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区别质变与量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的量变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变化是否明显 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 2.“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这是( ) A、折中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3、只承认必然性,否定偶然性( ) A、是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B、是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C、是庸俗唯物主义 D、是诡辩论 4、不可知论( ) A、是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 B、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是一些否认精神和物质有同一性的哲学家的观点 D、是彻底的唯心主义观点 5、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 )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正确观点 D、抹煞真理阶级的观点 6、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社会生产方式 D、社会意识 7、社会形态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8、国家的实质是( ) A、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代表者 B、社会阶级矛盾的调节者 C、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机构 D、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为( )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D、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 10、承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A、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是二元论观点 D、是英雄史观 1事物的本质是( ) A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引起另一现象的现象 D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2辩证法发展的基本阶段是( ) A思维辩证法、朴素辩证法和唯心主义辩证法 B自然辩证法、朴素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 C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法 D朴素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和自然辩证法 3唯物辩证法是关于( ) A世界本原的科学 B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C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 D一切规律的科学 4“只有我的感觉在交替变换,只有我的表象在消失和出现,仅此而 已,在我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着这就够了。”这是( ) A唯能论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5事物的质是指( ) A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B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程度、数量等规定性 C事物的存在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属性的直接表现 6一切唯心主义者都( ) A把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B是不可知论 C认为绝对精神产生万物 D是形而上学 7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和趋向 8成为人们认识基础的有( ) A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B事物的度 C事物的量 D事物的相互联系 9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所以( ) A不能解释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B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C必然最后倒向唯心主义 D不能解释社会意识的独立性 10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是( ) A具体真理 B绝对真理 C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普遍真理 D一种斗争策略 11近代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是( ) A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B主观性、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C主观性、片面性和不彻底性 D机械性、片面性和不彻底性 1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其含义是( ) 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是一样的 B社会发展过程也是不受人的意志影响的 C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受偶然性影响的过程 D与自然界一样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13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发展,因为( ) A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B它的质量和数量不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C它的密度与社会生产配置无关 D人口数量的多寡和增长的快慢不是社会制度变化的原因 14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 ) A地理环境为生产提供了劳动对象 B地理环境为物质生产提供劳动力 C地理环境为生产提供了现成的劳动手段 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交通工具 15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 ) A社会中现有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和各环节的总和 C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总和 16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因为( ) A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尺度 B它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来源 C它是物质文明的唯一要素 D它在生产过程中把人的劳动直接传导到劳动对象 17脱离了人体的手就成了没有生气的、死的东西。这说明( ) A失去了部分整体就不存在了 B部分的性质是由整体决定的 C生命是靠整体维持的 D要通过整体认识部分 18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 A客观物质世界 B知识分子的头脑 C人民群众的实践 D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19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 性质”。这种观点是( )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真m点 C宿命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20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D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2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 A各种物质形态的具体特性 B人们感觉的复合 C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D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2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23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阻碍作用表现在( ) A消灭生产力中一切积极因素 B把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C生产力的发展达不到应有的规模和速度 D使生产力完全解体 24劳动对象是指( ) A各种生产工具 B引入劳动过程的劳动资料 C生产资料 D引入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对象 25真理一元论就是指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 ) A只能有一种认识 B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C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取 D用同一种方法获得的认识 26资产阶级法律的根本原则是( ) A天赋人权 B人道主义 C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D自由、平等、博爱 27对于“哲学”的完整表述应该是( ) A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统一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28社会革命的实质是( ) A社会文明的更新 B国家政权在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转移 