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管理实务第三章配送中心的管理.ppt_第1页
配送管理实务第三章配送中心的管理.ppt_第2页
配送管理实务第三章配送中心的管理.ppt_第3页
配送管理实务第三章配送中心的管理.ppt_第4页
配送管理实务第三章配送中心的管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配送中心的管理,本章要点,本章阐述了配送中心选址的基础理论,包括配送中心的概念、功能、类型,影响配送中心选址的内外部因素以及配送中心选址的方法,系统介绍了配送中心内部合理布局的方法以及配送中心整体设计的程序等相关内容。,第三章 配送中心的管理,案例阅读,第一节配送中心的设计,第二节 配送中心的组织结构,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一、配送中心的选址 (一)配送中心选址的原则 1、有利于物品合理化 2、方便用户 3、有利于节省基建投资 4、能适应国民经济一定时期发展的需要,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二)配送中心选址应具备的资料 1、业务量 l 2、费用资料 l 3、其它有关资料 l,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三)配送中心选址应考虑的因素 配送中心在选址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尽量靠近客户 2、尽可能靠近交通干线 3、尽量将配送中心建在地价便宜、交通方便的郊区 4、尽可能考虑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 5、尽可能考虑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方面的问题,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四)配送中心选址的方法 选址的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三类: 1、解析方法 2、模拟方法 3、启发式方法的问题,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五)配送中心选址的程序和步骤,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六)经营不同商品的配送中心的选址 1、果蔬食品配送中心:选择入城干道处,以免运输距离拉得过长,商品损耗过大。 2、冷藏品配送中心:往往选择屠宰场、加工厂、毛皮处理厂等附近。 3、建筑材料配送中心:应选择城市边缘对外交通运输干线附近。 4、燃料及易燃材料配送中心:选择城郊的独立地段。在气候干燥、风速较大的城镇,还必须选择在大风季节的下风位或侧风位。,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二 配送中心的合理布局 (一)配送中心布局的原则 1、动态的原则。 2、统筹的原则。 3、竞争的原则。 4、低运费原则。 5、交通原则。,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二)配送中心布局应考虑的因素 主要考虑的是运输和市场的问题。如果是可运输性高的物品就可以采用近产地布局,如果可运输性不高,就要采用近市场布局,尽可能的减少运费。还有就是在布局的时候要多做一些市场调查,结合产品和市场的具体特征选择布局方案。,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三 配送中心的内部结构与布局 (一)配送中心内部结构,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二)配送中心内车流的布置 1、为了保证配送中心内车辆行驶秩序井然,一般采用“单向行驶、分门出入”的原则。 2、具体规定了大型车、中型卡车、乘用小车的出入口以及车辆行驶路线。 3、设计内部的车道须成环状,不应出现尽端式回车场,并结合消防道路布置。 4、配送中心的主要道路,通常为4车道,甚至6车道,考虑到大型卡车、集装箱车进出,最小转变半径不宜小于15米。车道应为高级沥青路面。,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三)配送中心内部的设施 1、建筑物 配送中心的建筑构造,一般可以分为单层和多层两种形式。单层的优点是建筑费用低,柱子较少,易于作业及规划。但在市区土地价格昂贵,为求较高的土地利用率,以多层式为佳。 2、地面负荷强度 一般地面负荷强度规定如下: (1)平房建筑物:平均每平方米负荷2.53.0吨。 (2)多层建筑物 :一层,每平方米负荷2.53.0吨;二层,每平方米负荷2.02.5吨;三层以上,每平方米负荷1.52.0吨。,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3)天花板高度 天花板高度指在全部装满货物时,货物的计划堆放高度,或者说,是地考虑最下层货物所能承受的压力时,堆放货物高度加上剩余空间的总高度。在有托盘作业时,还要考虑叉车的扬程高度及装卸货物的剩余高度。 通常平房建筑的天花板高度为5.5-7米,多层建筑物的天花板高度多数情况是:一层5.5-5米,二层5-6米,三层5-5.5米。,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3、立柱间隔距离 柱子间隔不当,会使作业效率和保管能力下降。因而要充分研究建筑物的构造及经济性,以求出适宜的柱子间隔高度。 柱子间隔以前仅为4050米左右,(在建筑物前可停放大型卡车两辆,小型卡车三辆)。但最近日本新技术可以达到80米左右。一般而言,梁的厚度为柱间隔的1/10左右。柱间隔也必须考虑卡车停放台数而加以计算决定。