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项强化拔高训练专题05诗歌阅读.docx_第1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项强化拔高训练专题05诗歌阅读.docx_第2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项强化拔高训练专题05诗歌阅读.docx_第3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项强化拔高训练专题05诗歌阅读.docx_第4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项强化拔高训练专题05诗歌阅读.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5 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 日秦 观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湖 上方 岳连天芳草晚萋萋,蹀躞花边马不嘶。蜂蝶已归弦管静,犹闻人语画桥西。【注】邗沟:江苏扬州附近的古运河。蹀躞:小步行走。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秦诗前两句通过落霜、清水、寒星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水上秋夜图。B. 秦诗第二句中的“明”字,写无数寒星倒映水中在船边闪烁,意境幽清明净。C. 方诗第一句写湖边茂盛的芳草连接天际,在傍晚时分呈现出一派凄清景象。D. 两首诗虽然写于不同的季节,但都能抓住景物特点,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15. 两首诗的尾句都写到了“人语”,其作用有何异同?试作比较分析。【答案】14. C 15. 相同:两首诗的尾句都营造出不见其人但闻其声、令人回味的深远意境。不同:秦诗尾句紧承上句“疑无地”,通过“人家笑语声”突然展现出一片新境界,构思新奇,妙趣横生。方诗尾句用“人语画桥西”与上句“蜂蝶已归弦管静”形成映衬,以动衬静,突出了整体意境的寂静,也使诗境更加耐人寻味。【解析】14 C项,“呈现出一派凄清景象”错误。15秦诗,此联妙在使用了“疑”“忽”二字。诗人心中正结着一个菰蒲深处有无藏舟之“地”的“疑”团。忽然几声“笑语”,方知岸上还有“人家”,疑团顿时解开。这种情景,很平常,优诗人却能通过艺术作品把它捕捉下来。方诗,尾句用“人语画桥西”与上句“蜂蝶已归弦管静”形成映衬,“人语”写动景,“蜂蝶已归弦管静”写环境的静,以动衬静,突出了整体意境的寂静。两首诗的尾句都营造出不见其人但闻其声的深远意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辛弃疾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注:不足两年,作者的官职多次调动,官迹所至江西、湖北一带(旧属楚地)。青钱:指荷叶。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起首二句,词人借聚散兴感,直中藏曲,吐露自己对于被频繁调动的不满情绪。B. “但将痛饮酬风月”写词人只愿与朋友为美丽的风光而畅饮,不愿让离别再添哀愁。C. 词人以“绿带”“青钱”分别比喻湖水与荷叶,生动传神,动词“萦”“点”更是活化了景物。D. “东湖春水碧连天”以夸张的手法写豫章东湖的美景,词人借此表达了东归隐居之意。15. 词中“后夜相思月满船”被赞为妙手偶得佳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答案】14. D 15. 情景交融(或答以景结情),月色满船实际上是相思满船,在写景的同时融入了此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运用想象(或答虚写),写词人想象分别后自己思念朋友的情形,流露出了对朋友的不舍之情。【解析】14 D项,“词人借此表达了东归隐居之意”属于无中生有。15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首先,词人以景结情,“月满船”应是相思满船,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词人又用想象“后夜相思”抒发分别后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写境不隔,写情浓郁,简直是妙手偶得的佳句。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送裴侍御归上都张谓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注】此诗作于潭州(今长沙),诗人时任潭州刺史。上都,指都城长安。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服兵役劳役或因公外出都叫“行役”,“鼓鼙”泛指战争,首联是指战乱平定后,裴侍御来潭州公干,现在要回去了。B. 颔联写裴侍御一路所经之地,沿途风景优美,洞庭与武陵水陆并举,“移”与“出”两个动词写出了裴侍御行程的轻快。C. “离魂”指分离的愁绪,“别梦”指离别后的思念之梦,“关西”借指长安,尾联将送行化实为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D. 这是一首送别诗,描写了裴侍御离开后的行踪和所见景色,用语平淡,但诗味浓郁,着重渲染了离别的凄然和伤感。15. 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是后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其艺术特色。【答案】14. D 15. 炼字独特。两个动词“随”和“趁”,特别传神,“随”是跟从,读者似乎感觉到水的流动;“趁”是追逐,读者似乎感觉到路上山花在风中摇曳。使用了拟人手法。把“江月”和“山花”拟人化,“江月”和“山花”仿佛有了人的情感,使诗歌充满了灵动。前后照应。“江月随人影”照应颔联的“舟移”,“山花趁马蹄”照应“路出”,构思巧妙。【解析】14 D项,“着重渲染了离别的凄然和伤感”赏析不当。15首先从结构看,这两句诗构思巧妙,因为这两句分别照应前面的“舟移”和“路出”。从艺术手法看,“随”“趁”,把“江月”和“山花”拟人化,赋予了“江月”和“山花”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意境的创设和表达效果看“随”和“趁”字有动态感,能让人感觉到江水的流动,山花的摇曳。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注释】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14.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去。B. 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C. 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园,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D. 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15. 颔联手法精妙,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答案】14. C 15. 