陆电线,倡购铁甲船,奏准使用机器开采基隆煤矿。沈葆祯对台湾的治理开发,为台湾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摘編自吕宁开山抚番:沈葆祯台湾防务建设中的重大举措(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匆识,概括沈葆祯成功驱日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沈葆祯建设台湾的举措。2019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历 史(文)答 案1A【解析】题干材料“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反映了韩非子分析了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不同的社会形势,主张改革变法,富国强兵,进行争霸战争,这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故A正确;韩非子强调“当今争于气力”,而不是继承历史传统,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客观总结历史规律,而是强调与时俱进,故C错误;材料信息并未涉及抨击社会礼崩乐坏的思想,而且抨击社会礼崩乐坏属于儒家思想的内容,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背景和法家思想出发,紧扣主题排除无关选项。2D【解析】题干材料“数年内实施了多次货币改革”说明当时改革比较激进盲目,而不是保守,故A排除;王莽以周礼为依据,数年内实施了多次货币改革,这并不能说明王莽主张复兴礼制,故B错误;货币改革也不等于重农抑商,故C错误;多次货币改革,甚至同时推行数十种兑换关系复杂的货币,这导致货币体系的混乱,使商品经济发展受阻,故D正确。3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官方意识形态都以儒家理学思想为主,故A排除;即使立场存在差异,历史研究也可以有共识,也可以求同存异,B说法过于绝对,故B排除;南宋建立以后,中国再次出现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出于对自身合法性的解释需要,将同为宗室南迁建国的蜀汉奉为正朔就成了南宋统治者的需要,这体现了政治形势显著变化的影响,故C正确;两宋学者对三国历史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渐趋理性客观,故D错误。4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湖熟,天下足”变为“湖广熟,天下足”反映了苏湖地区粮食作物种植量减少而改种经济作物或发展手工业,说明江南地区产业结构出现新态势,故D正确;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得出生产秩序遭严重破坏的结论,故A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江南地区农业商品化程度下降,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海禁政策,故C错误。5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地位提高,这适应了清政府近代外交的需要,说明清朝传统外交观念趋于革新,故A正确;辛丑条约之前,清政府外交上已经开始出现制度变化,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半殖民地色彩日益浓厚,而是说明外交近代化,故C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国际地位并未提高,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历史阶段和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外务部体现清政府近代外交的需要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6B【解析】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A错误;在乡村扫除文盲、组织合作社、培育优良的鸡种和猪种,这有利于改变乡村的落后面貌,故B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乡村建设运动在知识分子中形成“共识”,故C错误;1920年代末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没有实现生产关系的转变,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在乡村扫除文盲、组织合作社培育优良的鸡种和猪种”,同时抓住时代背景“1920年代末”,学生可以据此逐一分析选项,得出答案。7D【解析】根据材料“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都是人。一不平,大家鸣”,其主旨反映了对工农兵劳动者的歌颂和追求平等自由、反对阶级压迫的思想,这并不是“左”倾错误思想,故A错误;歌颂工农兵劳动者和追求平等自由、反对阶级压迫,这些并不属于儒学传统思想,故B错误;仅凭当时语文教材的内容不能说明男女平等教育权利基本实现,故C错误;1930年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苏区歌颂工农兵劳动者和反对阶级压迫,有利于启发民众的阶级觉悟,故D正确。8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处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期,企业职工工资、奖金和机关工资的改革,增加了企业和机关的积极性和活力,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改革重心转移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农村的情况,无法得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结论,故C错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材料并未涉及此内容,故D错误。9D【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雅典官员在任职前、任期内、任期结束时要接受相关审查监督,这有利于防止官员权力滥用,故D正确;维护民主制度并不是这些规定的“直接作用”,故A排除;法治原则的范围过大,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落实法治原则的结论,故B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对官员的监督,而不是激发参政意愿,故C错误。10C【解析】材料反映了1868年,英国伦敦安装第一盏煤气信号灯规范交通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体现了工业化进程和交通的发展推动政府职能完善,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实现社会公平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没有将英国城市化程度与其他各国比较,故B错误;仅凭信号灯规范交通秩序的信息不能说明民生的改善,故D排除。11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美国处于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时期,联邦最高法院在1937年推翻关于限定面包工人最高工时的无效裁定,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干预经济职能的时代背景,故B正确;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联邦最高法院对立法机构的制衡逐渐减弱,故A错误;联邦最高法院推翻关于限定面包工人最高工时的无效裁定也不能说明其代表底层劳动者的利益,故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意的要求,而且案件审判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民意要求,故D错误。