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中国古代发明图.doc_第1页
伟大的中国古代发明图.doc_第2页
伟大的中国古代发明图.doc_第3页
伟大的中国古代发明图.doc_第4页
伟大的中国古代发明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伟大的中国古代发明 图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1937年毛泽东、朱德在祭黄帝文提起中国,人们最先想到的会是什么?功夫、历史、山水还是在云海间翻飞的神龙?在关于中国的众多关键词中,有一个词格外耀眼,那就是发明。中国的四大发明声名远扬,成为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此外,中国人以大量的基础性发明,筑起了人类科技的坚固基石。了解一下古代中国人在发明上的伟大成就,您会发现,这个您所陌生的世界里星光灿烂。古代中国以基础性发明贡献于人类。如果缺少它们,世界也许是另一番景象。从上古时期开始,中国便有了很多关于发明的传说。被中国人奉为始祖的炎黄二帝都是伟大的发明家。“人文初祖”:黄帝的发明陕西黄陵县有一座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陵墓。黄帝陵山脚下有一座古朴庄严的黄帝庙。这庙的正殿悬挂着一块醒目的匾额,上书“人文初祖”四个大字。意思是:黄帝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始祖。如今,每逢清明佳节,全国民众和海外赤子都怀着景仰和怀念之情,不辞万里,到此祭奠为中华后世创造出灿烂文明的这位祖先。孙中山先生曾有一首颂扬黄帝功绩的词,有几句这样写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轩辕就是黄帝,他在我国文明方面有哪些造就呢?古书里有许多记载:从衣食住行说。世本说:“黄帝作旃冕”。古史考:“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黄帝作瓦甑”。白虎通记载:“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暑”。汉书载:“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对农工商的贡献。路史记载:“(黄帝)命西陵氏劝蚕稼”。拾遗记记黄帝伐蚩尤时“炼石为铜,铜色青而利”。关于文字、图画、弓箭、音乐等的发明,则有“苍颉作书”、“黄帝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黄帝作弩”、“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等等。总之,到黄帝时期,一切文明都具备了,中华大地从此阔步跨进了文明时代。所以,有的学者根据上述这些历史记载,认为:“黄帝不惟为中华民族之始祖,抑又为中国文化之创造者也”。很显然,上述这些神话和史料,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想象而已,不可能所有这些发明,都是黄帝一个人的功劳。他只不过代表一个时代,一个象征。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说:“中国古代学者认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一切文明制度都推在他身上”。有一个民间流传的神话富有哲理地说:当黄帝活到很高岁数的时候,上帝命人托梦给他说,你为人类做了那么多好事,又做衣冠,又造舟车,又制音乐,又创文字,功大无边,可以回到天宫享享清福了。黄帝醒来一想,觉得决不可贪天之功。明明各种文明制度都是众人帮助一起创造的,怎好都记到自己一人的功劳簿上呢?于是他想了个法子,用铜铸了一个大鼎,把凡对国家有贡献有发明创造的人的名字,全刻在鼎上。其中包括首创文字的仓颉,第一个造出指南车的风后,还有应龙、大鸿等人。这个故事,不仅颂扬了黄帝品格的高尚,而且也科学地说明了所有发明创造都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一个历史时代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就是我们所常常讲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炎帝的发明我们现在都把华夏族称为炎黄子孙。黄是黄帝;炎是谁呢?是指“炎帝”。炎帝在历史上的名称很多,大部分神话传说中称他为“神农氏”。他也是一位传说中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有过不世功勋的人物。神话中讲得最多的是炎帝对我国农业耕作的发明。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炎帝还有一件伟大的功劳,是发明了医药。在神话传说中,他颇有些舍己为人的大公无私的精神。据西汉初年的古书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还有一个感人的神话传说,说神农氏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他尝尽了百草,有一天尝到一种剧毒的断肠草,终于他的肠子断烂,为人民牺牲了生命。神农氏还教给人们通商交换:“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些传说都是后人对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说明他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之祖。