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珠海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段考高二年级历史试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有24小题,每小题2分,48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这一举措的目的是A. 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B. 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C.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D. 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将王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其目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故答案为C项。宗法制的目的是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材料所述为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西周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可,排除D项。【点睛】分封制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带有“家天下”的色彩,“国”乃是“家”的大而化之。从政权角度说,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是天下诸侯的“周天子”,是君臣关系;从宗族角度说,周王是姬姓宗族的大家长,与同姓诸侯是兄弟关系或父辈与子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政治权力是根据宗族地位分配的;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2.秦朝中央政府中的九卿,其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戶”“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宗正,掌彔属”“太仆,掌典马”“将作少府,掌治宫室”而隋唐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官员考核任免,财政、札仅祭祀教育科举等、军政、司法和工程建设。材料表明A. 中国古代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B. 皇权旁落,相权加强C. 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D. 机构精简,职能专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秦朝九卿中央行政机构,是处理国事家事;而隋唐时期六部负责全国政务;其职务的变化体现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C项正确。A项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主旨没有体现机构精简,职能专一,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3.据历史文献记载,古代官员的数额是有定员的:夏120员,殷240员,东汉7567员,晋6836员,隋12576员,大唐18805员。这可用来说明A. 统治者对官吏擅权的防范B. 中央政务管理机构由简到繁C. 国家统治机器的不断完善D. 政府行政效率逐步得到提升【答案】C【解析】对材料分析后可以看到,从夏朝到唐朝,政府官员的定额呈现增长趋势,而且增长的幅度较大。反映出国家统治的机构越来越多,说明了国家统治机器的不断完善,故本选C。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与官吏之间的关系,故可排除A;材料显示官员数额的增多,应是中央与地方都增多,只讲中央政务管理机构的情况是片面的,故可排除B;材料无法显示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故可排除D。4.“门阀士族”是指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后于隋唐时期有过短暂兴盛,武则天后一撅不振。影响其衰亡的主要因素是A. 选官制度的变革B. 官僚机构的调整C. 经济重心的南移D. 儒家思想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隋朝确立科举制,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导致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的门阀制度逐渐走向消亡,故答案为A项。官僚机构的调整对官吏来源没有影响,排除B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儒家思想的发展,均与门阀制度的衰亡没有关系,排除C、D项。【点睛】门阀士族的兴衰与选官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门阀制度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推动了门阀士族的兴盛。到了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导致门阀制度走向消亡。5.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后,“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已而又以他官参议,而称号不一,出于临时,最后乃有同品平章之名,然其为职业则一也。”传统宰相职务慢慢变成虚衔,真正宰相成为临时性职务。这一做法A. 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B. 加强了吏治的建设C. 实现了决策的民主化D. 提高了行政的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传统宰相职务慢慢变成虚衔,真正宰相成为临时性职务。传统宰相是制度性职务,对皇权的威胁较大,而临时性职务大多源于皇帝的需要,其官员大多是皇帝亲信,这有利于皇帝掌握事权,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反腐、官员管理考核等方面的信息,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集体议政和表决少数服从多数的信息,C项排除;材料信息中职务和官员的增加,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D项排除。6.宋、元以来的进士中榜后直接被授予官职。明初开始实行“观政进士”制度:进士中榜后,并不立即实授官职,而是将其分派中央各衙门观政,之后方实授官职。这一变化A. 完善了科举制度B.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 强化了中央集权D. 提升了官员文化水平【答案】A【解析】【详解】进士中榜后,一改以前中榜后直接被授予官职的管理,而是将其分派中央各衙门观政,之后方实授官职,这种制度使得新任官员增加了处理事务的阅历,完善了科举制度,故选A;材料的变化无法体现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排除B;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材料是提高官员处理事务的能力,而不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排除D。7.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A. 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B. 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C. 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D. 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内阁大学土的品秩较低,这是因为明代内阁虽然不是法定的机构,但是其是皇帝决策的辅佐人员,其可能出现威胁皇权的局面,故明代把内阁大学士的品秩压得较低,而清代随着军机处的设立,内阁成为一个单纯的办事机构,已不能威胁皇权,故清代提高了内阁大学土的品秩,内阁大学土品秩的变化折射出清代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B项;内阁位高权重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清代前期是以文治国,C错误。