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懋,寿州人。初以舍人从军,立功为指挥佥事,累进右都督,封宁阳伯,禄千石。永乐六年三月,佩征西将军印,镇宁夏,善抚降卒。明年秋,故元丞相昝卜及平章、司徒、国公、知院十余人,皆帅众相继来降。已而平章都连等叛去,懋追擒之黑山,尽收所部人口畜牧。进侯,益禄二百石。十一年巡宁夏边。寻命将山西、陕西二都司及巩昌、平凉诸卫兵,驻宣府。战忽失温,与成山侯王通先登,都督朱崇等乘之,遂大捷。二十年从北征。领御前精骑破敌于屈裂河。别将五千骑循河东北,捕余寇,歼之山泽中。师还武安侯郑亨将辎重先行懋伏隘以待敌来蹑伏起纵击敌死过半还京,赐龙衣玉带,册其女为丽妃。成祖之崩于榆木川也,六军在外,京师守备虚弱。仁宗召懋与阳武侯薛禄帅精骑三千驰归,卫京师。命掌前府,加太保,与世侯。宣德元年,从讨乐安。还,仍镇宁夏。三年奏徙灵州城。得黑白二兔以献,宣宗喜,亲画马赐之。懋在镇久,威名震漠北。英宗即位,命偕张辅参议朝政,出为平羌将军,镇甘肃。其冬,寇掠镇番,懋遣兵援之,解去,以斩获闻。十三年,福建邓茂七反。都御史张楷讨之无功,乃诏懋佩征南将军印,充总兵官,帅京营、江浙兵往讨。至浙江,有欲分兵扼海口者,懋曰:“是使贼致死于我也。”明年抵建宁,茂七已死,余贼聚尤溪、沙县。诸将欲屠之,懋曰:“是坚贼心也。”乃下令招抚,贼党多降。分道逐捕,悉平之。已而沙县贼复炽,久不定。会英宗北狩,景帝立,遂诏班师。加太保,掌中府,兼领宗人府事。英宗复位,益禄二百石。天顺七年卒,年八十四。赠浚国公,谥武靖。(节选自明史陈懋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师还/武安侯郑亨将辎重先行/懋伏隘/以待敌来蹑/伏起纵击/敌死过半/B. 师还/武安侯郑亨将辎重先行/懋伏隘以待/敌来蹑/伏起纵击敌/死过半/C. 师还/武安侯郑亨将辎重先行/懋伏隘以待/敌来蹑/伏起纵击/敌死过半/D. 师还/武安侯郑亨将辎重先行/懋伏隘/以待敌来蹑/伏起纵击敌/死过半/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册封是皇帝把勋封爵号授给宗族、后妃的仪式,陈懋北征有功,女儿被册封为丽妃。B. 宣德是明朝皇帝朱瞻基的年号,宣宗是他的谥号,是皇帝在宗庙中被供奉的名号。C. 北狩的本义是到北方狩猎,借指向北进军,文中是英宗北征被俘的委婉说法。D. 宗人府是明清时期管理皇家宗室事务的机构,其长官为宗人令,常由亲王担任。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陈懋镇守宁夏,善待降卒。他以征西将军的身份镇守宁夏,善于抚恤投降的士兵,吸引北元残部纷纷归降。B. 陈懋骁勇善战,威震漠北。他多次随皇帝北征,在屈烈河破敌,伏击逃亡的敌军残部,解除边疆围困,威名震慑大漠以北。C. 陈懋忠于朝廷,深得倚重。明成祖北征途中病逝,京城守备空虚,他奉命与阳武侯薛禄率兵保卫京师,掌管前军都督府。D. 陈懋出讨民变,善用兵法。他率军讨伐邓茂七,采纳分兵扼守入海口的建议,招抚或追捕贼寇,最终平定叛乱。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别将五千骑循河东北,捕余寇,歼之山泽中。(2)其冬,寇掠镇番,懋遣兵援之,解去,以斩获闻。【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陈懋另外率领五千骑兵沿着黄河向东北进军,追捕残余的敌寇,在山林和水边歼灭了他们。(2)这年冬,敌寇侵掠镇番,陈懋派兵前去救援,敌寇退去,陈懋把斩杀敌人俘获物品的情况报告给皇帝。【解析】10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师”“武安侯郑亨”“辎重(指军械、粮草等物资)”“懋”“隘”“敌”“伏(伏兵)”,虚词“以”,“死过半”的主语是“敌”,“敌”前要断开; 11 B,“宣宗是他的谥号”说法错误,应该是庙号。12 D项,“采纳分兵扼守入海口的建议”说法错误。13(1)句省略主语“陈懋”,翻译时补齐;“别”,另外;“将”,率领;“循”,沿着;“东北”,动词,向东北进军;“歼之山泽中”,即“歼之于山泽中”,在山林和水边歼灭了他们,之,代指余寇。(2)中的“其冬”,这年冬;“掠”,侵掠;“解去”,指敌寇退去; “以”,把;“斩获”,指斩杀敌人俘获物品的情况;“闻”,使动用法,使知道,报告;“以斩获闻”即“以斩获闻之”,之,代指皇帝。译文:陈懋,寿州人。当初以舍人身份从军,立功,任指挥佥事。不久率领军队,功劳多,多次升迁为右都督。封为宁阳伯,俸禄一千石。永乐六年三月,以镇西将军身份,镇守宁夏,优抚投降的士兵。第二年秋天,原来的元朝丞相昝卜及平章、司徒、国公、知院等十余人,相继率所部前来投降。不久平章都连等叛变逃走,陈懋追赶并在黑山擒获了他们,没收他们所拥有的全部人口牲畜。进封侯爵,增加俸禄二百石。永乐十一年,巡视宁夏边疆。不久受命统领山西、陕西二都司及巩昌、平凉众卫所的军队,驻扎在宣府。