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典型矿床发现史及启.ppt_第1页
世界典型矿床发现史及启.ppt_第2页
世界典型矿床发现史及启.ppt_第3页
世界典型矿床发现史及启.ppt_第4页
世界典型矿床发现史及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典型矿床发现史研究的启示,一、20世纪世界部分重要矿床发现史例 介绍 二、国外典型矿床发现史研究的启示,一、 20世纪世界部分重要矿床发现史例介绍,(一)加拿大赫姆洛金矿床发现史 (二)美国卡拉马祖铜矿床发现史,找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世界上一些大矿床的发现往往经历了长期的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如加拿大世界级的Hemlo金矿床的发现前后经历了46年的勘查工作;澳大利亚西部矿业公司前后花费了20年时间才发现世界级的Olympic Dam 铜铀金矿床,在第一个钻孔见矿时已耗费3000万加元。,(一)、加拿大赫姆洛金矿床发现史 加大赫姆洛(Hemlo)金矿床位于安大略省苏必利尔湖东北岩。矿床发现于1981年,到目前为止至少已探明矿石储量8000万t,金的平均品位9.6g/t,约含黄金600t左右,是20世纪震惊全球的重大发现,矿床不仅储量巨大,而且类型特殊,是过去未被人们认识和注意到的太古宙绿岩带中的层控浸染型新型矿床。,1、区域成矿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 赫姆洛矿床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加拿大地盾苏必利尔湖构造省瓦瓦亚省新太古代东西向赤姆洛-赫伦湾绿岩带的东部,该绿岩带为一太古宙岛弧,由强烈变形、变质的火山岩和火山沉积碎屑岩组成。 该区区域地层呈东西向展布,基底为古老片麻岩,上覆太古宙变火山岩和变沉积岩相。太古宙地层分上、下两个群,下部群主要由拉斑玄武质熔岩组成,上部群由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组成。赫姆洛金矿赋存于上部群中的火山碎屑岩与沉积岩的接触带中。 矿区所在的这一部分绿岩带长40km,宽30km,构成一个宽阔的东西向向斜。沿向斜轴有太古宙花岗岩体侵入,向斜两翼为镁铁质火山岩。苏必利尔湖剪切带穿切该向斜轴部,在该段也称赫姆洛剪切带,在剪切带两侧发育一系列次级构造,成为热液活动的通道,赫姆洛金矿的主矿带即沿该主断裂面分布。,赫姆洛主矿体由东矿带、西矿带、A矿带和B矿带组成,向西尚有零星不连续的其他矿带。矿带沿走向长2900m,向下延伸1300m,厚345m。矿体呈层状,与岩层基本整合(图I-1-1),容矿岩石为绢云母石英片岩,恢复其原岩为石英-长石-斑状流纹岩/凝灰岩。矿石普遍具条带状构造,为细条带状含金的粉砂质酸性凝灰岩,主要矿石类型为黄铁矿绢云母石英片岩,矿石中硫化物呈浸染状分布,主要有黄铁矿、辉钼矿、闪锌矿、黄铜矿和磁黄铁矿等。金主要呈自然金出现,有少量方锑金矿。金矿物在岩石中分布均匀,粒度很细小(120m),主要分布在石英-长石颗粒之间和黄铁矿-脉石矿物的边界上,也有在黄铁矿的裂隙之中。矿床富As、Ba、Hg、Mo、S、Sb、Te、T1和V等,其中Mo平均品位可达0.1%。矿床中矿物种类极多,总共已发现的矿物在100种以上,其中辉钼矿和呈绿色的含V、Cr、Ba的白云母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成为金矿化的重要指示性矿物。