远古英雄时期神话传说的现实印证类似的传说还有很多,如蚩尤发明了兵器,后羿发明了弓箭等等,这些发明,虽说都是古人的传说,有些内容还近乎神化,但是,却是有社会历史的近似事实作为根据的。近年来大量的考古材料,证实了我国古代这些英雄时代的传说并非完全虚有。比如说,传说中的黄帝发明衣冠和嫘祖发明桑蚕,确实反映了在大约4000多年前,他们所处时代的实情。根据我们在前篇所谈到的钱三漾蚕丝和绢片,完全可以肯定,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江南的原始居民,已经穿上了丝绸衣服。至今还在陕西民间流传的嫘祖棗“先蚕娘娘”发明养蚕的故事,几乎和山西夏县发现半截蚕茧后,考古学家推断的养蚕发明的过程完全一样。至于古书中传说的黄帝开始凿井的故事,那也是有考古资料作为证明的。根据考古的材料,我国发现的古代第一口井是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的水井。稍后,还有距今约4000多年前,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中发现的井,以及洛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可知中原地区在距今四、五千年前,水井已比较普遍,这和世本上所述的“黄帝见百物,始穿井”,正好互相印证。水井的出现,说明人们定居生活已经较稳定,人民也具有了利用水源的能力,人类文明的脚步大大加快了。关于黄帝命人创造文字、制乐、发明舟车,和炎帝发明医药等神话内容,则说明早在四五千年前,中华先民已开始具有相当水平的文化生活。这些记载,也有若干考古资料作为证明。早在殷墟甲骨文以前许多年,我国已有了初具雏形的文字符号。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古代文字的辩证发展一文中说西安半坡“彩陶上的那些刻划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在此以后,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郑州二里岗也发现了一些象形符号,更加接近于史书上所说的“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而初创的文字。黄帝命伶伦创制乐律,是一个相当动人的传说故事。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当时伶伦跑到一个叫“大夏”的地方,又到昆仑山之阴,听到了凤凰宛转的鸣叫声,他用腔体厚薄均匀的竹子断取两节之间,根据凤凰叫声的高低定出了12个律管和“六律”、“六吕”。这就是后来音乐中“十二律”律名的来历。近年来在浙江、河南等地考古出土的原始的骨笛,使伶伦造乐的神话,得到了实物的证明。黄帝造舟车、“作弩”、“炼石为铜”等等传说,炎帝的教民耕作、发明医药等神话,在考古上也大都得到实物的印证。比如,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和陕西宝鸡北首岭,分别出土过7000年前的木桨和五六千年前的船形陶壶,说明当时南北方都已确实有船。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骨、石箭头,数以百计。在甘肃齐家文化(距今约4000年)和山东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年)和甘肃马家窑文化(距今约四五千年),相继出土了最早的黄铜和青铜器等。半坡出土了用以针灸的骨针。神话与史实就是这样互相印证,把黄帝和炎帝时期我国先民社会生活的文明程度,展现在我们眼前。1937年毛泽东、朱德在祭黄帝文中说:“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我们为有这样英雄聪明的始祖,而永远值得自豪。中国古代发明史话古代中国以基础性发明贡献于人类。如果缺少它们,世界也许是另一番景象。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3世纪这1800年间,中国发明家走在世界前列。他们在众多领域创造全新的技术,解决了长久困扰人类的许多问题,这些技术发明使人类活动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一直延续至今。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液态生铁冶炼技术,解决了人类步入铁器时代之后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开始用简便的方法把铁矿石源源不断地变成铁和铁器。这项发明使人类能够高效便捷地把铁矿石变成铁制用品,这也是人类最早实现的工业化连续作业的成功范例。液态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全面更新了古代中国的工具、农具和兵器,促进了众多领域技术的进步,为人类制造机器准备了最重要的物质条件。由于这种冶铁技术综合难度很高,关系国计民生,故古代中国的当权者严格禁止外传。直到公元15世纪,西方才出现液态生铁冶炼技术。大约与此同时,古代中国人总结了自商周以来铸造青铜器物的经验,发现了青铜主要成分铜、锡的比例与合金性能之间的关系,为冶铸用途不同的各种器物提供了工程设计的依据。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考工记,明确记述了六种不同的铜、锡比例分别适宜制造何种器物,这是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合金成分与性能对照表。