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测试(4月)试题文(含解析).docx_第1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测试(4月)试题文(含解析).docx_第2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测试(4月)试题文(含解析).docx_第3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测试(4月)试题文(含解析).docx_第4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测试(4月)试题文(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原五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二历史(文)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会盟属于西周的古礼,当时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至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这主要反映了A.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B. 分封制度逐渐崩溃C. 华夷秩序最终确立D. 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答案】A【解析】材料“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体现出春秋时期,许多“蛮夷”的诸侯国也参与会盟,这说明会盟制度不断发展,各民族间交流日益密切,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间的交流,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崩溃,故B项排除;C项说法错误,错在“最终”;秦朝统一六国,使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故D项错误。2.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A. 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B. 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C. 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D. 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反映出这种以才能为依据的选官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世卿世禄制,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士人阶层地位的提高,没有体现出“掌控政权”,故A项错误;这种做法没有改变天下分裂的局面,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百家争鸣的状况,故D项错误。【点睛】“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3.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A. 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B. 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C. 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D. 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来看,战国时期的变法通过改革选官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加强君主集权等方式,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准备,故A项正确;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秦朝统一后建立起来,故C项排除;西周后期分封制已走向崩溃,排除D项。4.西汉初期的法律条文记载:根据不同的等爵,每个人都可以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农民从国家那里得到土地,相应地交纳田租,服徭役、兵役。国家再通过爵位继承制、犯罪罚没和户绝收回等配套措施,形成一个土地有授有还的循环系统。这反映出西汉初期的土地政策:A. 旨在建立完整的赋役体系B. 确保土地分配相对公平C.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D. 能够抑制土地兼并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农民从国家那里得到土地”“形成一个土地有授有还的循环系统”来看,西汉初期的土地政策能够保证农民有地可种,土地政策实用性较强,对推动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反映出西汉初期的土地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赋役制度,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土地分配的原则,故B项排除;土地兼并的根源在土地私有,因此西汉的土地政策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点睛】“农民从国家那里得到土地”“形成一个土地有授有还的循环系统”是解题的关键。5.魏晋南北朝时宰相事权,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协同行使。隋唐又进一步完善为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分工协作。宋元之际三省制消亡,仍沿袭群相旧例,设丞相、平章、参政、左、右丞等多名官员,会议处理朝廷机务。材料中三省制演变:A. 从制度上消除了腐败的根源B. 是人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 是权力分割与制约的产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之际,都是以群相会议处理朝廷机务,这体现了权力分割与制约,故D项正确;三省制属于封建政治制度,不可能从制度上消除腐败的根源,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人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的问题,故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协同行分工协作会议处理朝廷机务”,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群相会议处理朝廷机务与权力分割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6.唐代中后期,御史台的御史在言事监察之前,一定要向御史台的长官汇报将纠弹什么事情。宋代取消了这一规定,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这一变化:A. 使监察官员敢于监察一切事务B. 有利于扩大御史台的监察范围C. 使监察机构摆脱了外在的制约D. 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表明御史行使监察职权时所受约束减少,因此这一变化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故D项正确;A、C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信息没有反映监察范围的变化,排除B项。7.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利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面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A. 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 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 打破了市坊的界限D. 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答案】D【解析】材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反映了宋代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这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故D正确;宋代路制与扩大宋朝疆域无关,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文武分权的特点,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打破市坊的界限的问题,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学生可以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8.乾隆帝认为:“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并标榜,“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上述材料表明,乾隆帝时期:A. 政治统治比较清明B. 注重对官员的控制C. 官员管理比较严格D. 善于提高官员品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帝认为造成前代内乱或亡国是由于中央或地方官员权力太大,因此材料表明乾隆帝时期注重对官员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没涉及到政治清明,故A项排除;材料信息并非只是强调对官员的管理,而是强调官员权力不能太大,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9.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此时期A. 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B. 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C. 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D. 