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活动.doc_第1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九重阳节活动 九月九日登东山,身影孤单心自宽。亲朋好友多珍重,好友此地把你念。往事如烟笑颜在,今日他乡可安好。每到九月九总免不了要思念亲朋好友,思念曾经的重阳节一起登高望远的场面。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以下的重阳节习俗来了解重阳节人们会进行的活动。重阳节的简介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重阳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重阳节习俗活动重阳节是古代重要的节日,“重阳”源出易经,该书称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称“重九”。屈原远游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这表明重阳节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而到唐、宋,重阳节插茱萸、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已经很盛行,这也是诗人们在咏重阳诗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下面我们介绍一些有关重阳节习俗的诗词。重阳节也称登高节,有登高避灾的习俗。此习俗出自南朝梁人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李白在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有:“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杜甫有九日诗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白居易也有九日寄微之诗:“去秋共数登高台,又被今年减一场”。边塞诗人岑参在行军途中,适逢重阳节,诗人仍想到要去登高,怀念那故园的菊花:“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另外古代还在重阳节后一日举行宴赏,号称“小重阳”。李白有九月十日即事诗云:“作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意思是说,昨天初九登高已结束,今天是小重阳,又要举杯宴饮。菊花怎么这样苦,连遭这两个重阳的采摘。登高重九登高,明代罗欣物原称始自齐景公。荆楚岁时记注中引用续齐谐记中的记述:“汝南植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据说世人九九重阳登高饮酒,女子佩带茱萸囊,就是由此开始。这个说法当然十分荒诞,不足以令人相信。春秋时节晴好的日子,登高远眺.以此愉悦身心,不过是人之常情。即使不在重九之时,古人也常常进行这样的活动。如石虎邺中记以及隋书隋文帝本纪都有正月十五日登高集会的记载。晋代恒溢的参军张望有正月七日登高诗,李充有七日登刻山寺诗,唐代韩愈有人日城南登高诗,元代魏东平王翁有(人日登安仁山铭)。(舆地记说齐武帝建造层城观,七月七日,宫女多登观远眺。稽舍有七夕登高诗,另外礼记月令中“仲夏”一条也有记载:“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入秋天高气爽,人们心情舒畅闲适,加上果实成熟,黄菊乍开,红叶刚刚点缀,行吟载酒,最适宜登高眺望。在重九出行,最是饶有兴味,故而民间也有种种美称。如风土记载:“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菊花会。”江苏东台,称之为落帽会,浙江青田称之为九月九会。重阳节习俗-赏菊饮菊酒重阳节赏菊,堪称国人一大雅兴。菊花凌霜不枯,傲雪而开,其千姿百态的艳容,傲然挺立的气质,使人倾慕,堪称国花。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日万龄菊;粉红色日桃花菊;白而檀心日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日金铃菊,纯而大者日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文中描述的是北宋时代,开封“九月重阳,都下赏菊”的品种和情景。可以推想,宋代以后,历代的菊展品种一定会更加繁复,菊花大会一定会更加热闹。重阳节赏菊的习俗始于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370叫27)。他一生酷爱菊花,以菊为伴,号称菊友,是个“菊迷”,深得菊之佳趣,被人们奉为“九月花神”。他的赏菊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诗中写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我国历代文人无不赏菊、咏菊。连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884)也曾写下菊花诗明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重阳节赏菊,又派生出饮菊花酒的习俗。唐朝诗人崔曙有“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的诗句。菊花杯即菊花酒。