C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 D国家政权在各个阶级之间的相互转移 2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3B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s83a6 30在少数干部中存在的“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是( )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结果 B剥削阶级思想侵蚀的结果 C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 D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 31国家的起源是( ) A人们为了解决纠纷而制定的契约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 C调和阶级矛盾和维护社会秩序需要的产物 D剥削者欺骗被剥削者的产物 32事物的量是事物自身规定性其特点是( ) A事物的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B特定的量规定了事物特定的质 C同质的事物有不同的量 D量的变化不影响事物质的稳定性 3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 ) A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B生产力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决定因素 C生产力是自然关系所以决定社会关系 D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 34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不可分,因为(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时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C度量时间离不开空间的特性 D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 35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 ) A说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际能力 B标志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 C标志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 D标志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 36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 ) A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B先人后己 C集体主义 D抛弃一切个人利益 37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 A个人意识 B社会心理 C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等 D。道德和艺术 38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形式是( ) A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B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D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39对森林的乱砍乱伐会使土地沙化,这是因为( ) A物质生产活动有天然的破坏作用 B地理环境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C无计划生产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 D森林生长在不宜生长的地方 4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体现了 ) A实用性和有效性的高度统一 B系统性和具体性的高度统一 C真理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D确定性和变化性的高度统一 4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42事物的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 ) A同质的事物没有量的差别 B不同量的事物其质也不同 C事物的质就是事物存在自身 D一定事物的质总有一定的量 43我国古代人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今之天下,亦古之天 下。”这句话表达了( )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44矛盾的普遍性可以做如下表述( ) A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矛盾 B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C每一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 D矛盾即思想和客观事物的不一致 45意识依赖于物质主要表现在依赖( ) A思维的发展 B人的大脑和客观存在 C天生的聪明 D勤奋好学 l质与属性的不可分割性是指( ) A质与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B质和属性是直接同一的 C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D属性在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表现为质 2感觉、知觉、表象是( ) A反映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觉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3下列判断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性质的有( ) A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绝对精神”产生一切 D天命主宰人间世界 4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真理问题上的( ) A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历史观 D二元论 5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会导致( ) A相对主义 B思想僵化 C不可知论 D丧失原则 6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认为( ) A事物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联系就是事物之间没有严格区别 C事物之间存在确定不变的界限 D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 7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共同点是( ) A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都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过程 C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 D都是通过人有意识有目的而起作用的过程 8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属于( ) 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 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D思想上层建筑 9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已经过时 B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的概括和发展 C新技术方法可以代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作用 D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已预见到一切 10法律的实施和贯彻通过以下的途径( ) A靠人们的自觉遵守来实现 B靠统治阶级的精神力量来维护 C靠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力量来实现 D靠政权的强制手段来维持 11正确理解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意义在于( ) A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B能保持自然生态不变 C能调整生产关系 D能控制人口增长 12在工作中对待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上可能犯的错误是( ) A把不可能的东西当成现实 B认为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C认为现实中孕含着可能性 D把可能性当成现实性 13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 A意识的产生是生物学过程 B现代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 C有人的大脑才有人的意识 D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改造世界 14人口因素是指( ) A从事物质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B世界上所有人口的总和 C有劳动能力和技能的人们 D某一国家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 15在下列现象中,属于量变必然引起质变的是( ) A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形状和体积 B水温在0一100内的变化 C生产力的不断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化 D植物由幼苗到植株的生长 16下列哪种成分是我国上层建筑的核心( )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7社会存在主要是指( )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B。