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中国传统康复藏象(脏腑).ppt_第1页
课件:中国传统康复藏象(脏腑).ppt_第2页
课件:中国传统康复藏象(脏腑).ppt_第3页
课件:中国传统康复藏象(脏腑).ppt_第4页
课件:中国传统康复藏象(脏腑).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脏腑经络学说,晏桂华 教授 2865168,1、了解中医对内脏的分类和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含义。 2、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熟悉六腑的主要功能,了解五脏与形体、官窍的联系。 3、了解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4、熟悉精、气、血、津液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5、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和交换规律 6、了解奇经八脉的含义、特点及生理功能 7、熟悉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目的要求, 概 述 - 藏 象,一、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脏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一、概念,1. 藏象: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机体表现于外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2.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各个局部所组成。中医学把人体的结构分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三大部分,它们在人体中各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其中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气血津液则是脏腑功能活动所生成,也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输布到全身,供给机体维持正常生命的需要,从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脏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五脏:肝、心、脾、肺、肾。 2.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3.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1. 五脏肝、心、脾、肺、肾,(1)形态:多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结构较充实的脏器(多为实质性脏器)。 (2)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有藏而不泻,满而不实的特点。 “满而不实”:王冰注:“精气为满,水谷为实”,2.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1)形态:多指胸腹腔中中空管腔性的器官。 (2)功能特点:受纳、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有泻而不藏,实而不满的特点。 “实而不满”:王冰注:六腑受纳、传化水谷,应当是水谷充实,而不是精气盈满状态。,3.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1)含义:奇,异也;恒,常也。指不同于六腑,它们的形态似腑,中空有腔,功能似脏,贮藏精气。 并且除胆又属六腑之一外,其余的都没有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的配属(脉、骨除外)。 (2)形态:中空有腔,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 (3)功能特点:贮藏精气,有藏而不泻的特点。,三、藏象学说的特点,(一)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的五脏中心论 (二)以“象”来考证“脏”的功能活动 (三)解剖、生理、病理学的统一体 中医学中的脏腑与西医学脏器的概念不完全相同,中医学中一个脏腑的功能,可能分散在西医学几个脏器的功能之中,这是因为脏腑在中医学里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或病理学方面的概念。例如:中医学中的“心”除了代表解剖学上心的实体外。还包括部分NS、特别是大脑的某些功能。因此,中医学中脏腑的概念不等于西医学的脏器。,第一节 五脏,一、心 1、生理功能 1)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主持、主导(掌管)血和脉,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生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A、心气充沛 B、心血充盈 C、脉道通畅,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观察: A、面色 B舌色 C、脉象 D、胸部的感觉 心气旺盛:面色红润光泽,舌色红活荣润,脉搏和缓有力 ,胸部舒畅。,一、心,【病理】 心气不足心血亏虚血脉空虚面色苍白无华、舌淡白、脉搏细弱无力。 心气不足心血瘀阻血脉受阻脉律不齐,面色灰暗,唇舌青紫,胸部憋闷疼痛,甚则大汗如珠,导致死亡。 心阳虚-寒凝血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胸部憋闷疼痛,甚则大汗如珠,导致死亡。,一、心-生理功能,2)主神志: 广义: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整个人体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神气)。 狭义:即心所主的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即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但在祖国医学脏象中则认为与五脏有关,而主要属于心的生理功能。所以称“心藏神”。,由于血液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心主血脉功能与心主神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 【生理】心气血充盈,心神得养-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考敏捷,记忆力强。