12C【解析】冷战主要是指排除战争以外的所有对抗形式,由材料“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可知美苏在文化领域进行对抗,故C符合题意;“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美苏拍摄的电影是宣传各自的意识形态,这并不仅仅是文化领域的较量,故A错误;从以上分析来看,美苏拍摄的电影更不是反映东西柏林之间的文化共建和认同,故排除BD。13(1)不同:中国古代世界主义是华夏优越前提下强调协和万邦的对外关系实践(或:华夏文明优越、中国地处世界中心);中国近代世界主义则是民族贫弱基础上追求民族平等、世界和平的中外关系理想(或:强调民族平等,反抗侵略压迫)。原因:古代,农耕经济繁荣,专制集权统治日益强化,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若考生回答大一统王朝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天朝上国观念或夷夏之辨思想的影响可酌情赋分)。近代,民族危机日益严峻,民族独立成为时代使命;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对历次侵略、一战暴露出的西方民族主义暴力性的反思。(2)共同内涵:强调民族平等与和平合作;强调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并不矛盾;强调个人或国家对世界发展的责任。意义:有利于国际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欧共体等区域集团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战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多极化;有利于各种国际组织和对话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更好地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世界主义与古代世界主义的不同并分析原因、近代以来中西方世界主义的共同内涵以及世界主义思潮对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1)中国古代世界主义的内涵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以致形成了一种华夏中心的文化优越意识。但同时中国自古也有以儒家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理念为基本内容的超国家主义的思想传统”等信息概括得出;中国近代世界主义的内涵可以根据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代表性观点总结得出。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应当从古代和近代中国不同社会状况来分析。(2)近代以来中西方世界主义的共同内涵,根据材料一概括得出的信息和材料二中“人们忠于自己的祖国,并不妨碍对外国人持友好的态度,可以通过交往和对話达到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这不会抹去人们的民族身份”“个人、政府、国际组织毫无疑义都应该为世界城邦的建立負有责任”等信息的比较可以看出,共同内涵是强调民族平等与和平合作,强调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并不矛盾,强调个人或国家对世界发展的责任。世界主义思潮对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意义,应当联系所学二战后的国际形势,从有利于国际合作,有利于欧共体等区域集团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战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多极化,有利于各种国际组织和对话机制的建立和更好的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等方面来回答。14示例:情节:所有这些殖民地的产品,使空气中弥漫着种种奇特的味道。现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进一步强化对外殖民等。描述: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使更多地区沦为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供应地。评价:殖民扩张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增加资本积累:使整个世界的联系更为密切,世界市场更为拓展;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长期落后。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差距也越拉越大,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客观上给殖民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冲击了原有的文化观念,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如“所有这些殖民地的产品,使空气中弥漫着种种奇特的味道”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进一步强化对外殖民等;其次,结合世界近代史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点睛】本题以小说英格兰和苏格兰旅行记的相关情节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一改观点论述类题目的限定,让人耳目一新,体现出高考求新求变的思想。本题整体难度不太大,让学生感觉比较平和。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反映的历史现象。15(1)内容: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府兵制,扩大府兵范围,提高府兵社会地位;抑制佛教;释免奴婢背景:宗室诸王与将领权大,削弱中央集权;分裂割据,战争频繁;佛教与政府争夺经济利益;诛杀权臣,掌握实权;周武帝雄心壮志(灭北齐,统一南北)(2)增强了北周的实力,为灭北齐、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抑制佛教、释免奴婢,补充了农业劳动力;增加了政府赋税,促进了经济发展;为隋唐时期兵制改革奠定基础;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为之后的政权更替埋下伏笔【解析】本题考查北周武帝改革,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难度一般。(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面削夺宗室诸王及勋贵大将的权势,一面要求宗室诸王及将帅的故旧部属不得尽忠于故主,要求只能以天子一人作为专心奉事对象。”可以得出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为了对北齐用兵,在府兵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募兵范围,将征兵对象推及到所有均田农民当兵之民既有侍官的荣誉,又逃避了国家赋役,出现了均田农民踊跃当兵的局面。”可以得出改革府兵制,扩大府兵范围,提高府兵社会地位;从材料“周武帝在释免奴碑、杂户的同时”可以得出释免奴婢;从材料“武帝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建德六年平北齐,武帝又令断齐境佛法。”可以得出抑制佛教。对于周武帝改革的背景,从材料“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岂亲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