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答案】A【解析】铁农具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从材料信息来看,不同地区采用铁农具进行农业生产的时间不同,因此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影响也有早晚之分,即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兼并战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没有反映冶铸技术的进步情况,没有涉及牛耕的工作方法,排除C、D项。10.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这主要体现了A. 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B. 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C. 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D. 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汉武帝实行的盐铁官营的专卖制度为后世历朝历代所沿用,这是历代政府重视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冶铁煮盐业管控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后世对汉武帝专卖制度的沿用,并非以汉武帝为榜样,也不是推崇汉代经济制度,A、B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与富商大贾间的矛盾,C项错误。11.宋天圣元年,设置益州交子务,开始发行官交子。官交子以时间计算分界发行,每三年为一界,界满则以新交子收回旧交子,发行限额每界是一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贯。宋朝这一做法A. 制约了交子的使用范围B. 表明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C. 造成了货币制度的混乱D. 有助于币值稳定和经济繁荣【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官交子发行时间和发行限额都有严格规定,这有助于币值稳定,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繁荣,故D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交子的使用范围被限制,故A错误;官交子发行的规定并不能说明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故B错误;官交子发行是政府行为,没有造成货币制度的混乱,故C错误。故选D。12.明代法律规定民间典卖土地,自行立契,按则纳税,通过黄册、鱼鳞册的编制,使民田得以典卖、继承、赠予等方式流转,“田宅无分界,人人得以自买自卖”。这一规定:A. 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资金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权属制度C. 有效解决了当时的人地矛盾D. 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集中体现【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民间典卖土地,自行立契,按则纳税黄册、鱼鳞册的编制”反映了土地的合法流转得到了政府的确认,说明政府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权属制度,故B项正确;土地的合法流转的资金不一定流向了手工业或商业,故不一定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资金,故A项错误;土地的合法流转与解决人地矛盾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明朝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故D项错误。【点睛】“民间典卖土地,自行立契,按则纳税黄册、鱼鳞册的编制”是关键信息。13.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A. 严格推行重农抑商B. 商业行为需要规范C. 不法商人遭到严惩D. 商人笃信因果之说【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唐宋时期对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人加以重罚,由此可知两个时期比较注重规范商业行为,故B项正确;材料没体现出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排除;C项是B项的具体表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政府的政策,不是商人的理念,故D项排除。14.在吐鲁番地区考古中发现大量唐代文书,其中公文书内容涉及土地、户籍、赋役、军事、诉讼和馆驿等,私文书内容多为借贷、买卖契约等;此外还发现千字文等蒙书。这反映了当时:A. 西域地区全面接受中原文化B. 唐朝有效加强对西域的管理C. 唐朝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D. 西域地区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西域地区全面接受中原文化”说法过于绝对,且吐鲁番地区考古中发现大量唐代文书也不能说明西域地区全面接受中原文化,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只反映了土地、户籍、赋役、借贷、买卖契约等信息,也不能体现唐朝有效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唐朝的民族政策,故C项排除;材料“土地、户籍、赋役馆驿借贷、买卖契约等”都属于与经济紧密相关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15.17世纪,郑成功所属的郑氏集团从葡萄牙控制的澳门购进丝织物运往日本,再从日本买进货物运到菲律宾转售给西班牙人;或从中国满载货物运往中南半岛和马六甲等地贸易。再换回苏木、胡椒等。这反映出当时:A. 朝廷利用地方势力进行外贸B. 中国是远东贸易的主导国C. 海禁政策逐渐得到放松D. 国际经济区域具有互补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澳门购进丝织物运往日本,再从日本买进货物运到菲律宾转售给西班牙人;或从中国满载货物运往中南半岛和马六甲等地贸易”反映了郑氏集团在东亚和东南亚沿海地区的往来贸易,这反映了东亚和东南亚沿海地区的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政府与地方势力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中国已经“主导”远东贸易,故B项错误;郑氏集团的贸易行为不能说明中国海禁政策逐渐松弛,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澳门购进丝织物运往日本,再从日本买进货物运到菲律宾转售给西班牙人;或从中国满载货物运往中南半岛和马六甲等地贸易”,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东亚和东南亚沿海地区的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6.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话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A. 促进争鸣局面的出现B. 使得土地逐渐私有化C. 有利于维系分封体制D. 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春秋战国之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分化推动了社会变革,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故A项正确;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故B项错误;士阶层的发展瓦解分封制度,故C项错误;士阶层是分封制的产物,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的时间点“春秋战国之际”。17.淮南子记载,“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即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论”。该记载认为儒、墨两家A. 注重传承传统文化B. 把六艺看作先圣之术的精华C. 主张维护礼乐制度D. 要求地主阶级重视先圣修养【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可以得出材料核心信息是孔子与墨子都注重传承传统文化。因为先圣之术和六艺是孔子与墨子那个时代的传统文化。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先王之术和六艺是并列存在,B项排除;C项说法以偏概全,排除;材料主旨是孔子与墨子注重传统文化,没有涉及他们倡导地主阶级学习先王之术和六艺的信息,D项排除。【点睛】本题属于提炼信息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例如,找出 “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孔子、墨子”转化成“儒家、墨家”,“先圣之术和六艺”转化成“传统文化”。据此可知,材料核心信息是儒家、墨家都注重传统文化。18.战国以来,“人自为礼,家自为俗,岂知古之司服有制哉”,秦汉以来统治者着手整饬冠服,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冠服体制逐渐成型了。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 儒家思想逐渐居于统治地位B. 中华文明缺乏必要的持久连续性C. 礼乐制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秦汉以来统治者着手整饬冠服,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冠服体制逐渐成型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新的冠服体制的形成,这反映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形成,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儒家思想的地位,故A项排除;中华文明的发展是持久连续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礼乐制度,故C项排除。19.董仲舒认为:君主统治百姓,让他们有欲望追求,但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让他们纯厚朴实,但不能没有欲望。有欲和无欲,各自都能得到满足,则君主之道就有了合适的尺度。材料反映了:A. 天子应该关注百姓并实行仁政B. 为君之道需注重“无为而治”C. 百姓的欲望应当符合三纲五常D. 利益杠杆是君王的驭民之术【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欲和无欲,各自都能得到满足,则君主之道就有了合适的尺度。”