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点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汉代(1)汉初:基本上沿袭秦制,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2)汉武帝:重用宫廷内的尚书及侍从人员,形成实际决策机构,称为内朝;设在宫廷外的丞相官府机构,权力缩小,即所谓外朝。(3)光武帝:正式设置尚书台,由尚书执掌朝政,下分六曹办事,三公九卿逐渐成为虚衔。2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魏文帝设中书省执掌机要,尚书台成为执行机构。(2)西晋:设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3)南北朝:门下省成为参与决策的机构,南朝梁时改尚书台为尚书省。3隋唐时期(1)三省的职责:中书省掌全国政务的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同列宰相,共同议政。(2)特点:三省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制约;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3)作用:相权趋于分散,便于皇帝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为后来各朝所沿用。图解识记唐朝三省六部制4宋元时期(1)宋元实行二府制度。元代以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2)作用:削弱了宰相职权,使皇帝集权更为强化。易混易错(1)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都是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之下,丞相权力相对集中,职能部门相对较多。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机构有一定简化。(2)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并不等于隋唐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相权不断削弱,并不是说每一个朝代相权都受到削弱,如元朝。(4)三省六部制下的制衡不同于现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三省虽互相制约,但必须听命于皇帝,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这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有着本质区别。归纳总结汉代至元朝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变化:汉代:汉武帝设立中朝;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探究点对三省六部制的认识材料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思考(1)三省六部制是怎样运作的?有何特点?(2)有人认为唐初的三省六部制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你是如何认识的?答案(1)中书省草拟政令,上承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奉行”,尚书省下设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执行。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2)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也可以集思广益。并且由于唐太宗借鉴隋亡的教训,善于纳谏,增添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彩”。但由于最终决策权属于皇帝,所以从根本上看,这一制度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它只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知识点二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1汉初的郡国并行制(1)原因:总结秦亡教训,分封同姓贵族为王。(2)影响: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3)结果:汉景帝和汉武帝先后打击王国势力,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2汉至唐宋地方行政制度演变(1)汉武帝:把全国划为13州部,每州部设置刺史一人,监察郡国。(2)唐代:唐太宗:将全国划为10个监察区,称为道,监察州县。唐玄宗:道变成正式的行政区划,为五代、宋、辽、金沿用。图解识记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3元代:行省制(1)目的:为有效地控制领土。(2)措施划分若干个大区,设置行省进行管理。大都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西藏地区由中央的宣政院管辖。行省之下,设路、府、县。(3)意义:元代的行省制度,不仅为明清两代所沿用,而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行政区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知识点拨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因此不能认为行省制度只是地方上的行政制度。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区内军政要务。归纳总结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具体趋势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总趋势是君主专制程度不断提高,这是由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探究点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材料一材料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宋濂元史思考(1)材料一中图片体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这幅图说明当时的制度下存在什么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与宋代相比,在地方行政区划设置方面有什么特点?答案(1)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存在问题:汉朝时期地方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2)元朝在地方行政区划设置上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创新体现在行省制度的创立上。知识点三中国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1发展:中国古代长期实行世官制,门第高下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隋唐时开始实行科举制,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唐太宗时设进士、明经两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科举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各朝进一步完善。2作用: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历史认识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尚。归纳总结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及影响(1)演变规律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品德才学。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2)影响科举制度是影响我国最为深远的选官制度,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积极性占主导地位,明朝之后消极影响更为突出。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大都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在执行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探究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材料一唐太宗在金殿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材料二见下图举子看榜图思考(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何种选官制度?(2)在汉代与魏晋时期,我国的用人制度又是怎样的?其选官依据是什么?(3)从古代的用人制度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答案(1)科举制度。(2)制度: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依据:察举制:德才;九品中正制:门第。(3)用人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治理国家。(言之成理即可)课堂小结1(2018青岛胶南一中竞赛)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答案B解析题干讲的是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过程,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地方官制的变革,故A项不正确。