与此同时,古代中国人发明了复合材料金属兵器制造技术,用两种不同性能的合金巧妙结合,铸造出既锋利又不易折断的剑。他们首先用低锡青铜铸造韧性良好的剑芯(古兵器专家称之为剑脊),再用高锡青铜包裹剑芯进行第二次铸造,形成坚硬耐磨的锋刃(专家们称为剑肩)。超越单一材料特性的局限,利用复合材料制造器物,是人类工程设计思想的一次飞跃,这种新的思路一直延续到今天。大约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这项发明使人类获得了一种无所不在的空间方位指示器,在地球上不致迷失方向。1800年之后,哥伦布和他的水手在指南针帮助下,越过茫茫大海,找到了美洲大陆。水利史上许多重大发明,均产生于一些宏大的工程建设,诸如人类驾驭江河水流的新技术。公元前3世纪末,古代中国人开凿了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运河灵渠,把水利工程技术推向新的高度。公元前219年,秦始皇50万大军攻打南粤受阻,为解决部队军需特别是粮食供应问题,命监御史禄督造连通湘江和漓江的运河,以便中原船只直达岭南。灵渠工程历时五年,竣工后长江的船只可以直达广州。这条运河从公元前214年开始担负水运任务,直到20世纪湘桂铁路通车为止,2000多年间成为岭南和中原之间重要的交通航道,使得五岭阻隔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为一体。灵渠建在北上的湘江与南去的漓江之间的峡谷地带,穿越峡谷台地引湘江水入漓江,同时兼有运输和灌溉两种功能。这项水利史上奇巧的工程,包含着三项重大发明:第一是大江分流技术。第二是使巨石连成整体的技术。第三是使船舶由低水位向高水位自由航行的技术。公元前2世纪,亦即人类发明纺织技术5000年之后,古代中国人利用大自然中的植物纤维发明了另一类纤维制品纸。纸的发明,使文字插上轻盈的翅膀,带着人类的思想和智慧飞向远方。公元3世纪,中国的造纸技术传到朝鲜;7世纪传入日本;8世纪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法国;15世纪末传入英国;17世纪由英国传入美国。古代中国人在工程技术领域创造了众多的新事物,这些发明分别成为今天许多领域的技术基础。大约公元前200年,古代中国人发明了独轮车。1700年之后,欧洲人为独轮车在行进的方向上添加一个轮子,变成了今天的自行车。大约与此同时,古代中国人先后完成了船舶推进与控制技术方面的两项重大发明,创造了橹和舵。18世纪,蒸汽机诞生之后,桨演变成安装在船体两侧、由蒸汽机带动旋转的桨轮;橹演变成深藏水下的螺旋桨。明轮早已淘汰,螺旋桨成为一切机动船舶的动力来源,后来又成为早年飞机最主要的部件。中国人发明的舵,巧妙地利用不对称水流的侧向推力,使水流自身产生改变船体运动方向的力矩,实现了船舶动力系统与控制系统的分离,为船舶制造与驾驶技术作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利用舵控制方向,已经成为今天一切船舶和飞行器的基本工作模式。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78139),发明了测报远方地震的科学仪器。这项发明标志着人类第一次超越感觉器官的局限,用科学仪器获取重要的大地运动信息。继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城的科学家埃拉托西尼精确测量地球半径,希帕恰斯推算出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之后,张衡发明地动仪,标志着人类在了解地球的艰难历程中又迈出重要的一步。直到公元1880年,英国人米尔恩才发明现代记录地震的仪器。公元189年,中国工匠丁缓发明了三维运动系统惯性平衡机构。在这种精巧的装置里,无论支架怎样转动,放置其中的物体都永远保持其空间位置不变。这种装置是一件由三个大小不同的金属环依次叠套在一起的组合环,每个环都可绕自身的两个支点自由转动,三个环的旋转轴相互垂直。如果在内环中固定一个小杯,无论组合环怎样旋转滚动,小杯总会保持水平位置。当时,人们用小杯装香料带在身上,香料不会洒出来。后来人们把烧红的炭放在小杯里,带在身上或放在被褥里取暖,无论坐卧俯仰,左右翻身,炭都不会掉出来。三维运动系统惯性平衡机构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在机械制造方面,已经由静力学设计步入动平衡和惯性分析领域。它后来成为制导系统陀螺仪的基础;成为机械传动系统万向节的原型。它们是现代汽车、飞机、火箭、鱼雷、巡航导弹和远洋轮船不可或缺的部件。公元7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从此,这种会冒烟的“药”打破了世界的宁静。公元919年,火药用于制造导火线,点燃油料喷向敌军,可以造成一片火海。公元1044年,北宋丞相曾公亮(999-1078)受仁宗皇帝之命主编武经总要,第一次发表了火药的真正配方。当时,这已是实战方:火药被制成炸弹、燃烧弹和毒气弹。在毒气弹里,火药混合了大量的砷化物,砷化物遇高温分解弥散在空气中,成为人类最早的强力化学武器。公元13世纪,火药随蒙古人西征传到阿拉伯世界,后来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与西方的机械制造技术结合,成为新兴资产阶级攻陷城堡战胜封建贵族、征服海外殖民地的强大武器。中国人这件阴差阳错的发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源于炼丹术 火药的发明炼丹起火,启示人们认识并发明火药。