与忽失温作战时,陈懋和成山侯王通率先登城,都督朱崇登随后杀到,于是大胜。永乐二十年,随从皇帝北征。他统领御前精锐骑兵,在屈烈河战胜敌人。另外率领五千骑兵沿着黄河向东北进军,追捕其余的敌寇,在山林和水边歼灭了他们。回师的时候,武安侯郑亨率领辎重先行,陈懋在险要处埋伏以待敌军。敌人跟了上来,伏兵冲出奔突攻击,敌人被杀过半。回京之后,皇帝赐给陈懋龙衣玉带,册封他的女儿为丽妃。成祖北伐死在榆木川,当时六军在京城之外,京城守备虚弱。仁宗召陈懋与阳武侯薛禄率精锐骑兵三千急速回来守卫京城。命他掌管前府,加官太保,赐予世袭的侯爵。宣德元年,陈懋奏请讨伐乐安。回军,仍然镇守宁夏。宣德三年,陈懋奏请调往灵州城,得到黑白两只兔子献给皇帝。宣宗十分高兴,亲自画了一幅马赐给他。陈懋在镇所长久,名声威震漠北。英宗即位,命他与张辅一起参议朝政,出京任平羌将军,镇守甘肃。这年冬,敌寇侵掠镇番,陈懋派兵前去救援,敌寇退去,陈懋把斩杀敌人俘获物品的情况报告了皇帝。正统十三年,福建人邓茂七反叛。都御史张楷讨伐,没有战功,朝廷便下诏让陈懋佩征南将军印,任总兵官,率京营、江浙军队前往讨伐。到达浙江,有人想要分兵扼守入海口,陈懋说:“这是让贼拼死对付你们。”第二年,抵达建宁,邓茂七已死,余贼聚集在尤溪、沙县。众将想要屠杀他们,陈懋说:“这是坚定贼寇的心。”便下令招抚,贼寇大多投降。陈懋分道追捕其余的贼寇,最终全部平定。不久沙县贼又反叛,很久不能平定。恰逢英宗北征被俘,景帝即位,便下诏班师。朝廷给陈懋加官太保,执掌中府,兼管宗人府事务。英宗恢复帝位后,又给陈懋增加俸禄二百石。天顺七年陈懋去世,时年八十四岁。赠浚国公,谥号武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宇文神举,太祖之族子也。神举早岁而孤,有夙成之量,族兄安化公深器异之。世宗初,起家中侍上士。世宗留意翰林,而神举雅好篇什。帝每有游幸,神举恒得侍从。保定元年,袭爵长广县公,邑二千三百户。寻授帅都督,迁大都督、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拜右大夫。四年,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治小宫伯。天和元年,迁右宫伯中大夫,进爵清河郡公,增邑一千户。高祖将诛晋公护也,神举得预其谋。建德元年,迁京兆尹。三年,出为熊州刺史。神举威名素重,齐人甚惮之。五年,攻拔齐陆浑等五城。及高祖东伐,诏神举从军。并州平,即授并州刺史,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州既齐民别都,控带要重。平定甫尔,民俗手讹,豪右之家,多为奸猾。神举励精为治,示以威恩,旬月之间,远迩悦服。寻加上大将军,改封武德郡公,增邑二千户。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甚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神举以州兵讨平之。宣政元年,转司武上大夫。高祖亲戎北伐,令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率兵五道俱入。高祖至云阳,疾甚,乃班师。幽州人卢昌期、祖英伯等聚众据范阳反,诏神举率兵檎之。齐黄门侍郎卢思道亦在反中,贼平见获,解衣将伏法。神举素钦其才名,乃释而礼之,即令草露布。其待士礼贤如此。属稽胡反叛,入寇西河。神举又率众与越王盛讨平。时突厥与稽胡连和,遣骑赴救。神举以奇兵击之,曼厥敗走,稽胡于是款服。初,神举见待于高祖,遂处心腹之任。王轨、宇文孝伯等屡言皇太子之短,神举亦颇今焉。及宣帝即位,荒淫无度,神举惧及于祸,怀不自安。初定范阳之后,威声甚振。帝亦忌其名望,兼以宿憾,遂使人赍鸩酒踢之,薨于马邑。时年四十八。(选自周书卷四十,略有删节)10.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及高祖东伐 伐:征伐B. 民俗浇讹 浇:轻薄C. 入寇西河 寇:贼寇D. 神举亦颇与焉 与:参与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翰林,是翰林院的长官,为朝廷撰拟文书。翰林院的属官包括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B. 爵,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一般分公、侯、伯、子、男五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C. 别都,即陪都、辅都,指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一般和首都一起被称为“两京”,发挥着呼应、补充、配合等辅助性作用。D. 露布,一种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常常是士兵高举露布,一路快马传递捷报。