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资料.ppt

大学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殷建民-大学教学资料课件PPT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大学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殷建民-大学教学资料课件PPT.zip
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殷建民-大学教学资料
教案资料.ppt---(点击预览)
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殷建民-大学教学资料
文稿ppt_ppt.txt---(点击预览)
文稿ppt_ppt.jpg---(点击预览)
文稿ppt.ppt---(点击预览)
(课件资料)《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殷建民-电子教案
《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殷建民-电子教案-5381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30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2183590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2.17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9-09-06 上传人:QQ24****1780 IP属地:浙江
25
积分
关 键 词:
大学 软件 系统分析 设计 殷建民 教学 资料 课件 ppt
资源描述:
大学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殷建民-大学教学资料课件PPT,大学,软件,系统分析,设计,殷建民,教学,资料,课件,ppt
内容简介:
1,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系列教材 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殷建民 主编 刘东瑰 赵良军 欧阳默 副主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第10章 数据库设计,数据建模 数据规范化 数据库设计过程,3,10.1 数据建模,10.1.1 数据模型分类 概念数据模型 结构数据模型 物理数据模型,4,10.1 数据建模,10.1.2 实体-联系(E-R)模型 实体 属性 联系 实体型 实体集 键 域,5,10.1 数据建模,10.1.3 数据模型 层次数据模型(hierarchical model) 网状数据模型(network model) 关系数据模型(relational model) 面向对象模型(object oriented model),6,10.2 数据规范化,10.2.1 数据规范化的基本概念 函数依赖 非平凡函数依赖 完全函数依赖 部分函数依赖 传递函数依赖 键,7,10.2 数据规范化,10.2.2 范式 第一范式(1NF) 第二范式(2NF) 第三范式(3NF) BC范式(BCNF),8,10.3 数据库设计过程,10.3.1 数据库需求分析 数据边界的确定 数据环境的确定 数据内部关系 数据字典 数据性能需求 数据需求分析说明书,9,10.3 数据库设计过程,10.3.2 数据库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与概念模型 概念设计的主要方法 分解与抽象 局部概念模式 全局概念模式,10,10.3 数据库设计过程,10.3.3 数据库逻辑设计 初始模式的形成 子模式设计 应用程序概要设计 模式评审 修正模式,11,10.3 数据库设计过程,10.3.4 数据库物理设计 存储记录结构设计 确定数据存放位置 存取方法设计 完整性和安全考虑 程序设计,12,10.4 小节,数据库系统普遍采取数据模型表示和处理客观事物的数据特征与信息。数据模型主要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从抽象层次上描述和模拟了系统的静态特征、动态行为和约束条件。 关系数据库中的关系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即满足不同的范式。目前关系数据库中常用的范式包括: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第三范式(3NF)和BCNF。 数据库设计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等几个阶段。,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系列教材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殷建民 主编刘东瑰 赵良军 欧阳默 副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第10章 数据库设计数据建模数据规范化数据库设计过程10.1 数据建模10.1.1 数据模型分类概念数据模型结构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10.1 数据建模10.1.2 实体-联系(E-R)模型实体属性联系实体型实体集键域10.1 数据建模10.1.3 数据模型层次数据模型(hierarchical model)网状数据模型(network model)关系数据模型(relational model)面向对象模型(object oriented model)10.2 数据规范化10.2.1 数据规范化的基本概念函数依赖非平凡函数依赖完全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传递函数依赖键10.2 数据规范化10.2.2 范式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第三范式(3NF)BC范式(BCNF)10.3 数据库设计过程10.3.1 数据库需求分析数据边界的确定数据环境的确定数据内部关系数据字典数据性能需求 数据需求分析说明书10.3 数据库设计过程10.3.2 数据库概念设计概念设计与概念模型概念设计的主要方法 分解与抽象局部概念模式全局概念模式10.3 数据库设计过程10.3.3 数据库逻辑设计初始模式的形成子模式设计应用程序概要设计模式评审修正模式10.3 数据库设计过程10.3.4 数据库物理设计存储记录结构设计确定数据存放位置存取方法设计完整性和安全考虑程序设计10.4 小节数据库系统普遍采取数据模型表示和处理客观事物的数据特征与信息。