又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日月梭飞,转盼重九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必二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这则史料,透露了菊花酒的酿制过程,“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当菊花花蕾含苞待放,采花蕾叶茎和适当的茱萸叶茎,杂以黍米酿制,待次年九月九日开坛取饮。茱萸是茴香科落叶亚乔木,又名药枣皮,果实可吃,茎叶入药,古人将其为驱邪神物,美名“辟邪翁”。菊花气味芬芳,是延年益寿佳品,美名“延寿客”。这表明当时重阳节饮菊花酒已成为一种时尚。重阳节习俗-吃重阳糕此俗源于魏晋时代,初日面饼,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阳糕,明清时则称花糕。重阳糕由粉面蒸制而成,辅料有枣、栗、肉等。到了宋代,重阳糕已基本形成定制。据东京梦华录载:“都人重九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更相馈送,上插剪彩小旗,掺订果实,如石榴籽、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可见制作已相当考究。明代蒸花糕,“如大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到清代,花糕制作更精美,成为亲朋好友互相馈送的节令礼品,如同中秋送月饼一样。帝京岁时纪胜日:“京师重阳花糕极盛,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制作考究者把花糕做成宝塔样的九层,上面精心做两只羊,象征重阳(羊)。在制糕、食糕、赠糕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还赋予重阳糕以文化内涵。重阳糕的“糕”字与“高”同音,重阳节登高之时吃糕,象征步步登高,寓意“步步高升”。这样,重阳糕就成了吉祥物,成了吉祥食品。在北京,重阳时节,“市上卖糕人,头戴吉祥字”,一看即知。明代谢肇涮五杂俎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重阳清晨,把花糕切成薄片,贴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j口中念念有词地祝福道:“愿儿百事俱高!”这充分体现出古人望子成龙的美好心愿。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每到重阳节,民间都要蒸糕,迎接嫁女回家吃糕。孩子们臂系茱萸,手束菊花,口唱儿歌:“中秋才过有重阳,又见花糕金黄黄”其实,四川、重庆、湖北一带重阳节所吃的花糕,就是农村所说的泡粑,是将大米浸泡后用石磨磨成细浆,经发酵后蒸熟而成,食之松软甜香,可IZl宜人,也可作为节日馈赠礼品。重阳节一定会吃重阳糕。因为“糕”与“高”同音,古人相信“百事皆高”的说法,所以在重阳节登高时吃糕,预示步步高升。早在宋代重阳糕的制作已十分讲究。梦粱录记载:此糕是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钉,插小彩旗,故名曰“重阳糕”。还有一种,是由宫中的“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柞为细末,人廖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人韵果糖霜,名之曰狮蛮栗糕”。乾淳岁时记中说,当时更有一种不一般的重阳食品,它“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颗,名日春兰秋菊,不但食糕制作考究精致,而且命名奇特,为前世所少见。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做法各异,并不固定。西京杂记中提到,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做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可能也是类似于黍糕之类的糕点。到了宋朝,吃重阳糕的习俗就更为普遍了。糕与高谐音,重阳吃糕意义在于祈求平安健康,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九月九日重阳这一天,长辈会将片糕搭在孩子们的额头上,口中念念有词,希望子女百事俱高,这就是古人九月做糕的初衷。有些地方的重阳糕是比较讲究的,一般重阳糕要做成九层,看上去就像一座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小红纸旗则代替茱英。如今的重阳糕,仍没有固定的做法或固定的式样,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为重阳糕。食糕重阳节食糕饼,汉朝时就已有此风俗。西京杂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逐出宫,后来成为扶风人段儒的妻子。闲谈中,贾佩兰提到她在宫内时,九月九日要戴茱萸.吃蓬饵,饮菊花酒,说如此可以令人长寿。所说的蓬饵,就是现在的糕饼。把它作为重阳节必备之物的原因,大约有这样几种:首先,在古时,先民观察事物,对于音韵方面的迷信很深。“糕”与“高”发音相同。明代租佑的居家宜忌中载;“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作三声。”遵生八笺吕公忌等书也同样记载了这样的习俗,将其列人九日事宜之中。由此可见,九日做糕,是取高升向上的吉兆。其次,农历重九,正是农家秋收的时候,制作糕饼的原料极为丰富,所以吃糕饼也属于应时之举。