政治法律制度 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 18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 A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 B指出事物的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 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D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9事物的因果联系和必然性、偶然性的关系是( ) A事物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都是有原因的 B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 C偶然性是未发现其原因的现象 D一切有原因的现象都是必然性的东西 20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它( ) A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B歪曲了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证明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D科学地彻底地驳倒了唯心主义 2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首先是( ) A政治活动 B科学活动 C艺术活动 D生产活动 22“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一一英雄人物的个别举动可以改变 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 A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 D重视历史必然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B承认偶然性被必然性所决定 23在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 ) A已不存在 B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C只存在于人民内部 D越来越激烈 2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25国家的实质是( ) 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 B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C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第三种社会力量 D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器 26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主要关系是( ) A科学是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 B技术是不参与生产活动的间接生产力 C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基本要素中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D科学技术包含着生产力 2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 A强调入在改造世界中的主动性 B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运动发展 C实践性和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阶级性 D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8经济基础在社会关系中属于( ) A物质关系 B伦理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29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的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 A信息传递系统 B生产工具系统 C劳动力系统 D能源系统 30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 ) A量变引起质变 B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 C事物的变化发展引起运动 D事物的多种联系组成运动 3l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 A感性认识中不能包含理性认识的成分 B理性认识中排除了一切感性因素 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 D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3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 ) A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B一切科学和知识的总汇 C认识论和辯证法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33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D人们进行的自觉的革命活动 34劳动者是指( ) A有思想有理想的个人 B有特殊技能的青年人和老年人 C一切从事活动的人 D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技能并从事生产的人 35在一个工厂里,下列哪种情况是量的规定性( ) A劳动生产率 B生产方式 C产品名称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3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D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37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因为( ) A没有物质就没有唯物主义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D没有运动就没有辩证法 38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之所以能起促进作用,根本原因在于( ) A它不受具体社会存在和实践的制约 B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相互协调 D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39所谓事物的度是( ) A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 B一定量规定着一定的质的活动范围 C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度的界限 D事物不变质的保证 40真理就是( )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为大多数人所同意的理论和意见 C对人们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1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因为( ) A一切实际工作离不开人的思想 B做好实际工作必须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C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学好哲学 D实际工作就是改造世界 42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实践中是( ) A证明的工具 B行动的指南 C具体的方法 D处理问题的工具 43下列哪个说法指出了意识的能动性( ) A渴丁要喝水 B手碰到火就缩回来 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44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 A具体事物的矛盾及其矛盾着的各方面各有其特点 B矛盾着的对立面存在共同点 C不同过程的矛盾都具有统一性 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都有同一性 4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二、多项选择题 下列哪些事例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的道理( ) A、防微杜渐 B、万丈高楼平地起 C、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D、七分成绩,三分不足 E、合二为一 肯定和否定( ) A、是事物内部两个因素 B、是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 C、是事物发展中的两个环节 D、是事物发展中的两个阶段 E、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 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必然性( )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要自由就要守纪律 C、既有闪电,就有雷声 D、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E、没有耕耘哪来收获 下列哪些活动是基本的实践活动( ) A、工人炼钢 B、渔民出海捕鱼 C、技术革新的实验 D、农民种田 E、调节民事纠纷 感性认识的形式有(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判断 E、概念 社会存在包括如下组成部分( ) A、物资资料生产方式 B、全部社会关系 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 E、社会制度 从高低不同层次看,社会意识可区分为 A、个人意识 B、群体意识 C、社会心理 D、社会意识形式 E、阶级意识 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 ) A、自然界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劳动对象 D、劳动者 E、劳动资料 阶级是( ) A、政治范畴 B、思想范畴 C、历史范畴 D、永恒存在的范畴 E、经济范畴 10、社会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作用突出表现为( ) A、时势造就英雄 B、时势召唤英雄 C、时势锻炼英雄 D、时势制约英雄 E、时势筛选英雄 l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 ) A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相互联结和相互结合的关系 