矿床的主要热液蚀变有钾化、黄铁矿化、硅化和绢云母化等。,赫姆洛金矿床与传统的产在太古宙绿岩带下部基性岩石中的石英脉型金矿和产于绿岩带上部条带状含铁建造中的金矿不同,它是产在绿岩带中部中、酸性火山沉积岩中,矿体沿层产出,形态规则,矿石品位均匀,具有同生层状矿床的特征。但它的元素组合和围岩蚀变又显示出热液矿床的某些特点,矿化带又主要赋存于脆-韧性剪切带中,等等,因此对它的成因就众说纷纭。,2、矿床勘查发现史 赫姆洛地区金矿勘查史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据记载印第安人摩西皮坎格1869年在赫伦湾附近发现了两条含金石英脉,当时挖了矿坑并以水路运出一些金矿石。20世纪20年代,当时任赫姆洛火车站站长的莱柯尔在赫姆洛站正北的矿化剪切带上挖了一些探槽,同时有一些人沿铁路线进行了一些探矿活动。1931年安大略省矿业局的汤普森首次在该区进行比例尺为1:31680的填图,并建议勘查马尼图瓦奇(Manitouwadge)地区和赫姆洛的东北地区。1944年,赫伦湾的探矿人员莫赛斯在穆斯湖北侧发现了金矿化,他和莱柯尔一起完成大量探矿工作后,将产业转让给奥尔曼,奥尔曼与威廉斯圈占了11块租地(即现在的拉克公司的地盘),1945年他们进行地表剥土、槽探,并打了15个钻孔,其中一条探槽仅差数英尺而遗漏了主矿带。钻孔探及的假厚30m的剪切带黄铁矿化强烈部分化验结果含金量低,最高仅3.7g。,之后,苏必利尔湖黄金矿业公司在邻近威廉斯采场圈占了一些地段。曾在莱克黑德大学执教的佩奇根据该区岩石、构造有利于成矿和局部有金矿化,相信并指出该区有发现层状类型金矿床的潜力。1947年苏必利尔湖公司在NW-SE向穿过采场的剪切带中施钻16孔,曾探及含金11.5g/4.2m和5.3g/11.3m部分,但大多数钻孔金矿化宽度较窄、价值较小,由于资金用尽,钻探工作被迫停止。该公司的汤姆斯和盖格尔对该区进行了放射性探测也证实了采场南部的金矿带,但仍于年底放弃了钻探。那年总估算获矿石储量31543t,品位7.75g/t,即含黄金0.245t。据此,泰克-休斯公司(即现在的泰克公司)曾于1951年初打算选定采场继续钻探,后因品位太低而放弃。,直至1973年,少数探矿者先后在该区西段工作,共求得矿石15万t,金品位6.53g/t,即含黄金0.98t。由于矿体规模较小,未能引起投资者的兴趣。但威廉斯始终占有该区的西段,而该区的东段占有者几经易手后,在1978年1月均放弃了,使之重新对公众开放。,在这期间,安大略省地调所于19671968年和19771978年进行了再次填图,后者的填图比例尺为1:15840,面积725km2,填图工作报告于1980年1月公开发表,除详细描述赫姆洛地区和赫伦湾地区地质情况外,还标出了已有的矿点,特别是标明了在后来发现的矿床以西约4km处有9.95g/t金的分析结果。这引起了两位找矿者麦金农和拉奇的极大兴趣。于是麦金农圈占了赫姆洛地区东段12块租地,拉奇圈占了东段7块租地。1980年初,他俩在一家汽车旅馆偶然相遇,由于志同道合而决定联合组建一家公司,于同年3月另又圈占了7块租地,但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在该地区进行找矿勘探,为此,他们到多伦多等地到处游说,甚至试图转让这些租地,但均未引起大、小公司的兴趣。后来他们通过咨询地质师贝尔(D/Bell)等人的帮助,将其中17块租地卖给了一家小公司科罗纳(Corona)资源有限公司,该公司经理为德拉戈温(N.Dragovan)女士,她雇用贝尔于1980年在公司的租地内进行找矿。