也指不封口的文书、奏章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宇文神举自幼聪慧,喜好文学。他早有气量,同族兄长宇文深十分器重他;他爱好诗文,经常侍从皇帝出游。B. 宇文神举袭爵增邑,备受器重。他先是继承父爵,食邑二千三百户;后改封东平郡公,封邑增至六千九百户。C. 宇文神举文武兼备,忠勇无敌。他参与筹划处置晋公护,先后攻克齐国五城,平定范阳叛军,迫使稽胡款服。D. 宇文神举励精为治,敬重人才。他平定熊州时恩威并施,远近心悦诚服;他钦佩叛臣卢思道才名,以礼相待。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2)帝亦忌其名望,兼以宿憾,遂使人赍鸩酒赐之,薨于马邑。【答案】10. C 11. A 12. D 13. (1)他管辖的东寿阳县的土人,纠集为盗,率领党徒五千人,前来袭击州城。(2)皇帝也忌妒他名气大,又有旧怨,就派人送毒酒赏赐给他,他在马邑去世。【解析】10 C,“寇”应该是动词,侵入。11 A,“翰林,是翰林院的长官”错,翰林院的长官称掌院学士,翰林院的属官统称为翰林。12 D项,张冠李戴,“他平定熊州时恩威并施,远近心悦诚服”错。13(1)“部”,管辖;“聚”,聚集、集合;“率”,率领;“其”,代词,他们的;“党”,党徒;“袭”,袭击。(2)“忌”,忌妒;“其”,代词,他的;“名望”,名声、威望,名气大;“以”,介词,因为;“宿憾”,旧日结下的仇恨;“遂”,连词,于是、就;“赍”,给予、送给;“之”,代词,他;“于”,介词,在;“薨于马邑”(状语后置句)。译文:宇文神举是太祖同族兄弟的儿子宇文神举在早年就死了父亲,有早成的气量,同族兄长安化公宇文深对他十分器重世宗初年,开始担任中侍上士世宗留意有知识的翰林,而宇文神举很爱诗文皇帝每有游幸,总是让他随从侍奉武帝保定元年,宇文神举继承了他父亲的长广县公的爵位,食邑二千三百户不久被任命为帅都督, 升任大都督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被任命为右大夫保定四年,升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主管小宫伯天和元年,升右宫伯中大夫,晋封清河郡公,食邑增加一千户高祖准备处死晋公宇文护时,宇文神举参与了筹划建德元年,升京兆尹三年,出任熊州刺史宇文神举威名素来很高,齐人很害怕他五年,攻克齐国的陆浑等五城 高祖东征时,诏命宇文神举随军平定并州后,当即任命他为并州刺史,加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该州是齐室别都,控制着交通要道刚平定没多久,民风轻薄狡诈,豪强大户,多为奸猾之人宇文神举励精图治,恩威并用,一个月之内,远近心悦诚服不久加赠上大将军,改封武德郡公,食邑增加二千户不久,升任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加封邑加上以前的共计六千九百户他管辖的东寿阳县的土人,纠集为盗,率领党徒五千人,前来袭击州城宇文神举率领州兵将其讨平 宣政元年,神举转任司武上大夫高祖亲自北伐,命令宇文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人率兵,分五路攻入高祖抵达云阳时,病势转重,于是撤军幽州人卢昌期祖英伯等人聚众占领范阳反叛,皇帝诏令宇文神举率兵把他们捉住齐国的黄门侍郎卢思道也在反贼中,平定贼党后被捉住,准备处死宇文神举早就钦佩他的才能名望,就把他释放,以礼对待,当即命令他起草文告就是这样礼贤敬重文人,礼遇贤能适逢稽胡反叛,侵入西河宇文神举又率军会同越王宇文盛平定稽胡当时突厥与稽胡结盟,派骑兵赴援宇文神举出奇兵进击,突厥败逃,稽胡于是表示归附 当初,宇文神举被高祖器重,当作心腹委任王轨宇文孝伯等人多次上言皇太子的短处,宇文神举也屡有参与宣帝即位后,荒淫而没有节制,宇文神举害怕大祸临头,心中不安刚平定范阳时,威名大振皇帝忌妒他的名望,又有旧怨,就派人送毒酒赏赐给他,在马邑去世时四十八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陆人,太穆皇后从父兄也。父炽,隋太傅。威家世勋贵,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兄哂之,谓为“书痴”。隋内史令李德林举秀异,射策甲科,拜秘书郎。秩满当迁,而固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时诸兄并以军功致仕通显,交结豪贵,宾客盈门,而威职掌闲散。诸兄更谓威曰:“昔孔子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汝效此道,复欲何求?名位不达,固其宜矣。”威笑而不答。久之,蜀王秀辟为记室,以秀行事多不法,称疾还田里。