(玉锡宝典中说,九日吃糕饼、饮菊花酒的原因,是此时黄米和高梁都已收获,以之制成美味,表示品尝新获成果,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习俗。饮食男女,吃美食是人的最大欲望之一。我国在食谱方面,最为考究。每逢岁时令节,就有美食佳肴,以供点缀。如清明的酒酿、螺娜、桃花粥,端午的粽子、灰蛋、黄鱼、览菜,立夏的蚕豆、面筋、谷饼,夏至的馄饨,中秋的月饼等。九月九日登高,当然也不能没有相当的食品助人兴致,而此时只有吃糕饼还比较有意义。这也是吃糕的另一个由来了。重九做糕饼,不但可以自己食用,还可以互相馈赠。而制作糕饼的方法,也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改进。如果比时尚精巧,有菊花糕、重阳糕、麻葛糕、枣糕、栗糕、擞糕、花糕、鹿糕等种种品类。若是论考究,如乾淳岁时记所载,这一日:“都人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林面杂物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又作蛮王狮子于上,及糜粟为屑,合以蜂蜜,印花脱饼,以为果饵。又以苏子微演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颖,名日春兰秋菊。”古时像北方的燕京、中原的开封、南方的临安,尤其多有绮丽与奢靡之物。清代浙江东部各县,如义乌、象山、宁海、奉化等,均制作牡丹糕。每逢重阳,亲戚间还要相互赠送糕饼。浙江永嘉、平阳一带将粉糕揉捏制作成人物、花卉之类的玩具,以赠送孩子,名叫登糕。比较一般的制法是,将枣、栗煮到极烂,用纯糯粉加糖做成糕蒸,上面点缀些瓜仁松籽,就是随园食单中所说的重阳小食了。有的制作九级面饼,层层垒堆,在级与级的缝隙里嵌进枣、栗,称之为枣栗糕,取早日自立及高升之意。此日给亡者供奉糕饼,也是取祭献时令美食的意味。迎女赠糕重阳节素来就有女儿节之称,各地多有迎接女儿回家吃糕饼、设宴款待女婿的习俗。女儿回家时,父母还要赠给她们糕饼,以祝福她们事业通达隆盛。陕西同州,此日不只赠送时物给归省的女儿,待嫁女儿也要一并赠送,称之为逆节。河北邢台称之为迎九,山西富平叫作送糕。帝京景物略所述明代燕京重九时迎接女儿的情形,颇为生动有趣:“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花糕,是以麦粉为糕,将枣、栗、糖果妆点其上,或者上面放置双羊像,北方地区极为盛行)。或不得迎,母则垢,女则怨,小妹则泣.望其姊姨,亦日女)L节。”其痴情重视到如此地步。河北张北地区有民谚道:“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花旗糕重阳蒸粉做糕,多用枣、栗,上面必插一面小旗。旗是用来发号施令的,正符合高升之意。清朝的规定中,对于满洲、蒙古等军队,都用旗子来统领部下。近代各国海陆军中,也都有旗舰的称呼。梦梁录称:“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插一小彩旗,名日重阳糕。”江苏仪征,以往曾有萧夫人糕,名重一时,随园食单对它很是称道。后来市场上出瞥的重阳糕,都标以彩蟠,以供小孩嬉戏,北方俗称之为花旗糕。插茱英和戴菊花重阳节插茱英的习俗,早在唐代就已盛行。关于插茱英,佩茱英囊的作用普遍解释是辟恶气、御初寒。风土记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以此日茱英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英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唐代郭震秋歌卷二也说:“辟恶茱英囊,延年菊花酒。”大多为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也有男子佩戴。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英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除了佩带茱英外,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后来传承下来。清代,北京重阳节的风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答菊的变形。宋代,还有将彩增剪成茱英、菊花来相送佩戴的。重阳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插茱英,所以人们又将重阳节称为”茱英节”。此外,重阳节时人们还要佩戴菊花。茱英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茱英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英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英,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英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据本草纲目记载,茱英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有治寒驱毒之功效。重阳节佩戴茱英,可以辟邪去灾保平安。早在唐朝,重阳节插茱英就己非常普遍。重阳节之时,妇女和孩子会将茱英或佩戴在手臂上,或制成香袋佩挂在身上,也有人将其插在头上。晋代西经杂记中记载,重阳节人们不仅要佩戴茱英,而且还要将菊花戴在头上。从唐朝开始,重阳头替菊花的习俗就盛行于历朝历代。如在宋朝,人们还将彩增剪成茱英、菊花赠与亲朋好友相互佩戴;在清代,北京人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据说可以“解除凶秽,以招吉祥”,可以看出,老北京这一习俗是由头上替菊演变而来。