,贝尔首先收集资料,当时能获得的大部分是30年前的资料,最新的是安大略省地调所几年前完成的该区填图报告和大比例尺航磁图。在这幅航磁图上,显示咄一条较规则的异常带,其对应位置是矿层下盘的镁铁质岩石(玄武岩)。贝尔认为它可能代表了这个植被覆盖地区区域地层的产状。公司同时进行电磁法和磁法则量以及地于化学测量。根据磁异常,贝尔选择勘查靶区,据其找矿经验,他认为该矿床属层控型,于是一开始就按层布置钻孔,1981年1月15日打了第一个钻孔,接着又打了数十个钻孔,在西矿带获矿石量75万t ,金品位仅3.1g/t,即含黄金2.3t。然后贝尔提出把勘探线东移,追索向东延伸的矿体。于是向东布钻,在打了第75个钻孔后于1981年5月6日终于在第76个钻孔的102.59m处见到了3m厚的含金6.9g/t的矿体,再继续往东追索,在第78孔再次见矿,厚约5m,金品位11g/t,这就是东矿带的发现。,贝尔在获得第76、78孔岩芯分析结果时,对矿带的产状与延伸有了较确切的认识,于是又在东矿带的西延部分施工,从此赫姆洛金矿得以沿正确的途径逐步扩大。1981年底,该区获得金品位7.15g/t的矿石储量25万t,即含黄金1.79t。这一消息一经公布,招来许多“淘金者”,30年前曾在此工作过的泰克公司重返该区,1981年底与科罗纳公司联合组成泰克-科罗纳采矿公司,于1982年底求得矿石储量130万t,品位9.33g/t,即含黄金12.13t;1983年勘探工人向矿带深部扩展,储量大幅度增加,至年底共探明967万t矿石,品位11.1g/t,即含黄金108.2t。,拉克矿产公司的地质学家从科罗纳公司的发展预见到该金矿带有向其西北延伸的可能性,于是在紧挨泰克-科罗纳公司租地的西边买下威廉斯采场(现金赫姆洛矿区西段),于1982年初进入该区工作。他们首先在租地内进行踏勘性的地质填图,确定区内的岩石类型和地质环境,然后进行航空电磁测量和磁法测量,并作地面检查,包括甚低频电磁测量、激发极化测量和磁力仪测量,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勘查靶区,以金刚石钻进验证激发极化异常,结果一钻见矿。不久,拉克公司在泰克-科罗纳公司租地的两边圈定出A矿带。以后又相继发现了沿A矿带倾伏方向向下延伸的B矿带和西边的C矿带。这样,在一年多时间内,拉克公司就探得矿石储量4200万t,金平均品位6.2g/t,即有黄金储量260.4t,成为几乎拥有赫姆洛矿区一半黄金储量的公司。,除拉克公司外,1982年诺兰达公司也进驻该区,他们于1982年7月发现矿带,获矿石储量2500万t,金平均品位8.7g/t,即有黄金储量217.75t。 至此,在赫姆洛地区已形成泰克-科罗纳、拉克和诺兰达三个公司“三足鼎立”的局面,并随着勘查工作的进展,逐渐揭示出三个公司分别勘探的矿带实际上属于同一个矿床的不同部分图-1-2 ,泰克-科罗纳公司主要占有矿床的东矿带和西矿带,黄金储量合计106t;拉克公司占有矿床的A矿带和C矿带,金储量261t;诺兰达公司占有以上两个公司之间的矿床下延部分,称为上部矿和下部矿,有金储量220t左右。1984年三个公司在已有2km长的地段内分别建立起三个矿山(泰克-科罗纳公司的戴维尔贝尔矿山;拉克公司的威廉斯矿山;诺兰达公司的戈尔登贾恩特矿山)和选厂,这样,赫姆洛地区就成了加拿大最大的黄金产地。,3、赫姆洛金矿的发现给予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早就认为有找矿前景的赫姆洛地区,为什么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才发现这个规模巨大的金矿呢?