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2015年4月第1周讲课讲诉.ppt_第1页
感染科2015年4月第1周讲课讲诉.ppt_第2页
感染科2015年4月第1周讲课讲诉.ppt_第3页
感染科2015年4月第1周讲课讲诉.ppt_第4页
感染科2015年4月第1周讲课讲诉.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课,导课,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的诊治知识体会,infections abortion,Undulant fever,The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Guopingchang,教学目的(aim),1、了解慢性丙肝、流行病学及基因分型; 2、熟悉丙肝的临床表现; 3、掌握丙型肝炎的治疗及预防知识。,导读(丙肝概述),丙型肝炎防治, 任重道远! Shouldering heavy responsibilities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epafitis C Guopingchang 丙肝是“沉默杀手“ 为什么说丙肝是“沉默杀手“,有专家指出,80的丙肝患者会在67周内转化为慢性丙肝,持续损害患者的肝脏,部分人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甚至是肝癌,所以早发现、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被称为“沉默杀手”的丙肝,由于症状隐匿,大部分急性肝炎患者都不知道自己患上厂丙肝。专家指出,丙肝病毒可潜伏20年且目前无疫苗可预防,严重者可恶化为肝硬化(cirrhosis)和肝癌(hepatic cancer)。丙肝之所以在医学界引起高度重视,主要是因为它对人体的危害性不亚于乙肝。,导读(丙肝概述),近年来在我国的报告丙肝发病正日益增高,并且卫生部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统计显示,我国丙型肝炎新发患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可是,令人担心的是,在我国,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起的丙型肝炎认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丙肝的检测率低下,很少的被调查对象进行过丙肝抗体检测。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对丙肝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有正确认识的人仅有1,再加上感染丙肝病毒后症状隐匿,所以大多数人容易把乙肝与丙肝混淆,高达80的被调查者误认为“接种疫苗”能够预防丙肝,有41的被调查者甚至不知道还有丙肝。专家指出,丙肝的治疗目标是清除病毒,从而达到治愈。丙肝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但关键要早发现。按照目前国际上丙肝治疗的金标准:长效干扰素+病毒唑,使用足够剂量治疗1年以上,丙肝的治愈率能达到70。但在目前丙肝门诊发现的病例中,有的患者已经到了肝硬化、肝腹水,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治疗了,因为晚期肝硬化、腹水的患者是不能使用干扰素的。所以及早发现丙肝非常重要。鉴于此种情况,专家指出,保护易感人群,提高丙肝认知是防控的第一步。 吴洁,杨晓丽著,肝病家庭护理自我保健 家庭实用版,中原农民出版社2010.03,第332页,目录,一、了解及认识丙肝 二、丙肝的流行病学 三、丙肝的临床表现 四、丙肝的诊断 五、慢性丙肝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六、丙肝的疗效评价、出院标准、预后及预防措施,内容概况(目录),一、了解及认识丙肝,Hepatitis C virus (HCV) infection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worldwide 1. The long-term impact of HCV infection is highly variable, ranging from minimal histological changes to extensive fibrosis and cirrhosis with or withou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The number of chronically infected persons worldwide is estimated to be about 160 million, but most are unaware of their infec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xtended criteria for screening for HCV, such as targeting birth cohorts, is a subject of major debate among different stakeholders. Clinical care for patients with HCV-related liver disease has advanced considerably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thanks to an enh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physiology of the disease, and because of developments in diagnostic procedures and improvements in therapy and prevention. 