其实,宋元之后,重阳佩茱英的习俗逐渐少见了。究其原因,大概是人们内心想法发生了改变。在早期,重阳节人们更在乎的是辟邪消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关注眼下的生活,而且对未来的生活更是充满了期盼,期盼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插茱萸茱萸性辛温,气味芳香,颇为辛烈。能温肝降逆,开郁化滞,下气止痛;祛除湿热,逐辟风邪;开膝理,利五脏。医家常用作驱风、发汗的药物。茱萸有吴茱萸、食茱萸两种。食茱萸宜供食用,人药功效与吴茱萸相同,只是效力略差。吴茱萸三月开花,红紫色,七八月结实。嫩时微黄,到成熟的时候则为深紫。古时称九月九日为上九。茱萸到此时,气味浓烈,颜色赤红,可以带果实折下插戴在头上。因此古人都在此时采茱萸,把它当做重九消灾之物。岁时杂记记载,卢公范每到重阳节时,都上五色糕、菊花枝、茱萸树。淮南万毕术载:“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井中,饮此水者,无瘟病,悬茱萸于屋内,鬼畏不人。”陕西西乡重阳日,妇女用口采茱萸,据说可治心痛。湖北居民则将茱萸加人苦里.称之为茱萸酱。我国利用茱萸,远在汉代之前就开始了。礼记内则中载:“三牲用藙。”郑玄注日:“藙,煎茱萸也。汉律,会稚献焉。”尔雅中称茱萸为极。贺氏为礼记作疏日:“今蜀郡作之.九月九日,取茱萸,折其枝,连其实,广长四五寸,一升实,可和十升青,名为藙也。”自从汉宫中九月九日佩戴茱萸以及汉武帝赐茱萸囊以来,此风即绵延后世,盛行于南北。人们或者以茱萸插头,或者用茱萸系臂,或者用茱萸泛酒,无比尊崇,将其尊为辟邪翁。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说:“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以御初寒。”五代徐桩曾奉御命赋(茱萸诗),有“万物庆西成,茱黄独植名”的句子。孙思邀千金月令载:“重阳之日,酒必采茱萸、甘菊泛之,既醉而还。”从这些晋唐时期的诗中可见,茱萸已被公认为一种民间保健药物,家家必备。盛唐的重阳诗中。歌咏茱萸的更多,如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会饮诗道:“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黄仔细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写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在众多重阳诗中尤其著名。宋时成都古今记说,蜀地人每次喝酒,都投人一粒艾子。不一会儿,香气便滋满杯盏。艾子,就是食茱萸。宋朝时的辽地风俗,据辽史礼志记载,重九要制作茱萸酒,以洒门户,用以消灾祛邪。近代各地,每至重阳节,还多有以茱黄泡酒以及替插茱萸的人。如同端午节用菖蒲、雄黄泡酒一样,取其祛风健胃杀虫辟恶的特效。放纸条重九之时,已人深秋,天高气爽,因此旧俗中,儿童有放纸条、竖重阳旗的游戏。用五色纸连接成条,长侧二丈,粘在长竿顶端,播在庭院里,或者携着登到塔顶山端,放开纸条,最长的可达五十余丈,五彩缤纷,随风飘舞,人们将其称为放纸条。重阳旗是把五色纸剪成斜角式,连缀成旗,竖在院中。清风吹来,彩旗随风招展,绚烂夺目。也有的人像金陇岁时记中记载的那样.把五色纸镂刻出花纹,中间嵌上“令”字,或者插在门前,或者当做儿童玩具。以示庆贺重阳。纵牧隆冬炎夏,凡是家畜,以在畜舍内的时候为多。因为夏日草木茂盛,各种植物都欣欣向荣,此时放牧,最易践踏损伤草地,使牧草难以生长。严冬则草木凋零,畜类无食可觅。这是原因之一。夏天林深木茂的地方,畜类藏匿其中,牧人难以搜寻,人冬则遇风霜雨雪,又无处可避,此为原因之二。烈日熏蒸以及寒风侵袭,抵抗力薄弱的家畜容易生病,这是原因之三。春秋两季,天气温暖,不仅流弊少,而且食料多,因此一般都在此时放牧,以寻觅野食。我国的旧俗,如安徽怀宁、广西隆安、甘肃平凉等地,从重阳日起,便开始放牧。有民谚道:“九月重阳,散放牛羊。”又道:“九月九,牛羊各自守。”做夜作自本日起,日著中的日影将逐渐变短,因此,店家照例要在重阳节稿赏伙计,以鼓励伙计准备晚上加班工作,吴地一般称之为做夜作。清代蔡云吴欲一诗写道:“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织工一饮登高酒,篝火鸣机夜作忙。”江苏丹徒的谚语道:“吃了重阳酒。夜作不离手。”至于做夜工的时间,要一直到清明为止。金陵岁时记载:“吾乡重九之夕,铺家治酒剥蟹,以稿店伙,佐以咸鸭。是夕酒后,工人始夜作矣,至清明而罢,亦铺家俗例也。”老人节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天,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关爱老人的高尚品德。饮菊花酒所谓菊花酒,就是以菊花为原料酿制而成的酒。西京杂记记载:“当每年菊花盛开之时,采其茎叶,杂以黍米酿成,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因为饮菊花酒有同样的延年益寿的功效,因而是汉代宗贵达官常饮的佳酿。对此沈侄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一诗写道:“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英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酿酒本草纲目中说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四个节气内,自各种水源处提取的水,宜于煎制肃清肺气的药物,可以趁机多加贮藏。此时湿热渐退,得金秋清肃下行之气,因此水质较好,民间还多用来酿酒。