它的发现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一直在该区指导找矿的贝尔在讲述其找矿经验时强调了三点: 一是找矿不要受某种成矿模式的限制; 二是要有财力支持其勘探; 三是要重视采样化验,不偏信一次结果。,在太古宙绿岩带地区寻找下部层位基性岩内的石英脉型金矿,或寻找上部层位的含铁建造中的金矿是世界各地得出的成矿模式,但在赫姆洛地区却不然,其独特的成矿环境形成火山岩与沿积岩之间的层控矿床。拉克公司根据博斯魁特和多扬两个层控小矿床模式,认为顺岩层走向能找到品位较高的金矿,贝尔据其经验也认为矿床属层控型,在对成矿背景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判断后,他们不受已有模式的局限,大胆提出沿层找矿的战备,正确地指导了该区的找矿,使之获得重大突破。而赫姆洛地区的重大突破也拓宽了太古宙绿岩带找金的领域,即不仅要寻找绿岩带下部基性火山岩中的石英脉型金矿(如阿比提比绿岩带中金矿),也要寻找绿岩带上部含铁建造型金矿(如加拿大西北地区柳屏金矿),还要寻找绿岩带中部火山碎屑-沉积岩中层控浸染型金矿(如赫姆洛、博斯魁特、多扬金矿)。,赫姆洛金矿不易被人们发现的另一个原因是矿床中明金极少,金呈非常微细的颗粒,浸染于绢云母石英片岩中,金的这种赋存形式给采样和化验分析工作带来了困难,因而贝尔指出不能偏信一个试样的一次分析结果。20世纪50年代修公路时实际上已切出了该矿床的剖面,但一直未能辨认出来。100多年来,众多公司和找矿人员均嫌该区金品位低而放弃。贝尔参与该区域找矿后,最初钻进采样分析品位也仅3.1g/t,但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根据该区金矿化特点进行全孔岩心采样分析,在第76孔和第78孔见到金品位分别为6.9g/t和11g/t后,从而确信矿带的经济价值。,当然,赫姆洛金矿发现与科罗纳公司的财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贝尔在该区工作早期,曾向公司说明对这一类型金矿的评价需有较多的工作量,他得到了公司经理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尽管早期一个又一个钻孔落空。但公司经理仍不断筹资予以支持,所以贝尔深有感触地说:“我的成功是幸运的,因为我得到公司方面的大力支持。”科罗纳公司是个财力有限的小公司,但公司在打了75个钻孔约12200m钻探工作量后未见良好矿体的情况下仍不放弃,终于在第76孔见到了矿,这是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坚定的信心,才能不断筹资去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冒险。,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赫姆洛矿床的发现中,政府的地质填图工作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安大略省矿业局和地调所多次、反复、详细的地质填图为该区找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地质资料。从1931年安大略省矿业局首次在该区进行的 1:31680比例尺的填图,并建议勘查马尼图瓦奇和赫姆洛东北地区,到19671968年和19771978年1:15840比例尺的再次填图和公开填图工作报告,并标明含有9.95g/t金分析结果的矿点,推动了该区找矿的进程。