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第2单元第5课《孔乙己》ppt课件_第1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第2单元第5课《孔乙己》ppt课件_第2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第2单元第5课《孔乙己》ppt课件_第3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第2单元第5课《孔乙己》ppt课件_第4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第2单元第5课《孔乙己》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乙己 鲁迅,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27年至1935年期间,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大量杂文。鲁迅杂文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鲁迅先生一生著译近一千万字。有鲁迅全集行世。,背景简介:,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关系和学校教育。,整体感知,听读课文,要求:1、注意生字词的音形义; 2、划分文章的情节结构。,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阔绰,舀出,羼水,荐头,蘸酒,打折了腿,间或,附和,颓唐,(chu),( yo ),(chn),( jin ),(zhn),( sh ),( jin ),( h ),( tu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思考: 小说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咸亨酒店)展现人物一生的悲惨遭遇的?,第一部分(13节):作者通过对“我”的描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及性格命运的展开做好了铺垫),第二部分(412节):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主体部分),(序幕),第二层(912节)写孔乙己断腿后到酒店喝酒,仍遭到取笑。,第三部分(13节)写孔乙己的悲惨结局。,(1) 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2) 酒客讥笑孔乙己没有进学;,(3) 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4) 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吃。,(高潮),(结局),第一层(48节)写孔乙己一生的四个片断。,(开端、发展),分工合作 解读人物:,方法: 四人一组,分组细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填表说明: 社会关系是指小说中与孔乙己发生联系的人物。(注明关系) 生活经历是指小说中孔乙己做过的一些事,表达准确清楚,可根据课文中语言,也可以自己概括。 注意将课文中有关孔乙己的信息都要罗列显示出来。,姓孔名不详,鲁镇,五十多岁,晚清,半个秀才 没捞到,身材高大被打 致残,写得一笔好字、会茴字的四种写法,无,无,小伙计短暂的“师生”关系 (可惜“学生”不认“老师”),掌 柜买卖关系,短衣帮同为“站着喝酒”的“酒友” 关系,丁举人同为读书人的关系,偷与 被偷,被打与打的关系, “摔下来”了 的可怜虫与“爬上去”了的胜利者之间 的关系。,咸亨酒店所有的人嘲笑与被嘲笑的关系,邻居小孩同分吃茴香豆的关系,读过书,终于但没有进学,替人家钞钞书,连人和书籍纸张笔 砚一齐失踪(顺手牵羊),偶然做些窃书的事,被吊打,常去咸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分茴香豆给孩子吃,教小伙计识字,因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丁举人打断了腿。,用手走来喝酒,(笑声中出场,笑声中退场,用手走着退场),一事无成,不拖欠酒钱,有善良而且热心,好喝懒做、偷东西、迂腐、死要面子,孔乙己是个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 而又有诚实善良一面的读书人。,深入思考 质疑问难: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反映其思想意识与经济地位的矛盾,揭示了孔乙己特殊的社会地位。“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成了他特殊社会地位的最鲜明的标志。“唯一”说明只有他一个人如此,身份特殊。,2.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批判了当时冷漠甚至冷酷的世态人情,与孔乙己的痛苦构成对比。小说以笑写悲,倍增其哀,反而增强了悲剧效果。,3.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必须穿上棉袄了。,本句用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阴冷的气氛,写“我”靠着火,也须穿棉袄了,也是要与后面孔乙己的描写形成对比,说明孔乙己已濒临绝境。,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并不矛盾,“大约”是“我”到现在一直没有见到孔乙己,也没有关于他的确凿消息,所以用“大约”表示猜测;可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在那样一个冷酷的社会,他必死无疑,所以用“的确”。作者这样写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有无穷的悲剧意味。 课后题三4,1.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作者描写社会环境的有三处: 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 从“我”的职务的变换,可以窥探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的炎凉.,深度思考 探究主题,2.提问:前段的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 .,3.“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掌柜只在结帐的时候提起孔乙己,他关心的是自己的收入,人们根本不去过问孔乙己的死活,孔乙己在他们心目中是无足轻重的,反映社会的冷漠,世态炎凉。,设计这样的情节尖锐的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科举制度造成了两种读书人不同的命运,少数爬上去的,成为残酷的压迫者,多数爬不上去的,成为悲惨的牺牲品。读书人为追求功名而苦读经书,不过是拿经书作为敲门砖,一旦爬上去,就根本不讲仁义道德,就是残酷的统治者。同时,说明封建科举制度塑造的无非两类人:孔乙己一样的废人;丁举人一样的恶人.从而更深入的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本质.,4.