数据模型主要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从抽象层次上描述和模拟了系统的静态特征、动态行为和约束条件。关系数据库中的关系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即满足不同的范式。目前关系数据库中常用的范式包括: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第三范式(3NF)和BCNF。数据库设计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等几个阶段。1,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系列教材 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殷建民 主编 刘东瑰 赵良军 欧阳默 副主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第11章 用户界面设计,基本概念 界面设计技术 界面设计评估 界面设计案例,3,11.1 基本概念,11.1.1 界面设计目标 可用性目标:可行性、有效性、易学性、易记性、安全性、通用性 用户体验目标:令人满意、令人愉快、引人入胜、富有启发、激发创造 可用性目标主要从客观角度来评价系统界面,而用户体验目标则是从用户主观感受的角度来评价系统界面。,4,11.1 基本概念,11.1.2 界面设计原则 可视性:将系统功能呈现得一目了然。 反馈性:返回与活动相关的信息,以便用户能够继续这个活动。 限制性:将用户的行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对应性:明确系统某个控制与其控制效果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致性:用相似的元素表现相似的操作或相似的任务。 启示性:界面元素应给予用户某种提示。,5,11.1 基本概念,11.1.3 界面设计过程 标识出用户的真实需要并建立需求模型 设计出候选方案 构建或实现设计的原型版本 对界面设计进行评估,6,11.2 界面设计技术,11.2.1 界面设计分析技术 GOMS模型及GOMS击键层模型 Hick律 Fitts律,7,11.2 界面设计技术,11.2.2 界面设计方法 原型设计方法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 用户界面设计的支持工具,8,11.3 界面设计评估,11.3.1 构造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 构造性评估:在设计过程中对所设计的系统或产品界面进行评估以确保其满足用户需求。 总结性评估:对已经完成的产品或系统界面进行评估。,9,11.3 界面设计评估,11.3.2 评估范型 快速评估 可用性测试 实地研究 预测性评估,10,11.3 界面设计评估,11.3.3 评估方法与技术 观察用户 征求用户意见 征求专家意见 用户测试 用户执行情况的分析模型,11,11.3 界面设计评估,11.3.4 评估框架 明确(Determine) 发掘(Explore) 选择(Choose) 标识(Identify) 决定(Decide) 评估(Evalute),12,11.4 界面设计案例,11.4.1 用户界面示例 11.4.2 界面案例分析,13,11.5 小节,用户界面体现了用户利用系统完成任务的方式以及系统对用户行为的响应方式,一个没有良好的用户界面设计的系统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没有用户的系统。 可用性目标与用户体验目标。 界面设计的量化模型:GOMS模型及其子模型-击键层模型,Hick律和Fitts律。 构造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系列教材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殷建民 主编刘东瑰 赵良军 欧阳默 副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第11章 用户界面设计基本概念界面设计技术界面设计评估界面设计案例11.1 基本概念11.1.1 界面设计目标可用性目标:可行性、有效性、易学性、易记性、安全性、通用性用户体验目标:令人满意、令人愉快、引人入胜、富有启发、激发创造可用性目标主要从客观角度来评价系统界面,而用户体验目标则是从用户主观感受的角度来评价系统界面。 11.1 基本概念11.1.2 界面设计原则可视性:将系统功能呈现得一目了然。 反馈性:返回与活动相关的信息,以便用户能够继续这个活动。限制性:将用户的行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应性:明确系统某个控制与其控制效果之间的对应关系。一致性:用相似的元素表现相似的操作或相似的任务。启示性:界面元素应给予用户某种提示。11.1 基本概念11.1.3 界面设计过程标识出用户的真实需要并建立需求模型设计出候选方案构建或实现设计的原型版本对界面设计进行评估11.2 界面设计技术11.2.1 界面设计分析技术GOMS模型及GOMS击键层模型Hick律Fitts律11.2 界面设计技术11.2.2 界面设计方法原型设计方法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用户界面设计的支持工具11.3 界面设计评估11.3.1 构造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构造性评估:在设计过程中对所设计的系统或产品界面进行评估以确保其满足用户需求。总结性评估:对已经完成的产品或系统界面进行评估。 