,(二)美国卡拉马祖铜矿床发现史,1965年在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发现的卡拉马祖(kalamazoo)大型斑岩铜矿是斑岩铜矿史上的里程碑。美国斑岩铜矿专家J.D.洛厄尔等通过对老矿区圣马纽埃(San Manuel)蚀变分带识别和断层的解释不仅发现了卡拉马祖矿床,而且以此为基础与J.吉伯特一起于1970年创建了经典的斑岩铜矿同心圆状热液蚀变分带模式。30多年来这个不朽的模式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应用它在世界各地发现了大量斑岩铜矿,为20世纪世界铜储量大幅增加立下了汗马功劳。,1、矿床地质特征 卡拉马祖铜矿位于亚利桑那州南部,是美国西南部斑岩铜矿集中区中的一个矿床,而且是已知马纽埃矿床的另一半,卡拉马祖矿床探明的矿石储量5亿t,铜品位0.73%,即含有铜金属储量365万t。若与其的另一半圣马纽埃矿床的铜储量合计计算,则圣马纽埃-克拉马祖矿床铜金属储量为708万t,平均铜品位0.730.75%。 圣马纽埃-克拉马祖矿床赋存在白垩纪二长斑岩中,二长斑岩呈岩墙群和不规则状岩体侵入到前寒武纪花岗岩岩基的石英二长岩内。在时间和空间上,和这次侵入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斑岩铜矿的矿化作用,形成了圣马纽埃-卡拉马祖矿床及与其有关的同心状蚀变带。从中心往外的原生蚀变分带,依次为钾蚀变-似千枚岩化-泥岩化-青盘岩化。热液系统看来是以二长斑岩岩墙群的中部为中心,但矿化在二长斑岩中的分布和在围岩石英二长岩中的分布几乎是相等的。主要矿石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和辉钼矿为主,表生硫化物有辉铜矿。硫化物呈细脉浸染状散布在矿化岩石中。,斑岩之上为早第三纪的克劳德伯斯特(Cloudburst)组,由安山岩与碎屑岩互层及火山碎屑岩组成;再往上为中第三纪的吉拉砾岩。两个层组之间有沉积间断并有安山岩脉和流纹岩脉的侵入。矿体形成以后,该区经历多次构造活动,致使近于直立的矿体连续几次向南西倾斜。区内断层多为正断层,主要为圣马纽埃断层,它把原生的矿床分割为基本对称的两部分圣马纽埃矿床和卡拉马祖矿床。,2、矿床发现史 卡拉马祖矿床位于圣马纽埃矿床西南约3km处,为一隐伏的大型铜矿床。早在19世纪末,就在圣马纽埃地区附近的“红色山丘”中发现了矿化岩石,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以后虽有少量的钻探,但仅揭露了一些低品位的氧化带,因而一度放弃,直至19431953年,进行了地质填图和构造解释,发现一小露头矿,推测向下可能会发展成一个大的矿体,这样才最终探明了圣马纽埃矿床,获矿石储量4.57亿t,含铜品位0.75%,即含有铜金属343万t。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铜矿、辉钼矿、黄铁矿,并含少量斑铜矿。,找到圣马纽埃矿床后,于19471958年,在圣马纽埃西部覆盖区(克拉马祖地区)曾打了7口深度不等的钻孔,以期寻找新的铜矿,但因为没有打到工业矿石以及对矿床的地质特征认识不足,因而在一段时间内未在该区进一步找矿。直到1965年8月左右,由于进行深入的地质研究,特别是对圣马纽埃铜矿热液蚀变和构造的研究,才认识到可能存在克拉马祖矿床,从而确定在该地区进行深入勘探,致使克拉马祖铜矿得以发现。,1)研究热液蚀变 斑岩铜矿的热液蚀变特征是普查斑岩铜矿的重要线索。圣马纽埃-克拉马祖铜矿的热液蚀变在斑岩铜矿中是比较典型的。