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民俗学》PPT课件.ppt_第1页
《民俗与民俗学》PPT课件.ppt_第2页
《民俗与民俗学》PPT课件.ppt_第3页
《民俗与民俗学》PPT课件.ppt_第4页
《民俗与民俗学》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民俗与民俗学,学习目标: 1理解民俗的含义 2掌握民俗的本体特征 3理解民俗的基本功能 4了解民俗学的研究概况 教学重点: 1民俗的含义 2民俗的本体特征,参考书: 1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日)关敬吾,王汝蓝译民俗学,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一、民俗的含义,作为一个名词的“民俗”,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史记孙叔敖:“楚民俗,好痹车”;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此外,还有“风俗”、“习俗”、“民风”、“风情”等等。 作为一门学科术语的“民俗”,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一个新词。 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俗”? 讨论:什么是民俗?,(一)英美等国学者研究中的民俗之俗,1汤姆斯:古俗 民俗包括“旧时的行为举止、风俗、仪式庆典、迷信、叙事歌、谚语等”,再加上传说、节庆、神话故事。“民俗”是对“大众古俗”的别称。 2人类学派民俗学者:遗留物 泰勒把民俗界定为原始文化的遗留物,班尼女士的民俗学手册,书中第一页就写道,民俗这个总术语包括“传统的信仰、风俗、故事、歌曲和俗语”,它们都是所谓的文化遗留物。,3美国人类学家:口头文学 威廉巴斯寇姆,他有一句名言“所有民俗都是口头传播的,但并非所有口头传播的都是民俗”这就把民俗界定在了语言艺术范围内了,也就是口头文学艺术。在他的影响下,美国民俗学研究保持了口头文学的传统,出现了关于口头文学的理论。,4多尔逊:传统民间文化 “相对于教会、政府、大学、专家、集团、专家艺术和科学等的高水平的,可见的,组织化的文化而言的”,其表现模式存在于“民间宗教、民间医药、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和民间哲学中,不过非官方文化像官方文化一样充分反映它那个时代的精神,因为两者都立足于同一个历史时期。”因此,可以将多尔逊的观点表述为:民俗是口头的、传统的和非官方的民间文化。,5邓迪斯:民俗传统 将民俗从有限的传统文化转向文化传统这一整体。他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因为某种理由而结成的群体得有一些它确认为属于自己的传统。群体的一个成员或许并不认识其他所有成员,但他很可能懂得群体传统的基本内容,懂得使群体得以有一种群体认同感的传统因素。”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邓迪斯的这个传统是一种共时的传统,群体正在享用的传统。,6钟敬文:生活文化 1982年,他在民俗学及其作用一文中说,“民俗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一门人文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是“集体的、类型的、继承的和传布的”。 7高丙中:“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 这里有两个限定条件:一是这种生活文化是模式化的;二是这种生活文化是特定群体共同遵循的,即普遍的。,高丙中:文化传承,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民俗研究,2010年第1期。 民俗:日常、传承、模式、生活文化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模式性生活文化。,二、民俗的本体特征,钟敬文:集体性、传承和扩布性、稳定和变异性、类型性、规范和服务性; 张紫晨:民族性、阶级性、实用性、地区性等; 刘铁梁:群体性、地域性、整体性和互释性。 讨论:以上概括的民俗特征是否妥当? 从民俗形成的主体、过程、规律、结构等内在性质上如何概括?,(一)民俗是一种特定群体的创造和传承。,民俗主体在民俗中的体现。民俗,人们总不管它是怎么来的,它的时间性是不确定的,它发生和传承的主体也是匿名性的,因为任何群体在任何时间可能都有自己的民俗,但是,具体到某一种民俗事项,它总是特定群体的创造和传承 。所以研究民俗也应该在群体语境中分析。 例:江湖黑话,不同行业群体都有自己的内部语言。旧时东三省的土匪成套的黑话,如见面问贵姓称“报报蔓”,答姓王为“虎头蔓”,姓刘为“顺水蔓”;入伙为“挂柱”,退伙为“拔香头子”,抓人质称“绑票”,等等。,(二)民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规矩。,民俗自身形成过程在民俗活动中的体现。民俗不是按照某种法定程序制定出来的成文的规则制度。它是特定群体的一种约定俗成,很多地方都称本地的风俗为规矩,规矩就是本地人一种不成文的风俗习惯。正因为如此,规矩不像制度规则,它可以随时随地根据情况的变化而改变,旧规矩退,新规矩出。,(三)民俗是一种模式化的行为习惯。,这是民俗自身规律性的体现。民俗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就体现为民俗的模式化。民俗的模式化表现在民俗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上。 