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说课稿_第1页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说课稿_第2页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说课稿_第3页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说课稿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说课稿 教材分析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是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朝的对外交往,包括三个子目:丝绸之路、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汉与欧洲的往来。两汉时期中华文明向外辐射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华文明也必然要吸收其他文明的营养来充实和发展自己。作为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最后一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课内容与前面两汉的强盛,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张骞通西域实际上也已经涉及到丝绸之路,这里正好加以详述。而教材的下一单元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民族大融合时期,对外交流与这种融合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再加之本课是本册教材中唯一的关于对外文化交流的教学内容,因此本课不仅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是本册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本课知识点以两汉时期对外交流为主线,地理空间跨度较大,知识整合有一定难度。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浓厚。但对于较为系统的历史教学还不适应,从已有的资料中去获取信息能力较弱,更不能由史实中去总结一些历史规律,加之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欠缺。因此,我在上课中应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从史实、图片、地图等资料中去获取信息,引导他们去总结归纳学习,并逐渐形成一种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记住中国和欧洲开始直接交往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汉委奴金印”的历史价值。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识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并处理展示的过程,学习从多种途径获取历史资料并分析、整合历史信息的方法,并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而将“汉委奴国王”金印与“滇王之印”的比较,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比较方法。并且通过对公元纪年的复习,强化学生的掌握程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甘英事迹的介绍及对他的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要性的认识。重点难点一、重点1、本课的第一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第二重点是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因为日本作为并未与中国接壤的国家受中国影响很大,并可与后面讲述隋唐文化打下一个基础。二、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做为一条商路如何与一条文化传播的道路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另一方面,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渗透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这样的问题也较难理解。本课次难点是甘英出使大秦实质和意义,限于初一学生的知识水平,只能深入浅出的说明第一次有记载的直接交往的重大意义,并且可以将这一意义与上面丝绸之路的意义加以结合,而服务于本课东西文明交流的大主题。教法学法教法一: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二:多媒体教学法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影像资料,并辅以动态路线图,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因此大量采用情景烘托法(多媒体播放影片)、图示法(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从图片中去获取信息。三提问设疑法、读书指导法等。特别注意提问的艺术性,注意问题的启发性、层次性、活泼性。新课标下历史教师应该有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因此本课激趣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尤为重要。学法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采用搜集资料、导游介绍、阅读、讨论、讲故事等多种方法,从而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方法能力,也增强了情感的教育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二:识图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三:置疑法,学习中寻找问题,养成能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设计一.“丝绸之路”(一)“丝绸之路”1起点:长安2线路:欧洲 西亚 葱岭河西走廊 长安3由来4作用(二)南方丝绸之路成都为起点,到南亚、东南亚等地。(三)海上丝绸之路 广东二汉与欧洲的往来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人来华,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三汉与朝鲜、日本的往来(一)汉与朝鲜的交流(二)汉与日本的交流汉光武帝与“汉委奴国王”金印。教学流程导入新课本节课以视频导入,创设情境。播放奥运会开幕式视频丝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讲授新课一、“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这里主要从丝绸之路的路线、由来、作用层层深入进行。展示图片:“骞使开通西域道也”知道对张骞出使西域的评价。活动地图:学生用多媒体图片形式,“导游”介绍丝路起点、走向。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概括能力,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学习的时候,我把学生分为导游和考古两个小组,一组去寻找这条道路,一组在寻找中去寻找问题,置疑,向对方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掌握了本课的重点。介绍丝绸之路沿途的风光,玉门关和阳关,楼兰古城遗址,让学生形成一个感性认识,学生在看玉门关和阳关的时候,了解两句古诗,做到文史相结合,观看楼兰古城遗址,曾经的城市现在沙漠,讨论:楼兰古城消失的启示。观看丝绸之路上的绣花粉袋,明白这条道路为什么会叫丝绸之路,然后提出问题,丝绸之路仅仅是把中国的丝绸卖到西方吗?让学生回顾之前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货物是中国的丝绸但也有其他的商品及大量饱含中国文化传统的物品。以此让学生总结得出,丝绸之路的作用,既传播了商品,还传播了文化,是一条经济文化的传播的重要通道,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这条路上,你来我往,彼此交流,互通有无,促进了东西方的共同发展。因此我们说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把一条商路与一条文化传播的道路结合起来,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渗透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让学生理解了,很顺利的突破了难点,理解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后面的学习探究做好了铺垫。二、汉与欧洲的往来由于本课的中心内容是中西文化交流,这里拟将教材的讲述顺序做一调整,将第三子目“汉与欧洲的往来”提前于丝绸之路这后来讲述,保持与东西方文明交流这一大主题的连贯性,准备以考古发现进行讲述:甘英一行来到红海边的场景,还原历史,从中直接点出这一交往的历史意义,最后再由老师将整个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开始做一总结。在这一个子目中可以通过公元166年的年代将公元纪年法重新温习一下,并注意与古代用帝王年号纪年法做比较。对于接下来的南方丝路和海上线路通过图片展示等一笔带过,让学生能建立起东西文化交流是多途径的概念就行了。三、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汉与朝鲜、日本两地区的交流,更多是汉文化对该地区的影响,这一点有别于前两个子目的内容。对于这一小节的讲解,我通过东汉疆域图的地图引入本课,让学生对东汉做一个了解,理解“两汉”同时知道,汉文化当时影响到的除了西方之外,还有东方,从而知道汉朝的强大,汉文化的地位。从而树立民族自豪感。在讲与朝鲜的交流时让学生看书,自己从书中找出汉与朝鲜交流的见证物,因为不是重点为,所以学生找出来即可。西汉时期与日本的交流也就一带而过,重点放在东汉时期与日本的交流。“汉委奴国王”这枚金印成为重点内容,学生带着“东汉时期两国友好交往的见证物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