11.3 界面设计评估11.3.2 评估范型快速评估可用性测试实地研究预测性评估 11.3 界面设计评估11.3.3 评估方法与技术观察用户征求用户意见征求专家意见用户测试用户执行情况的分析模型11.3 界面设计评估11.3.4 评估框架明确(Determine)发掘(Explore)选择(Choose)标识(Identify)决定(Decide)评估(Evalute)11.4 界面设计案例11.4.1 用户界面示例 11.4.2 界面案例分析11.5 小节用户界面体现了用户利用系统完成任务的方式以及系统对用户行为的响应方式,一个没有良好的用户界面设计的系统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没有用户的系统。可用性目标与用户体验目标。界面设计的量化模型:GOMS模型及其子模型-击键层模型,Hick律和Fitts律。构造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1,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系列教材 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殷建民 主编 刘东瑰 赵良军 欧阳默 副主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第12章 系统设计文档,系统/子系统设计(结构设计)说明 接口设计说明 软件(结构)设计说明 数据库设计说明,3,12.1 系统/子系统(结构)设计说明,引言 引用文件 系统级设计决策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总体设计;系统部件设计;动态交互设计;接口设计 运行设计 系统出错处理设计 系统维护设计 尚未解决的问题 需求的可追踪性 注解 附录,4,12.2 接口设计说明,引言 引用文件 接口设计 需求的可追踪性 注解 附录,5,12.3 软件(结构)设计说明,引言 引用文件 软件级设计决策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程序结构设计;全局数据结构设计;软件配置项设计;动态交互设计;接口设计 软件详细设计 需求的可追踪性 注解 附录,6,12.4 数据库设计说明,引言 引用文件 数据库级设计决策 数据库详细设计 用于数据库操纵或访问的软件配置项的详细设计 需求的可追踪性 注解 附录,7,12.5 小节,根据GB/T 8567-2006 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系统设计文档主要包括系统/子系统设计(结构设计)说明(SSDD)、接口设计说明(IDD)、软件(结构)设计说明(SDD)和数据库设计说明(DBDD)。 系统/子系统设计(结构设计)说明(SSDD)描述了系统(或子系统)的系统级(或子系统级)设计决策与体系结构设计。 接口设计说明(IDD)描述了一个或多个系统、子系统、硬件配置项(HWCI)、计算机软件配置项(CSCI)、用户或其他系统部件的接口特性。 软件(结构)设计说明(SDD)描述了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软件级设计决策、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 数据库(顶层)设计说明(DBDD)描述了数据库的设计。 系统设计文档可以使用自然语言,可以使用形式化语言,也可以根据具体的系统设计方法使用各种图形工具,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混合使用多种表现形式。,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系列教材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殷建民 主编刘东瑰 赵良军 欧阳默 副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第12章 系统设计文档系统/子系统设计(结构设计)说明接口设计说明软件(结构)设计说明数据库设计说明12.1 系统/子系统(结构)设计说明引言引用文件系统级设计决策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总体设计;系统部件设计;动态交互设计;接口设计运行设计系统出错处理设计系统维护设计尚未解决的问题需求的可追踪性注解附录12.2 接口设计说明引言引用文件接口设计需求的可追踪性注解附录12.3 软件(结构)设计说明引言引用文件软件级设计决策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程序结构设计;全局数据结构设计;软件配置项设计;动态交互设计;接口设计软件详细设计需求的可追踪性注解附录12.4 数据库设计说明引言引用文件数据库级设计决策数据库详细设计用于数据库操纵或访问的软件配置项的详细设计需求的可追踪性注解附录12.5 小节根据GB/T 8567-2006 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系统设计文档主要包括系统/子系统设计(结构设计)说明(SSDD)、接口设计说明(IDD)、软件(结构)设计说明(SDD)和数据库设计说明(DBDD)。系统/子系统设计(结构设计)说明(SSDD)描述了系统(或子系统)的系统级(或子系统级)设计决策与体系结构设计。接口设计说明(IDD)描述了一个或多个系统、子系统、硬件配置项(HWCI)、计算机软件配置项(CSCI)、用户或其他系统部件的接口特性。软件(结构)设计说明(SDD)描述了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软件级设计决策、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数据库(顶层)设计说明(DBDD)描述了数据库的设计。系统设计文档可以使用自然语言,可以使用形式化语言,也可以根据具体的系统设计方法使用各种图形工具,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混合使用多种表现形式。