丙肝病毒(HCV)感染是全球慢性肝病(蔓延)的主要病因,丙肝病毒(HCV)感染对(人体的)的长期影响是不一样的,可从最轻微的组织学改变发展到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或不发展为肝癌),据估计,丙肝慢性感染人数约为160000000,但绝大多数患者都未意识到自己感染了该病。对丙肝筛查的实施,如不同人群的队列研究,将是一项惠及患者的浩瀚项目。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随着丙肝治疗水平的提高,该病病理生理的知识不断的揭示,必将对丙肝的诊治流程、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的改进有深远的意义。 EASL Recommendations on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 2014,隐匿杀手首次现形,1989年,由Michael Houghton领导的研究组首次克隆、鉴定丙肝病毒基因序列,衣壳,RNA基因组,病毒颗粒 (核心)蛋白,丙肝病毒模式图,Choo QL, et al. Science. 1989; 244(4902): 359-62.,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 HCV),黄病毒科 丙型肝炎病毒属, 球形有包膜的RNA病毒,直径50nm 病毒基因为单股正链RNA,链全长约10Kb,HCV的复制周期,HCV的复制周期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进入宿主细胞;HCV基因翻译,多肽链合成;HCV-RNA的复制;病毒颗粒装配和释放。,模式图,一、认识和了解丙肝的现状,美 国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预 测 全 美 约 有 320 万慢性 HCV 感染者,全球有 1.7 亿2 亿 HCV 感染者。 Ghany MG, Nelson DR, Strader DB, et al. An update on treatment of genotype 1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2011 practice guideline b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J. Hepatology, 2011, 54(4):1433-1444.,我国报告丙肝病例数,丙肝病毒感染全球流行概况,WHO. Wkly Epidemiol Rec. 2000;75:18-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疫情通报,2014年11月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中国丙肝防控形势非常严峻!,既往HCV感染者形成庞大的病毒库,是HCV传播的基础 既往HCV感染者群体庞大,不可能发生自发的病毒清除 既往HCV感染者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病情进一步进展,并逐渐出现更多的终末期肝病患者,认知丙肝以下重要的事实:,1、HCV主要通过血液途径传播; 2、全球约有1.7亿人口,及全世界人口3%左右的人感染了HCV,每年约有300万-400万新发病例; 3、本病常伴有自身免疫疾病; 4、成人急性丙型肝炎慢性化频率高达80%,而儿童HCV感染自发性HCV清除率较高,接近50%; 5、疾病进展缓慢,部分病人可转化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 6、标准治疗方案为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IFN-+RBV),ALT正常亦应治疗; 7、丙型肝炎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加以预防。,二、丙肝的流行病学,1、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的意义重大。 2、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由于体液中HCV含量较少,且为RNA病毒,外界抵抗力低,其传播较乙肝局限,主要通过肠道外途径传播。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它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1)、血液途径传播:经输血和血液制品传播;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2)、性传播 (3)、母婴传播:HCV-RNA阳性的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一般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载量高,则传播的危险性可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加至20%,HCV病毒载量可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4)、生活密切接触传播:散发的HCV感染者中约40%无明确的输血及血液制品注射史,称为社区获得性,其中大部分有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5)、其他途径:15-30%的散发性丙肝,其传播途径不明。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抗HCV不是保护性抗体。 金荣华等,感染性疾病科诊疗常规系列内科诊疗常规,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5:87-88,丙肝的基因分型,4、基因分型 根据核苷酸序列同源程度,将HCV分为若干个基因型和亚型(目前有6个基因型,50多种亚基因型)。 基因型分布具有明显地域性:中国大陆南方以1b型为主,北方以2a型为主,6a仅发现于香港。 肝硬化及肝癌患者HCV-1b型明显高于慢性肝炎。HCV-1b型复发丙型肝炎其肝病较其他基因型为重。 