,一、心,【病理】 心气血不足,血不养心,心不藏神-心神改变而出现:精神不振,思维反应迟钝,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志不宁等。 邪扰心神,则神无所主,表现心烦不寐,甚至神昏谵语、发狂。,一、心-2、生理联属,1)在形体上:脉、舌、汗为与心相连相应的统一整体 。 (1)在体合脉 , 其华在面。 脉:血脉,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 华:光彩。面部血脉较为丰富,加之面部皮肤较薄(且暴露在外),易于观察。故说“其华在面”,(2)开窍于舌:,心经有条别络上行联系于舌,其气血上通于舌,以保持舌的生理功能。 舌知五味,调节发音,表达语言的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实现。 由于舌面无表皮覆盖,血管极其丰富,因此,从舌质的色泽可以直接察知气血的运行和判断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心功能正常舌质淡红、润泽、舌体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反之则相反。,二、肺-1、形态位置,形态位置:位高,为五脏六腑之盖- “肺为华盖” 肺叶质地稀疏娇嫩,不耐寒温-“肺为娇脏”,二、肺-2、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主管呼吸) (1)主呼吸之气:肺主持呼吸,主纳自然之清气 【生理】吐故纳新,参与气、宗气的生成 相关因素:-依靠肺气推动作用的正常,即: A.宣发: 使肺气向上、向外发散 B.肃降:使肺气向下、向内布散 【病理】肺气不宣,肺不肃降咳、喘、哮,二、肺-生理功能,(2)主一身之气:主持、调节一身之气。 1)参与气的生成。 2)调节全身气机运动升降出入 【生理】肺主一身之气正常-气机升降出入正常 脏腑机能正常。 宗气 = 自然之清气 + 水谷精气 人体之气 = 先天之气 + 自然之清气 + 水谷精气 相关因素-依靠肺司呼吸功能正常,二、肺-生理功能,2)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宣发宣布,发散,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的布散。主要是宣布卫气,津液,发散浊气。 肺主肃降肺气向下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通调水道 疏通调节水液运行的道路。(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肺为水之上源。 【生理】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相关因素-依靠 A.肺的宣发司汗孔的开合,在窍为鼻使汗、水向上、向外发散 B.肺的肃降-水液向内、向下布散、排泄 【病理】水液停聚-痰、饮、水肿、尿少,二、肺-生理功能,3)主治节,朝百脉(辅心行血):全身血液通过经脉汇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的交换,然后由百脉输布到全身。 【生理】通过肺气的宣散疏通,治理和调节血液的循行。 相关因素-依靠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肺主气,在形体上:皮毛、鼻、涕为与肺相连相应的统一整体 。 (1)在体合皮,肺主皮毛,其华在毛。 (2)在窍为鼻,肺开窍于鼻。,二、肺-3、生理联属,三、脾-生理功能,1)主运化(主管消化吸收):脾具有将饮食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及水液运化转输至全身的功能。 【生理】 (1)运化水谷:参与胃的腐熟消化水谷,吸收精微。上输精微于心肺,化生气血津液“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液:参与水液的吸收、转输和通调的综合 过程。 相关因素:脾气推动、脾阳温煦,三、脾-生理功能,1)主运化:(1)运化水谷(2)运化水液 【病理】脾失健运 (1)运化水谷失常 气血生化无源 脏腑组织失养。 (2)运化水液失常 水液输布障碍 痰饮、水肿。 “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三、脾-生理功能,2)主升清:脾气具有向上升腾作用的趋向 (1)脾将吸收的水谷精微升腾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化生气血,营养周身。 (2)升托内脏,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 【生理】 脾能升清-水谷精微上输-化生气血,营养周身。 脾气能升-内脏固定。 相关因素:脾气推动、脾阳温煦 【病理】 脾不升清-气血无源,气血两虚 脾气下陷-气机下脱,内脏下垂。,三、脾-生理功能,3)主统血(统摄血液):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防止血液溢出脉外的功能 气的固摄作用 【生理】 脾气健运-气血充足-气能统血。 相关因素:脾气推动、脾阳温煦 【病理】 脾不统血-出血。,三、脾-生理功能,在形体上:肌肉、四肢、口唇、涎为与脾相连相应的统一整体 。 在生理功能上:脾喜燥恶湿,脾气宜升,四、肝-生理功能,1)主疏泄(疏通全身气机):肝气具有疏通、宣泄、升发调达全身气机的作用。 【生理】调畅脏腑、经络气机。 调畅情志肝气郁结,肝郁化火 促进脾胃的运化、升清木乘脾土, 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黄疸 调畅血脉,促进血液的运行气滞血瘀 促进水液代谢水肿,痰饮,水膨 疏泄调畅胞宫冲任,调节女子月经、男子排精-月经不调,闭经,不孕,不育 相关因素:赖于肝藏血的功能正常,四、肝-生理功能,【病理】 肝失调达、肝气不疏、肝郁气滞、肝气郁结、肝气上逆、肝克脾土、肝郁血瘀,四、肝-生理功能,2)主藏血(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 【生理】 A.贮藏血液:肝内贮藏一定的血液,以供机体某个部分活动的需要。 B.调节血量:根据人体动静情况调节外周所需的血量。 相关因素:赖于肝主疏泄,和贮藏血的作用正常的正常 【病理】肝血不足.肝不藏血、血随气逆、,四、肝-生理功能,1)在形体上:筋(爪)、目、泪为与肝相连相应的统一整体 。 (1)肝在体合筋 肝主筋,其华在爪。 (2)肝在窍为目 肝开窍于目。,五、肾-生理功能,1.什么是肾所藏的“精”?“精”是一种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物质。 2. “精”的来源: 禀受于父母 充养于后天-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而藏之。 3. “肾精”的作用: 1.促进生长发育。 2.促进性器官成熟,维持人体的生殖机能。 3.充养脑、髓。 4. “天癸”的概念: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的程度而产生的具有促进行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并维持性功能的物质。,女子 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五、肾-生理功能,1)主藏精(主管生长发育、生殖)肾贮藏人体之精(生理物质), 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主司生殖的作用。 