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十三社会病防治.ppt_第1页
课件:十三社会病防治.ppt_第2页
课件:十三社会病防治.ppt_第3页
课件:十三社会病防治.ppt_第4页
课件:十三社会病防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社会病防治,丛建妮 社会医学教研室,主要内容,社会病概述 各种社会病及其防治 1.自杀 2.吸毒 3.意外伤害 4.性传播性疾病 5.青少年妊娠 6.精神疾病,一、社会病概述,社会问题(social problem):外延很广,从社会功能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涉及到所有需要动员社会力量来解决的问题。 如人口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婚姻家庭、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犯罪问题、艾滋病人管理、劳动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等 越轨行为(deviant behavior) :外延小,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看,凡是违背群体标准或期望的行为。 所有的越轨行为都有可能成为社会问题,很多的社会问题都与人们的越轨行为有关。,社会病(sociopath) :介于“社会问题”和“越轨行为”之间的一个概念,但更接近“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某些社会问题的集合,也可以说是与健康相关的社会问题。 “社会病”定义为“主要由社会本身的原因造成的,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方向相违背的、危害人群健康的社会性现象”。 社会病主要是社会现象,不是个人的行为问题,但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可以称作是“社会病”,更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与个人行为越轨有关。,社会病特点,公共性 产生根源的复杂性 对社会的严重危害性 社会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社会病既是社会问题,也是健康问题,二、自杀,自杀(suicide):个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自愿地(而不是被别人所逼迫)采取手段伤害、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的分类,自杀死亡:采取了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该行动直接导致了死亡 自杀未遂:采取了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但该行动没有直接导致死亡 自杀准备:做了自杀行动的准备,但并有采取导致伤害生命的行动 自杀计划:有明确的伤害自己的计划,但没有任何实际的准备,也没有采取任何实际的行动 自杀意念:有明确伤害自己的意愿,但没有形成自杀的计划,也没有行动准备和实际行动,自杀的影响因素,家族遗传因素 疾病(精神病、患者失去治疗信心、疼痛不能忍受) 生理心理因素(丧偶、离婚、失恋) 社会因素:经济状况、家庭因素、教育制度、自杀感染,类自杀蓄意自伤,自伤行为大体上是指在个人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自愿采取的自我致伤、致残行为,一般完全没有死亡意愿。常见的自我损伤形式包括切伤皮肤、用锋利的东西刺伤自己的身体、吞食异物或将异物塞入阴道、尿道或肛门等。 自杀与自伤行为既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又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一)自杀死亡人群的分布,性别分布:大多数国家自杀死亡的男女性别为3:1,自杀未遂为1:3左右。在我国,性别比大致为1:1,甚至女性高于男性。 年龄分布:自杀死亡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青少年自杀死亡率有升高的趋势。我国有两个高峰:老年人和25-34岁年龄组。,城乡分布:在发达国家,农村人口的自杀死亡率远低于城市人口的自杀死亡率。中国农村居民的自杀死亡率比城市居民高3-5倍。 精神疾病:自杀者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达到90%及以上,尤其是抑郁症。 自杀手段:暴力性手段(男),非暴力性(女),自杀秩序与湖北京山农村老年人自杀 杨华 开放时代 2009年 第5期,(二)自杀的社会根源,自杀行为在个体层面上与个人性格、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个人所遭受的社会心理压力、个人的应对方式、获得的社会支持以及精神、躯体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密切的联系 我国农村自杀率高的原因: 医疗保健水平较低 有毒化学物质广泛的可获得性 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较低 农村社区价值观念的改变 农村精神卫生服务力量弱,(三)自杀的预防,自杀预防的一般措施 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素质第一层次 普及有关自杀的知识 减少自杀的机会 建立预防自杀的专门机构(自杀预防中心、危机干预中心等) 对相关医务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培训 控制自杀个案的媒体报道,1、对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想死的念头,或在日记、 绘画、信函中流露出来。 2、情绪明显不同于往常,焦躁不安、常常哭泣,行为怪异粗鲁。 3、陷入抑郁状态,食欲不良、沉默少语、失眠。 4、回避与他人接触,不愿见人。 5、性格行为突然改变,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6、无缘无故收拾东西,向人道谢、告别,归还所借物品、赠送纪念品,特殊人群的自杀预防 精神病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恢复期、酒瘾、药瘾 大中学生: 改革教育和管理体制 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建立合适的专业咨询和转诊机制 培训学生管理干部和学生干部,三、吸毒,(一)概述:基本概念、毒品种类 (二)吸毒的危害 (三)吸毒的社会根源 (四)吸毒的控制与预防,(一)吸毒概述,1.