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电二版》第3,4章_ppt.txt

大学计算机电路基础(第二版)-何超-课件PPT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大学计算机电路基础第二版-何超-课件PPT.zip
计算机电路基础(第二版)-何超-PPT演示文稿
教案资料.ppt---(点击预览)
计算机电路基础(第二版)-何超-PPT课件文件
文稿ppt_ppt.txt---(点击预览)
文稿ppt_ppt.jpg---(点击预览)
文稿ppt.ppt---(点击预览)
计算机电路基础(第二版)-何超-大学教学资料
(课件资料)《计算机电路基础(第二版)》-何超-电子教案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2183611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8.59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9-09-06 上传人:QQ24****1780 IP属地:浙江
25
积分
关 键 词:
大学计算机 电路 基础 第二 何超 课件 ppt
资源描述:
大学计算机电路基础(第二版)-何超-课件PPT,大学计算机,电路,基础,第二,何超,课件,ppt
内容简介:
计算机电路基础(第二版) 何超 主 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第3章 半导体器件基本知识 3.1 半导体的导电特性3.1.1 本征半导体与本征激发半导体的主要导电形式 电子导电 空穴导电 (空穴:共价键的位置上少了一个束缚电子) 半导体的材料:硅(Si)和锗(Ge)本征半导体:完全纯净的半导体。空穴导电:空穴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电子和空穴统称为载流子,电子带负电荷,空穴呈现为正电荷。 图3-1 电子、空穴对的产生由于热激发而产生的自由电子自由电子移走后而留下的空穴3.1.2 P型半导体和型半导体 根据掺入杂质元素的不同,杂质半导体又可分为P型(也叫“空穴型”)半导体和型(也叫“电子型”)半导体两大类。 P型半导体 :在硅(或锗)晶体内掺入少量的三价元素杂质,如硼(或铟)说明:在P型半导体中,杂质原子的三个价电子与周围的四个硅原子形成共价键时,未能饱和,留有一个空位,形成空穴。请注意,这个空穴是掺杂产生的。 型半导体:在硅(或锗)晶体内掺入少量的五价元素杂质,如磷(或锑) 型半导体的共价键结构和图-型半导体的共价键结构如下:图3-2 P型半导体的共价键结构和图-型半导体的共价键结构邻近电子落入空位留下可移动空穴可移动的空穴杂质原子接受一个电子成为负离子图3-2 杂质原子提供的多余电子杂质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成为正离子图3-3 3.2.1 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PN结”:不能移动的带正电或负电的离子通常称为“空间电荷”,它们集中在P区和区交界面附近,形成了一个很薄的空间电荷区 P型区空间电荷区N型区内电场图3-4 PN结的形成PN结具有单向导电性 PN结具有单向导电性:加正向电压时,其电阻很小,电流几乎可以畅通无阻;而加反向电压时,其电阻很大,电流就很难通过。图3-5PN结加正向电压NP 2 1 1 221 12PN外电场内电场图3-6PN结加反向电压 3.2.2 半导体二极管1二极管的类型和结构:半导体二极管按所用材料不同分 锗二极管硅二极管 按其内部结构的不同分 点接触型 面接触型 点接触型二极管的结构 点接触型二极管的结构:如图3-7(a)所示是由一根很细的金属丝(如三价元素铝)与一块型锗晶片的表面相接触,然后从正方向施加很大的瞬时电流,使触丝与锗晶片牢固地熔接在一起而构成PN结,接出相应的电极引线,并以外壳封装而成。与金属丝接在一起的引出线为二极管的阳极,从晶片支架引出的线为阴极。 阳极引线阴极引线N型锗片触丝外壳(a)面接触型二极管的结构如图3-7(b)所示 阳极引线阴极引线铝合金小球PN结金锑合金N型硅底座(b)图3-7(c)所示是硅工艺平面型二极管的结构图 阳极引线阴极引线PNP型支持衬底(c)二极管的符号如图3-7(d)所示 P区一侧为阳极a,区一侧为阴极k 阳极ak阴极(d)符号图 2二极管的特性二极管的特性: 主要用伏安特性曲线表示。它反映了通过二极管的电流随外加电压变化的规律 曲线形状如图3-8所示 0.4 图3-8 锗二极管2AP15的伏安特性 3二极管的主要参数及选用方法(1)最大整流电流: 这是指二极管在长期运行时所允许通过的最大正向平均电流 (2)最高反向工作电压U: 这是指二极管在工作时允许承受的最高反向电压,为确保二极管长期运行的安全,通常取值为反向击穿电压的一半(3)最大反向电流R: 这是指在一定环境温度条件下,让二极管承受反向工作电压、尚未反向击穿时的反向电流值。(4)最高工作频率fM: 加到二极管上的信号源或电压源一般都是交流电 3.2.3 稳压二极管稳压二极管: 是一种工作在反向击穿区、并且当反向电压撤除后其性能仍恢复正常的特殊二极管。 