正是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 境,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有什么用意?,5.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一个小伙计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1)“我”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2)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 (3)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世态炎凉。使作品更增加了悲剧的意味。,主题思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倍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也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归纳(课后题四),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不能“进学”的读书人成为任人践踏的牺牲品。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常以嘲笑更不幸的人取乐。 3、丁举人等封建统治者的狠毒冷酷,摧残了孔乙己的肉体,将他推上了绝路。,4、自身原因:热衷功名、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只想通过科举向上爬,即使沦落到形同乞丐的地步,也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他轻视劳动,好喝懒做,因偷窃而被打折了腿,仍麻木不仁,到死也未能醒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者的态度,思考:,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给我们什么启示?,忌懒惰、要勤奋 忌不争、要上进 忌虚荣、要务实,以“笑”衬“悲”的艺术写法,封建秩序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在这样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活力、热情、同情心都被扼杀,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 以“笑”衬“悲”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写哀更令人悲哀,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让我们在“笑”声中体味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体味到了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冷酷,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小结: 1.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戕害. 2.时代的落伍者的批判. 3.冷漠无情的社会关系.,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拓展延伸,死了。理由:1、没有进学,不会营生,打断 了腿,没有生活自理能力。2、社会是冷酷的, 没有人同情他。3、以他的品行应在一年内还 清欠债,但他始终没有来。,课后题,1.小说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答:四次。4、6、8、11自然段。实际上是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人很开心,可见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民众的活力,热情和同情心都被扼杀了,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酷。以笑衬悲,突出了浓浓的悲剧性。揭示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突出了孔乙己地位的低下。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这样作品的反封建意义就加深了。,2.细读课文,探究下面问题。 (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绰号来历,外貌,面对众人嘲笑时的动作,语言,神态是正面描写; 第五、十自然段,由别人之口交代孔乙己的经历为侧面描写。 孔乙己:既贫困潦倒,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子,既善良又无能,既可怜又可气,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体会一下这种写作角度与直接用第三人称描写的不同效果。 答:作者用一个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让人体会到连一个小孩子都这样冷酷,可见当时世态的炎凉,比第三人称更加真实,亲切。,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也可以另圈点几个精彩的句子进行分析,体味) (1)(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一处用“排”,一处用“摸”,意味有什么不同?) 答:“排”表现出他摆阔气的心理,而“摸” 既点明孔乙己贫困潦倒,钱少得可怜,也描绘孔乙己拿钱困难的状态。这些变化写出了孔乙己每况愈下,身残气微,已到了死亡的边缘,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她的精神,还摧残了他的肉体。,(2)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么。一些不懂了. (“捞”字显示了问话人怎样的口吻?“笼”字又揭示了孔乙己怎样的心态?) 答:“捞”显示了问话人嘲弄的口吻。“笼”击中了他内心的深重要害,痛苦之至。 (3)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含义:说明孔乙己可有可无,可笑可怜,无足轻重,显示他的寂寞与悲哀,也反映了人们的薄、麻木,对别人毫不关心、同情。 作用:承上启下,预示着孔乙己的悲惨结局。,知识拾零:,1.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始于隋唐,到了明、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明朝以后主要是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很大.,图为古代科举考试场所 南京江南贡院,2.咸亨酒店 咸亨酒店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