在克拉马祖铜矿发现之前,对圣马纽埃矿床的热液蚀变曾做过大量研究工作,但对其蚀变带的划分、各蚀变带的蚀变强度及彼此的关系却有着不同看法,而对它的正确认识则是判断克拉马祖矿床存在的前提。,1953年,G.M.施瓦茨划分圣马纽埃矿床的岩石蚀变为四种类型:高岭石-明矾石蚀变;水云母-黄铁矿蚀变;绢云母-黄铁矿-黄铜矿蚀变;边缘黑云母蚀变。也相应地划分了4个蚀变带。他认为高岭-明矾石蚀变带是热液渗透最充分的地段,应为最强烈的蚀变带,认为圣马纽埃矿床是以高岭石-明矾石蚀变带为中心的蚀变体系,中心的蚀变程度最高,由中心向外蚀变强度依次减弱。但他对绢云母-黄铁矿-黄铜矿蚀变带只出现在高龄石-明矾石蚀变带的南部觉得不好解释。据他观察,在一个竖井内见有许多石英-绢云母-黄铁矿-辉钼矿的细脉,有的细脉截切了早期的细脉,说明绢云母-黄铁矿-黄铜矿蚀变形成于不同时期。于是他推断这种蚀变可能沿构造发育的地区叠置于其他的蚀变类型之上。基于这种看法,因此也就没有认识到热液蚀变体系的核部、各蚀变带的关系及它们对称情况。因而也不可能判断出圣马纽埃矿床仅是原始矿床的一半,还有一半尚未找到。所以施瓦茨在探讨圣马纽埃铜矿邻近地区进一步找矿时,没有提出明确的方向。,十多年后,克拉马祖铜矿床的勘探者J. D洛厄尔等根据野外观察和岩石学工作,参考前人的工作成果,重新划分、解释了圣马纽埃矿床的矿化分带和热液蚀变分带(图I-6-2,I-6-3)。他把矿化带分为四个部分: (1)低品位中心带:含铜品位0.3%,硫化物总含量低,大部分呈浸染状产。黄铁矿与黄铜矿之比约1:2。 (2)矿带:含铜品位0.5%1.0%,黄铁矿与黄铜矿之比约为1:1。黄铜矿以浸染状出现,黄铁矿一般呈网格状的细脉。 (3)边缘矿化带:含铜品位0.1%0.5%,黄铁矿与黄铜矿之比约10:1,黄铁矿与黄铜矿呈细脉状。 (4)黄铁矿带:含铜品位0.01%0.1%,平均0.03%,黄铁矿的含量达6%25%,平均约10%,黄铁矿与石英-起以细脉状产出。 硫化物矿物的总含量从低品位中心带的中心向外逐渐增加,直至黄铁矿带的内部,再向外则逐渐减少、铜的含量则以矿带最多,向两侧逐渐减少。,热液蚀变的水平分带为三部分,相接处有重叠现象,由内向外依次为: (1)内蚀变带:由黑云母、钾长石的蚀变所组成。包括矿化分带的低品位中心带和大部分矿带。矿物组合为黑云母、钾长石、石英、绢云母、硬石膏、黄铁矿、黄铜矿和辉钼矿。 (2)石英-绢云母化蚀变带:包括矿带的外则、边缘矿化带及黄铁矿带。该带的内侧绢云母和黏土矿物比较多,向外水云母变得较多,普遍的黄铁矿化是这个带的一个特点,有的地段黄铁矿含量竟达20%。该带边缘镜铁矿较多。 (3)青盘岩化蚀变带:这个带中绿泥石、绿帘石很发育,并有少量碳酸盐矿物和黄铁矿以及微量的金和银。黄铁矿含量为4%。,热液蚀变的垂直分带情况是:以黑云母、钾长石内蚀变带为核心,向上及向外依次为石英-绢云母化蚀变带、青盘岩化蚀变带所环绕,各带在空间上形成大致圆筒形的对称结构。各带上部与下部的矿物组合情况有所变化。 洛厄尔认为,内蚀变带是一个强烈的钾蚀变带,三个蚀变带相比它的蚀变强度最大。这个带的主要蚀变矿物为黑云母和钾长石。强列的钾蚀变有改变二长斑岩为粗粒岩石的趋势。,前人的工作成果(S.C.克里西、J.J.赫姆利等)为洛厄尔等认识圣马纽埃矿床内蚀变带的矿物组合提供了根据,化学分析及实验数据对他认识内蚀变带是个强烈的钾蚀变带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认识到内蚀变带是原生矿体的核部,原生矿体应以内蚀变带为中心形成同心圆状的矿化带和蚀变带。他根据矿体上覆岩层的倾斜情况及在上覆岩系覆盖以前矿体亦遭剥蚀和倾斜等证据,判断矿体至少倾斜了45,因为原生矿体的原始状态大致近于直立,原生矿体的矿体带和蚀变带在空间上应大致为圆筒形的对称结构。