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之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家园依旧远隔万里,空虚和失望更加触动了思乡之情。对比手法: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梦中变成蝴蝶回到家乡的快乐与现实中子规啼叫、月色冷清、凄凉的思乡之苦的对比。渲染(烘托):由蝴蝶的翩翩起舞回到故乡,营造渲染了一片与家人团聚的快乐温暖氛围,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以景传情,表达作者的思乡之苦。运用典故:分别运用了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的典故。【解析】14 C项,“动”,意为“动不动”;“书”,指书信。15本题中,颔联“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一联进入正题,写“春夕”,诗人运用了新奇的造语,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情境。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然而,这只不过象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于花间,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何况此时又正当“子规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鸟(即杜鹃)在月下哀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真如李白诗句中所谓道“一叫一回肠一断!”这里,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虚实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这也是侧面烘托的表达技巧。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诗歌中还运用“庄周梦蝶”“望帝托鹃”的典故,突出自己的思想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15.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14. D 15. 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解析】14 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15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风二首杜甫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吴樯楚柁牵百丈,暖向神都寒未还。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百蛮。中巴不曾消息好,暝传戍鼓长云间。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14.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B. 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下,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C. 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D. 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受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15. 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妇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 C 15. 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白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解析】14 C项,“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成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15从后四句诗来看,抒发的是思归不得之情。从“他夜归”“白发”及“故园池台今是非”可知,这些都是悲情,而“不知明月”用语俏皮,似乎在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并且六、七句则表达诗人的希望。“白发倚庭树”想象归乡的情景,饱含希望之乐。但从整体来看,这四句是悲喜交加的,归家之乐为想象,但眼前处境与想象对比,自然更让人心酸。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咏愁石象之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匝地丝。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14.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该诗首联追寻“愁”的踪迹,说它有时会不请自来,来了又赶不走,它来了总是一半藏在人的心里“愁肠百结”,一半写在人的心灵之窗“愁眉苦脸”。B. 诗人认为“愁”最容易潜入的机会只有一条,即风雨摧花春归去,落英遍地孤者见,最能使人愁肠寸断,思虑万千。C. 颈联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将“愁”比作“万顷连天草”“千寻匝地丝”,将抽象的愁具体化,突出了愁的绵长、纷乱、令人难以摆脱的特点。D. 尾联写“愁”无处不在。“愁”如此气人、欺人、恼人,可是那些王侯将相达官贵人们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姬歌妾舞、骄奢淫逸生活,不知愁为何物,除此之外,“愁”乃“人间何处不相随”。E. 诗人把愁之踪迹、潜入时机、来时情状以及无处不在的态势状写得生动、形象、细致。通篇不着一“愁”字,却句句切题,犹如一首谜语诗。15. 宋诗略评论这首诗写愁“有神无迹”。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4 BC 15. 这首咏愁之作,通篇不着一“愁”字,却句句写愁。诗歌首联写“愁”来、去的特点和于人身、心的体现;颔联写“愁”产生的时间;颈联写“愁”的情状;尾联总结性地写“愁”无处不在。整首诗无一“愁”字,却从多个方面表现了“愁”,可谓“有神无迹”。【解析】14 B项,“愁”最容易潜入的机会有两条,还有一条,即心中有愁情的人借酒浇愁,待酒醒后眼见残月斜照窗棂,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愁”会冲破防线,悄悄爬上心头。C项,颈联没有运用“拟人”手法。15首联写“来何容易去何迟”,写“愁”来、去的特点;“半在心头半在眉”,写于人身、心的体现;颔联写“愁”产生的时间;颈联写“愁”的情状;尾联总结性地写“愁”无处不在。