C项说的是现象不是本质。D项题干并未涉及。2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答案A解析设置多个宰相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并不是完善中央集权,也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君主专制时代是不存在扩大民主权利的。故选A。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创立省制,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答案D解析元朝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故选D。4(2018山师大附中阶段检测)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提到“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有利于庶族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加强中央集权,故C正确。5(2018济宁高一检测)汉书载:“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当时刺史的任务是()A选拔地方人才B征收地方赋税C管理地方行政D监察地方官员答案D解析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立,专门负责监察地方高官,故D项正确。6(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这一时期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作为主要标准,故家谱受到重视,故选C。A、B、D都不是魏晋时期的政治制度。学业达标1袁枚在随园随笔中写道:“秦汉侍中本丞相史(属官),不过掌虎子、捧唾壶等事(负责给皇帝端尿盆等)。而晋以后之侍中,乃宰相也。”这反映了()A内侍干政,体制混乱B封建秩序,等级森严C重用内侍,君权加强D削弱地方,集权中央答案C解析侍中因与皇帝亲近而被皇帝重用,这并不是体制混乱,而是皇帝为了制约相权所为,故A项错误;侍中从给皇帝“掌虎子、捧唾壶”到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错误;侍中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无法像宰相一样制约皇帝,皇权得到加强,故C项正确;侍中是中央的官职,与地方无关,故D项错误。2(2018山师大附中阶段检测)“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中书省制度答案C解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最终集权于皇帝,保证了君权的独尊。3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A设“中朝”B置枢密院C置刺史D设内阁答案A解析“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大意是:道、德出自皇帝,制度政令出自丞相,反映了西汉初期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威胁。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设立中朝,让他们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4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平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答案C解析注意材料信息“隋唐”“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平衡”,是指三省之间的分权与牵制。5(2016株洲期末)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为强化地方管理,汉代置州,唐代置道,宋代置路,元代置省。纵观这一现象,可知()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纷繁杂乱B疆域扩大导致管理难度上升C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础D中央集权遭遇地方挑战倍增答案C解析材料仅体现了各个朝代设立不同的地方行政区划,无法得出管理纷繁杂乱,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疆域扩大导致管理困难的问题,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变化的地方行政区主要是地方最高一级,而基层的县制没有改变,这说明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础,故C项正确;秦代以后,中央集权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故D项错误。6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A皇帝的秘书机构B中央的派出机构C地方的自治机构D朝廷的朝贡藩属答案B解析“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故A错误;中书省是中央机构,所以“行动的中书省”指的是派到地方上的中央机构,故B正确;行省的设立是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给地方自治的权力,故C错误;“行省”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地方机构,不是藩属国,故D错误。7元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见行省制度有助于()A传达行政命令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止地方割据D扩大国家的疆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知其实行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C项正确。8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答案D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唐代的科举制通过考试产生了一批官僚精英,选拔了一些人才,故D项正确。9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答案A解析从材料“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可以看出是在强调九品中正制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不是强调出身,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D项是科举制的影响,不符合题意。10(2018济南一中期中)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A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D活跃了人们的思想答案A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科举制度使得更多的人对科举抱有希望,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法的事情,因此这指的是科举制度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A项正确。能力提升11(2019青岛胶南一中竞赛)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认为:“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能印证此观点的史实是()A三公九卿制B内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一省制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立中朝,让身边的近臣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以削弱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外朝,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属于中央常规官制,与题干中“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不符,排除。12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答案B解析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因此选B项。13(2018济宁高一检测)若要对北方突厥政权兴兵讨伐,唐朝中央机构从议事到实施的完整过程应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兵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吏部答案B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掌管政令草拟,门下省掌管审核;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兵部具体负责执行,故B项正确。14(2019寿光一中检测)孙中山说:“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的谏议大夫和清朝的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他认为古代中国的监察谏议制度()A削弱了皇权B利于谏正皇帝的过失C杜绝了腐败D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