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家蚕节肢动物病害及其防治.ppt_第1页
课件:家蚕节肢动物病害及其防治.ppt_第2页
课件:家蚕节肢动物病害及其防治.ppt_第3页
课件:家蚕节肢动物病害及其防治.ppt_第4页
课件:家蚕节肢动物病害及其防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节肢动物病害,2019,-,1,节肢动物病概况,前面已分别介绍了传染性蚕病的所有病害: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原生动物病。本章开始讲非传染性蚕病(即致病因素由如节肢动物的侵害、农药中毒和机械创伤等致使蚕发病),这种病害不能由蚕体作媒介而导致蚕发病。 养蚕过程中会遭到节肢动物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其中属昆虫纲的有:多化性蚕蛆蝇、响蛆蝇及寄生蜂的寄主;蚂蚁、黄蜂的侵害以及桑毛虫、刺毛虫毒毛螫伤等。属蛛形纲的有虱螨的寄生。 在我国以多化性蚕蛆蝇的危害比较严重;在棉区相邻的蚕区虱螨寄生危害较多。我国20世纪50年代在四川养蚕生产上曾发现虱螨在浯江及其支流锌江流域有成灾性危害,目前亦有零星发生。此外,浙江、江苏等亦先后有危害报道。响蛆蝇在日本及我台湾有所危害。,2019,-,2,蝇蛆病 家蚕蝇蛆病又称多化性蚕蝇蛆病,是由于多化性蚕蛆蝇(Exorista Sorbillans)产卵于蚕体表上,孵化后的幼虫(蛆)钻入蚕体内寄生而引起的病害。本病对蚕业生产危害很大。,2019,-,3,蚕蝇蛆的形态,蚕蛆蝇属于 昆虫纲 双翅目 环裂亚目 寄生蝇科 追寄蝇属(Exorista), 家蚕追寄蝇学名:(Exorista Sorbillans Wiedemann) 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除对家蚕危害外,又是农林业许多鳞翅目害虫的天敌。,2019,-,4,1、成虫:雄蝇比雌蝇大且体长些。雄虫体长12mm,雌虫体长10mm,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呈三角形,头顶有三单眼,倒品字形排列,两单眼鬃毛与前单眼列于同一水平,复眼披密毛。一对触角芒状,第3节大,有芒,不分枝。口器为吻吸式。胸部有三环节,腹面有3对胸脚,胸背面有4条黑色纵带,中胸有翅一对,膜状、灰色半透明。后胸有一对由后翅退化的平衡棒(棍)。腹部呈圆锥形,共9环节。外观只见5环节,其余为外生殖器。第3-5节背板基半部覆深黄色粉被,端半部无粉被,黑色光亮。腹部是黑白相间似虑斑。雌蝇生殖器为圆筒形的产卵管。末端有两丛感觉毛。雄蝇外生殖器为阳具及两对抱握钩,肛尾叶三角形(雌蝇缺),橙黄色,被黄毛,是分类及雌雄识别的标志之一。,2019,-,5,2、卵:长卵圆形,乳白色,大小为0.6-0.70.25-0.3mm。前尖后钝,背面隆起,腹面扁平,面稍凹陷,能牢固地吸附于寄主体表。卵壳薄,有六角形,在显微镜下可透视到其中的胚胎。 3、幼虫(蛆):长圆锥形,淡黄色。老熟时为10-144-4.5mm。蛆体有12环节,头部尖,具角质口钩及两对突起感觉器。第2环节两侧有前气门1对。末节呈截断状,有后气门1对,具气门环,内有3个气门裂及1个气门钮。第11环节腹面中央有肛门。 4、蛹:幼虫化蛹不蜕皮,幼虫的外皮硬化成蛹壳称围蛹。圆筒形深褐色。大小为4-73-4mm。有12环节并不很明显,但仍见到口钩及后气门的痕迹。