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单项选择题部分。(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A. 天下为公B. 等级森严C. 注重血缘D. 地方分治【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可知周的分封制没有形成高度的集权,不利于中央统治,诸侯在地方享有相对独立的权利,造成地方分治,故答案为D。天下为公的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这是在原始社会的禅让制,不是分封制的特点,排除A。等级森严和注重血缘,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C。【点睛】分封制的特点:分封的邦国众多,周天子与诸侯的地位近乎平等,天子与诸侯之间以盟约维系和平,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周朝尚未实现高度集权。2.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A. 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B. 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C. 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D.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答案】C【解析】根据“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说明中央逐级把法律传授到地方,使乡民遵守国家法律,加强对地方控制,表明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C正确;材料说明中央把法律传授到地方,不是文化下移,排除A;B、D与材料无关,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联系西周政治背景分析。3.国语鲁语上曰:“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规定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主要表明“先王制诸侯”A. 以血缘关系为核心B. 具有制度性保障C. 以礼乐制度为基础D. 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先王制诸侯”、“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等,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是对题干材料的片面理解,不准确;D项表述本身错误,不符合史实,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基础(核心)的。进一步可知,B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4.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A. 官方意识形态一致B. 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C. 社会演进趋势相同D. 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答案】C【解析】秦汉时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发展时期,社会的演进趋势是相同的,所以才有汉承秦制的说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官方意识形态是不一致的,秦朝是重用法家汉则是重用如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不是汉承秦制的内容和表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期而非日益发展时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5.下表是古籍中涉及大秦(罗马帝国)的部分记载。据此判断,汉魏时期内容出处“永宁元年,掸国(今缅甸东北)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阕朝贺,献乐及幻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后汉书“从加那调州(今缅甸丹那沙林,一说在孟加拉湾西岸)乘大舶,张七帆,时风一月余,乃入秦,大秦国也。”吴时外国传“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今越南北部)七郡外夷比(邻),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魏略A. 海陆交通都可到达大秦B. 中国与大秦直接往来频繁C. 中西方交往以海路为主D. 史籍对大秦已有详尽记载【答案】A【解析】从材料“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从加那调州乘大拍,张七帆乃入秦”“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循海而南”说明海路和陆路都可以到达大秦,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与大秦之间交流频繁,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西方交往以陆路为主,故C项错误;材料对大秦的记载不详细,故D项错误。6.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A. 提升民族认同B. 化解民族矛盾C. 继承华夏传统D. 促进民族融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民族认同感是对本民族的认可,而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文化,故A项错误;只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并不能化解民族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继承华夏传统,故C项错误;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的融合,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考点:历史研究史学研究民族融合7.唐初三省制下本无“中书门下”一职,“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才在置政事堂后设立中书门下以职。由此可知,“中书门下”的出现A. 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B. 调和了中枢机构的矛盾C. 破坏了三省决策的机制D. 奠定了唐代多相制基础【答案】B【解析】所谓的“中书门下”是一种在中书省和门下省之间的一个机构,这一机构的作用可以调节中书和门下之间的矛盾,达到政治和谐,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这一机构的本质目的不是加强皇权;C选项错误,这是一种维护并不是破坏;D选项错在“基础”二字。8.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地区时间赴试人数分配名额录取比例苏州庆历中200450:1绍兴二十六年200013153:1福州绍兴二十六年34006256:1淳熙十年1500062242:1A. 科举考试对士人吸引力日增B. 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C.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D. 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宋朝参加赴试人数、分配名额以及录取比例呈增长趋势,说明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A项正确。表格信息无法体现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而是强调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而是强调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排除C。材料强调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与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无关,排除D。点睛:本题属于表格信息型题目,关键是注意表格中的地区、赴试人数、分配名额以及录取比例等信息,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联系宋代科举制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9.秦汉至清,我国逐渐形成并完善了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明以前称御史台)“三法司”的中央司法体系。如明清实行“三司会审”,判决不当的或死刑案件由皇帝裁决。这反映了A. 司法出现了分权倾向B. 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C. 司法系统的独立运行D. 统治者重视司法建设【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司法体系的完善,并没有体现司法出现了分权倾向,故A的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符;材料中讲到的“判决不当的或死刑案件由皇帝裁决”,其目的是为了司法的公正,而不是为了加强皇权,故B的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符;“判决不当的或死刑案件由皇帝裁决”,这信息说明了司法系统不是独立运行,故C项的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司法体系的不断完善,并且,到明清时期,“判决不当的或死刑案件由皇帝裁决”,这些说明了统治者重视司法建设,故本题选D。10.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B.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 有利于维护清朝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提到,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故选B。材料未涉及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故A排除。