旧俗中,国内各地,如广东平远、湖北武昌、甘肃中卫、湖南宁远、四川成都等,都在重阳时酿酒。酒以愈陈愈佳,留到来年春天饮用,气味更好,被称作杜鹃酒,用以标志岁时。杜鹃本为益鸟,鸣声凄厉,最能打动旅客的归思。而杜鹃花,则每年春天二三月间杜鹃啼时方始盛开,其时所饮的美酒,便以杜鹃为名。菊花酒能够治愈头风,明目,养脾肾,消除百病。制法有多种,可用菊花煎汁,和酒曲及米酿成酒饮用;或者另添加地黄、当归、构祀等各种药物,味质亦佳;亦可用干菊花四两、熟地黄二两、人参一钱、冰糖屑四两,加人烧酒一斤,密封瓶口,经过七十天,滤去渣滓即成。太平圣惠方)称欲治疗头风、头晕,可把九月九日的菊花晒干,取糯米一斗,蒸熟,拌人五两菊花末,此外,亦和普通的酿酒方法一样,多用细面曲制酒,等熟后便进行压榨,去滓。每次烫一小盏服用。汉朝初年,宫中重九饮菊花酒,认为可以延年益寿。西京杂记称,菊花开时,连花带茎叶一起采下,掺人黍米酿造,到来年九月九日方熟,称之为菊花酒。唐高宗、中宗秋季登慈恩寺浮屠,臣子们献菊花酒祝寿。(风土记)记载汉朝流行九月九日饮菊花酒,以拔除不祥。后世仿效古代流传下来的风俗,重九还酿造菊花酒相互赠送。赏菊重阳节恰逢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农历重阳,正当橙黄橘绿、篱菊怒放之时,而菊花独傲秋霜,晚节犹香,素来就有花中隐士以及寿客的美誉。因此,重阳这一天,以前的人们都有赏菊、替菊的做法。观赏菊花便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二相传赏菊习俗起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于是就有重阳赏菊的风俗。古代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起来,希望自己和陶渊明的风格更加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在梦粱录中说,宋代每年重阳日都要“以菊花、茱英,浮于酒饮之”。还给菊花、茱英起了两个雅致的别号,称菊花为“延寿客”,称茱英为“辟邪翁”,“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当时的菊花就有许多品种,千姿百态。在民间,人们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乾淳岁时一记中写道:每年九月八日宫中就开始做重九,届时在庆瑞殿分列菊花万株,名花珍品,五彩缤纷,灿烂眩目。并且还要点燃菊灯,其盛况决不亚于元宵庆典。同时举办赏花赏灯之宴,席间丝竹悠扬,乐鼓并作,大庆重阳节。清代以后。赏菊的习俗更加昌盛,且不只局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以重阳节前后最为昌盛。我国是菊花的故乡,古代人们就普遍栽种菊花。菊是长寿之花,文人们对菊更是赞美有加,称其为凌霜不屈的象征。重阳节正值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和饮菊花酒,始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而闻名,以诗而出名,而且也非常喜欢菊花。后来,许多人效仿他,于是形成重阳观赏菊花的习俗。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说的是在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而且菊花的品种繁多,颜色各异,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观赏菊花己不限于九月九日,却仍以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如燕京岁时记记载:“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轻,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轻,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由此,菊与重阳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将重阳称为菊花节,菊花也被称为九花。如今,重阳节观赏菊花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大型的菊花展览,人们将菊花做成各种动植物以及人物造型,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常常吸引众多的人前往观赏。戏竹马逐疫江南志书说,铜陵县“九月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官山神,民间置糍糕颁食,互相遗馈,戏竹马逐疫。”儿童在重阳节骑竹马,俗称迎寒,含有秋高气爽,马儿肥壮,驰骋疆场之意,可以培养孩子骑马的兴趣。所谓竹马,就是以竹竿当马骑于胯下,这是儿童们九月九玩耍的游戏,而这种游戏的意义又在于驱逐灾疫。有些地方又把骑竹马叫作“迎寒”,这又有了节令意义,很可能是由迎接霜雪之神而演化来的,冬天来了,细菌不能滋生,迎来了寒霜严雪,也就驱逐了灾疫。禳灾江南志书说,太平府“重阳日,携酒登高,插茱萸远望,以避邪秽;乡俗馈糍糕;芜邑乡村,是日击鼓喧哗,以驱狸豕,谓之禳灾。”广东志书说,临高县“重阳日早起群呼,曰赶山猫,以为安富之兆。”这是南方某些地区的风俗,当是一种古俗的遗留,原始人就常用这种大呼大叫的做法驱赶威胁他们的野兽。插重阳旗江南志书说,常熟县“九月九日,儿童以五色纸接为条,长一二丈,粘竿首,植于庭户间,曰放纸条。若登浮图、山颠,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