1,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系列教材 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殷建民 主编 刘东瑰 赵良军 欧阳默 副主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第13章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应用描述 过程与方法 系统分析 系统设计,3,13.1 应用描述,13.1.1 系统概述 系统构成 通讯方式 数据存储,4,13.1 应用描述,13.1.2 系统功能需求 网络管理子系统 数据库及数据库接口 前置子系统 计算子系统 人机接口子系统 高级应用子系统 报表子系统 WEB子系统 物理隔离子系统 系统管理子系统,5,13.1 应用描述,13.1.3 系统非功能需求及约束条件 技术条件 技术指标 约束条件,6,13.1 应用描述,13.1.4 系统层次结构 负荷管理人机接口/报表/WEB/高级应用 负荷管理数据采集/计算/系统管理 数据库接口 数据库(Oracle,Sybase,DB2等)/网络及底层应用管理 操作系统(Unix, Windows2000, Windows2003) 硬件(Sun,IBM,HP,PC等服务器、工作站),7,13.1 应用描述,13.1.5 系统典型配置,8,13.2 过程与方法,13.2.1 开发过程,9,13.2 过程与方法,13.2.2 需求分析 需求定义 需求获取方法 需求分析原则 需求分析方法,10,13.2 过程与方法,13.2.3 系统设计 设计定义 设计的一般原则 设计的一般方法,11,11.3 系统分析,11.3.1 用例模型 确定系统边界 识别参与者 用例及用例图 用例描述 场景描述 将用例打包到子系统,12,11.3 系统分析,11.3.2 动态模型 顺序图 协作图 状态图 活动图,13,11.3 系统分析,11.3.3 静态模型 发现概念(类) 发现属性(类属性) 发现关联 建立域模型(类图),14,11.3 系统分析,11.3.4 系统架构分析 RUP过程是以系统架构为中心的,系统架构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可扩展性、可移植性、效率和安全性等重要质量属性。在系统分析阶段,一般只确定大致的系统架构,即系统架构轮廓,并给出可选的系统架构。,15,11.3 系统分析,11.3.5 补充规约 补充规约描述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如性能、可靠性、响应时间、容量等)、约束条件(如环境、标准、规范、章程等)和其它相关内容。,16,13.4 系统设计,13.4.1 动态模型 细化动态模型 识别类间消息、明确类的责任和方法 应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17,13.4 系统设计,13.4.2 静态模型 完善和确定类及类属性 确定类行为 确定类的继承关系 确定类的关联关系 确定最终类图 描述类和类间关系,18,13.4 系统设计,13.4.3 系统架构设计 在系统分析阶段,已经提出了几个候选架构,系统设计阶段,则要细化并选择最佳系统架构,确定架构基线。,19,13.4 系统设计,13.4.4 用户界面设计 基于C/S体系结构的界面,如系统运行界面、系统维护界面、系统分析界面等。 基于B/S体系结构的界面,如浏览器界面。,20,13.4 系统设计,13.4.5 数据库接口设计 获取数据个数:得到想要获取的数据记录个数。 建立连接:建立与数据库的会话连接。 获取数据:返回想要获取的数据内存块。 增加数据:向数据库表种添加数据记录。 删除数据:从数据库表中删除数据记录。 修改数据:修改数据库表种已有数据记录。 关闭连接:关闭本次数据库会话连接。,21,13.4 系统设计,13.4.6 补充规约 非功能性需求(如可靠性、性能等) 约束条件(如规范、标准、法律法规、环境等) 系统接口(如与其他系统的接口),22,13.5 小节,系统分析:从用例模型、动态模型、静态模型、候选架构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系统分析。用例模型从确定系统边界、识别参与者、用例及用例图、用例描述、场景描述、用例打包到子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动态模型建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各种UML动态图(如顺序图、协作图等)和相关描述。静态模型(域模型)建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各种UML静态图(如类图等)并对如何建立域模型进行说明。候选架构提出几种候选架构,描述了架构轮廓。 系统设计:从动态模型、静态模型、系统体系架构、用户界面、数据库接口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系统设计。动态模型从细化动态模型、识别类间消息、明确类的责任和方法、应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静态模型从完善和确定类及类属性、确定类行为、确定类的继承关系、确定类的关联论述、确定最终类图、描述类和类间关系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系统体系架构分析了几种体系结的优缺点并对如何选择体系结构提出了指导。,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系列教材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殷建民 主编刘东瑰 赵良军 欧阳默 副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第13章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应用描述过程与方法系统分析系统设计13.1 应用描述13.1.1 系统概述系统构成通讯方式数据存储13.1 应用描述13.1.2 系统功能需求网络管理子系统数据库及数据库接口前置子系统计算子系统人机接口子系统高级应用子系统报表子系统WEB子系统物理隔离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13.1 应用描述13.1.3 系统非功能需求及约束条件技术条件技术指标约束条件13.1 应用描述13.1.4 