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强调加强皇权,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有利于维护清朝统治不是材料表现的内容,排除D。【点睛】军机处的影响与作用为本题主要考点。学生需注意相关知识的掌握。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被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但本题材料的解读角度不同,要引起注意。11.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B.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C.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D. 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答案】A【解析】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分散了对外贸易,所以“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所以A正确,D错误;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不符合鸦片战争后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史实,排除。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切入,结合南京条约进行思考。12.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A. 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B. 固守传统的天下观C. 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D. 被迫接受自由贸易【答案】B【解析】材料中,不能得出清政府极度反感英国侵略行径的结论,故A项错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初,清政府不同意与英直接正式平等交往,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外国公使驻京的要求,可以看出清政府固守传统的华夷天下观,故B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不同做法不是出于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而是为了维护传统的天朝上国的尊严,故C项错误;材料“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没有体现被迫接受自由贸易,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的关键是从“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切入,结合鸦片战争进行思考。13.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史料鉴别能力。中日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由此导致了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有较大差别;B、C、D三项均不是中日双方对丰岛海战记述各异的原因。14.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说:“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最准确的表述是,中国A.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C. 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D.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D【解析】材料“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的内容,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故B错误;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故C错误。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清光绪帝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影响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5.有历史学家曾对中国近代某历史事件作了如下评价:“他的激进主义使温和主义者、传统主义者和担心失去财产者当然不仅是富人,对它敬而远之;领导人无法信守他们自己制定的教义标准;领导内部很快分裂,而且愈演愈烈。”其评价的事件是A. 洋务运动B. 义和团运动C. 太平天国运动D. 辛亥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太平天国运动代表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追求绝对平均主义,其指导思想是拜上帝教,定都天京后领导集团开始争权夺利,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是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地主阶级的改革,其指导思想和措施属于改良,不是“激进主义”,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扶清灭洋,侧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者,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属于激进主义,但是和宗教无关,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1856年天京变乱成为由盛转衰的转折点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它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提出了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16. 一份由“上海军政分府”发布的安民告示记载:“凡我义旗所指,罔不踊跃欢迎;兹已纷纷归顺,具见敌忾同情;惟愿亲爱同胞,仍各安分营生;洋人生命财产,切勿乘机相侵;转瞬民国成立,人人共享太平。”从中可以推断出当时A. 义和团民阻击列强侵略B. 清政府的统治面临土崩瓦解C. 反袁护国运动风起云涌D. 北伐战争进程势如破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兹已纷纷归顺,具见敌忾同情”、“转瞬民国成立,人人共享太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武昌起义后,全国各省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中华民国即将成立。故选B考点 :辛亥革命点评 :历史材料中往往有能揭示特定时代特征的字词,本题“民国”道破时间信息17.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传统社会,民众一般是很少组成团体来参政的,而在辛亥革命后,工人、商人、妇女等对国事、政事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辛亥革命A. 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B. 改变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结构C. 提高了民众民主政治的素质D. 促进政治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工人、商人、妇女等对国事、政事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可见辛亥革命促进政治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故选D;辛亥革命是要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辛亥革命改变当时社会的阶级结构的信息,排除B;材料反映提高民众民主政治的兴趣,但没有反映提高民众民主政治的素质的信息,排除C。18.民族主义、公众舆论和群众游行是近代革命的重要表现形式。最先体现了此三种形式的运动是A. 戊戌变法B. 辛亥革命C. 五四运动D. 北伐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五四运动因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激发民族主义而爆发,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出现了学生游行、公众舆论等斗争形式,故C项正确。戊戌变法是寄希望于政府改良的形式,辛亥革命、北伐战争都是通过暴力革命或战争的形式,都与题干不符,故ABD三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五四运动的斗争形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迁移能力和对五四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19.上海和嘉兴被称为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与之相关的史实是A. 新文化运动B. 五四运动C. “一大”召开D. 南昌起义【答案】C【解析】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故答案为C项。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无关,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在北京爆发,排除B项;南昌起义是在江西南昌,排除D项。20.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A. 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B.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C.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D. 