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高祖入关,召补大丞相府司录参军。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高祖常谓裴寂曰:“今之叔孙通也。”武德元年,拜内史令。威奏议雍容,多引古为谕,高祖甚亲重之,或引入卧内,常为膝席。又尝谓曰:“昔周朝有八柱国之贵,吾与公家咸登此职,今我已为天子,公为内史令,本同末异,乃不平矣。”威惧,顿首谢曰:“臣家昔在汉朝,再为外戚,至于后魏,三处外家,陛下隆兴,复出皇后。臣又阶缘戚里,位忝凤池,自惟叨滥,晓夕兢惧。”高祖笑曰:“比见关东人与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世为帝戚,不亦贵乎!”及寝疾,帝临问。寻卒,家无余财,遗令薄葬。谥曰靖,赠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葬曰,诏太子及百官并出临送。有文集十卷。(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一)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B. 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共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C. 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D. 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顿首是古代一种礼节,以头叩地而拜,也常用于书信表奏,表示致敬的客套语。B. 外戚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文中窦氏家族在汉朝和后魏都贵为外戚。C. 凤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文中代指后宫,与“归去凤池夸”中的意思相同。D. 关东在古代说法不一,通常指函谷关以东地区,近现代主要指山海关以东地区。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窦威偏好文史,通晓礼仪。他喜爱文史,被讥为“书痴”,著有文集十卷;他叁与制定朝廷典制,被称为“今之叔孙通”。B. 窦威行事执着,坚守原则。虽然个人做法受到兄长们质疑,但他却笑而不答;杨秀征召他,他因杨秀常不讲礼仪称病归田。C. 窦威位高权重,深受宠信。他贵为皇亲国戚,官至内史令;博学多识,奏事时仪态大方,多引古事,高祖常与其促膝而谈。D. 窦威为官谨慎,深享哀荣。因外戚身份,他小心为官;在他患病时,高祖亲临探视,去世后,高祖让太子及百官前去送葬。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秩满当迁,而固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2)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窦威任期届满后应当升迁,他却坚守原职不愿调任,任秘书郎一职十多年,他的学问更加广博。(2)窦威几经升迁至内史舍人,因为多次陈述朝廷得失违背了皇上的旨意,被改任为考功郎中,后来因事获罪免职,返回京城。【解析】10 “草创”,修饰“军旅”,不应该断开;“多”修饰“识”,“多”修饰“参与”。11 C,“文中代指后宫”错误。12 B,“不讲礼仪”错。13(1)“秩满”,官吏任期届满;“迁”,升迁;“而”,连词,表转折;“固守”,坚守,主观固执地遵循;“其”,代词,他的;“广”,广博。(2)“累迁”,几经升迁,多次升迁,连续升迁;“以”,介词,因为;“数”,多次;“忤”,违背;“坐事”,因事获罪;“归”,返回。译文: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陆人,是太穆皇后的堂兄。父亲窦炽,是隋朝的太傅。窦威家世代都是功臣显贵,几位兄弟都崇尚武艺,而窦威专心研习文史,意志专一,自我坚守。兄长们都嘲笑他,称他是“书痴”。隋内史令李德林主持科举,窦威在考试中考中甲科,被授予秘书郎的官职。窦威任期届满后应当升迁,他却坚守原职不愿调任,任秘书郎一职十多年,他的学问更加广博。当时各位兄长都因军功官运通达显贵,交往结识豪门权贵,家中宾客很多,但窦威仍是职掌闲散事务。各位兄长又对窦威说:“过去孔子积累学问成了圣人,仍然生活窘迫,在当时漂泊失意到那样的地步,你效仿这种做法,又想追求什么呢?功名地位不显达,原本也应该是这样了。”窦威笑笑没有回答。过了很久,蜀王杨秀征召他担任记宣一职,因为杨秀做事大多不遵守法律,窦威自称有病返回乡里。等到杨秀被废放逐后,他幕府中的官员大多获罪,只有窦威因为有先见之明而得到保全。