系统层次结构负荷管理人机接口/报表/WEB/高级应用负荷管理数据采集/计算/系统管理数据库接口数据库(Oracle,Sybase,DB2等)/网络及底层应用管理操作系统(Unix, Windows2000, Windows2003)硬件(Sun,IBM,HP,PC等服务器、工作站)13.1 应用描述13.1.5 系统典型配置13.2 过程与方法13.2.1 开发过程13.2 过程与方法13.2.2 需求分析需求定义需求获取方法需求分析原则需求分析方法13.2 过程与方法13.2.3 系统设计设计定义设计的一般原则设计的一般方法11.3 系统分析11.3.1 用例模型确定系统边界识别参与者用例及用例图用例描述场景描述将用例打包到子系统11.3 系统分析11.3.2 动态模型顺序图协作图状态图活动图 11.3 系统分析11.3.3 静态模型发现概念(类)发现属性(类属性)发现关联建立域模型(类图)11.3 系统分析11.3.4 系统架构分析RUP过程是以系统架构为中心的,系统架构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可扩展性、可移植性、效率和安全性等重要质量属性。在系统分析阶段,一般只确定大致的系统架构,即系统架构轮廓,并给出可选的系统架构。 11.3 系统分析11.3.5 补充规约补充规约描述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如性能、可靠性、响应时间、容量等)、约束条件(如环境、标准、规范、章程等)和其它相关内容。 13.4 系统设计13.4.1 动态模型 细化动态模型识别类间消息、明确类的责任和方法应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13.4 系统设计13.4.2 静态模型 完善和确定类及类属性确定类行为确定类的继承关系确定类的关联关系确定最终类图描述类和类间关系13.4 系统设计13.4.3 系统架构设计 在系统分析阶段,已经提出了几个候选架构,系统设计阶段,则要细化并选择最佳系统架构,确定架构基线。13.4 系统设计13.4.4 用户界面设计 基于C/S体系结构的界面,如系统运行界面、系统维护界面、系统分析界面等。基于B/S体系结构的界面,如浏览器界面。 13.4 系统设计13.4.5 数据库接口设计 获取数据个数:得到想要获取的数据记录个数。建立连接:建立与数据库的会话连接。获取数据:返回想要获取的数据内存块。增加数据:向数据库表种添加数据记录。删除数据:从数据库表中删除数据记录。修改数据:修改数据库表种已有数据记录。关闭连接:关闭本次数据库会话连接。 13.4 系统设计13.4.6 补充规约非功能性需求(如可靠性、性能等)约束条件(如规范、标准、法律法规、环境等)系统接口(如与其他系统的接口) 13.5 小节系统分析:从用例模型、动态模型、静态模型、候选架构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系统分析。用例模型从确定系统边界、识别参与者、用例及用例图、用例描述、场景描述、用例打包到子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动态模型建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各种UML动态图(如顺序图、协作图等)和相关描述。静态模型(域模型)建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各种UML静态图(如类图等)并对如何建立域模型进行说明。候选架构提出几种候选架构,描述了架构轮廓。系统设计:从动态模型、静态模型、系统体系架构、用户界面、数据库接口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系统设计。动态模型从细化动态模型、识别类间消息、明确类的责任和方法、应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静态模型从完善和确定类及类属性、确定类行为、确定类的继承关系、确定类的关联论述、确定最终类图、描述类和类间关系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系统体系架构分析了几种体系结的优缺点并对如何选择体系结构提出了指导。1,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系列教材 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殷建民 主编 刘东瑰 赵良军 欧阳默 副主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第1章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 软件生存周期与软件开发模型 软件质量模型与软件质量管理 软件配置管理 软件过程管理,3,1.1 软件工程知识体系,软件需求(Software Requirements) 软件设计(Software Design) 软件构造(Software Construction) 软件测试(Software Testing) 软件维护(Software Maintenance) 软件配置管理(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软件工程管理(Softwar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软件工程过程(Software Engineering Process) 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Software Engineering Tools and Methods) 软件质量(Software Quality),4,1.2 软件生存周期与软件开发模型,1.2.1 软件生存周期 Boehm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模型 GB 8566-1988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模型 GB/T 8566-1995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模型 GB/T 8566-2001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模型 