红军长征的胜利【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指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19271937年,而在一时期体现“中国化命运”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把革命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即“中国化”。故选C。1924年和1937年出现国共两次合作,均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实行下建立的政权形式,不能全面体现材料内容,排除B。红军长征的胜利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一个成功例子,不能全面体现材料内容,D排除。【点睛】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1)国民革命时期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2)土地革命时期: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3)抗日战争时期: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完整的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在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1.历史学者在四川省苍溪县的一些砂石岩山上发现了以下红军石刻标语,这些标语最早可能形成于A. 国民革命时期B. 长征时期C. 全面抗战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四川省”“只有共产党是革命为民族独立的唯一领导者”“工农红军”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长征时期工农红军经过四川省苍溪县刻下的标语,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尚未拥有自己的武装工农红军,排除A。全面抗战时期是工农红军已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路军或者是新编第四军,排除C。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是人民解放军,而不称为工农红军,排除D。22. 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 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B. 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C. 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D. 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抗日救亡意识的增强。“1942年”所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这一个大背景,当时由于日本的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因此民众把躲避兵役的壮丁骂为冷血动物,反映了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而A、B、D三项曲解了报纸评论的含义。故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23.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A.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B. 此战役发生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C. 此时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D. 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的胜利信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可知,该事件为百团大战。它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的胜利信心。故本题选D。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时间不符,排除A。防御阶段是在1938年10月之前,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故不选B。武汉会战以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要战场,故不选C。24.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表战场名称时间小计欧洲战场4年8个月零8天苏德战场3年10个月零17天太平洋战场3年8个月零26天中国战场13年11个月零16天苏联对日作战25天A. 太平洋战场战事结束最早B. 苏联对日作战作用可以忽略不计C.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D. 美国没有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14年的抗日战争,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故C正确;欧洲和苏德战场是1945年5月8日结束,太平洋、亚洲战场和苏联对日作战是1945年8月15日结束,太平洋战场不是最早的,故A错误;苏联对日作战加快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故B错误;美国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故D错误。25.1943年,中国同英、美等国签订了关于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之后陆续与其他在华享有各种特权的国家签订了类似的条约。这说明:A. 抗日战争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B. 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C.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结束D. 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完成【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签订的条约可知,英美等国承诺放弃近代条约赋予他们在中国的各项特权,这是国民政府的重大外交成果,联系1943年中国牵制了日本法西斯的大部分兵力,英美为了团结中国继续抗战而与中国政府签订,表明抗日战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A正确。BCD内容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与题目内容不符,排除BCD。26.如图是江西婺源县水岚村少年詹庆良1949年9月23日的一则日记。对此推断合理的是A. “三大邻国”有误,应为美苏居中调停B. 当时国共两党和谈,决定和平民主建国C. 作者身居乡村,获得外界信息迟滞有限D. 日记所载不符史实【答案】C【解析】【详解】作者是在江西婺源县水岚村居住,从日记内容看是1949年4月份的北京和谈的事情,在9月23日才在日记中有所记录,反映了作者身居乡村,获得外界信息迟滞有限,答案为C。 北平谈判是美苏英法从中调停,材料内容不准确,排除A。国共和谈是1949年4月,且没有达成和平民主建国,B错误。日记所载符合史实,不过时间迟滞,D错误。27.如图是某同学自制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历史年代尺。其中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A. 开天辞地B. 当家作主C. 遵义会议D. 七届二中全会【答案】C【解析】【详解】从题目看“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表明年代尺是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1935年”,同时又对应的是“生死攸关”,根据所学知识对应的应该是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中国革命,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答案为C。开天辟地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1921年,与时间不符,排除A。当家作主是新中国的成立,与时间不符,排除B。七届二中全会是1949年3月召开,时间不符,排除D。28.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平。”这一规定:A. 标志着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B.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C. 加快了抗战胜利的进程D. 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可知中国与苏联是结盟的,这一规定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现固,选项符合题意,故D正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条约,而中苏建交是1949年10月,二者在时间上不吻合,选项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题目材料主要强调了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友好关系,材料不能印证“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于1950年签订的条约。抗日战争在1945年就已经结束了,二者在时间上相互矛盾,排除C。29.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A.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B.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C.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D. 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1954年宪法。