内阁大学土的变化并不能表明中央权力体系的完善,故排除D项。8.下面是清朝雍正到光绪时期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朝军机处A. 精干高效B. 保密性强C. 机构健全D. 权力稳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表内容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到光绪皇帝时期的军机大臣多数时候都五六人,说明军机大臣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保密性强,但材料中无法得出其保密性强的特点,故B选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了军机处的人员精干的特点,没有体现军机处其他特点,所以无法得出机构健全,故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而无吏,从材料中也无法得出其权力稳固的特点,故D错误。9.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餐叉,甘肃武威齐家文化遗址和河南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都出土过骨质三齿餐叉。“三礼”中也记有一种“毕”的礼器,就是用叉取祭肉。但从汉代以后,筷子的地位渐渐取代了餐叉,餐叉基本被淘汰出了中国餐桌。发生此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 传统饮食结构变为粮食为主,肉食为辅B. 筷子实现了人们对食物精加工的需求C. 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D. 礼乐制度在汉代以后日益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筷子取代餐叉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不断发展的结果,C选项符合题意。筷子取代餐叉与中国饮食结构变化无关,A选项错误。筷子与食物精加工的需求无关,B选项错误。礼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就开始走向瓦解,D选项错误。10.据国语晋语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的子孙因国内政治斗争失败避难到齐国后,从事农耕,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变为“畎亩(田地)之勤”。这表明了A. 春秋时出现了牛耕技术B. 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C. 宗法和宗庙已不受重视D. 铁器和牛耕已得到普及【答案】A【解析】【详解】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变为“畎亩(田地)之勤”,意味着牛的功用增加,可以用来耕地,这是因为春秋时出现了牛耕,这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选A;齐国本来就是农耕经济,故不存在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的问题,故排除B;宗法和宗庙一直是备受重视的,故C也不符合史实;铁器和牛耕在春秋时期刚刚出现,所以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点睛】时代特征是我们做好选择题的一个关键。考生根据题干中的材料确定出时间和空间,然后据此就可以知道这一时代某一地区或者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阶段特征,所有的试题和选项设计都应该符合该时代的特征,所以选项要符合它才可以是正确的说法,不符合的就错误。然后考生就可以根据题意进行准确判断了。这一题就要抓住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才可以准确作答。11.下表为“东汉、西晋政府户数、口数统计表”,据此可推知A. 西晋时期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得到加强B. 从东汉到魏晋土地集中现象十分突出C. 战乱死伤是魏晋户口统计下降的主因D. 东汉后期自耕农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表格内容反映了东汉到西晋人口数目出现大幅度下降,并不能体现西晋时期对地方控制力的强弱,也没有说明人口下降的原因,排除AC;人口的大量减少势必造成土地的集中,所以可以说明从汉到魏晋土地集中现象比较突出,故选B;人口数目的下降与自耕农经济的是否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12.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A.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B. 民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确立C. 手工业生产格局出现重大变化D. 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中叶之后官府对官营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有利于其参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促使民营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使手工业的生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官营手工业的市场化,排除A项;B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3.晚明社会变迁一书说“综合粗估结果,1570-1644年美洲白银总共大约有12620吨流入了中国”。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中国控制海外贸易B. 明朝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C. 中国手工业发达D. 中国参与西方的殖民掠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不是白银流入中国的原因,B项与史实不符,明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项手工业发达,出口增加故大量白银流入中国,D项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国实行海禁政策。故本题选C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明代经济发展手工业发达14.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缴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这将会导致A. 田庄经济产生B. 大量自耕农出现C. 土地兼并加剧D. 有效保护非耕地【答案】C【解析】在土地私有的前提之下,土地的自由买卖就会是经常性的现象,再加上土地税比较轻,这就等于为土地兼并创造了条件,因为土地拥有的多负担也不是很重,故选C而排除B;田庄经济不是汉代才产生的,故排除A;题干说到的都是耕地而不是非耕地,所以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15.通典田制规定:凡18岁以上男子受永业田20亩;凡有爵级、官品、勋级者,可依爵级、官品请受永业田5顷至100顷。据此可知,唐代均田制下A. 小农经济日益壮大B. 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大量土地集中到了官僚阶层手中C. 土地国有化程度提高D. 特权阶层对土地的占有受到限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通过法律的形式对贵族和官僚等特权阶层的土地占有额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给予小农经济以适当的保护,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小农经济日益壮大,而是强调特权阶层对土地的占有受到限制,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土地兼并的现象,而是强调特权阶层对土地的占有受到限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特权阶层对土地的占有受到限制,与土地国有化程度提高无关,排除C项。