UP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模型,5,1.2 软件生存周期与软件开发模型,1.2.2 软件开发模型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快速原型模型(rapid prototype model) 演化模型(evolutionary model) 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 螺旋模型(spiral model) 喷泉模型(water fountain model),6,1.3 软件质量模型与软件质量管理,1.3.1 软件质量模型 软件产品的内部质量、外部质量和使用质量 质量特性、质量子特性和度量 功能性:适宜性、准确性、互用性、依从性、安全性 可靠性:成熟性、容错性、可恢复性 可用性:可理解性、易学性、可操作性 效率:时间特性、资源特性 可维护性:可分析性、可修改性、稳定性、可测试性 可移植性:适应性、易安装性、一致性、可替换性,7,1.3 软件质量模型与软件质量管理,1.3.2 软件质量管理 质量需求分析 质量计划 质量保证 质量控制 质量改进 软件质量管理体系,8,1.4 软件配置管理,1.4.1 软件配置项与基线 计算机软件配置项(CSCI) 基线(baseline) 功能基线(functional baseline) 指派基线(allocated baseline) 产品基线(product baseline),9,1.4 软件配置管理,1.4.2 软件配置管理过程 对象标识 版本控制 变化控制 配置审计 配置报告,10,1.5 软件过程管理,1.5.1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 CMM的5个等级: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优化级 CMM的关键过程域(KPA):需求管理、软件项目计划、软件项目跟踪和监控、软件子合同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组织级过程焦点、组织级过程定义、培训大纲、集成软件管理、软件产品工程、组间协调、同行评审、定量过程管理、软件质量管理、缺陷预防、技术变更管理、过程变更管理,11,1.5 软件过程管理,1.5.2 软件过程与软件能力成熟度评估 第一步,建立评估组 第二步,填写提问单 第三步,响应分析 第四步,现场考察 第五步,提出调查发现清单 第六步,制作关键过程域(KPA)剖面图,12,1.5 软件过程管理,1.5.3 软件过程改进 第一步,比较“目标状态”与“目前状态”,找出所有差距 第二步,确定改进目标 第三步,制定改进计划 第四步,执行改进计划 第五步,总结本轮改进经验,开始下一轮改进,13,1.6 小节,软件工程学是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软件开发的工程学科。 软件产品所要经历的计划、分析、设计、编程、测试、维护直至被淘汰这样一个全过程被称为软件生存周期。用不同的方式将软件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开发活动组织起来,可以形成不同的软件开发模型。 软件质量就是软件与明确地和隐含地定义的需求相一致的程度。软件质量管理是指软件开发机构为保证软件项目满足客户需求所要实施的质量活动。 软件配置管理是在软件的整个生命期内管理变化的一组活动,目标是使变化更正确且更容易被适应。 软件过程是指人们用于开发和维护软件及其相关产品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软件工程过程和软件管理过程。软件过程管理的目的就是提升软件组织的提高软件开发能力。,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系列教材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殷建民 主编刘东瑰 赵良军 欧阳默 副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第1章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软件生存周期与软件开发模型软件质量模型与软件质量管理软件配置管理软件过程管理1.1 软件工程知识体系软件需求(Software Requirements)软件设计(Software Design)软件构造(Software Construction)软件测试(Software Testing)软件维护(Software Maintenance)软件配置管理(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软件工程管理(Software Engineering Management)软件工程过程(Software Engineering Process)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Software Engineering Tools and Methods)软件质量(Software Quality)1.2 软件生存周期与软件开发模型1.2.1 软件生存周期Boehm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模型GB 8566-1988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模型GB/T 8566-1995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模型GB/T 8566-2001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模型 UP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模型 1.2 软件生存周期与软件开发模型1.2.2 软件开发模型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快速原型模型(rapid prototype model)演化模型(evolutionary model)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螺旋模型(spiral model)喷泉模型(water fountain