但炼丹家的方向是求长生不老之药,因此火药的发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唐代的炼丹者已经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硫、硝、碳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的药,这种药被称为“着火的药”,即火药。不过炼丹家对它并不感兴趣。当配方由炼丹家转到军事家手里,就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火药最早应用的是我国发明的黑色火药,所以火药又被称为黑火药。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同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和火箭、导弹的推进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燃烧时的性质,可分为有烟火药(燃烧时发烟,如黑色火药)和无烟火药两类。主要用作引燃药或发射药。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药的研究始于古代炼丹术。至于火药的发明者至今没有人知道。炼丹术起源很早,战国策中已有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的记载。汉武帝也妄想“长生久视”,向民间广求丹药,招纳方士,并亲自炼丹。从此,炼丹成为风气,开始盛行。历代都出现炼丹方士,也就是所谓的炼丹家。炼丹家的目的是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这样的目的是不可能达到的。炼丹术流行了一千多年,最后还是一无所获。但是,炼丹术所采用的一些具体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它显示了化学的原始形态。 “火法炼丹”。它直接与火药的发明有关系。所谓“火法炼丹”大约是一种无水的加热方法,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这些方法都是最基本的化学方法,这也是炼丹术这种愚昧的职业能够产生发明的基础。炼丹家的虔诚和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挫折,使得炼丹家不得不反复实验和寻找新的方法。这样就为火药的发明创造了条件。在发明火药之前,炼丹术已经得到了一些人造的化学药品,如硫化汞等。这可能是人类最早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产品之一。炼丹起火,启示人们认识并发明火药。炼丹家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学方法,但是他们的方向是求长生不老之药,因此火药的发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炼丹家对于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药,在使用之前,常用烧灼的办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减低,这种手续称为“伏火”。唐初的名医兼炼丹家孙思邈在“丹经内伏硫磺法”中记有:硫磺、硝石各二两,研成粉末,放在销银锅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锅子在坑里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实。把没有被虫蛀过的三个皂角逐一点着,然后夹入锅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烧焰火。等到烧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来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还没冷却,取入混合物,这就伏火了。唐朝中期有个名叫清虚子的,在“伏火矾法”中提出了一个伏火的方子:“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他用马兜铃代替了孙思邈方子中的皂角,这两种物质代替碳起燃烧作用的。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这说明炼丹家有意要使药物引起燃烧,以去掉它们的猛毒。虽然炼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点火会发生激烈的反应,并采取措施控制反应速度,但是因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时有发生。太平广记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隋朝初年,有一个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访一位炼丹老人。当晚住在那里。半夜杜春子梦中惊醒,看见炼丹炉内有“紫烟穿屋上”,顿时屋子燃烧起来。这可能是炼丹家配置易燃药物时疏忽而引起火灾。还有一本名叫真元妙道要略的炼丹书也谈到用硫磺、硝石、雄黄和蜜一起炼丹失火的事,火把人的脸和手烧坏了,还直冲屋顶,把房子也烧了。书中告戒炼丹者要防止这类事故发生。这说明唐代的炼丹者已经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硫、硝、碳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的药,这种药被称为“着火的药”,即火药。