第2-3环节两侧有纵裂,羽化时自此处裂开,第5环节两侧有呼吸突1对。,2019,-,6,与麻蝇、家蝇的区别: 1. 胸腹比例蚕蛆蝇为1:1,麻、家腹部小。 2. 胸部背面有四条黑色纵线,麻蝇三条。 3. 腹背部环节前灰后黑,呈相间虎斑,麻蝇为块状黑灰相间色斑。 4. 触角芒光滑、不分枝;家、麻蝇丛生分枝。 5. 卵生;家、麻蝇为卵胎生。,2019,-,7,蚕蝇蛆病病征 蚕从三龄到五龄老熟匀可被寄生为害。 1、蚕蛆蝇产卵于蚕体表面,孵化后钻入蚕体内寄生。 2、形成黑褐色喇叭状的特异性病斑。病斑的形成,实际上就是蚕体内喇叭形的鞘套形成的过程,鞘套透过皮肤显现成蚕体上的病斑。随着蛆体的增大,病斑也增大。因此,观察病斑的大小及多少可判别其危害的程度。,2019,-,8,2019,-,9,3、寄生部位肿胀,病斑部位常常有蝇卵壳,当卵壳脱落后,可见一孔。此乃蛆体呼吸孔道。如被堵塞蛆体则会向其他地方转移。由于蛆体迅速增长,使蚕体肿胀或向一侧扭曲。 4、有时被蚕蛆蝇寄生的蚕有体色变紫(血液被氧化之故),易误认为为败血病。 5、五龄蚕被寄生,一般都有早熟现象,因此在早熟蚕中寄生率较高。如蚕结茧后蛆体始行蜕出,则使蛹体死亡。 6、死笼茧或薄皮茧(或称蛆孔茧),2019,-,10,2019,-,11,蚕蝇蛆病的防治,灭蚕蝇的应用 “灭蚕蝇”防治蚕蝇蛆病,曾被誉为20世纪60年代广东蚕业技术重大改革之一,为蚕病的化学防治开拓了先例。实践证明,二十多年来它为防治蚕蝇蛆病起了重要作用。尽管由于长期单一使用,在部分蚕区的蚕蛆蝇产生了一定的抗性。认为蚕蛆蝇的抗药性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在防治实践中,各地根据使用灭蚕蝇的历史长短,分别制定恰当的使用浓度进行规范的使用,“灭蚕蝇”仍将是今后防治蚕蝇蛆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2019,-,12,1、灭蚕蝇的性状:纯品为白色结晶,有特殊臭味,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在酸性或中性液中稳定,在碱性液中迅速分解。高温能促进有效万分的分解,宜于冷暗处贮藏,贮存时间过长会降低药效。灭蚕蝇在稀释情况下,药效降低很快,宜即配即用。对人畜低毒,如小白鼠口服急性致死中毒为150-200mg/kg体重。 2、灭蚕蝇的剂量:灭蚕蝇对蝇卵有触杀作用,经口添食或喷布于蚕体表面均能进入体现内将寄生的蝇蛆杀死。杀蛆的效果决定于进入蚕体内的有效剂量,与稀释浓度关系不大。有效杀蛆剂量为50-60g/g蚕体重(按纯品计),杀蛆率达90%以上。灭蚕蝇对五龄蚕的急性中毒剂量为1400g/g蚕体重,每头蚕一次口服1000g亦不致死。用32P标记的灭蚕蝇添食于五龄蚕,测知灭蚕蝇对蛆体的致死剂量为0.33-0.40g/g蛆体重。施用于蚕的安全剂量(杀蛆剂量)是蛆致死剂量的150倍以上。说明灭蚕蝇对蚕及蝇蛆有明显选择性。,2019,-,13,3、灭蚕蝇在蚕体代谢转移及杀蛆机理:灭蚕蝇对多化性蚕蛆蝇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华南农业大学蚕业服装系(原蚕桑系)教师黄自然、卢铿明等于1982年用P32标记的灭蚕蝇采用添食和喷雾两种给药途径研究了灭蚕蝇在家蚕及蛆体内的分布,代谢及排出情况和对若干酶系统活性的影响。结果指出家蚕对灭蚕蝇有较强的耐药性。详情了解请点击。 4、灭蚕蝇的杀虫方法:商品用的灭蚕蝇有乳剂和片剂两种。乳剂含有效成份为25%和40%两种。