HCV基因型1a、2a合并HBV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大部分(74%)急性肝炎患者为基因型1a;基因型4感染易引起失代偿性肝脏并发症;基因型3a感染与肝脏脂肪变的关系较为密切。 同样的治疗进程,基因型2、3感染患者对干扰素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是基因型1感染患者的2-3倍 ,与基因型1感染患者相比,低剂量的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对感染基因型2、3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较好。,每年比率,Di Bisceglie, Hepatology, 2000,WM-1086,丙型肝炎的自然病史,我国丙肝流行病学特点(“三高” “三低”), 感染HCV 后发展成慢性丙型肝炎的比例较高。 经血传播比例较高,特别是一些高危人群。 慢性丙型肝炎的症状比较隐匿,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所以漏诊率较高,三、丙肝的临床表现,(一)、临床表现:潜伏期为两周至6个月,平均40天。 1、急性丙型肝炎 1)、成人急性丙型肝炎病情相对较轻,多数表现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LT升高为主,可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全身无力、右季肋区疼痛等表现,少数伴有低热,轻度肝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出现黄疸,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2)、单纯丙肝病毒感染极少数引起肝功能衰竭。在自然状态下仅有不足50%的患者能够自发清除HCV达到痊愈,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的概率约为50-85%,儿童急性感染HCV后,50%可自发清除HCV。,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2、慢性丙型肝炎:症状较轻,表现为肝炎常见症状,如容易疲劳,食欲欠佳,腹胀等,也可无任何自觉症状,化验ALT反复异常,HCV-RNA持续阳性。有1/3的慢性HCV感染者肝功能一直正常,抗HCV和HCV-RNA持续阳性,肝活检可见慢性肝炎表现,甚至肝硬化,根据病情分为轻、中、重度。 3、肝硬化:感染HCV20-30年有10%-20%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1%-5%的患者会发生肝癌导致死亡,肝硬化一旦失代偿,如腹水、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其生存率急剧下降。 (二)、并发症:慢性丙型肝炎可并发某些肝外表现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性结膜炎、扁平苔藓、肾小球肾、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可能是机体异常免疫反应所致,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时,可以出现各种并发症:腹水腹腔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衰竭等表现。,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三)、实验室检查 1、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能,PTA、AFP、血常规等。血清HCV-Ag含量很低,检出率不高,抗HCV-IgM发病后即可检查出,一般持续1-3个月,抗HCV-IgM持续阳性,则病毒复制,易转化为慢性。 1)、肝功能检查: ALT:为目前临床反映肝细胞炎症活动的最敏感指标。 AST:心肌含量最高,其次为肝、骨骼肌、肾、胰。在肝脏中80%存在肝细胞线粒体中,20%存在于细胞质。肝病时AST升高提示病情慢性化,通常与其严重程度相关。 胆红素:反映肝脏细胞损伤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直接胆红素在总胆红素中的比例可反映淤胆的程度。CB/STB70%提示梗阻或胆汁淤积。,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辅助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及PTA:PT是反映肝脏凝血因子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PTA是PT测定值的常见表示方法,对判断疾病的进展及预后有较大的价值。近期内PTA进行性降至40%以下,为肝衰竭的重要诊断标准之一,20%者提示预后不良,亦采用国际标准化比值来表示此项指标者,INR值升高与PTA值下降意义相同。 抗-HCV检测:高危人群筛查及HCV感染者筛查,不作疗效评估。 HCV-RNA定量:阳性可诊断。病毒载量可评估抗病毒疗效。 基因分型:可助于判定治疗难易及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 2、影像学检查:B超能够反映肝脏表面变化,脏器大小,血流变化,有助于鉴别梗阻性黄疸、脂肪肝等病变。,慢性丙型肝炎的病理检查,慢性丙型肝炎的病理检查:病理诊断主要按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G)和分期(S): 病理诊断与临床分型的关系:轻度慢性肝炎时,G1-2,S0-2,中度慢性肝炎时,G3,S1-3,重度慢性肝炎时,G4,S2-4。,四、丙肝的诊断,1、诊断标准: (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满足以下3条或者后两条者即可诊断。 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及明确的HCV暴露史。输血后急性丙肝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急性丙肝的潜伏期尚待明确。 