大业四年,窦威多次升迁至内史舍人,因为多次陈述朝廷得失违背了皇上的旨意,被改任为考功郎中,后来因事获罪免职,返回京城。高祖进入关中,征召窦威补任大丞相府司录参军一职。当时军队刚刚建立,五礼(指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被荒疏废弃。窦威博学多识,熟悉很多以往的礼仪,朝廷与国家的典章制度都是他制定的,禅让继位的文书他也大多参与起草。高祖常对裴寂说:“窦威就是如今的叔孙通啊。”武德元年,窦威被任命为内史令。窦威奏议时仪态文雅大方,多引用古事进行说明,高祖非常亲近器重他,有时将窦威领到卧室,常常与他促膝而谈。又曾经对他说:“过去周朝(北周)有八柱国的显贵官位,我和您的家人都担任过这一官职,现在我已是天子,您是内吏令,我们本源是相同的,只是衍生出来的末流不同,竟这样不平等了。”窦威害怕,叩头拜谢说;“臣的家庭以前在汉朝时做过两次外戚,到了后魏,三次成为外戚,陛下您成为了皇上,我家又出了皇后。臣又攀附成为外戚,忝列朝廷,自认为是滥竽充数,早晚都很谨慎害怕。”高祖笑着说;“近来见关东人和崔氏、卢氏结亲,还自我夸耀,您家世世代代是帝王的亲戚,不也很高贵吗!”等到窦威卧病时,高祖亲自前去探望。不久,窦威去世,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留下遗言让家人简单安葬他,谥号是靖,赠同州刺史,追封为延安郡公。下葬那天,高祖下诏让太子及百官一起前去为他送葬。留有文集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郓州,梁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幸汴州,至荥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守殷死,汴州平。明年,迁枢密使。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明宗曰:“吾兵间四十年,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明宗扶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是时,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与淑妃有旧,方倚以蒙恩宠,所言无不听,而大臣以妃故,多不敢争,独延光从容沮止之。明宗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汹汹异议,有司不能禁。或劝延光以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已而秦王举兵见诛,明宗崩,潞王反,唐室大乱,弘昭、赟皆及祸以死。末帝复诏延光为枢密使,拜宣武军节度使。(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注: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梁:又称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与后唐是死敌。末帝:明宗李嗣源养子,后唐末代皇帝,又称废帝。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B. 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C. 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D. 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比如文中的“拜而出之”中的“拜”。B. “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C. “用事”指统治者执掌政权,“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两词中的“事”均指政事。D. “崩”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表示天子的死,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范延光具有谋略。朱守殷谋反,范延光建议趁敌人不备猛攻,带先头部队五百人飞驰至城下,以神速震慑对方,取得效果。B. 范延光勇气可嘉。明宗攻打郓州为了将敌将康延孝的降书送给庄宗,范延光主动请缨,前去送信,返回途中被捕入狱。C. 范延光遇事冷静。明宗患病,京师议论纷纷,有人劝延光严厉制裁,延光以静制动,不久,明宗病情好转,京师也安定下来。D. 范延光颇有远见。当时秦王握有兵权,非常骄纵,延光害怕祸患波及自己,力请辞官,后来果然唐室大乱,延光免受祸患。13.