点睛:本题以均田制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凡18岁以上男子受永业田20亩”“凡有爵级、官品、勋级者,可依爵级、官品请受永业田5顷至100顷”,结合均田制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6.传统科举落第文士,大多做教书先生或回家种地。到了明朝又多新的出路,比如可以给官员做师爷,给商人做参谋,甚至还可以去戏班子写戏。据此可知明代A. 商品经济繁荣B. 戏曲备受士人推崇C. 科举制度衰落D. 社会等级秩序混乱【答案】A【解析】【详解】明代读书人有了新的出路,特别是给商人做参谋,说明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可以体现出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故选A项;读书人去戏班子写戏是在科举落第之后的出路,不能说明戏曲备受士人推崇,故排除B项;题意反映的都是科举落第的读书人的出路,不能说明科举制衰落,更没有体现出社会等级秩序混乱,故排除C、D项;【点睛】读书人给“给商人做参谋”是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充分体现。17.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表明,明朝江南地区A. 基层社会治理加强B. 市镇发展威胁到中央C. 经济发展水平趋同D. 市镇的军事功能凸显【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明代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关键市镇的政治管理,因此明代江南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得到加强,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明代江南市镇受到中央的有效管理,并未威胁中央;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代江南地区的关键市镇受到中央的管理,不能体现其经济发展水平趋向相同;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代派遣“巡检司”、“县丞、主簿”、“同知”等官员对江南市镇进行管理,这是政治管理的强化,与军事功能无关。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18.下表列举了孔子不同时期的“遭遇”。下列观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历史就是一家之言”B.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C. “历史都是思想史”D.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孔子命运”,这说明各个历史时期根据时代的需要对孔子进行不同的改造,体现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项正确。“历史就是一家之言”没有突出历史的时代性,排除A。“历史都是思想史”说法过于片面,且材料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排除C。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忽视了历史事实的客观性,排除D。19.董仲舒认为:君主统治百姓,让他们有欲望追求,但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让他们纯厚朴实,但不能没有欲望。有欲和无欲,各自都能得到满足,则君主之道就有了合适的尺度。材料反映了A. 天子应该关注百姓呼声、以德治民B. 为君之道一定要“存天理、灭人欲”C. 百姓的“欲望”应当符合三纲五常D. 百姓适当的利益追求利于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欲和无欲,各自都能得到满足,则君主之道就有了合适的尺度。”可知,百姓的利益得到适当满足利于君主专制,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以德治民,A选项排除。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主张,与董仲舒无关,B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君主与百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百姓的“欲望”应当符合三纲五常,C选项与材料无关。20.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A. 地方吏治废弛B. 试图重建礼乐制度C. 君主专制加强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材料文字“汉代多次出现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反映了当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A项地方吏治与题干无关;B项的礼乐制度指的是先秦的礼仪典章和雅乐教化制度,这同样与材料无关;本题旨在说明汉朝时儒家思想的强化,C项君主专制非本题强调重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大意是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理应予以禁锢二世(本辈及子辈)的处罚,但太尉刘恺引用春秋之义,劝说安帝仅禁锢罪臣本人,未株连子孙。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之一,汉代多次援引春秋进行案件判决,说明汉朝时倚重儒家思想,儒家伦理得到强化。同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21.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据材料可知A. 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B. 中国古代法律具有灵活性特点C. 儒学理念渐趋影响法制法规D. 古代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答案】C【解析】由董仲舒将“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可知儒学理念出现法制化现象,儒学理念渐趋影响法制法规,故C项正确;A项是从汉武帝时,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没有体现出法律的灵活性和地位,故BD项排除。点睛: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用儒家的经、义解释法律等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儒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法律,其实也就是反映了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和法律糅合在一起,这也是儒学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工具的一个具体的体现。22.梁启超在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一文中评论某位思想家:“(他)所注重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能知有宇宙?知识的来源在哪里?知识怎么样才算正确?他以为这些问题不解决,别的话都是空的。”这位思想家是A. 王守仁B. 黄宗羲C. 顾炎武D. 王夫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评论的是王夫之,王夫之系统地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强调“理在气中”,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等,故D项正确。王守仁是明朝中期思想家,主张致良知,与材料不符,排除A。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统治,与材料不符,排除B。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与材料不符,排除C。23.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A. 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B. 是西学东渐的产物C. 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D. 