可知,百姓的利益得到适当满足利于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实行仁政,故A项排除;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故B项排除;材料说的是君主与百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百姓的“欲望”应当符合三纲五常,故C项排除。20.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南学简约,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唐初,太宗诏令文士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此举意在:A. 促进南北学术的交流B. 确保选官取士的公正C. 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D. 构建统一的政治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唐初,太宗诏令文士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等信息来看,唐太宗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构建统一的政治文化,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不能反映南北学术交流,排除A项;这一做法不能确保选官取士的公正,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选官方式的变化,与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无关,排除C项。21.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材料信息说明:A. 理学本质是儒家学说B. 理学吸收了佛道学说C.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D. 理学有唯心主义色彩【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中可以看出,理学家的观点认为人应该注重现实生活而不应该考虑生前身后事,这体现出理学本质是儒家学说,故A项正确;理学只是摒弃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但在其他方面对佛道思想有所借鉴和吸收,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理学的影响力,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理学的唯心主义色彩,故D项排除。22.宋代,在养亲法令的保障下,官员履行养亲义务拥有较多的选择。他们可以迎侍祖父母、父母,也可以中请闲职解决养亲问题。同时还可以致仕、辞官养亲。据此可知,宋朝统治者:A. 以孝养作为考核官员的主要标准B. 重视儒家的忠孝品格C. 弱化了血缘亲情对社会的影响力D. 意在强调官员知行合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官员养亲“可以迎侍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申请闲职解决养亲问题,同时还可以致仕、辞官养亲”,这说明宋代统治者倡导官员忠孝两全,体现出重视儒家的忠孝品格,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考核官员,故A项错误;重视养亲说明宋代强化血缘亲情,故C项错误;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故D项错误。23.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A. 对先前儒学的批判与继承B. 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C.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 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看,三大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的是程朱理学的空谈,他们反对君主专制,是对传统儒家仁政思想的发展,宋明理学也包含了仁政这一思想,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故A项正确;他们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是对宋明理学的继承,故排除B项;三人思想不是受西方启蒙思想启发,且当时西方启蒙思想尚未传入中国,故排除C;D项只是表面现象,不是叛逆,是批判,他们的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故排除。24.黄宗羲曰:“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而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思想相近的是:A.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B. “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C.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D. “个人如果把私利凌驾于社会利益至上,他就应受强制去遵守公共意志”【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强调法治取代人治的重要性。A项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地位高低之分,排除;B项反映的是君臣关系,排除;C项强调的是各阶层都要注重“仁”,排除;D项反映的是人要遵守公共意志,符合题意。故选D。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清入关后,即以宗主视天下,同时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清王朝接受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清朝对“大一统”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清朝奠定了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基础。这个统一是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实现的,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完成的。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在清朝“大一统”政治格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升华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近代,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边疆危机、民族危机,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在反帝反封建的血与火的斗争中,中华各民族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对立者,其整体性更加突出,各族人民由自发联合走向自觉联合,中华民族由一个自在的整体升华为一个自觉的整体。“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凝聚民族、维护统一、保卫边疆的强大精神力量。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族”发展为一个自觉整体的历史原因。【答案】(1)抽去华夷之辨;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构建政权承绪正统论;确立大一统正统评价标准;影响:维护政权,巩固统治;加强对边疆有效管理;促进民族融合;加强思想控制。(2)发端于先秦大一统思想影响深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大生命力;中国历史上多次大一统政权的建立;清政府奠定近代中国领土疆域;长期的民族融合;清政府巩固多民族国家所做的努力;近代民族危机,各民族共同抵御外敌入侵;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先进知识分子宣传等。【解析】(1)据材料“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加以归纳概括即可。(2)据材料“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在清朝大一统政治格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升华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边疆危机,民族危机,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掀起求亡图存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以及外部原因等方面加以回答。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最具影响的四种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这一说法最早由英国科技史学家、汉学家李约瑟于1942年正式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早在1550年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卡丹就第一个指出,中国对世界最具影响的“三大发明”是司南(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也提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19世纪六十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将这些发明的意义推到了一个高峰。到了19世纪末,来华传教士、汉学家艾约瑟最先在上述三大发明中加入了造纸术。结合材料本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四大发明”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首先,根据材料“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最具影响的四种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四大发明的外传、影响等方面归纳出观点;然后结合相关知识论证观点即可。2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魏晋南北朝(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