使用方法有喷雾法和添食法两种。,2019,-,14,虱螨病 虱螨病是由赫氏蒲螨寄生于家蚕幼虫、蛹、蛾体表引起的病害,俗称壁虱病,是家蚕寄生虫病之一。,虱螨的形态 危害家蚕的螨类有多种,其中以卵胎生的赫氏蒲螨危害最为严重。其属蛛形纲,蜱螨亚纲,螨目,辐螨亚目,蒲螨科,蒲螨属,学名:赫氏蒲螨Pyemotesherfsi oudemans。别名:虱状蒲螨或虱状羌螨。此外日本发现家蝇巨赫螨和日本尾足螨亦能为害家蚕。,2019,-,15,赫氏蒲螨的生活圈分卵、幼螨、若螨、成螨等四个变态阶段。卵在母体内初为球形,渐变为卵圆形。卵孵化成幼螨,椭圆形,初生三对脚,后随发育生第四对脚;经若螨而再变成成螨产出。经解剖受精雌成螨末体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胚胎发育是,寄生48hr前为卵期,寄生120hr前为幼螨期,寄生144hr前为若螨期,在将要产螨时发育至成螨期,受精雌成螨寄生6-10hr,末体部开始膨大。成螨雌雄异体。雌螨纺锤形,雄螨圆锥形。,2019,-,16,1、雌螨:初产的雌螨为淡黄色,体色柔软透明,纺缍形,两端略尖。长0.25mm,宽0.082mm,肉眼不易识别。头部小,略呈三角形,生有针状螫肢能自由活动,其基部两侧有气门一对,前肢体段两侧几乎平直。后体段比前体段长两倍,分成五节向末端逐渐缩小,生殖孔位于末体段的末端腹面,呈纵沟状。体表及足疏生长毛,第一对足末端有锐爪,第四对足末端各生肢毛一根,长约为体长的3/5,与足成直角。 雌螨交配后,寻找寄主寄生。吸食其血液,末体段逐渐膨大,由瓢形变成球形,直径达1.3-2mm,较原来增大约30倍,称大肚雌螨。其体色依寄主血液色泽而异,如寄生于蚕蛹则体色呈淡黄色。,2019,-,17,2、雄螨:椭圆形或圆锥形。长0.18mm,宽0.094mm。头部近圆形,口器似雌螨。前肢体段近三角形,背面生有长刚毛,气门退化,无气管,仅有贮气囊,后体段呈拱形,边缘凹入,前、后缘直。末体段圆形的后缘腹面有琴形板一块,板上有交配吸盘一个。第一、二、三对足类似雌螨,第四对足末端有粗壮的爪一对。 寄主 赫氏蒲螨寄生广泛。能寄生于鳞翅目鞘翅目昆虫中,除蚕外,棉红铃虫是最喜好的越镜头寄主。其次,蓖麻蚕、柞蚕、麦蛾、桑螟、二化螟、菜粉蝶、米象、谷象和大豆象的幼虫等都能被其寄生。,2019,-,18,赫氏蒲螨的抵抗力 赫氏蒲螨的抵抗力,以大肚雌螨最强。刚交配受精后的雌螨则抵抗力弱。其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2019,-,19,虱螨病病征,虱螨对蚕的危害因蚕的不同发育阶段而异。小蚕期最易寄生,其中以1龄蚕最适寄生,并能在尸体上发育成大肚雌螨而产螨繁殖,2龄蚕次之,3龄蚕以后的各龄只能寄生危害,不能产螨繁殖。此外嫩蛹寄生亦较严重。 受害后蚕引起急性病,蚕食欲减退(停止),举动不活泼,吐液,胸部膨大并向左右摆,排粪困难,有时排念珠状粪或软粪,病蚕皮肤上常有粗糙的凹凸不平的黑斑。眠中被寄生时,多成半蜕皮蚕,而蚕则麻痹中毒而死,尸体软,一般不腐烂,略呈红色。不同发育分阶段的蚕病征略有差异。,2019,-,20,小蚕受害,首先停止排粪,静伏蚕座中,尾角红肿,肛门拖红液,口器与胸脚微微颤动,呈假死状;其后体色渐变黑褐,很快死亡。死后大多数头胸突出,尸体干涸不腐烂。 大蚕受害,病势较小蚕缓慢,症状明显,多发生起缩、缩小、脱肛等症状。尾部被黑褐色或红褐色粘液污染。节间膜附近往往有黑斑。 眠蚕受害,头胸左右摆动,呈不安状。因虱螨寄生眠蚕的迟早及数量不同而有差异。