但圣马纽埃蚀变带和矿化带却是不对称的,仅大致是原生圆筒形蚀变带和矿化带的一半。据此,他判断还有一半蚀变带和矿体克拉马祖矿床被圣马纽埃断层错断移位而尚未发现。,2)判断断层性质 圣马纽埃-克拉马祖矿区所发育的断层皆为正断层。其中,圣马纽埃断层是该区延伸最长的一个断层,走向北面,倾向南西,该断层在圣马纽埃矿区附近为两个高角度的正断层所分割。圣马纽埃断层把原生矿床切割为两部分圣马纽埃矿床和克拉马祖矿床,圣马纽埃矿床位于断层的下盘。这个断层倾角较小,大部地地段其倾角小于45,在圣马纽埃矿区平均倾角为25。对该断层性质的认识,有较大的争论,其中包括这样小倾角的断层是正断层还是逆掩断层的争论,因为对该断层性质的正确判断会成为确定上盘的克拉马祖矿床的找矿方向的根据。,1953年以前,据施瓦茨等人的观察,在断层线西南钻孔,揭露的地区内部有断层存在,并在一个竖井中见到了砾岩与斑岩的接触界线,为断层接触,见有57英尺的红色断层泥,断层面倾向南西,倾角约15,在接触线以下有一系列大致与圣马纽埃断层平行的断层。据钻孔所揭露的岩层剖面看,斑岩位于断层的下盘而与上覆的砾岩相接触。他们认为圣马纽埃断层是一个正断层,并且推断该断层是在砾岩倾斜以前形成的。 经过研究与对比,洛厄尔等人认为施瓦茨对断层性质的判断比较合乎逻辑,它应该是一个正断层,上盘沿断层倾向向下错动,因此克拉马祖矿体应位于圣马纽埃矿体的西南方向,3)老资料的再分析、地球化学调查及矿床的发现 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首先重新检查了19471958年间圣马纽埃矿床以西的老钻孔资料及岩心。发现其中四个钻也已经穿过了弱的黄铁矿、石英-绢云母蚀变带,其中一个钻孔已钻到相当于圣马纽埃矿床边缘矿化带的矿化岩石。同时,洛厄尔等人收集圣马纽埃矿区钻孔与圣马纽埃断层交点的标高,勾绘了断层面的等高线图。根据过去钻孔所钻到黄铁矿带的深度及与圣马纽埃断层面倾斜角度的关系大致地确定了圆筒状的黄铁矿带的位置。,在过去钻孔的区域内进行了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发现了一个轮廊清楚地铜-钼异常和一个轮廊不大清楚的铁异常。前者可能象征着含铜约0.04%的青盘岩蚀变带的岩石;后者可能为青盘岩蚀变带中黄铁矿化岩石所引起。虽然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还不能直接判断矿体的存在,但对确定矿体的可能位置却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在以上工作基础上设计了第一个钻孔的位置。第一钻依次穿过了吉拉砾岩、克劳德伯斯特组、青盘岩蚀变进入了石英-绢云母蚀变带;在矿化分带上,这个钻孔相应地穿过了黄铁矿带和边缘矿化带,在2500英尺处打到了具有工业品位的矿石。之后,根据克拉马祖矿体的长轴可能为NE57的推断,以第一钻为中心,铺开了NE57、NW33的矩形勘探网。间距600英尺。由于把圣马纽埃矿床矿带的地质情况,成功地推到克拉马祖地区,使每一个勘探钻孔都打到了克拉马祖矿体,结果较快地探明了克拉马祖矿床。,3、重要的启示 1)在已知成矿带或老矿区找矿要充分发挥老地质资料的作用 卡拉马祖大型铜矿是在美国西南部斑岩铜矿集中区内找到的,是对老矿区圣马纽埃矿床进行了详细研究后勘探发现的。在矿床勘查中充分利用老矿区的老地质资料、老钻孔资料和岩心,并用新的认识解释老资料中出现的现象。在卡拉马祖矿床勘探期间,重新检查圣马纽埃矿床周围的未见矿的老钻孔资料和岩心,发现这些老钻孔实际上已穿过了一些热液蚀变带,从而为设计新钻孔提供了依据。