民俗形态动作的行为模式化,如北京的花会,高跷、五虎棍、火叉等都有自己的表演形式和舞蹈动作。民俗的模式化还表现具有相对稳定的套路格式。比如婚俗,都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之说。民俗还具有质的规范性。也就是说民俗具有特定的意蕴,存在一种共识。比如中秋节吃月饼,象征团圆。,(四)民俗是一种生活和文化的结合体。,民俗是民众的日常生活文化。从一个角度看它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民俗的这种生活和文化的一体性是民俗内在结构属性。民俗正是以它内涵的文化意识和外表的生活方式,在历时和共时的民众日常生活中传承的。民俗不仅作为一种文化意识承袭流传,而且也以模式化的生活习惯和方式陈陈相因。与一般的文化形态和一般的生活现象相比,民俗事项具有明显的文化意识和生活特征相交融的二重性。,民俗生活和文化的一体性的特点,揭示了民俗本体特征的另一层面,它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中介。 1893年,恩格斯针对梅林论历史唯物主义一文,复信里面说:“被忽略的还有一点,这一点在马克思和我的著作通常也强调的不够,在这方面我们两人都有同样的过错。这就是说,我们最初是把重点放在以作为基础的经济事实探索出的政治观念、法权观念和其他思想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所制约的行动,而当时是应该这样做的。但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为了内容而忽略了形式方面,即这些观念是由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产生的”。,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中,认为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一系列的中间环节,这一系列的中间环节“一部分由经济直接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人的心理”,他对于这种社会中人的心理理解是广泛的,但是与心理学对心理的理解是有所区别的,大抵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风俗、习惯、观念、情趣等一系列低层次意识形态的总和,还没有被思想家抽象、提炼成为各种思想体系。 民俗的中介地位,从文化意识形态的结构看,它是各种文化意识形态的基础层,是整个文化意识形态的基石。民俗上沿,处于文化意识的最底层,下沿,处于经济基础的最高层,以纽带的形式,位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中间。,三、民俗的社会功能,法国学者萨姆纳 :“我们认识到,民俗是一个具有各种不同程度的重要性的习惯组成的巨大集合,覆盖了所有生活利益,构成了对年轻后生一整套教育材料,体现着一套生活策略,塑造着人的性格,包含着一种还很含蓄、还未被系统整理的世界观,并受到鬼灵崇拜的强化,以至不可改变,民俗总是靠那种强迫性和制约性的力量支配着社会成员。” 人们在民俗中生活正如鱼儿生活在水里一样。需要功能 民俗的社会功能是指它在社会生活与文化系统中的位置,与其他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所发挥的客观效用。民俗具有教化、规范、维系和调节等社会功能。,(一)教化: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教育和模塑。 本尼迪克特: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就是他的不可能性。 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葬礼,(二)规范:对个体成员的行为方式的约束。,恩格斯:“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 民俗是一种习惯法,日常生活中一种无形的深层约束力量。同时这段话也说明:民俗是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分配、交换行为和作为上层建筑的各种文化意识形态(此处指法律)的中介特征。 婚俗: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之说。,(三)维系: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民俗维系地方社会的稳定;维系群体或民族的文化心理。 海外华人的春节庆祝活动:,(四)调节: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调剂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心理。,四、民俗学是什么?,学科比较的角度: 资料学:提供五花八门的奇风异俗资料。 综合性的基础学科:民俗是作为上层建筑的各种思想体系的雏形,各种学科都可以在民俗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教材中也讲到民俗学与诸学科之间的关系。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是这些学科研究对象雏形的综合,同时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这些学科研究对象的雏形,正说明民俗学的研究是一种综合性的基础研究。,研究对象及其属性的角度: 民俗学: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