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2)明宗扶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朱守殷反叛的迹象刚刚显现,如果延缓对他的进攻就会使他做好安排(实施计谋),那么城池坚固将难以接近。(2)明宗拍着大腿说:“使战马肥而使士兵瘦弱,这是我所惭愧的!”【解析】10 “间行”是出行方式,作状语,“求兵”是目的,二者之间不可断开;“下狱”是固定搭配,“搒掠数百”是相对较轻的惩罚,“胁以白刃”是更为严酷的威逼手段,故应在“狱”和“百”后面断开。11 A,“比如文中拜而出之中的拜”错误。“拜而出之”中的“拜”是叩拜之意。12 B,“返回途中被捕入狱”错。13(1)“迹”,迹象;“见”,显现、出现;“若”,如果;“缓”,延缓、缓和;“之”,代词,指对他的进攻;“为”,动词,做、实施;“计”,考虑、谋划;“则”,连词,那么;“而”,连词,表因果;“近”,接近。(2)“髀”,大腿;“肥”,使动用法,使肥;“而”,连词,表并列;“瘠”,使动用法,使瘦弱;“此”,代词,这;“愧”,惭愧。译文:范延光,字子瑰,是临漳人。唐明宗做节度使时,将范延光安排为自己的部下,但并不觉得他有奇异之处。明宗攻占郓州,梁军正扼守着杨刘,梁军的先锋将康延孝偷偷将降书送给明宗。明宗寻求可以将康延孝的诚意送给庄宗的人,范延光就自告奋勇请求前去,于是将康延孝的信封成蜡丸揣在怀里,向西拜见庄宗,把信交给庄宗,并且说:“现在康延孝虽然有投降的意图,但把守杨刘的梁兵很多,尚不能谋取,不如在马家口构筑堡垒来与汶阳连通。”庄宗认为他说得对。营垒筑成后,梁派王彦章猛攻新筑的营垒。明宗派范延光从小路去请救兵,(范延光)夜晚来到黄河边,被梁兵抓获,送到京师,投进狱中,考打几百次,用刀威胁,范延光始终不肯说出实情。庄宗进入汴州时,狱吏卸去范延光身上的枷锁,向范延光叩拜并送他出狱。庄宗见到范延光,很高兴,授予他检校工部尚书的官职。明宗在位时,(范延光)任宣徽南院使。明宗去汴州巡视,来到荥阳,朱守殷反叛,范延光说:“朱守殷反叛的迹象刚刚显现,如果延缓对他的进攻就会使他做好安排(实施计谋),那么城防坚固将难以接近。因此趁着敌人没有防备,不如急速攻城,我请求给我五百名骑兵,疾驰到城下,用神速震慑他们。”于是他率骑兵五百人,从傍晚驱马飞奔到半夜,行军二百里,(与朱守殷的军队)在城下作战。黎明时,明宗也疾驰而来,汴城内的军队看到皇帝乘坐的车驾,就打开城门,而范延光的军队先进城,仍与敌人展开巷战,杀伤很多,朱守殷死了,汴州被平定。第二年,(范延光)升任枢密使。明宗询问范延光战马有多少匹,他回答说:“骑兵有三万五千人。”明宗说:“我在军队四十年,从太祖在太原时,马匹的数量不超过七千。现在有战马三万五千匹,却不能统一天下,我老了,马匹再多又能怎么样呢!”范延光趁机说:“我曾经计算过,一匹马的耗费,可以养活步兵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吃掉十五万步兵的粮食。”明宗拍着大腿感叹说:“让战马肥而使士兵瘦弱,这是我感到惭愧的地方!”这时,王淑妃执掌朝政,刘遂凝兄弟和王淑妃有旧交,正倚仗着王淑妃受到恩宠,凡有奏请没有不听从的,而大臣们由于王淑妃的缘故,多数不敢与其抗争,只有范延光沉着镇静地阻止他们。明宗患病,不能上朝处理政事,京城的百姓,议论纷纷,有关部门无法禁止。有人劝范延光用严厉的刑法制止他们,范延光说:“制止动荡要依靠冷静,应当稍微等待一下。”不久,明宗的病好了一些,京师也就安定下来了。这时,秦王掌握兵权,非常骄纵,范延光担心祸及自身,就请求罢职离去。明宗再三挽留他,范延光跟着流下眼泪,明宗没有办法,就把他罢免了。不久,秦王起兵反叛被杀,明宗死去,潞王反叛,后唐皇室一片混乱,朱弘昭、冯赟都被牵扯到灾祸中而死掉。末帝又下诏任命范延光为枢密使,授予他宣武军节度使之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又受春秋,通大义。举孝廉,为山邑丞,坐法免,复为郡吏。元凤中,廷尉光以治诏狱,请温舒署奏曹掾,守廷尉史。会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上善其言,迁广阳私府长。内史举温舒文学高第,迁右扶风丞。时,诏书令公卿选可使匈奴者。温舒上书,愿给厮养,暴骨方外,以尽臣节。事下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问状,以其言无可取,罢归故官。久之,迁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选自汉书贾邹枚路传,有删节)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B.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C.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D.