吸毒的概念 毒品和吸毒都不是科学术语 通常所说的吸毒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吸食、注射等)使用能够影响人的精神状况、为法律所禁止拥有和使用的化学物质的行为。,2.精神活性物质的概念,在医学上,能够影响人类心境、情绪、行为,或者改变意识状态,并具有致依赖(成瘾)作用的物质被称为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 substances),也称为成瘾物质(substances)、药物(drugs),3.精神活性物质的种类,精神活性物质 psychoactive substances 1.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 depressants 2.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 stimulants 3.大麻 cannabis, marijuana 4.致幻剂 hallucinogen 5.阿片类 opioids 6.挥发性溶剂 solvents 7.烟草tobacco,毒品,麦角酸二乙酰胺LSD,LSD(麦角酸二乙酰胺),是最强烈的中枢神经幻觉剂,1938年,首次由麦角菌( 一种生长在黑麦或其他谷物中的真菌)之成分麦角酸制造而来,现则多由麦角素半合成而得,为无嗅、稍带苦味之白色结晶体。可与其他赋形剂混合作成锭剂、丸剂;或作成胶状、液体滴在吸墨纸、方糖、邮票状纸片等传递物上或溶於饮料中;也可作成注射剂或雪茄,以供口服、抽吸或注射。,相关图片资料,冰毒,精神活性物质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依赖性,或者称为成瘾性依赖性,或者称为成瘾性 心理依赖(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生理依赖(physical dependence) 概念的区别,4.心理依赖、生理依赖与耐受性,心理依赖是指病人对成瘾物质的渴求,以期获得服成瘾药后的特殊快感; 生理依赖是指反复服用成瘾物质后,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某种生理生化改变,以至需要这些物质长期存在于体内,以避免特殊的戒断综合征的出现。,耐受性:经常使用某一种物质,往往使机体对该物质的反应性降低,患者不得不加大剂量来维持其效果,即产生耐受性。,依赖综合症的主要特征:渴望得到精神活性物质成为生活中压倒一切的、优先考虑的行为达到难以克制的程度,对个体的社会功能造成严重障碍。,表16-1 不同类型的精神活性物质的依赖性和耐受性,戒断症状(withdrawal symptoms):停止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出现的症状,表现为躯体和精神机能的紊乱,严重时可导致死亡,不择 手段,吸 毒,戒 断,耐受性,依赖综合症,生理依赖,心理依赖,生不 如死,欲罢 不能,戒断困难,死亡,90%,(二)吸毒的危害,1.对个人: 吸毒严重损害吸毒者的健康 注射使用毒品已经成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看着自己戒毒前的照片,阿丽不敢相信的眼睛,(二)吸毒的危害,2.对家庭: 家庭中一旦出现了吸毒者,家便不成其为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富人如果吸白粉,百万家产化灰尘。 日进斗金不抵用,入不敷出断富根。”,吸毒者将2岁女儿倒悬8楼窗外,(二)吸毒的危害,3.对社会: 吸毒破坏社会稳定渴望得到精神活性物质为患者生活中压倒一切的、优先考虑的行为。 与吸毒密切相关的种毒、制毒、贩毒行为常常已有组织犯罪的形式存在,不仅对社会稳定,而且对局部经济甚至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害作用。,(三)吸毒的社会根源,1.毒品的可获得性 2.同伴影响和团伙压力 3.成长环境的影响 4.社会文化对毒品的容忍程度,(四)吸毒的控制与预防,宏观政策方面的考虑 1.把禁毒作为事关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来抓 2.实行综合治理的禁毒战略(法律、经济、文化、教育、医疗) 3.坚持依法禁毒 4.确定“四禁(禁吸、禁贩、禁种和禁制)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的工作方针 5.把预防青少年吸毒作为禁毒工作的基础工程 6.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禁毒合作,2019/9/1,39,可编辑,吸毒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针对普通人群 提高普通公众对毒品及其危害的认识 减少毒品、杜绝毒品,吸毒的三级预防 二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 重在促进预防对象的健康生活方式,帮助形成抵御毒品的能力 预防复吸是吸毒预防工作中非常特殊的问题脱毒(戒毒治疗)+社区康复(心理康复和技能训练),吸毒的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针对已吸毒人群 降低吸毒的危害(harm reduction):希望吸毒者能够解除毒瘾,如果实在不能,希望吸毒者采取安全的吸毒行为和性行为,通过合法的途径获得毒品的替代品,以减少艾滋病等疾病的传染,预防过量中毒,降低吸毒者对社会的危害三级预防 美沙酮维持治疗项目 针具交换项目 安全套项目 自我保护技能训练,吸毒的控制与预防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四、意外伤害,伤害(injury):由于运动、热量、化学、电或放射线的能量交换,在机体组织无法耐受的水平上,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或由于窒息而引起的缺氧称为伤害 意外伤害(unintentional injury):指无意识的、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造成的人体损伤。意外伤害除了引起人体损伤外,也可能造成精神创伤或心理障碍。,意外伤害的分类 根据伤害发生的地点: 机动车伤害 发生在工作场所的伤害 发生在家庭的伤害 发生在公共场所的伤害 根据伤害的性质分类: 目前通用国际疾病分类系统(ICD)第十版 交通伤害、溺水、中毒、跌落(跌倒)、火灾与烧(烫)伤、窒息、医源性伤害、职业(工业或农业等)伤害等,意外伤害的流行概况 在现代社会中,意外伤害不仅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世界各国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对58个国家的资料分析,不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意外伤害都是前5位死亡原因之一,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主要死亡原因。 