,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4、建筑物的通道 通道宽度的标准大致如下: 人 0.5米 手推车 1米 叉车 (直角装载时) 重型平衡叉车 3.5-4.0米 伸长货叉型叉车 2.5米-3.0米 侧面货叉型叉车 1.7-2.0米,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5、卡车停车场 通常,各种车辆都必须有停车场,车辆停止时占用的面积如下: 15吨重拖挂车 60 1011.5吨卡车 45 68吨卡车 35 34吨卡车 25,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四)配送中心区域平面布置的设计 1、进货车位数计算 进货时间:每天按2h计算(初步设定值是根据初步调查得到的)。 进货车台数:根据配送中心的规模,设进货车台数N和卸货时间,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2、进货大厅的计算 设每个车位宽度为4m,进货大厅共有n个车位,则进货大厅长度为 Ln4m。设进货大厅宽度为3.5m,则进货大厅总面积ML3.5,,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3、保管区 (1)自动仓库面积计算 设托盘尺寸为1.11.1,货架有N排、n列和H层,则总货位Q QN排n列H层 自动仓库的面积M为 M(10m1.35mn列)3.75mN排,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3、保管区 (2)托盘流动货架区面积计算 设每个货位可放两个托盘,必要的尺寸如图3-7中所示,货位长度为1.5m、n列、2排、3层,总托盘数N Nn列2排3层(2托盘货位) 流动货架区面积A12m(1.5mn5m)189,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3)托盘货架区规划设计 为托盘货架区规划设计例,设一个货位长度为2.7m,有n列、4排、6层,则总货位数为6层n列4排。托盘货架区总面积S为:S13.8m(2.7mn3m),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4)箱式流动货架区规划设计,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4、分类区,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5、流通加工区(标准作业区),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6、升降机前暂存区,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7、发货存储区,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8、发货大厅,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9、间接区的规划设计 (1)管理区,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9、间接区的规划设计 (2)食堂,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9、间接区的规划设计 (3)会议室,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五)物流网点的合理布局 1、影响物流网点布局的因素 一般来讲,物流网点规划应以配送费用最低、服务效果最好、辐射能力强和社会效益高为宗旨。在进行网络规划和布局决策中,通常会全面考虑众多影响因素。这此因素主要有配送物品的因素(包括种类、数量、周转速度等)、市场的因素(主要有市场需求状况、竞争状况等)、资源的因素(如人力、技术装备、设施、运输工具等)、配送中心本身的因素、供应商的因素和客户的因素等。,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五)物流网点的合理布局 2、合理布置物流网点的程序 网点布局的规划过程大体上包括3个步骤: 首先,确定总体网络区域布局,即配送规模的覆盖范围;其次,选择网点数量的布局,即确定建立多少个配送中心设施;第三,确定具体的选址位置,即在哪里建立配送中心设施,是在铁路运输线、机场、港口还是公路旁布局。,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五)物流网点的合理布局 3、影响物流网点数量确定的因素 一般来说,在确定配送中心的数量时应重点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 (1)设施投资费用。 (2)物流费用。 (3)配送服务水平。,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4、物流网点数量确定方法 对于一个特定的区域来说,在配送总规模确定的前提下,配送中心的数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选择。物流网点的数量决策的主要依据是配送中心的经济性和服务能力。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未来发展趋势,竞争对手情况,市场定位,辐射半径与社会购买力,合理确定类型与开发规模来确定物流网点数量。还可以通过确定配送的规模,然后根据一个物流网点的服务范围来确定物流网点的数量。,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5、物流网点布局类型 常用的物流网点布局有以下几种情况: (1)轴心辐射型。,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5、物流网点布局类型 常用的物流网点布局有以下几种情况: (2)扇形辐射型,第一节 配送中心的设计,5、物流网点布局类型 (3)双向辐射型,第二节 配送中心的组织结构,一 配送中心的组织结构,(一)按职责划分的岗位组织结构,第二节 配送中心的组织结构,一 配送中心的组织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