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古代男子或女子读书后,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称呼对方的字,表示尊敬。B. 春秋,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相传由孔子编订,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C.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是孝悌之人,廉是清廉之士,后来合称孝廉。也用于指被举荐的士人。D. 元凤,年号名,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患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要更改年号。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路温舒少年时很好学。父亲让他去牧羊,他就采集蒲草,裁成简牍的形状,用绳子编缀起来,在上面写字。B. 路温舒断案才能较高。他做小狱吏时,乘机学习律令,后升转为狱史,县中每遇到疑难案件,都向他请教。C. 路温舒主张崇尚仁德。他上书宣帝,建议广开言路兴太平之风,减省法令条文,放宽刑罚,废除刑讯之狱。D. 路温舒一心报效天子。他曾主动上书请求随使者出使匈奴,但是由于杜延年等人的阻止,结果没有成行。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2)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答案】10. C 11. A 12. C 13. (1)太守巡查各县,见到他认为他很独特,委任他担任决曹史一职。(2)因罪受刑的人到处都有,每年处以大辟之刑的人数以万计,这是仁圣之政受到损害的原因。【解析】10 “秦之时”表示时间,“羞”“好”句式应该对称,“贱”“贵”句式对称;结合“遏过”分析,“正言”不应该断开。11 A,“古代男子或女子读书后,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错误。12 C,“兴太平之风”不是建议的内容。13(1)“行”,巡查;“而”,连词,表承接;“异”,意动,认为独特;“署”,代理或暂任、试任某一官职。(2)“被”,遭受、蒙受;“之”,助词,的;“徒”,的人;“比肩”,并肩;“而”,连词,表修饰;“计”,计算;“岁”,每年(名词作状语);“以”,介词,用;“大辟之计岁以万数”(状语后置句);“此”,代词,这;“之所以”,(结果)是因为;“伤”,损害;“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判断句)。译文:路温舒,字长君,是巨鹿县束里人。他的父亲做束里的监门,让路温舒去牧羊,路温舒就采集水中的蒲草,裁成简牍的形状,用绳子编缀起来,在上面写字。学得稍有长进,就请求做小狱吏,乘机学习律令,升转为狱史,县中每遇到疑难案件,都向他请教。太守巡查各县,见到他认为他很独特,委任他担任决曹史一职。他又拜师学习春秋,略知大意。被举为孝廉,做山邑县丞,因犯法而被免职,后来又做郡的属吏。元凤年间,廷尉李光审理奉天子诏令而被押的犯人,请路温舒代理奏曹掾,兼行廷尉史之职。正赶上昭帝去世,昌邑王刘贺(立为天子又马上)被废除,宣帝刚刚即位称帝,路温舒向宣帝上书,建议应该崇尚仁德,减轻刑罚。他是这样说的:“我听说秦朝有十大过失,其中之一现在还存在着,那就是审理刑狱的官吏。秦统治的时候,轻视文献经典,喜欢武力和勇猛,鄙视仁义之士,尊崇刑狱之官;正言进谏被当做诽谤,指陈过失被看做妖言。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不受重用,忠诚之心、恳切之言都只能藏在胸中,阿谀奉承之声不绝于耳;虚假的赞颂迷惑了心窍,现实的祸患却视而不见。这是秦朝丧失天下的原因。现在天下之人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没有战争的危险,也没有饥寒的苦难,父子夫妻齐心尽力,建设家园,然而还没有真正实现天下太平,这是因为刑狱的破坏。刑狱是国家治乱的关键,死去的人不可能再活过来,肢体被割断不可能再结合。书经上说,与其杀死无罪的人,宁可失于不合常规。现在审理刑狱的官吏却不是这样,上下互相驱使,把刻薄当做清明,通过陷入于重罪来博取公正的名誉,而执法公平的却多有后患。所以审理刑狱的官吏都希望受审讯的人被处死,并不是因为他们憎恨这些人,而是因为他们保全自己的办法在于让这些人去死。因此,被判罪杀死的人,鲜血流淌满市,因罪受刑的人到处都有,每年处以大辟之刑的人数以万计,这是仁圣之政受到损害的原因。太平盛世不能实现,问题大概就出在这里。