【生理】 1.促进生长发育。 2.促进性器官成熟,维持人体的生殖机能。 3.充养脑、髓 4.滋养濡润机体、脏腑 相关因素:先天禀受,后天充养,五、肾-生理功能,1)主藏精(主管生长发育、生殖) 【病理】 1. 肾精不足: 小儿发育迟缓,五迟:立、行、齿、发、语。 成人性机能减退,早衰,不孕,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2. 邪入精分,精分湿热,精分热毒。,五、肾-生理功能,2)肾主水(主管水液代谢):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 肾为水之下源。 【生理】是全身水液转输排泄、过滤(气化)的场所。 相关因素:肾的气化及肾阳的温化作用 【病理】 肾虚不能主水:气化失常,水代谢障碍-小便清长,遗尿,尿失禁,尿闭,水肿,五、肾-生理功能,3)肾主纳气: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归根于肾的作用。(注:肾为元气之根) 【生理】肾气充足,摄纳正常,呼吸正常。 相关因素:肾气充足 【病理】 肾气不足,肾不纳气,呼吸表浅,动则气喘。 元气虚脱,气脱于外。,五、肾-生理功能,4)濡养温煦脏腑:指肾阴能濡养各脏腑之阴,肾阳能温煦各脏腑之阳的作用(肾阴和肾阳又称元阴、真阴和元阳、真阳) 【生理】肾中元阴和元阳充足,则各脏腑之阴阳充足正常。 相关因素:先天禀受,后天充养 【病理】肾阴不足,则全身脏腑阴虚。 肾阳不足,则全身脏腑阳虚,五、肾-生理功能,1)在形体上:骨、耳、唾为与肾相连相应的统一整体(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 (1)肾在体合骨 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2)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附:命门的生理及其功能,强调肾中阴阳的重要性: 1. 命门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是维持生命的门户,故称命门。 2.肾与命门相通,在生理功能上是难以分割的。 3.命门之中有火,即命门之火,火属阳,命门实即肾。 4. 命门为元气之根。人之生命,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均与命门密切相关。, 六 腑,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六腑总的生理功能 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 六腑的生理特征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以通为用,以降为和。,一、胆- 生理功能 (既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1)贮藏和排泄胆汁(中精之府、清净之府) 贮藏胆汁:“胆为中精之府” , 内藏清净之液 。 “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东医宝鉴)。 排泄胆汁:肝的疏泄 促使胆汁排泄于小肠助脾胃运化。 2)主决断( “中正之官”) 胆在精神意识思维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能力。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与肝互为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一、胆-病理反应,(1)胆气不利 经气不和或经气厥逆:胁下胀痛,胸胁苦满 胆汁溢泄障碍:口苦、泛酸、或身目皮肤发黄 精神情志失调:抑郁,易惊,失眠,善太息 (2)病邪入胆 胆火上炎:+ 惊躁,鼻渊,头痛,耳鸣 肝胆湿热:+ 黄疸 (3)胆气亏虚:易惊善恐、失眠、多梦 ,触事易惊,心中澹澹,恐人将捕之,善恐畏惧,多疑善虑,二、胃-生理功能,(1)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为水谷气血之海” “脏腑之本”胃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作用,并将饮食物在胃中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状态。 (2)主通降.以降为顺,以通为和 胃将食糜向下输送至小肠。 特点:胃喜润恶燥,二、胃-病理反应,1)胃不能腐熟、消化水谷: 胃中有病邪:寒、热、湿、食积 胃虚:气(中气)、阴、津。 2)胃气不降,上逆 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腹胀,三、小肠-生理功能,(1)受盛化物-“受盛之官” :接受由胃下传的食糜,停留一段时间,以利进一步的消化吸收 (2)分清别浊 精微吸收 饮食物食团食糜 食物残渣大肠 吸收水液-“小肠主液”,三、小肠-病理反应,病理反应 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减弱腹痛、腹胀 分清别浊功能减弱 便溏、便泄、小便短少 生理特点 心与小肠相互为表里。,四、大肠(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1)主传导 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小肠传下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水分,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 2)主通降-大肠气机以通降为顺。 3)主津-大肠吸收多余水分“大肠主津”。,四、大肠(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2、病理反应 传导通降失司 大便的异常。 1)外邪、饮食伤大肠 风、寒、湿、热 、食积 肠痈、 泄泻、痢疾、便闭、痔疮 2)内伤大肠 气虚、阴津亏虚、血虚津枯-便闭、便结 3、生理特点:肺与大肠相表里。,五、膀胱 (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1、生理功能 1)藏津液而司溺 贮尿、排尿。 2)气化水液而司开合 尿液为津液所化,在肾的气化作用下生成尿液,下输于膀胱,经肾与膀胱的固摄、气化作用,定时排出体外。 膀胱的气化与肾的气化密切相关。,五、膀胱 (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2、病理反应:膀胱气化不利,开合失权 气虚不固遗尿、尿失禁 气化不利尿闭、尿少 膀胱虚寒(多见于肾阳虚) 膀胱湿热、膀胱积热、水热互结小便淋沥涩痛 3、生理特点 1)膀胱与肾相互为表里。 2)膀胱的气化与肾(命门)密切相关。,六、三焦,1、三焦的概念: (1)六腑之一:位于胸腹腔中的一个大腑,又称“孤府”。 形态包括胸膜、腹膜、大网膜等。“其体有脂膜在腔子之内,包罗乎六脏五腑之外也。”(医学正传)。 其气与诸脏腑相合弥漫上下。,六、三焦,(2)部位三焦: 上焦 膈以上心、肺、头面、上肢 中焦 膈至脐脾、胃、肝、胆 下焦 脐以下肾、膀胱、外阴、下肢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