model)1.3 软件质量模型与软件质量管理1.3.1 软件质量模型软件产品的内部质量、外部质量和使用质量 质量特性、质量子特性和度量 功能性:适宜性、准确性、互用性、依从性、安全性可靠性:成熟性、容错性、可恢复性可用性:可理解性、易学性、可操作性效率:时间特性、资源特性可维护性:可分析性、可修改性、稳定性、可测试性可移植性:适应性、易安装性、一致性、可替换性1.3 软件质量模型与软件质量管理1.3.2 软件质量管理质量需求分析 质量计划 质量保证质量控制 质量改进 软件质量管理体系1.4 软件配置管理1.4.1 软件配置项与基线 计算机软件配置项(CSCI)基线(baseline) 功能基线(functional baseline)指派基线(allocated baseline) 产品基线(product baseline)1.4 软件配置管理1.4.2 软件配置管理过程 对象标识版本控制变化控制配置审计配置报告1.5 软件过程管理1.5.1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 CMM的5个等级: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优化级CMM的关键过程域(KPA):需求管理、软件项目计划、软件项目跟踪和监控、软件子合同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组织级过程焦点、组织级过程定义、培训大纲、集成软件管理、软件产品工程、组间协调、同行评审、定量过程管理、软件质量管理、缺陷预防、技术变更管理、过程变更管理1.5 软件过程管理1.5.2 软件过程与软件能力成熟度评估 第一步,建立评估组第二步,填写提问单第三步,响应分析第四步,现场考察第五步,提出调查发现清单第六步,制作关键过程域(KPA)剖面图1.5 软件过程管理1.5.3 软件过程改进 第一步,比较“目标状态”与“目前状态”,找出所有差距 第二步,确定改进目标第三步,制定改进计划第四步,执行改进计划 第五步,总结本轮改进经验,开始下一轮改进1.6 小节软件工程学是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软件开发的工程学科。软件产品所要经历的计划、分析、设计、编程、测试、维护直至被淘汰这样一个全过程被称为软件生存周期。用不同的方式将软件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开发活动组织起来,可以形成不同的软件开发模型。软件质量就是软件与明确地和隐含地定义的需求相一致的程度。软件质量管理是指软件开发机构为保证软件项目满足客户需求所要实施的质量活动。软件配置管理是在软件的整个生命期内管理变化的一组活动,目标是使变化更正确且更容易被适应。软件过程是指人们用于开发和维护软件及其相关产品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软件工程过程和软件管理过程。软件过程管理的目的就是提升软件组织的提高软件开发能力。 1,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系列教材 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殷建民 主编 刘东瑰 赵良军 欧阳默 副主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第2章 项目管理基础知识,项目与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过程与过程组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3,2.1 项目与项目管理,2.1.1 项目 项目是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特定目标的一次性任务,是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总和。 项目的临时性 项目的独特性 项目的渐进性,4,2.1 项目与项目管理,2.1.2 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就是将各种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应用于项目之中,以达到项目的要求。 项目范围 项目时间 项目成本 项目质量,5,2.2 项目管理过程与过程组,2.2.1 过程与过程组 过程就是一组为了完成一系列事先指定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需执行的互相联系的行动和活动。软件项目管理过程可归纳为五个过程组。 启动过程组(initiating process group) 规划过程组(planning process group) 实施过程组(executing process group) 监控过程组(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process group) 收尾过程组(closing process group),6,2.2 项目管理过程与过程组,2.2.2 项目管理过程的交互作用 项目管理过程并不是互不相干的一次性事件 项目管理过程组之间是一种前后衔接、承前启后的关系 项目管理过程组之间有时又是一种时间交错、空间并行的关系 项目管理过程组之间还是一种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和传递的关系 某些过程组的关联具有重复迭代性 规划过程组、执行过程组和监控过程组之间形成一种闭环的关系 过程组的交互作用往往还会跨越项目阶段 项目阶段和过程之间有相互联系,7,2.2 项目管理过程与过程组,2.2.3 项目管理过程的裁剪 不同类型的软件项目应选用不同的项目管理过程 不同阶段的软件项目应选用不同的项目管理过程 不同软件项目的管理过程会有不同的具体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大学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殷建民-大学教学资料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21835900.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