电气符号和典型的伏安特性如图3-10所示 AKACO( a ) 符号 (b)伏安特性 稳压管的参数主要有:(1)稳定电压UZ 指稳压管在正常工作时管子的端电压。低的为3V,高的可达300V,一般在325V。(2)稳定电流IZ 指稳压管正常工作时(即保持稳定电压UZ时)时的参考电流。(3)最大耗散功率PZM 最大耗散功率也叫“额定功耗”,是指稳压管不至于产生过热损坏时的最大功率损耗值。(4)动态电阻rZ 稳压管端电压的变化量uZ与对应电流变化量iZ之比叫稳压管的动态电阻 (5)稳定电压的温度系数 指稳压管的稳定电压UZ随工作温度变化影响的系数 图3-11所示是压电路稳压管组成的稳+ui-RiRiZVDZiO(iL)+-uoRLR是限流电阻 RL为负载 VDZ是稳压管 iRiZiL。3.3 半导体三极管(晶体管或BJT)3.3.1 半导体三极管的结构与符号半导体三极管简称“三极管”,通常又称为“晶体管”或“BJT” 按基片材料的不同分按工作频率分按额定功率分锗三极管 硅三极管 低频 高频 超高频 小功率 中功率 大功率 图3-12是NPN型管和PNP型管的结构 按结构分 PNP型三极管 NPN型三极管 (a)NPN型BJT结构示意图及电路符号 (b)PNP型BJT结构示意图及电路符号 3.3.2 半导体三极管的连接方法半导体三极管的三种连接方式(共基极、共发射极和共集电极 ) 图3-14所示的共发射极电路 ecVb(a)共基极组态 bVce(b)共发射极组态 beVc (c)共集电极组态 UBEIEUCEIBIBbcNPN图314 NPN管共射电路接法3.3.3 半导体三极管的电流分配与放大用(1)三极管之所以能放大输入信号,其外部条件是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2)放大作用的实质是用一个微小的电流变化IB去控制较大的电流变化IC。(3)PNP管与NPN管的工作原理相同,只是在电路连接时,要注意其电压极性和电流流向的不同,如图3-15所示 UBEIBcbVIEUCEICeUBEIBbecVICIEUCE3.3.4 半导体三极管的特性曲线 如图3-16 NPN管的共射极特性曲线所示iB /AuBE/V 204060800 0.2 0.4 0.6 0.8 25uCE=0VuCE1ViCiC/mA饱和区25放大区Q801006040iB=20 A截止区 uCE/V iB0 2 4 6 8 (a)电路图 (b)输入特性曲线 (c)输出特性曲线 三极管的工作范围可分三个区域 (1)截止区 (2)饱和区(3)放大区 3.3.5 半导体三极管的主要参数1电流放大系数2反向饱和电流ICBO3穿透电流ICEOICEO(1)ICBO 4极限参数3.4 场效应管(FET)3.4.1 结型场效应管的结构、符号与工作原理1结构结型场效应管的结构如图3-17(a)所示 PP耗尽层N型沟道d(漏极)g(栅极)s(源极)gds (b)N型的符号 gdS (c)P型的符号 2基本工作原理gPNPdsiD较大RdUDD(a)uGS0时 UGGgSPPPPNdRdiD减小UDD(b)uGS0时 gUGGSdiD0RdUDD(c)uGS为某一负值时,导电沟道被“夹断”3.4.2 结型场效应管的特性曲线1输出特性曲线可变电阻区0预夹断轨迹恒流区UGS=0V-1V-2V-3V-4V-5VUDS/V夹断区UGS (off)UDS=常数-4-20UGS/VIDSSiD/mA(a)输出特性曲线 (b)转移特性曲线 2转移特性曲线3.4.3 结型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 1直流参数2极限参数3交流参数 3.4.4 绝缘栅场效应管“绝缘栅场效应管” :绝缘栅场效应管也有三个电极(栅极、源极和漏极),但它的栅极与源极和漏极之间均无电接触 1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1)图3-21(a)所示是N沟导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的结构示意图 (2)代表符号如图3-21(b)所示,符号中的箭头方向表示由P(衬底)指 向N(沟道) (a)结构示意图 (b)符号 UDSUDSUDSUDSUGSUGSUGSN+N+N+N+N+N+N+N+SSSggggdddd耗尽层耗尽层二氧化硅铝衬底引线衬底引线衬底引线衬底引线PPN型(感生)沟道N型(感生)沟道迅速增大idid饱和夹断区(a)uGS0时,没有导电沟道; (b)uGSVT时,出现N型沟道; (c)uDS较小时,iD迅速增大; d)uDS较大出现夹断时,iD趋于饱和 (a)(b)(c)d)2耗尽型绝缘栅场效应管Sgd掺杂后具有正离子的绝缘层二氧化硅N+N+耗尽层N型沟道P衬底引线图3-24 N沟道耗尽型绝缘栅场效应管结构示意图第4章 基本放大电路4.1 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1增益(1)电压增益AuU0UI。(2)电流增益AiI0II。(3)功率增益ApP0PiAu:AI2输入电阻RiRS+-us+-iii0UiRiRiUoR0R0u0RL图41 放大器的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3输出电阻R04通频带 5非线性失真 图42 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4.2 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4.2.1 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各元件的作用 晶体管放大电路利用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可将一个微弱的、一般为毫伏级的信号不失真地放大 。