把老矿区的圣马纽埃矿床的热液蚀变分带和矿化分带等地质情况,运用到克拉马祖地区,使每个勘探钻孔都见矿,从而快速地探明了克拉马祖矿床。,2)矿床发现后,研究不停步,建立和完善斑岩铜矿蚀变分带模式 克拉马祖铜矿床的探明证实了对圣马纽埃矿床地质构造、热液蚀变等方面的认识基本是正确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圣马纽埃-克拉马祖热液蚀变和矿化作用提供了条件。J.D.洛厄尔和J.吉伯特(1970)通过对亚利桑那州的圣马纽埃-克拉马祖等一些矿床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典型的斑岩铜矿模式。该模式是根据对卡拉马祖-圣马纽埃矿床的蚀变和矿物分带的描述解释建立的。,圣马纽埃-克拉马祖矿床的热液蚀变和矿化分布于二长斑岩脉群的中部,蚀变带和矿化带为同轴对称。为了更好地反映各蚀变带的特点及易于表达,洛厄尔将过去称的内蚀变带、石英-绢云母蚀变带、青盘岩蚀变带大致相应地改称为钾蚀变带、似千枚岩蚀变带、青盘岩蚀变带。并在后两个带之间划分出一个窄小的不连续的泥岩化带。泥岩化带的主要蚀变矿物是高岭石和蒙脱石,这个带中黄铁矿比较普遍,但与似千枚岩化带相比其含量有所减少,一般呈细脉状产出。 从矿化分带看,划分为低品位中心、矿带、边缘矿化带和黄铁矿带。,二、世界典型矿床发现史研究的启示,(一)王文等人(2004)(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对国外(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美国、爱尔兰等27个国家)19502000年之间所勘查的70个典型矿床发现规律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的成果和认识: 成果方面 1、前期工作基础的重要性,1、前期工作基础的重要性 在研究的70个矿床中,有62个的矿床的发现都有前期的工作基础(89%),完全没有任何线索的地区发现的只有7个(11%),2、在找矿区域选择、技术应用方面 在老矿区周围、深部或已知的成矿带附近找到矿床占41%; 仅靠单一技术或主要以一种技术进行勘勘探找矿的有24个,占34.3%;采用几种技术综合找矿的有46个,占65.7%,3、资料再开发方面 统计的 70个矿床中,存在资料再开发的有19个,占27.1%,这些文献研究往往起到非常重要的勘探指导作用。 资料再开发可以表现为两类,一类是在对以往的资料重新解释, 如1989年发现的美国阿拉斯加布里斯托尔湾地区一大型斑岩铜金矿床一卵石滩矿床,该区露头很少,以前没有已知矿点,联合矿冶公司地质人员对已发表的图件和报告进行建模和解释而获得勘探突破; 另一类是对已知矿点重新评价。 山东招远谢家沟金矿的勘查过程(王建国),4、勘探程序 合适的矿床勘查程序是矿床发现的必要条件,根据联合国与西方国家的勘查程序分类标准,矿产勘查分为对应的踏勘,普查,一般勘探和详细勘探四个阶段。 对70个典型矿床的勘查程序统计表明,勘查实践中存在跨阶段勘探现象,有些矿床在进行完一个阶段如普查阶段后,可跳过一般勘探阶段而直接进入详细勘探阶段。 其中勘探完成后只经历了2个阶段的矿床有29个,占41.4;三个阶段的有22个,占31.4%;经历完整踏勘、普查,一般勘探和详细勘探四个阶段的只有9个,占12.9;勘探阶段出项反复的有10个,占14.3。,、勘查组织方面 矿床勘查的组织单位以公司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