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第1部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跟踪检测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高考地理复习第1部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跟踪检测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高考地理复习第1部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跟踪检测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高考地理复习第1部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跟踪检测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高考地理复习第1部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跟踪检测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跟踪检测训练一、选择题(2018届广东佛山二模)干热岩是温度高于200 、埋深在地下310千米处的高温岩体,这种岩体的绝大部分为侵入岩。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当海洋板块下沉到地球内部时,海底天然气便在板块交界带边缘上涌,在接触冰冷海水和深海压力下形成水合物。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图中导致干热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是()A、乙 B、丙C、沉积岩 D、甲解析:选A依据“三进一出是岩浆”,可判断甲为岩浆,则乙为岩浆岩。材料提及干热岩为侵入岩,属于岩浆岩;则干热岩形成的地质作用是岩浆冷凝,即图中,故A正确。2青藏高原南部是我国干热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是因为这里()A地处高海拔的高原 B地壳的厚度较薄C靠近板块交界地带 D玄武岩地层广布解析:选C侵入岩是岩浆上升冷凝形成,在地壳活动频繁区域易出现岩浆活动;青藏高原南部处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断裂带多,易于形成岩浆活动,故该处干热岩资源丰富。3可燃冰多形成于()A海岭附近的深海盆 B海沟附近的沉积岩C三角洲附近的浅海 D高纬的较寒冷海域解析:选B依据“当海洋板块下沉到地球内部时,海底天然气便在板块交界带边缘上涌”形成可燃冰,可判断海沟处最易形成,故B正确。(2019届福州质检)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图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据此回答46题。4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A东南风 B西北风C西南风 D东北风解析:选D依题意,风影沙丘是因为灌草丛阻挡使风速降低,从而在灌草丛的背风面形成的沙丘;依据图示灌丛、沙丘位置,以及指向标,可判断主导风向为东北风。5风影沙丘()A体积与植株高度成正比B长度与植株高度成反比C高度受灌丛叶片大小影响大D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解析:选D依上题分析,风影沙丘因灌草丛阻挡而成,则灌草丛迎风面积与沙丘的宽度呈正相关、灌丛高度与沙丘长度正相关。图示沙丘体积与植株高度呈正相关,但不是成正比关系。6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A风蚀作用不断加强B荒漠扩张速度加快C风积地貌趋于稳定D大气降水显著增加解析:选C随着灌草丛增多,则对风速减弱作用增强,风蚀作用会减弱,可以形成更多的风影沙丘,则能使更多沙尘被固定下来,从而减缓荒漠扩张速度。但不能大幅增加大气降水。(2018届湖北宜昌二模)和田玉是一种深埋在地下的白云岩变质而成的大理岩,再经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这种石包玉的石与玉界限清楚,可以分离)。当岩石露出地表,经风化、流水冲刷和搬运、沉积,石与玉则分离,这便形成鹅卵石状的籽料。据此回答78题。7籽料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先后顺序是()A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地壳运动B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外力作用C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侵入外力作用D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首先由白云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然后大理岩被岩浆侵入,且被包入岩浆中形成新岩石;“岩石露出地表”说明有地壳上升运动过程;最后经外力作用玉、石分离形成籽料。8根据材料和图片信息,图中寻找籽料的最佳地段是()A BC D解析:选C由“流水冲刷和搬运、沉积”可知,籽料应位于河流落差由大变小的位置,图中刚好位于出山口而符合条件。(2018届汕头质量监测)某旅客于2017年8月14日,在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国家某地质公园进行考察,该地质公园约位于93E、40.5N,属于古罗布泊的一部分。公园中的特殊地貌,东西长约15千米,南北宽约2千米,土质坚硬,呈浅红色,与黑色的戈壁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下图为该游客于14:30(北京时间)拍摄该地貌的局部景观照片。请回答911题。9图中特殊地貌主要形成于()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 D断裂抬升作用解析:选B图中特殊地貌位于西北干旱区域,主要形成于风力侵蚀作用,B对。风化作用不是酷似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A错。干旱区流水侵蚀作用较少,C错。图示不能体现断裂抬升作用,D错。10图中特殊地貌的物质组成主要来源于()A风力堆积作用 B固结成岩作用C流水沉积作用 D冰川堆积作用解析:选C图中特殊地貌的岩层层次清晰,土质坚硬,物质组成主要来源于流水沉积作用,C对。风力堆积作用形成岩层土质疏松,A错。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岩石,不是物质组成来源,B错。冰川堆积作用物质没有分选性,无层次,D错。11拍摄者位于该地貌的()A正东方向 B正南方向C西南方向 D东南方向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公园经度,该地位于东6区,北京时间14:30,该地区时是12:30,此时太阳约位于正南天空,影子朝向东接近正北方向。拍摄者位于该地貌的东南方向,D对。A、B、C错。(2019届四川绵阳一诊)地质工作者对某河流的一个断面开展科学考察,并借助现代技术推测出该断面河流水位及地层(沉积岩)的上升过程。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地层上升过程中河流水位保持相对稳定。下图是根据推测结果绘制的坐标图,其中实线表示河流水位的时间变化,虚线表示甲、乙、丙三个地层上表面高度的时间变化。据此完成1214题。12造成该断面附近地层上升的主要作用是()A岩浆活动 B地壳运动C堆积作用 D变质作用解析:选B由图可知,距今时间越近该断面附近地层上表面海拔越高,说明地壳上升运动是不断进行的,B对;据图文信息,该剖面地层为沉积岩,没有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的痕迹,A、D错;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地层上升过程中河流水位保持相对稳定,这说明没有明显的堆积作用,C错。13该断面上,甲地层比乙地层()A形成早,厚度小 B形成早,厚度大C形成晚,厚度小 D形成晚,厚度大解析:选C坐标图显示,甲地层上表面海拔较高,说明形成较晚;甲、乙两地层上表面的间距明显小于乙、丙两地层上表面的间距,说明甲地层厚度较乙地层小。14当前,该断面地貌类型是()A“V”形谷 B河漫滩C冲积扇 D三角洲解析:选A由于地层上升过程中流水侵蚀不断进行,该地貌为“V”形谷;河漫滩、冲积扇和三角洲等都是流水堆积作用的产物。二、非选择题15(2019届唐山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十二使徒岩(下图所示),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其实它们是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独立的岩石,其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因此就以圣经故事里的这“十二门徒”命名。这些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是大自然造就出的“海岸雕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八个(1)据下面短文,填写后半段内容,完成对“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的阐述。“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在过去的1 000万到2 000万年中,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拱桥(门)。(2)图b与图a比较,指出明显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自然原因。(3)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使徒岩”海岸地带(景区)未来将发生的变化。解析:第(1)题,已形成的海蚀拱桥(门),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海蚀拱桥(门)会倒塌,使海岸岩体从陆地分离出去,最终形成“十二使徒岩”。第(2)题,对比两图可知,图b中有一根石柱已变成了碎石,这主要是因为石柱底部长期受海浪侵蚀后倒塌所致。第(3)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原有的“使徒岩”会不断倒塌,石灰岩海岸也会不断后退形成新的“使徒岩”。答案:(1)在海浪的不断侵蚀作用下,海蚀拱桥(门)顶部最终倒塌,海蚀拱桥外侧的部分形成形状各异的岩石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