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九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_第1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九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_第2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九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_第3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九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_第4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九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教学目标德育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 2、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习作背景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任务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任务品质的写法 2、 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事线索 1、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2、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理解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导语设计 二、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老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人质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板书文题、作者)三、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回忆性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字里行间,情真意切。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这篇回忆性散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个医生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到东京学耳鼻科,以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开业。1945年8月11日逝世,终年72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绯红(fi)油光可鉴(jin)标致不逊(xn)匿(n)名 诘(ji)责托辞喝(h)采适值抑扬顿挫深恶(w)痛绝 物以希为贵 3、请你找出文中叙述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的词语,理清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在东京,见藤野先生前。 第二部分(第4-35段)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处相识。 第三部分(第36-38段)离开仙台,深切怀念藤野先生。 三、理解人物 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用“从_的描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_”的句式,表述自己的发现。 (学生交流) 1、外貌描写(白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活透出先生的生活俭朴、不拘小节、治学严谨。 比较、体会: 老师觉得作者写的藤野先生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吗?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不好,失去了特点,像电影明星,不像学者藤野先生。 2、通过四件具体的事件,突出精神性格。 A、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B、为“我”改正解剖图。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 C、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关心入微。 D、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人物外貌的白描,以及四件事情的具体叙述,写出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经历,既可信,又耐人寻味,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热情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课外搜集有关藤野先生的资料,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默写词语、拼音 2、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抓住藤野先生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写? (2)作者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品质? 二、深入理解人物 1、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 A、“匿名信事件” 讥刺“我”得了教员漏出来的题目,才考试合格的。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前半句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对此的愤恨和抨击;后半句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B、“看电影事件” 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枪毙,别的中国人在围观,日本观众在欢呼。 “呜呼,无法可想。” 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C、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侧重?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人歧视。 看电影事件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不觉悟。 2、与藤野先生相比,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 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能够做到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所以,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3、文中还写到哪些在日本的中国人? 清国留学生、“我”。 4、作者抓住什么特征,借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抓住他们盘辫子的特征。 运用比喻、夸张、反语,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嘲讽。 5、文中哪些方面体现出“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A、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 B、记得“日暮里”,暗含家国愁思; C、记得“水户”,对爱国志士朱舜水的崇敬; D、对藤野先生的敬仰; E、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的战斗行动。 三、课堂小结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爱憎分明地刻划了两类人物,并形成鲜明对比。一类是日本人:像藤野先生一样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日本人,也有像所谓的“爱国青年”一样,对中国充满鄙视、寻衅滋事的日本人;既有浑浑噩噩、麻木愚昧的中国人(清国留学生、围观杀人的百姓),也有怀着强烈爱国主义感情的“我”。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头脑形成强烈的冲击,不由感慨:要自尊自强,振兴中华。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课外查找鲁迅“弃医从文”的有关资料。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朗读课文有关章节。 2、谈谈你对当今日本人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 二、理解主题 1、作者为什么要到日本仙台留学,学习医学? 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补充。 资料一: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记载:“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2、但最终鲁迅走了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3、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弃医从文”的? (学生概括陈述前两课时所学,加以总结、提升)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是其“弃医从文”的两个原因。 资料二: 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地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资料三: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4、让学生再从文中找出例句体会。 “但在那时,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三、探究拓展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A、离开仙台后,“不知怎地,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B、珍藏藤野先生修改过的讲义; C、在寓居里高挂藤野先生的照相; D、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继续斗争的勇气和行动。 2、藤野先生对我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 “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在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下,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自身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3、夜深人静之时,面对东墙上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恩师已阔别二十多年,鲁迅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把握文章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的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A、学生写作;教师指导; B、学生交流。 四、课堂小结 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追述了自己当年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确实让我们深深反思: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怎么做? 五、布置作业 1、以“研讨与练习”一为凭借,综合所有的理解感悟。 2、完成语文同步训练 3、阅读参考资料: 【资料整合平台】 离乡者的悲哀(节选)王晓明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近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节选自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三章) 谨忆周树人君藤野先生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头发的故事(节选)鲁迅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 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 “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1、 自由朗读,体会文章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 五、研读关键语段,深刻理解文章 1、指明学生朗读课文1、2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那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实在标志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前后桌学生交流,找学生回答 2、 学生集体诵读第5段 (1) 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就其缘由是“物以稀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代替吗? (2) “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31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以火”这句话? (2)“在课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写明呢?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斯的喝彩”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找人回答 3、 学生自读课文第38段,教师点拨: (1)“良心发现”“增加勇气”“正人君子”分别指什么?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段洋溢感激。 六、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说法不一,对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投影)(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学生讨论,师生民明确 1、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找人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七、课堂小结 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的触摸了鲁迅先生奋进的心迹,更渗透理解了鲁迅先生感念施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怀念,更镌刻在读者心中,愿我们在师恩的关爱沐浴下,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靓丽。 八、延伸拓展 以“我最尊金的一位老师”为题,构思完成一篇小作文,要求叙事具体,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中心明确。 附:板书设计 (明线)与藤野交往(严肃认真、热诚正直) 东京 (暗线)爱国的感情 仙台 提醒学生注意: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 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中国人原来是不留辫子的,满清入关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之后中国人的脑后才拖上了一根辫子,所以说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另外留辫子也是表示对满清王朝的忠心,所以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者如孙中山及后来的毛泽东等人都是先剪掉自己的辫子以示和专制政权的决裂) 可是这些清国留学生对辫子的态度如何呢?(他们十分珍视这根辫子)这里作者用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