整首诗无一“愁”字,却从多个方面表现了“愁”,可谓“有神无迹”。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于塞北春日思归陈子良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为许羁愁长下泪,那堪春色更伤心。惊鸟屡飞恒失侣,落花一去不归林。如何此日嗟迟暮,悲来还作白头吟。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中“青山”和“白云”分言家乡和边关两地特征,意境优美,为下文抒情张本。B. “为许”为陈述语气,“那堪”转为反问,感情色彩更进一层,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C. 颈联转写自然物状,惊鸟失侣,落花离林,诗人触景生情:物皆如此,人何以堪!D. 内容上,全诗明白晓畅,情真意切;形式上,四联都是对偶,对仗工整,韵脚和谐。15. 最后一句点明诗歌“悲”的主题,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悲”的原因。【答案】14. D 15. 首联写诗人远在他乡,思念故乡之悲。颔联点明因公务缠身,羁旅他乡,伤心落泪。颈联触景生情,更增悲哀。尾联返观自身,恍忽老去,悲从中来。本诗怀远伤情,于乡愁之中感叹时光消逝的无奈。【解析】14 D项,错在“四联都是对偶”,尾联没有使用对偶。15本诗的首联主要是写作此诗时的背景:远在他乡,思念故乡。“青山”“白云”分言两地特征,意境优美。颔联则进一步点明思归的原因:公务缠身,长在他乡,不堪春色,伤心落泪。“为许”、“那堪”的递进推入,使人读来,感同身受。颈联宕开一笔,转写自然物状:惊鸟屡飞失侣,落花离林不归。皆是伤心寂寞之物,触景生情,更增悲哀。物皆如此,人更何以堪!尾联返视自身:日暮乎,人暮乎,嗟叹之中恍忽老去,悲从中来。时光不停,岁月易老,哪里才是我心灵的栖居之地呢!本诗怀远伤情,于乡愁之中感叹时光消逝的无奈。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刘克庄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注】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束缊:捆乱麻做火把。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起句“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支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宵行”暗示远行的劳苦。B. 诗囊中的诗篇是词人的心血结晶,因而宁舍衣囊不舍诗囊,“挑得诗囊,抛了衣囊”表现了词人的书生本色和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C. “天寒路滑马蹄僵”,句中一个“僵”字写尽了艰苦之状,虽在说马,但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已跃然纸上。D. “元是王郎,来送刘郎”表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刘克庄自称“刘郎”,也有以唐代锐意改革而屡受打击的刘禹锡自比之意。E. “酒酣耳热说文章”一句在结构引起后文,在内容上点明两位诗人志同道合,在推杯换盏间还不忘评诗论文。15. 词作下片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4. BE 15. 第一问:刻画了狂放不羁、慷慨激昂狂士形象。第二问: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酒酣耳热说文章”“推倒胡床”等神态、动作描写,从正面刻画人物形象;“旁观拍手笑疏狂”一句通过写旁观者的表现,从侧面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夸张、衬托等手法来刻画人物。用“惊倒邻墙”“推倒胡床”等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纵情任性,借旁观者“拍手笑疏狂”来衬托人物的狂放不羁。【解析】14 B项,“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过分拔高;E项,“评诗论文”欠妥,“说文章”含蓄地暗示二人评论时事,宣泄内心的忧愤。15 “酒酣耳热说文章”“旁观拍手笑疏狂”写出了一个狂放不羁、慷慨激昂的形象,“酒酣耳热说文章”的意思是:酒喝到半酣耳根子发热谈论着文章。写的是神态,正面塑造狂士的形象。“惊倒邻墙,推倒胡床”的意思是:论说声惊倒了邻居的墙,推倒了胡床。这是侧面展示狂士的纵情任性,从而突出人物的狂妄不羁的性格特点这句诗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纵情任性。“拍手笑疏狂”的意思是:旁观的人拍手笑这两人太粗梳狂放,这里借旁观者来衬托人物的狂放不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辛弃疾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人情展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梅似雪,柳如丝。试听别语慰相思。短篷炊饮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送别赠词,结尾的松江,就位于欧阳国瑞要去的目的地吴中。B. “梅似雪,柳如丝”借助洁白的梅花和细长的柳丝,赞颂友人高洁坚韧的品质。C. “除却松江枉费诗”意为在松江这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最适合作诗。D. 下片有眼前景物,也有想象中的景致,虚实结合,内容丰富,情深意长。15. 本词寄予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 B 15. 对友人早日出发的劝勉之情。不要再因“春阴”而逗留不去。对人情、客路的感慨、告慰之情。对人情要看得豁达一些,对客路艰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依依不舍之情。梅和柳表达了诗人的依依不舍。别后的思念之情。到达松江后.在小船上品尝鲜美的鲈鱼饭时别忘了作诗寄回。【解析】14 B项“赞颂友人的高洁坚韧”表述错误,梅和柳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15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劝勉欧阳国瑞不要再因“春阴”而逗留不去,应早日出发,写的是对友人的劝勉;颔联写对“人情”“客路”的看法;颈联写古人曾经折梅枝以寄友人,也曾折柳枝以赠行人,以梅柳这两种与别情、与友情有关的意象起兴,表达自己对欧阳的深厚情谊,尤其是听别语以慰相思的言语,写得缠绵柔厚,情浓语真的惜别;尾联为虚写,当你在小船上吃着鲜美的鲈鱼饭时,别忘了作几首诗寄回来啊,写别后含蓄的思念。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虞 美 人秦观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以“天上”一词先声夺人,写碧桃如同天上和露而种一般,不同凡响。上句正面见意,下句反面强调,正反相济,褒扬至极。B. 过片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光不由人遣,无法把留,叹息之中尽显伤春之情。