由于火药的发明来自制丹配药的过程中,在火药发明之后,曾被当做药类。本草纲目中就提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火药不能解决长生不老的问题,又容易着火,炼丹家对他并不感兴趣。当炼丹的配方由炼丹家转到军事家手里,就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根据推断,火药的发明和炼丹家有很大关系,发明的时间可能在唐代以前。由于炼丹家喜欢保守秘密,就无法知道火药发明的具体年代了。火药的应用 原诗飞弹和两级火箭这就是近代火箭的鼻祖火箭的发明,是空间技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我国古代在火箭技术方面,也有光辉的历史。我国最初发明的用火药做的火箭,是靠人力用弓发射出去的。后来,人们又发明直接利用火药的力量来推进的火箭。这种火箭的构造,和现在的“起火”相同,箭上有一个纸筒,里面装满火药,纸筒的尾部有一根引火线。引人线点着以后,火药就燃烧起来,变成一股猛烈的气流从尾部喷射出去,利用喷射气流的反作用力,火箭就能飞快地前进。这种由火药喷射推进的火箭,可能在宋朝时候就已经发明了。明朝时候,有人为了使火箭发挥更大的威力,把几十枝火箭装在一个大筒里,把各枝火箭的药线都连到一个总线上。用的时候,将息线点着,传到各枝火箭上,就能使几十枝火箭一齐发射出去,威力很大。飞空震天雷炮,这是现代导弹的鼻祖明朝初年,还有人根据火箭和风筝的原理,发明了原始的飞弹。有一种装有翅膀的“震天雷炮”,攻城的时候,只要顺风点着引火线,震天雷炮就会一直飞入城内,等引火线烧完,火药就爆炸起来。神火飞鸦,陆上可烧敌人军营,水中可烧敌人战船 还有一种“神火飞鸦”,这是用竹蔑扎成的“乌鸦”,它的内部装满火药,发射以后,能飞一百多丈远才落地。就在这时候,装在“乌鸦”背上跟起火相连的药线也烧着了,引起“乌鸦”内部的火药爆炸,一时烈火熊熊,在陆地上可以烧敌人的军营,在水面上可以烧敌人的船只。这两种东西震天雷炮和神火飞鸦,可以说都是最早的飞弹。明朝时候,由于火药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原始的两级火箭。根据茅元仪武备志一书的记载,当时有一种名叫“火龙出水”的火箭。用一根五尺长的大竹筒,做成一条龙,龙身上前后各扎两枝大火箭,火龙出水,这就是原始的两级火箭。这是第一级火箭,用来推动龙身飞行。在龙腹里,也装几支火箭,这是第二级火箭。使用的时候,先发射第一级火箭,飞到两三里远,引火线又烧着了装在龙腹里的第二级火箭,它们就从龙口中直飞出去,焚烧敌人。明朝时候,技术水平最高的火箭,发射出去还能再飞回来。这种火箭叫“飞空砂筒”。根据武备志记载,这种火箭是把装上炸药和细砂的小筒子,连在竹杆的一端;同时,再用两个“起火”一类的东西,一正一反地绑在竹杆上。点燃正向绑着的“起火”,整个筒子就会飞走,运行到敌人的上空时,引火线点着炸药,小筒子就下落爆炸;同时,反向绑着的“起火”也被点着,使竹杆飞回原来的地方。这种“飞空砂筒”,不但是一种两级火箭,而且还能飞出去又飞回来,真是巧妙极了。十四世纪末,我国还有人幻想利用火箭的力量来飞行。这件事写在外国人赫伯特瑟姆的书中。他写道,十四世纪末年,有一个中国官吏,曾经在一把椅子后面,装上四十六支大火箭,人坐在椅子上,两手拿着两个大风筝。然后叫人用火把这些火箭点着,他想借着火箭推进的力量,再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使自己飞向前方,结果没有成功。这位官吏的幻想虽然没有实现,但是十分可贵,它和现在喷气式飞机的原理,是非常相近的。燃烧性与爆炸性武器抛石机抛石机 最早的“炮”炼丹术是一种方术。在古代,方术和军事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有些兵书里谈到方术,有些方术书里也谈到军事。火药发明以后,炼丹家就把它提供给军事家,逐渐用到军事方面去。大约在十世纪,我国已经用火药制造武器了。唐朝未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战争频繁。宋朝人路振写的九国志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唐哀宗天佑初年(公元九零四九零六年),有个叫郑幡的人去攻打予章(现在的江西南昌)。他命令士兵“发机飞火”,把予章的龙沙门烧了,他自己带领一些人突火登城,浑身也被烧伤。当时的是什么东西呢?有人解释说,“飞火”是火炮一类东西。“火炮”又是什么东西呢?最早时,古代人打仗,距离近了用刀枪,远了用弓箭,后来还用抛石机,把大石球抛出去,打击距离较远的敌人。这抛石机就是最初的炮,炮就是抛的意思,最早抛的是石头,所以用“石”字做边旁。至于“火”字边旁的“炮”字,本来指一种烹饪的方法,或者一种制药的方法。把这个“炮”字也作为武器的名词来用,那是用了火药以后的事情了。抛石机这在大约公元前五世纪就出现了。范蠢兵法中就有所记载:“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射二百步。”军事家使用火药以后,就又利用抛石机来发射火药。郑瑶用的火炮,就是拿火药包装在抛石机上,用火点着,向敌人抛过去的。因此九国志把这种打法称为“发机飞火”。这种火炮,可以说是最早用火药制造的燃烧性武器了。用这种武器的目的,就是燃烧。从九国志的记载可以知道其燃烧力相当大。用弓发射的火药箭最早的火箭那时候,用火药制造的燃烧性的武器,除了火炮以外,还有火箭。北宋初年,出现了用火药做的火箭。据宋史上说,宋太祖开宝三年(公元九七零年),有冯继升者向宋朝政府献上了做火箭的方法,宋朝政府还赐了他一些东西,作为奖励。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一零零零年),又有名唐福者宋朝政府献火箭。