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论据及论证思路.ppt_第1页
议论文论据及论证思路.ppt_第2页
议论文论据及论证思路.ppt_第3页
议论文论据及论证思路.ppt_第4页
议论文论据及论证思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议论文论据及其作用,知识盘点:,所学教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谈读书、不求甚解、敬业与乐业,定义证明论点的材料。 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类型: 1、事实论据含史实、有代表性的确凿的典型事例、统计数据。 2、道理论据含马列主义理论、名人名言、公认事理、格言俗语、定理公式、自然科学原理等。,3、作用支撑、证明论点。(解题核心),4、特点准确、真实、富有典型性、代表性。,中考题型,画线句或者段落属于哪种论据 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有什么作用 找出事实论据加以概括 论据使用是否恰当?并说明原因 补充一个事实论据,答题格式,1事实论据:列举了什么事例,(充分、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2.道理论据:引用了谁的名言,论证了、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概括事实论据的方法:,什么人/什么事(紧扣论点)+结果 尽量使用原句,可适当压缩,(二)论据类型判断与概括,【温故】:回顾所学课文中运用的论据。,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约翰古登贝尔克大胆想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发挥创造性思维即将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王阳明格竹子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3、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证明“有业之必要”;庄子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明专一就是敬业。,如何概括事例?,示例之道理论据,以敬业与乐业为例: 文中引用曾文正的话:“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庄子的话:“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孔子的话:“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 外。”,论据判断,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正面立论时列举的四种人: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列举了我国古代四种人, 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上文提出的“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基础作业1 P69,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2)段中的论据的内容 思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善于使用预测读书法,收获颇丰。,基础作业2 P75,3.文中引用曹雪芹的、贝多芬、诺贝尔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道理?请你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 分析:文中的例子就是事实论据,是为了证明这段话的观点,一段话的观点多是第一句或者最后一句。 是为了证明“苦难之于人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司马迁忍受宫刑之辱而写成史记,中考题展示,例1、2010安徽卷科学不怕挑战2、第、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明确:第段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理想实验的挑战,促进量子力学的发展,并催生新技术; 第段进化论曾受到创世说者的频频发难,越战越勇。,论证思路,就是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 。,论证思路题考查类型,1、文章(某些段)的论证过程(论证思路)。 2、文章的某些段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证的? 3、文章的某部分能否删除, 为什么? 4、文章的某部分能否调换,为什么?,分析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 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的词语。,常规答题方法(针对复杂化结构形式),(1)作者先提出了 观点; (2)接着运用过渡,引出X个事实论据和Y个道理论据,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综合论证论点; (3)正面论证部分,先引用 张三、李四、王五.的事例,充当事实论据,运用举例论证,之后又针对这几个事例进行深入剖析,强调 ,进一步证明论点;反面论证部分,先引用 某甲、某乙、某丙 的名言(名言以外用集合名称谚语、俗语等代替),充当道理论据,运用道理论证,之后再针对几个名言(谚语、俗语、警句等)进行深入剖析,强调 ;进一步证明论点。 (4)最后总结,得出 结论 (发出 什么 号召;发出 什么 警示),答题格式,1论点在开头: 格式: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或名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2论点在结尾: 格式:首先举了(引了)例子(名言)(从正反两方面),然后得出什么结论(或证明了的观点)。,敬业与乐业,论证思路: 作者先引用礼记老子中的句子得出“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中心论点,然后孔子、百丈禅师的例子和道理论证了“有业之必要”,紧接着用“佝偻丈人”的例子和曾文正的“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等论证敬业,再用道理论证了乐业,最后得出“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的结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论证思路: 作者用有趣的数学题引出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不放弃的重要性,接着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