有的不能蜕皮,呈黑褐色而死亡,呈突嘴巴状;有的呈不蜕皮或半蜕皮而死。但往往节间膜附近的黑色斑点很明显。 蛹期受害,化蛹初期受害蛹体常发生黑褐色病斑,并在蛹的环节间可见黄色珠状的大肚虱螨。蛹体大多不能羽化而死,变成黑褐色的尸体,干瘪不腐。后期蛹由于蛹皮厚硬,不易受害。 蛾期受害,虱螨多寄生在蛾体环节处,蛾体的腹部弹力减弱。雄蛾受害后狂躁,雌蛾受害后产卵极少,不受精卵及死卵增多。但总的来说病征不是很明显。,2019,-,21,2019,-,22,螫伤症 桑蚕螫伤症是由桑虫害虫盗毒蛾和刺蛾的幼虫的毒毛直接螫伤蚕体而引起的病害。盗毒蛾螫伤症在一龄蚕疏毛后各龄蚕都有发生,刺蛾螫伤症多发生在秋蚕期,危害情况较盗毒蛾的轻。 盗毒蛾和刺蛾的生物学特殊性 一、盗毒蛾幼虫: 别名桑毛虫、黄尾毒蛾、桑叶毒蛾,金毛虫。其分类上属于鳞翅目毒蛾科盗毒蛾属。,2019,-,23,盗毒蛾( Porthesia similis (Fuessly)是桑树上主要害虫之一,其末龄幼虫体长约26mm,头部黑褐色,胸腹部背面呈黄色,有一条红色背线。各环节着生有红、黄或黑三种颜色和大小不等的许多突起,突起上各着生形状颜色各异的细毛。在虫体亚背线和气门下线的突起着生的毛有毒,故称毒毛。在虫体第一腹节亚背线突起上着生的毒毛,从三龄开始有毒性,其它毒毛在五龄时才有毒性。毒毛为针状,基部尖细,尖端分作三叉或四叉状,毛周围着生多数为3-4纵列的小叉,先端的小叉较长,基部的较短。一条金毛虫体表有数万根毒毛。毒毛极微细,长60-170m,内有空腔(或称管腔),腔内有从毒腺细胞分泌的毒汁,毒汁的成份认为是蚁酸和毒性蛋白类似物。,2019,-,24,二、刺蛾幼虫 刺蛾有多种,谷称刺毛虫洋辣子,现以桑褐刺蛾为例。褐刺蛾属鳞翅目刺蛾科,学名 Phosea postornata Hampson,曾用名 Setora postornata Hampson。分布广,食性杂。褐刺蛾的末龄幼虫虫体肥短,体长约为33mm,黄色,体上有红色和黄绿色纵线,各环节均着生刺突。其上生红棕色刺毛。刺毛长而硬,毛内含有酸性毒物。,2019,-,25,螫伤症病征及致病原因 1、盗毒蛾螫伤症: 盗毒蛾幼虫毒毛螫伤症在各蚕期均有发生。以稚蚕期和起蚕受害较重。蚕体接触毒毛时,毒毛刺伤蚕体壁,使其体壁组织中毒坏死,出现明显的黑色或黑褐色,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病斑,多出现在体前半部的腹面和侧面,病斑聚集在腹脚面环节间时,成为宽窄不等的横带,聚集在腹脚时成焦脚蚕。 毒毛内的毒汁进入蚕体后,随血液循环而危害其他组织器官,引起蚕生理障碍。故受害蚕发育缓慢,常迟眠迟起。小蚕停食而死;大蚕影响食桑,重者死亡,有的虽能发育至结茧,但茧质较差。 蚕食下粘附大量毒毛的桑叶,中肠前部上皮细胞受到损伤,并扩展到后部,妨碍蚕消化和吸收机能。蚕食欲减退,发育缓慢成病小蚕。若以毒毛液添食一龄蚕,则蚕很快中毒死亡。,2019,-,26,2、刺蛾螫伤症: 刺蛾幼虫的刺毛螫伤蚕的体壁,同时把毒汁注血液,使蚕中毒。当蚕体壁受刺伤时,流出少量血液,血液凝固成黑褐色圆形小斑点,但比盗毒蛾螫伤症的病斑大。 蚕受刺蛾毒毛轻度螫伤时,一般食桑停止,30-60min后才慢慢恢复食桑,但发育较迟缓。螫伤重的蚕,挣扎数小时至1-2天后死亡,尸体软化变黑。,2019,-,27,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感谢您的观看和下载,The user c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