早在火药使用以前,我们祖先已经发明了火箭,箭头上绑着一个麻布包,包里有油脂等容易燃烧的东西。但是这种火箭燃烧不快,火力不强,也很容易被敌人扑灭,所以作用不大。冯继升和唐福就利用这种火箭的制造方法,把油脂改为火药,并且加上引线。打仗的时候,只要点着引线,用弓向敌人射过去就可以了。火炮和火箭燃烧快,火力大,不容易扑灭,在战场上的作用比弓箭和抛石机大得多。当时,唐福还向宋朝政府献上了火球和火蒺藜两种火药武器。火球和火蒺藜也都是火药包。火蒺藜的包中除了火药以外、还装着“铁蒺藜”。铁蒺藜上面有尖刺,象菱角形。用火点着药线,抛出去,不但会燃烧,里面的铁蒺藜还会把敌人打死打伤。在北宋时候,火药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开封有个很大的兵工场,叫做“广备攻城作”,里面分为好多部门,其中有个“火药窑子作”,就是制造火药的作坊。爆炸性武器的出现 火药不但具有剧烈的燃烧性。而且还有强烈的爆炸能力。就在北宋时候,我国已经开始制造爆炸性的火药武器了。当时的武经总要一书,详细地记载了许多新发明的火器,其中有一种叫“辟历火球”的火器,用火点着以后,能够发出象天上打雷一样的声音。这很可能是最早的爆炸性的火药武器。公元一一二六年,金军围攻汴京(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宋朝守将李纲登城,下令发辟历炮。这时人们已经在战争中使用爆炸性火药武器。到了南宋时候,爆炸性的火药武器在战争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了。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一一六一年),金国的皇帝完颜亮企图一举灭亡南宋。南宋的形势十分危急,宋臣虞允文整顿军队,激励士气,迅速做好了战斗的准备。完颜亮派遣大军,驾驶船只,抢渡长江,并亲自在江边用小旗指挥。虞允文命令宋军的战船迎战,同时派当涂县民兵驾驶一种海鳅船冲锋。这种海鳅船上面装有踏车,由人用脚踩踏,激水前进。宋军向金军的战船发动了猛烈的反攻,海鳅船上的民兵也冒着敌军射来的箭,拼命地踏车向敌船猛冲过去。同时、宋军又放一种辟历炮,这种辟历炮点着后,一下子升人空中,然后又降落下来,落到水中又跳出来,在敌人面前燃烧和爆炸开来,声音好象打雷;炮中还散出大量石灰,象烟雾一般,眯住了敌军的眼睛。南宋的军队趁势猛攻,阻止了金军的长驱直入。据当时文学家杨万里的记载,采石之战中宋军所用的辟历炮,是用纸包果石灰和硫黄等做成的。它很可能分成两节,一节装火药,另一节装石灰,爆炸后石灰四处飞散,就能眯敌军的眼睛。宋宁宗开禧三年(公元一二零七年),金兵攻打南宋的襄阳,襄阳守将赵淳命令放辟历炮,金兵吓得连忙逃去。有一天夜里,赵淳派了千名士兵,带了火箭、辟历炮等武器,乘船开到金兵营房的附近,把火箭、辟历炮射进金兵的营中。在南宋的抗金的战争中,辟历炮曾经起过一定的作用。南宋时候,我国还开始用火药制造爆竹和焰火,当时杭州,放爆竹和放焰火的风气很流行,很多有钱的人都买这些东西点放。从此,火药又被用到娱乐方面来了。从金属火器到火枪金属火器的发明 北宋末年,金军不断南侵。在战争中,金人也学会了制造火药和火药武器的方法。宋金双方都不断改进火药武器。到十三世纪时,宋金双方都开始用金属制造的火药武器来打仗。宋宁嘉定十四年(公元一二二一年),金军进攻蕲州(现在的湖北蕲春),每天用抛石机把“铁火炮”打进城中,数量相当多。当时,蒙古族在漠北强盛起来,同时不断进攻金的北部。金国的疆土越来越小。宋理宗绍定四年(公元一二三一年),蒙古兵攻占河中府,金将板讹可从水陆逃跑,逃了几里,看到前面有条船横在那里,挡住去路,就下令放“震天雷”,把前面那条船炸毁。他自己坐的船才逃了过去。“铁火炮”、“震天雷”虽然名称不同,其实是一个东西,都是在生铁铸成的罐子里装上火药,发射前先计算目标远近,然后加上一定长的引线,引线点燃以后,立刻用抛石机发射出去。在它刚刚到达目标的时候,引线正好点着罐里的火药,轰隆一声就炸开了。它爆炸的时候发出很大的响声,百里以外都能听见,所以叫做“震天雷。”这种武器比起弓箭和石头来,又厉害得多了。元朝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的铜炮,这是现在已经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大炮。宋理宗绍定五年(公元一二三二年),蒙古兵向金军占领的开封进攻。蒙古兵造了一种牛皮做的“洞子”,做攻城的器具。兵士就藏在“洞子”里头,到城下去掘城。这种“洞子”很结实,金兵从城上用箭射它,也不能把它怎么样。后来,金兵就用绳子把震天雷沿城吊下,使它正好吊到牛皮洞子跟前突然爆炸,这样就把蒙古兵的牛皮洞子炸得粉碎。在元朝时候,管形火器开始用金属铸造了。原来用竹管做的火枪发展成金属做的火铣;原来用粗毛竹做的突火枪,也发展成金属做的大型火铣。当时的金属管形火器,不但可以装火药,还可以装上铁弹丸或者石球。金属管形火器装子弹或炮弹,就是从元朝开始的。元朝的管形火器,起初是用铜铸造的。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还藏有元朝的一尊铜炮铜火铣。它是元宁宗至顺三年(公元一三三二年)铸造的,也是现在已经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大炮。到十四世纪,我国也用生铁来铸造火铣了。用生铁铸造比用铜铸造难得多,因为生铁管子容易裂缝。这不但说明当时我国制造武器的技术已经有高度的发展,也说明我国的冶金和铸造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用金属铸造的管形火器,射程远,威力大,比以前的火药火器,又大大前进了一步。