只要您免除诽谤君主的人的罪责而接受直切的谏言,广开言路,扫除导致秦亡的失误,遵循周文王、周武王的德政,减省法令条文,放宽刑罚,废除刑讯之狱,那么,太平盛世就能来临,永远和平、安乐,与天地共存,天下之人都会感到无限欣慰。”宣帝很欣赏路温舒的上书,迁升他为广阳私府长。内史举荐路温舒为文学科的第一等,升为右扶风丞。当时,皇帝下诏书命令公卿大臣推荐可以出使匈奴的人,路温舒上书,请求作为随从人员,随使者出使匈奴,愿意死在匈奴以报效天子。皇帝批阅他的上书,转交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询问情况,认为路温舒的进言没有可取之处,就没有让他随行,还担任原来的官职。很长时间之后,升迁为临淮郡太守,政绩非常出色,死于任上。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滕中正,字普光,青州北海人,曾祖瑶,高邮令。祖煦,即墨令。父保裔,兴平令。中正弱冠,举进士不第。周显德中,滑帅向拱奏辟为掌书记。拱移镇彭门,会中正丁外艰,复表夺情注,仍署旧职,加朝散大夫。拱镇襄阳,以中正为襄、均、房、复观察判官。及留守西洛,又奏署河南府判官、检校户部员外郎。乾德五年,度支员外郎侯陟表中正有材干,入为殿中侍御史。两川平,选知兴元府,判西京留台,俄通判河南府留守司事。太祖雩祀西洛,以祗事之勤,转仓部员外郎。太宗即位,迁考功员外郎,授四川东路转运使。太平兴国五年,召为膳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六年,命与中书舍人郭贽、户部郎中雷德骧同知京朝官考课。中正尝荐举监察御史张白知蔡州,假贷官钱二百贯籴粟麦以射利,坐弃市。中正降为本曹员外郎,依旧知杂。未几,又擢拜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雍熙元年春,大宴,上欢甚,以虚盏示群臣。宰相言饮酒过度,恐有失仪之责。上顾谓中正曰:“今君臣相遇,有失者勿弹劾也。”因是伶官盛言宴会之乐。上曰:“朕乐在时平民安。”是冬乾明节,群臣上寿酒,既三行,上目中正曰:“三爵之饮,实惟常礼,朕欲与群臣更举一卮,可乎?”中正曰:“陛下圣恩甚厚,臣敢不奉诏。”殿上皆称万岁。二年,以年老辞,出知河南府。未几,被病罢,分司西京。淳化初,判留司御史台,命其子元锡权河南司录以便养。二年,卒,年八十四。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元锡至刑部郎中,元晏后名世宁,至工部郎中。(选自宋史滕中正传,有删减)【注】夺情:古时宫员遭父母丧,须去职在家守制。但朝廷对大臣要员,可命其不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称夺情。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B. 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C. 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D. 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转幼儿园后勤工作总结与纸尿裤售后培训
- 关于名人的爱情故事
- 2026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街道亮点工作总结
- 2026届重庆市南开融侨中学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研发中心年终总结报告
-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2026届九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重庆綦江南川巴县2026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江西省育华学校九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
- 出院病人随访分析总结
- 古代希腊工艺美术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
- 02课前小游戏-数字炸弹
-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研究课题
- 智能机床发展前景分析
- 蓝莓基地创业计划书
- 加油站安全教育培训计划表及全套记录表模板
- 冲压模具维护保养指导书
-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看拼音写词语】全册8个单元(附答案)
- 6社会体育导论
- 市场营销学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