ABO+-Cb1Rb300kUBB12ViBbUBEcVeUCERe4kUCC12VCb2uo图43 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4.2.2 静态与动态工作情况1静态工作情况2动态工作情况如下图4-5所示:RbUBBIBbeVcIcIKRcUCE图44 图4-3的直流通路图45 共射放大电路的动态工作状态uitiBiBIBtttttOOOO+-Cb1uiuiuBEUBERcRbVi iCICUCCuCEuCEUCEuouo图45 共射放大电路的动态工作状态4.3 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4.3.1 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1用图解法确定静态工作点(1)把放大电路分成非线性和线性两部分(2)作出电路非线性部分的伏安特性三极管输出特性,通常可查三极管手册得到 (3)作出线性部分的伏安特性直流负载线(4)由电路的线性与非线性两部分伏安特性的交点确定静态工作点Q (a)直流通路 (b)图解分析 图47 静态工作点的图解2用图解法分析动态工作情况(1)根据ui的波形在三极管输入特性上求iB和ib。设输入信号uiUimsint,则有uBEUBEui,并引起基极电流作相应变化,即iBIBib。根据已知IB在输入特性上找到Q点,并对应画出uBE和iB的波形。如图4-8(a)所示 iBOOOibIBIbmtiBQQQuBEuBEtUBEui(a)输入回路的波形 2用图解法分析动态工作情况(2)画出电路的交流通路(3)画出交流负载线 (4)由输出特性曲线和交流负载线求iC和uCE 。如图-(b)所示:(5)求电压增益 3静态工作点对波形失真的影响iCiCICOOOttiC斜率-1/RLQiB=IB+IbmQiB=IBQiB=IB-IbmuCEuCEUCEuce(b)输出回路的波形 4.3.2 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1晶体管的微变等效电路 2共射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分析 三极管输入回路 (b) 等效后的输入回路 (c) 三极管的输入特性曲线 2共射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分析 2共射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分析建立了晶体管的微变等效电路模型后,就可以方便地得到放大电路的等效电路,从而利用求解线性电路的方法来分析放大电路的输出电压、电压增益等指标 。4.4 共射极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4.4.1 温度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iC/mA123402.55Q2Q112uCE/VIB=60A402004.4.2 分压式偏置电路IR1Rb1C1+Rb2IR2ICcRCIBbeReIECeC2RLUCC图414 分压式偏置电路4.5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4.5.1 自偏压电路 与晶体管的共射放大电路相似,在源极接入源极电阻Rs,就可组成如图4-17(a)所示的自偏压电路电路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预先给栅极一个负偏压(对于N沟道JFET,始终要保持uGS0)漏源电压uDS必须为正 C1C1+-uiCsRgTRgTRsC2C2CsuouoUDD UDD R1RdRdR2Rs(a)自偏压电路 (b)分压式自偏压电路 图4-17 4.5.1 自偏压电路1偏压的获得2静态工作点Q的确定 4.5.2 分压式自偏压电路(1) 自偏压电路比较简单,本身也有一定的稳定工作点的作用,但Rs的选择范围很小 (2) 随着Rs的增大,UGS将愈来愈负,其结果会使净输入信号减小,增益下降。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可采用图4-17(b)所示的分压式自偏压电路 4.6多级放大电路4.6.1 多级放大电路的级间耦合方式4.6.1 多级放大电路的级间耦合方式 (1) 为了保证每级放大电路均能正常工作,使信号不失真地逐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大学计算机电路基础(第二版)-何超-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21836116.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