近代枪炮的鼻祖南宋时候,火药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了,火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了防御金兵的侵扰,南宋的军事家们就不断想法改进武器。南宋初,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军事学家陈规发明了管形火器火枪,这在火器史上是一大进步。这种火枪用长竹杆做成,竹管里装满火药。打仗的时候,由两个人拿着,点火后发射出去烧敌人。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管形火器。把火药装在竹管里做成火枪,在火药的应用上是个了不起的进步。用抛石机发射火药,不容易准确地打中目标;有了管形火器,人们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发射和适当地操纵火药的起爆了。突火枪火枪发明以后,经过不断的改进,到了南宋未年,又有人发明了突火枪。突火枪是用粗毛竹筒做成的,竹筒里放有火药,还放一种叫“子窠”的东西。用火把火药点着以后,起初发出火焰,接着“子窠”就射出去,并发出象炮一样的声音。这种“子窠”很可能就是一种最早的子弹,只是没有记载。火枪的作用只在烧人,突火枪却能发出子窠打人,比火枪又前进了一步。火枪和突火枪,都是用竹管做的原始的管形火器,威力不大,但它们是近代枪炮的老祖宗。近代的枪炮,就是从它们慢慢发展来的。火药的应用史火药的最初使用并非在军事上,而是在宋代诸军马戏的杂技演出,以及木偶戏中的烟火杂技 药发傀儡宋代演出“抱锣”、“硬鬼”、“哑艺剧”等杂技节目,都运用刚刚兴起的火药制品爆仗和吐火等,以制造神秘气氛。宋人同时也以火药表演幻术,如喷出烟火云雾以遁人、变物等,以收神奇迷离之效!唐朝时的火药火药发明之前,火攻是军事家常用的一种进攻手段,那时在火攻中,用了一种叫做火箭的武器,它是在箭头上绑一些像油脂、松香、硫磺之类的易燃物质,点燃后用弓射出去,用以烧毁敌人的阵地。如果用火药代替一般易燃物,效果要好得多。火药发明之前,攻城守城常用一种抛石机抛掷石头和油脂火球,来消灭敌人。火药发明之后,利用抛石机抛掷火药包以代替石头和油脂火球。据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能是有关用火药攻城的最早记载。两宋时的火药到了两宋时期火药武器发展很快。据宋史兵记记载:公元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进火箭法,这种方法是在箭杆前端缚火药筒,点燃后利用火药燃烧向后喷出的气体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喷射火器。公元1000年,士兵出身的神卫队长唐福向宋朝廷献出了他制作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1002年,冀州团练使石普也制成了火箭、火球等火器,并做了表演。火药兵器在战场上的出现,预示着军事史上将发生一系列的变革。从使用冷兵器阶段向使用火器阶段过渡。火药应用于武器的最初形式,主要是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武经总要中记录的早期火药兵器,还没有脱离传统火攻中纵火兵器的范畴。随着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展,逐步过度到利用火药的爆炸性能。硝酸钾、硫磺、木炭粉末混合而成的火药被称为黑火药或者叫褐色火药。这种混合物极易燃烧,而且烧起来相当激烈。如果火药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就会发生爆炸。火药燃烧时能产生大量的气体(氮气、二氧化碳)和热量。原来体积很小的固体的火药,体积突然膨胀,猛增至几千倍,这时容器就会爆炸。这就是火药的爆炸性能。利用火药燃烧和爆炸的性能可以制造各种各样的火器。北宋时期使用的那些用途不同的火药兵器都是利用黑火药燃烧爆炸的原理制造的。蒺藜火球、毒药烟球是爆炸威力比较小的火器。到了北宋末年爆炸威力比较大的火器向“霹雳炮”、“震天雷”也出现了。这类火器主要是用于攻坚或守城。公元1126年,李纲守开封时,就是用霹雳炮击退金兵的围攻。金与北宋的战争使火炮进一步得到改进,震天雷是一种铁火器,是铁壳类的爆炸性兵器。元军攻打金的南京(今河南开封)时金兵守城时就用了这种武器。金史对震天雷有这样的描述:“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并无迹,甲铁皆透”。这样的描述可能有一点夸张,但是这是对火药威力的一个真实写照。火器的发展有赖于火药的研究和生产。武经总要中记录了三个火药配方。唐代火药含硫、硝的含量相同,是1比1,宋代为1比2,甚至接近1比3。已与后世黑火药中硝占四分之三的配方相近。火药中加入少量辅助性配料,是为了达到易燃、易爆、放毒和制造烟幕等效果。火药是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发展的。1044年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一书中介绍了三种火药配方,以不同的辅料,达到易燃、易爆、放毒和制造烟幕的不同目的。宋代由于战争不断,对火器的需求日益增加,宋神宗时设置了军器监,统管全国的军器制造。军器监雇佣工人四万多人,监下分十大作坊,生产火药和火药武器各为一个作坊,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史书上记载了当时的生产规模:“同日出弩火药箭七千支,弓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万支”。这些都促进了火药和火药兵器的发展。南宋时出现了管状火器,公元1132年陈规发明了火枪。