由材料信息“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可知,1954年宪法是经过人民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制定的,这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原则指的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的胜利结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D项错误。30.1969年6月,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7月底8月初,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些史实反映出A. 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已开启B. 中美关系面临改善契机C. 美苏在军事防务中直接对抗D. 中美苏构成了制衡的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知,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遭到美国的反对,说明美国在中苏对抗问题上支持中国,体现了中美关系面临转折的契机,故B项正确。依据题干时间“1969年6月”,结合所学可知,中美关系正常化是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是针对中国而不是美国,故C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美苏作为世界超级大国,中国不可能对美苏构成了制衡的局面,故D项错误。31.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时,引用了“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几句诗。该提问涉及的是A. 中美关系问题B. 台湾问题C. 中日关系问题D. 西藏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句诗都涉及台湾问题,在统一过程中遭遇挫折但仍然像兄弟一样亲密,而大业终将实现,故B项正确。A、C两项涉及的对方是他国,和中国并没有同一个“中国梦”,也没有统一大业实现的问题,排除。西藏在1951年和平解放,如今的西藏问题是部分分裂势力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与题意不符,排除D。【点睛】解答此题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依据材料“一心中国梦”“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可知应是台湾问题。32.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A. 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B. 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D.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答案】A【解析】中国同美国、俄罗斯、欧洲、金砖国家发展不同类型的关系,表明当今中国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以适应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故A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故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中国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D错误。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部分(52分,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彭南生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材料二:我是这样一遍遍问自己下决心的:我是不是有私心在里头?我是不是为自己利益?我是不是问心无愧?我敢跟你说,我做那件事情(1936年兵谏蒋介石的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摘自张学良口述材料三:大体上自1938年10月到1940年10月,国民政府决定以争取美国为主的外交方针形成,国民政府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援华要求,然而美国最高当局却没有很快作出对华贷款的决定1940年4月罗斯福签署了专门命令,批准美国志愿航空队援华,同时又批准4500万美元军火器材援助中国。7月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后,美国退让已到了最后关头,决定采取不再退让的方针。罗斯福随即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存款,禁止所有石油运往日本。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盟共同打击日本。摘编自谢本书二战时期的中美友谊(1)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相关因素。(3)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援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局势的影响。【答案】(1)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因素: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共的抗日救亡政策;民众救亡运动的推动;国民党爱国将领的努力;传统文化“以天下为己任”思想的激励。(3)原因: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侵略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影响:增强了中国抗战的实力和信心,中日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加快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问要抓住“政治结构转型”这个关键点,其实就是回答出辛亥革命在政治方面的意义即可,主要从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角度进行分析。(2)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相关因素是一道综合性问题,要进行多角度分析,例如,可以从民族危机、抗日救亡政策、救亡运动的推动、张扬等爱国将领的推动、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国内阶级矛盾的下降等多角度分析。(3)美国援华的原因要从美国的因素、中国自身的因素两个方面综合分析,例如,美国因素主要突出援助中国其实也是援助自己,因为如果不援助中国美国在亚太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失等。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今人口变化简表年代人口数(万人)年代人口数(万人)公元前220年约3000公元1834年40100公元前200年1500至1800公元1910年36815公元156年5649公元1937年43840公元280年1616公元1947年46100公元740年4814公元1949年54167公元1080年3300公元1964年70499公元1223年7681公元1978年96259公元1684年2034公元1981年100072公元1790年30148公元2000年126743依据材料,任意提取两条有关人口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准确,理由说明充分,表达层次清楚。)【答案】示例一:信息:秦朝建立初人口达到3000多万,但到西汉初期却锐减到1500到1800万左右。原因:1秦的暴政,刑法苛严,死亡人数较多。2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等长期战乱,导致人口大量逃亡或死亡。3汉初社会经济凋敝,物质极度贫乏,制约了人口的增长。示例二:信息:公元156年全国人口5649万,但到公元280年全国人口下降到1616万。原因:1三国两晋南北朝,国家长期分裂,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经济凋敝,大量人口死亡或逃亡。2豪强地主建立的庄园和大量寺庙的出现,隐瞒了大量的人口。3东汉末年,瘟疫和疾病流行,人口大量死亡。示例三:信息:公元280年全国人口1616万,到公元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达到了4814万。原因:1隋唐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人口增长提供了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2唐开元年间,国力强盛,经济发展,出现了“开元盛世”。人民生活相对富裕。3经济重心南移加速,南方经济发展,耕地面积增加刺激了南方人口的增长。4中国古代“多子多福”传统观念的影响。(此点历朝历代基本都有,但只有人口增长的时期答出方可记分)示例四:信息:公元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全国人口7681,到清康熙、乾隆、道光时人口中迅速增长。原因:1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推广,奖励垦荒使耕地面积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黄河上游建筑方案设计
- 实时自动化营销技术方案
- 知名咨询公司客服方案
- 咨询方案的构成
- 2025年秋季初级经济师考试 经济基础知识冲刺试题试卷
- 战略联盟协议的法律构架
- 麻醉药品处方权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高职单招预测复习必考题附答案详解
- 2025法院司法辅助人员能力提升B卷题库含完整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4-2025学年计算机二级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
- “趣”破“蛐蛐”小妙招社交魔法课主题班会
- 《数据分析与决策》课件
-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
- YY/T 1686-2024采用机器人技术的医用电气设备术语、定义、分类
- 职业素养 课件 专题七 主动 给自己创造机会
- 住宅小区保洁服务合同范本
- 《护士输血流程》课件
- 小学英语“have”和“has”的用法(附练习题)
- 《股骨干骨折骨折》课件
- 生产车间5S样板蓝图规划
- 一年级行为好习惯养成教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