是理学思想的创新【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反映了人人心中都有良知的思想主张。材料“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反映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对人性的宣扬,这些主张都突出了人的自我价值,故A正确;西学东渐指西方文明向中国传播,材料未涉及此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民主政治的主张要求,故C错误;“愚妇与圣人同直斥六经,张扬个性”体现了对传统理学的批判,而不是创新,故D错误。故选A。24.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这些主张A. 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B. 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 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经世致用指关注现实,解决现实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阐发了儒家的为君之道和为臣子之道,故选C;黄宗羲的思想没有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B;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没有动摇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D。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25.(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刘宋王朝是南朝的第一个朝代纵观刘宋诸帝,自武帝以来的佛教政策主要表现为迎请礼遇著名僧尼、建寺造像、设立法会、延僧讲经、救令皇室子弟师友于僧尼、与崇佛邦国往来交流等。刘宋王朝还借其神化皇权、护佑政治,尤其是王朝建立者及以非正常方式获得皇位者,多借助佛教方面之预言、祥瑞及截言来为其政权作神圣性及合法性之论证,以此扬己之德、稳固政治。然而,刘宋帝王对佛教并不是一味纵容,而是以佛教不侵犯政治统治为原则,适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表现为限制佛寺塔像之兴造、淘汰无行僧尼、设立僧官及防范僧尼干预军政事务等,正是这一系列措施使佛教之发展得到了较为有效之引导与管理,从而避免了其在北方因过度伪滥而遭遇法难的命运。摘编自林飞飞刘宋帝王与宗教关系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刘宋王朝对佛教的基本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宋王朝佛教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答案】(1)基本态度:扶持并利用佛教;以佛教不侵犯王朝统治为原则,适时进行管制。背景:佛教兴盛;王朝更迭频繁;等等。(2)积极影响:促进佛教与政治结合,神化了皇权,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与崇佛邦国的往来和交流;对佛教进行有效之引导与管理,促进了佛教的兴盛与良性发展。【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刘宋王朝还借其神化皇权、护佑政治”可知刘宋扶持并利用佛教;根据“刘宋帝王对佛教并不是一味纵容,而是以佛教不侵犯政治统治为原则,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可知刘宋以佛教不侵犯政治统治为原则,适时进行管制。第二小问,由所学知识可知,其历史背景为政治上王朝更迭、皇权交替频繁;思想文化上佛教勃兴。(2)刘宋扶持并利用佛教有利于佛教与政治结合,神化了皇权,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以佛教不侵犯政治统治为原则,适时进行管制有利于对佛教较为有效之引导与管理,促进了佛教自身的良性健康发展;与崇佛邦国往来交流有利于与崇佛邦国往来交流。以上政策,推动了佛教的兴盛。26.(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汉书西域传材料二 汉书西域传记载,安息:“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28卷记载,“杂记言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然今处田野有之,陕陇人亦有种者”。同时,西域的各种观赏动物和牲畜,也随着丝路的开通而传来中原。西域的“天马”、驴、骡、牦牛、骆驼的引进,为内地社会生产和交通运输带来了明显的效益。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动力。而西方犀牛、大象、狮子、鸵鸟、大狗、鹿等观赏动物的输入,则为中原人民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乐趣。据陈频张骞凿空西域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述论整理(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条件以及张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交流的突出特点。(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骞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贡献。【答案】(1)条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武帝宣扬大汉威德的政治需要;匈奴对西域、中原的威胁;汉武帝的雄韬武略;张骞本人不畏艰险、忠贞不屈的意志和坚毅的品质等。特点:双向交流;中原输入西域的主要是先进的技术和制度,西域传到中原的多为地方特产;中原先进文化发挥中心辐射的作用;共赢互利,共同发展;影响深远,开辟了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流等。(2)贡献:沟通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促进西域地区的开发和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弘扬了汉朝文明;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西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起到催动作用。【解析】【分析】本题是选修史部分内容,第(1)问概括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条件以及张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交流的突出特点可以根据材料知识进行概括;第(2)问张骞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贡献主要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回答。【详解】第(1)问由材料“事征四夷,广威德”可得出国力强盛,宣扬大汉威德的政治需要;结合课本知识可知通西域是为了联合其他国家共击匈奴,即匈奴对西域、中原的威胁;也与个人的主观努力命不可分,即汉武帝的雄韬武略;张骞本人不畏艰险、忠贞不屈的意志和坚毅的品质等;特点结合材料“其地无丝漆教铸作它兵器”“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然今处田野有之,陕陇人亦有种者”可知中原与西域互通有无,加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信息化解决方案2025年研究报告
- 食品转包类型的合同协议
- 离婚协议赠予协议书范本
- 杀菌釜设备安装合同范本
- 物流代办合同协议书模板
- 法律合作协议书模板模板
- 矿山承包开采破碎协议书
- 独栋物业转让协议书范本
- 游泳馆培训协议合同范本
- 销售超滤纯水器合同范本
- GB/T 45920-2025铁铝酸盐水泥
- 大健康行业发展趋势
- 北京海淀2025年物理高二下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阶段复习综合练习题
- 光伏电站台风预警与应急措施
- 2025年广州数学中考试题及答案
- 湖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潜江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 学霸提优第四单元《我们讲文明》重难点梳理 课件
- 医德培训课件
- 公司适用法律法规标准清单2025年08月更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