D内在动力和外在条件的关系 E主要和非主要的关系 2生产方式之所以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在于 A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建立在生产方式之上的 B它决定着各个社会形态的全部具体特点 C它规定了一切社会形态的社会生活细节 D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前提 E它是一切社会形态的社会关系建立和生长起来的基础 3在科学上,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 蜕变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之间存在共同规律,这说明,两种现象之 间具有( )( ) A间接的联系 B偶然的联系 C本质的联系 D外部的联系 E内在的联系 4下列哪些理论进一步证明了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 ) A宇宙热寂说 B非欧几里得几何学 C牛顿力学 D相对论 E唯能论 5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 )( ) A普遍性 B同一性 C斗争性 D特殊性 E客观性 6阶级的实质是( )( ) A经济收入不同的社会集团 B政治思想不同的社会集团 C社会分工不同的社会集团 D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E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 7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 )(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B我们的思维能否反映现实 C认识是否来源于实践 D世界观是否是哲学 E意识能否变为现实 8下列活动中哪些属于社会实践基本形式的具体表现 A司法人员办案 B艺术家表演 D运动员训练 C农民培育作物新品种 E医生诊病 9民播种时要估计种籽的发芽率,从可能性的范畴看,这是( )( ) A区分可能性的程度 B从量的方面把握可能性 C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D区分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 E把握可能性的性质 10在意识起源问题上,下列哪些论点是正确的( )( ) A一切生命物质都具有意识 B所有物质都是有意识的 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D大脑活动是意识产生的根源 E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l联系的普遍性是指( )( )( )( )( ) A每一事物内部诸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着的 B各个事物之间通过中介相互联系 C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联系 D具体事物是世界普遍联系的一个环节 E整个世界是张普遍联系之网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 )( )( )( ) A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 C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E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了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 )( )( )( )( ) A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B上层建筑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党正确认识和利用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发展规律 D经济基础的发展必须有上层建筑的保证 E适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4下列哪些活动属于人类独有的意识活动( )( )( )( )( ) A三思而后行 B饿了要吃东西 C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D求生的本能 E运筹帷幄之中 5“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 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的”,这种观点是( )( )( )( )( ) A把逻辑矛盾和客观矛盾混为一谈 B用逻辑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普遍性 C割裂了客观矛盾和逻辑矛盾的内在联系 D否认逻辑矛盾是客观矛盾的反映 E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绝对对立起来了 1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 )( ) A矛盾着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 B矛盾着的双方相互贯通 C矛盾着的双方相互区别 D矛盾着的双方相互排斥 E矛盾着的双方相互调和 2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表现为( )( ) A形式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内容 B适合内容的形式可以促进内容的发展 C内容要为形式服务 D在一定条件下形式对内容起决定作用 E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会阻碍内容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是( )( ) A人脑的机能 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绝对观念”的产物 C人脑中进行的各种生理活动 E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4在阶级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是由( )( ) A家庭出身决定的 B知识多少决定的 C为谁服务决定的 D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决定的 E不同的学术观点决定的 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是( )( ) A古代原始唯心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现代实用主义 E客观唯心主义 6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表现在( )( ) A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B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C现象能够通过感官感知 D本质只能用抽象思维把握 E本质与必然性、规律是同等程度的范畴 7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 )( ) A社会心理是复杂的,社会意识是简单的 B社会心理无阶级性,社会意识形式有阶级性 C社会心理是高水平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是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D社会心理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社会意识形式是对社会存在的间 接反映 E社会心理表现为情感、习惯等,社会意识形式则表现为系统的理论 体系等 8每一个具体真理都是( )( ) A客观真理 B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C包含着某种错误成分的真理 D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的统一 E合理地组织起来的思想形式 9时间和空间即“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 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了( )(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的一种形式 E时间和空间是人脑中自生的空洞观念 10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指的是下列情形( )( ) A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区别 B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区别 C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的区别 D现实矛盾与非现实矛盾的区别 E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区别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 )( ) ( )( ) A相互联结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E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2下列哪些说法正确地概括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3年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信息专业类)20
- 小插图素材小动画会动哦20
- 尿管脱出PDCA课件
- 广州公交车应急演练预案(3篇)
- 尿不湿培训专业知识课件
- 地铁火灾应急预案结束语(3篇)
- 应急预案的现场流程有哪些(3篇)
- 少队礼仪课件
- 城市地下防汛排涝应急预案(3篇)
- 2025年学校后勤管理与绿色节能校园改造合作协议
- VTE的预防及护理
- 护理伦理的概论
- ABS风口供货合同范本
- 2025年燃气经营企业从业人员专业考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2025年食品安全法试题带答案
- 植物生物技术概论
- 食品委托加工协议书范文6篇
- 充电桩检定培训课件
- 2025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卫生类医学检验专业知识试卷
- 人社法律法规知识竞赛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青海省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及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