火枪是由长竹竿作成,先把火药装在竹竿内,作战时点燃火药喷向敌军。陈规守安德时就用了“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公元1259年,寿春地区有人制成了突火枪,突火枪是用粗竹筒作的,这种管状火器与火枪不同的是,火枪只能喷射火焰烧人,而突火枪内装有“子巢”,火药点燃后产生强大的气体压力,把“子巢”射出去。“子巢”就是原始的子弹。突火枪开创了管状火器发射弹丸的先声。现代枪炮就是由管状火器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管状火器的发明是武器史上的又一大飞跃。突火枪又被称为突火筒,可能它是由竹筒制造的而得此名。永乐大典所引的行军须知一书中提到,在宋代守城时曾用过火筒,用以杀伤登上城头的敌人。到了元明之际,这种用竹筒制造的原始管状火器改用铜或铁,铸成大炮,称为“火铳”。1332年的铜火铳,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管状火器实物。明代明代在作战火器方面,发明了多种“多发火箭”,如同时发射10支箭的“火弩流星箭”;发射32支箭的“一窝蜂”;最多可发射100支箭的“百虎齐奔箭”等。明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与建文帝战于白沟河,就曾使用了“一窝蜂”。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发齐射火箭,堪称是现代多管火箭炮的鼻祖。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当时水战中使用的一种叫“火龙出水”的火器。据“武备志”记载,这种火器可以在距离水面三、四尺高处飞行,远达两三里。这种火箭用竹木制成,在龙形的外壳上缚四支大“起火”,腹内藏数支小火箭,大“起火”点燃后推动箭体飞行,“如火龙出于水面。”火药燃尽后点燃腹内小火箭,从龙口射出。击中目标将使敌方“人船俱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级火箭。另外,该书还记载了“神火飞鸦”等具有一定爆炸和燃烧性能的雏形飞弹。“神火飞鸦”用细竹篾绵纸扎糊成乌鸦形,内装火药,由四支火箭推进,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药筒并联火箭,它与今天的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工作原理很相近。火箭的发展,使人产生了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的愿望。根据史书的记载14世纪末,明朝的一位勇敢者万户坐在装有47个当时最大的火箭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个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行的梦想。尽管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万户被誉为利用火箭飞行的第一人。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个环行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1332年的铜火铳,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管状火器实物。火药的世界传播 早在八、九世纪时,和医药、炼丹术的知识一起,硝也由中国传到阿拉伯。当时的阿拉伯人称它为“中国雪”,而波斯人称它为“中国盐”。他们仅知道用硝来治病、冶金和做玻璃。 和造纸法的传播途径一样,火药的制造方法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又从阿拉伯传到了欧洲各国。 到了十三世纪,蒙古和中亚的阿拉伯等国交战,曾经使用了很多武器。作战中,火器及其制造方法也传到了这些国家。据阿拉伯兵书记载,蒙古兵用过一种武器“铁瓶”,说这就是“震天雷”或“铁火炮”一类东西。阿拉伯的兵书另有记载,那时有两种火器传过去:一种叫“契丹火枪”,是和敌人在近距离内交手时用的;一种叫“契丹火箭”,为远射用,当时,西方人常常把中国称为“契丹”。契丹是我国北部一个民族,曾经很强大,因此有些西方人就以契丹来称中国。“契丹火枪”和“契丹火箭”,就是我国发明的火枪和火箭。 在中古时期,有些欧洲人努力翻译阿拉伯文书籍,从这些书籍里,欧洲人学到了关于火药的知识。希腊人通过翻译阿拉伯人的书籍才知道火药。火药武器则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的。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队使用了火药兵器。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军队在与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缴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药武器,从而掌握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阿拉伯人与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战争中阿拉伯人使用了火药兵器,例如阿拉伯人进攻西班牙的八沙城时就使用过火药兵器。在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