C. 尾末两句承上句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想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D. 全词情感发展万转千回,深沉蕴藉。每一份情感后都紧紧地跟随着对它的否定,最后,在“断人肠”的怨叹声中词情戛然而止。15. “乱山深处水萦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4. C 15. “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在乱山深处这样荒凉的处境中“为谁开”,表现了它生长环境的恶劣和不得意的遭遇。词人以花自喻,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解析】14 C项“想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分析错误。15本题两问,一问形象特点,二问形象作用。第一问的碧桃特点可从“乱山深处”“水萦廻”“如画”等关键词入手分析。作用可从“可惜”“为谁开”等关键词入手。此词通过仙桃这一美的形象,来寄托作者怀才不遇、美而不被赏识的身世感慨。作者善于利用转折突变的方式表达感情,先充分描写桃的非凡、美丽,下面突然转写它生非其地,强调它的身世悲哀;先写春光多情,让人惬意,然后笔墨一转,叹惜其不由人意。“乱山深处水萦回。”一“乱”一“深”,见其托身非所、处地之荒僻。尽管依然在萦回盘旋的溪水边开得盈盈如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没人欣赏没人问,美又何然?也许可以保持那份高洁与矜持,然而总是遗恨!从而表现出碧桃不得意的遭遇和寂寞难耐的凄苦心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王维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注】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诗,分拈韵字,依韵而赋,“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韵。天官: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出兵的预兆。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紧扣题目,“天官”“将星”点明了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B. 颔联描写两军对阵的场面,“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震天军声,“万里”二字极写唐军阵势浩大。C. 颈联揭示赵都督的内心世界,“辞凤阙”写出征,“取龙庭”写鏖战,无论是“辞凤阙”还是“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D. 这首诗与王维诗中常见的淡远、清新、自然的风格不同,呈现出笔力雄健、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格调。1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4. B 15. 对友人的惜别之情。首联以“柳”字略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表现了送别的情谊。对赵都督戍边报国的赞美之情。颈联“忘身”“报国”及尾联的反问,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出征的赵都督甘愿驰骋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的高度赞叹。诗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尾联寄寓了诗人不愿做皓首穷经的书生,而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心志。【解析】14 B,“颔联描写两军对阵的场面,万里二字极写唐军阵势浩大”理解有误。15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这一巧妙的联想、比喻,同时还拓展了诗作开阔的空间,令人想到赵都督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后两联表现赵都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结束全诗。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因此借题发挥,作为对于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和董传留别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注】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即将赴汴京春试。瓠叶:化用诗经小雅“幡幡瓠叶,采之亨之”(“亨”同“烹”)的典故,言其宴席上菜肴粗陋、简约。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正是举子应试的时间,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择婿车: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本应写作“生涯裹粗缯大布”,词人颠倒词序增强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清贫是董传的生活常态。B. 颔联连用两个典故,说明董传志向远大,不甘心过这粗茶淡饭的贫苦日子,决心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C. 颈联中“寻春马”“择婿车”两个典故,暗含苏轼对董传讽劝,希望他不要被京城的浮华迷乱了心智。D. 诗歌刻画了董传形象,他虽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不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15. 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4. C 15. 对董传生活贫困、久滞不仕的关切与同情。“粗增大布裹生涯”、“囊空不办寻春马”均言其清贫苦寒。对董传饱读诗书、乐观向上的非凡气度的肯定与赞许。“腹有诗书气自华”言其不同寻常的精神风骨。对董传积极进取、金榜题名的鼓励与祝福。“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鸡”是对董传给予的鼓励,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扬眉吐气。【解析】14 C项,“暗含苏轼对董传的讽劝,希望他不要被京城的浮华迷乱了心智”理解错误。15“粗缯大布裹生涯”,写董传粗丝绑发,粗布披身。“囊空不办寻春马”,“寻春马”是暗用孟郊登科后的典故。这里苏轼是说董传即便登科也没钱置办马匹,像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对董传生活贫困、久滞不仕的关切与同情。“腹有诗书气自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