意外死亡与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主要的疾病负担,意外伤害的预防干预理论 四E干预: 工程干预 engineering intervention 对环境与产品的设计和革新 (汽车安全气囊) 经济干预 economic intervention 经济鼓励手段或罚款 强制干预 enforcement intervention 法律措施 (摩托车安全帽法、酒驾入刑) 教育干预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健康教育,(一)车祸,车祸是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 1996年WHO报道,全世界死因顺位中车祸占第四位 中国车祸死亡人数居全世界的首位,每年有近7万人死于车轮之下,发生率平均以每年10%的速度上升 车祸致残率很高,造成的寿命损失量远大于死亡率很高的恶性肿瘤,影响车祸发生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理、地域 生物因素 年龄与性别:1544岁年龄组;男性车祸致死率高 生理条件:视力、应急和判断能力 生物周期 :体力周期、情感周期、智力周期 驾驶技术 心理、行为因素 个性心理特征:好胜、侥幸 生活事件 :失恋、夫妻不和、离婚 不良行为:酗酒、药物滥用 社会经济因素 :发达国家发展国家,车祸的控制和预防 强迫使用安全带和头盔 其他重要法规:酒后行车(BAC) 教育培训 改善交通条件 道路交通伤害的急救和康复,五、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疾病的概述 性传播疾病的社会根源 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一)概述,性传播性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是主要由性行为接触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一组疾病 ST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准确资料很难获得 很多性传播性疾病无症状或者症状缺乏特异性 社会歧视,很多人患病后秘密求医于非专业性治疗机构甚至根本不求医 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性传播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系统不完整,时间的分布,地区分布,年龄,性别比,(二)性传播性疾病的社会根源,对性的禁锢:阻碍人们获得必要的、正确的性知识和性病防治知识 性放纵:与性禁锢相反的文化观念和行为取向 人口流动:流动人口常是性行为相对活跃的人群 医疗条件:误诊漏诊,患病后得不到及时救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SARS流行导致全球总共死亡不到1000人,得病不到1万,而艾滋病每一天就要死亡1000人,每天新得病的人为15000人。长期不能过性生活的民工,如果他们找不到正当的途径解决个人生理问题,而是去找小姐,又不采取安全措施,这种行为对人的身体健康威胁将十分巨大。,民工的例子,(三)性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联合国提出的”ABC”原则 A: Abstinency “禁欲”或努力做到“节制” B:Be faithful “忠诚” C:Condom “安全套”,政府投入:防治性传播性疾病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课题,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广泛宣教:采取适当的形式,广泛宣传性病防治知识,让人们了解各种常见性病的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防治方法,推荐正规的治疗机构为性病患者服务 监测:加强对性传播性疾病的监测 针对性预防:高危人群,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的预防工作,六 青少年妊娠 Adolescent Pregnancy,法定结婚年龄以前所有的妊娠现象,包括有意怀孕(intended pregnancy)和无意怀孕(unintended pregnancy)。,(一)、青少年妊娠的主要危害,严重影响躯体健康 (妊高症、尿路感染、胎位不正、宫颈糜烂、习惯性流产、子宫破裂) 造成各种心理创伤 (神经症、人格障碍、自杀) 带来各种社会问题 (吸烟、酗酒、离婚率高、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儿童的成长),(二)、青少年妊娠的社会根源,青少年生理发育成熟后,有了性冲动的产生,但又不具备控制自己的性冲动的能力 现代社会性观念越来越开放 性禁锢观念同样对青少年的性行为和青少年妊娠产生重大的影响,(三)、青少年妊娠的社会防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 形成健康的性观念和性道德 打破性禁锢,推进青少年的性知识教育 加大对怀孕少女的帮助力度,六、精神疾病,在各种有害的物理、化学、生物、遗传、心理、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精神疾病对人民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并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WHO估计全球有约4亿人患有神经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在1990年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只占死亡人数的1%多一点,但它们却占全球疾病负担的近11%。 精神障碍所造成的疾病负担占整个疾病负担的12%,到2020年预计增加到15%。 目前所有的研究和预测都提示精神与行为问题增长的趋势还将继续,到2020年,WHO推算中国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精神疾病产生的社会根源,(一)社会文化因素与精神疾病的确定 文化信念的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