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及右季肋区疼痛等,少数伴有低热,轻度的肝脏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脏肿大,少数患者出现黄疸,部分患者无明显的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甚至正常,HCV-RNA阳性。 (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仍不能被清除,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病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特点。或者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病变程度的判定:病变程度判断可参考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5年版)中关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分期的诊断标准。 慢性丙型肝炎的肝外表现:肝外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性结膜角膜炎、肾小球肾炎等。 肝硬化与HCC:肝硬化是慢性HCV感染导致的不良结局,在此基础上易发生HCC。 2、器官的功能评价: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G1-4)、纤维化程度分期(S1-4)详见前述。肝硬化Child-Pugh分级详见后述: 注意肝病严重程度评估时: 肝活检-黄金标准 ALT水平-不能反映肝病的严重程度 血清HCV-RNA水平-不能评价肝病的严重程度 HCV基因型-HCV-1b型与严重肝病之间无关系,Child-Pugh分级,五、慢性丙肝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1、鉴别诊断:依靠HCV病原学检查可以鉴别。 2、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急性期进行隔离,症状重及有黄疸者应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清淡易消化,适当的补充维生素,应忌饮酒及避免应用肝损伤的药物。 对症治疗:保肝治疗恢复肝功能。 病因治疗:采用抗病毒治疗,只要血清HCVRNA阳性就需要抗病毒治疗。 1)急性丙型肝炎:INF治疗能够显著的降低急性丙肝的慢性化率,因此,如检测到HCV-RNA阳性,即应该开始抗病毒治疗,目前对急性丙肝治疗尚无统一的方案,建议参照慢性丙肝治疗方法及疗程。 2)、慢性丙肝:初治CHC患者治疗应进行HCVRNA基因分型和血清中HCVRNA定量检测,以决定抗病毒治疗的剂量及疗程。,慢性丙肝的标准化治疗方案,a、慢性丙肝的标准化治疗方案:,不能耐受利巴韦林的慢乙肝治疗,b、不能耐受利巴韦林的慢乙肝治疗 可以单独使用IFN或者PEG-INF.但是疗效优于单用干扰素治疗,PEG-INF优于普通干扰素。 c、抗病毒治疗的疗效预测因素与方案的调整:患者治疗过程中RVR( rapid virological response ,快速病毒学应答,治疗4周,患者HCV-RNA载量低于检测的下限)对于SVR(Sustained Viral Response,持续病毒应答,治疗借宿时获得病毒学应答,停药随访24周仍维持HCV-RNA载量低于检测的下限)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且其预测意义不受患者HCV基因分型影响。EVR(early virologic response,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12周患者HCV-RNA载量低于检测的下限或者下降2lgIU/ml)的预测价值在于其阴性预测价值高,即未达到EVR患者即使治疗至48周也仅有极小概率获得SVR。有研究表明,未达到EVR的基因型1型患者仅有3%能达到SVR。因此,基因1型患者,如果治疗12周,HCV-RNA下降2lgIU/ml,应与患者充分沟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调整治疗或终止治疗。,不能耐受利巴韦林的慢乙肝治疗,d、对于治疗后复发或者无应答的患者治疗: 对于复发患者治疗: 单用普通干扰素、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后复发者: 、对于初次单用普通INF或者普通INF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可采用PEG- INF联合利巴韦林再次治疗。 、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利巴韦林治疗,初次单用普通干扰素其SVR较低,可换用PEG- INF治疗也可提高SVR。 、延长疗程可降低再治疗的复发率。 采用PEG- INF联合利巴韦林的标准治疗方案治疗后复发的患者 、延长疗程或者加大PEG- INF剂量可能会提高患者的SVR率。 、等待新的小分子化合物+ PEG- INF联合利巴韦林的三联疗法。 对于无应答者的治疗: 、标准化治疗无应答者:对于无应答的患者的再治疗,除了由于治疗依从性不够或者因严重不良反应不能耐受而导致治疗失败的患者,可以尝试相同方案重新治疗之外,其他患者不推荐用相同的方案重复的治疗。如果患者存在肥胖、胰岛素抵抗或者脂肪肝等影响疗效的因素,可选用PEG- INF+新的小分子化合物+利巴韦林三联疗法。 、普通INF治疗无应答患者:采用PEG-INF联合利巴韦林的标准化治疗方案。,不能耐受利巴韦林的慢乙肝治疗,、INF单药治疗无应答者:无论是单用普通INF还是PEG- INF,都可以采用标准的联合治疗方案重新开始治疗。 3)、丙型肝炎肝硬化: 、代偿期肝硬化(Child-Pugh A级)患者,尽管对治疗的耐受性和效果有所降低,但为使病情稳定、延缓或阻止肝衰竭和HCC等病发症的发生,建议在严密观察下给予个体化的抗病毒治疗,剂量从小到大逐渐增加。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多难以耐受INF治疗的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行肝脏移植手术治疗。 4)肝移植后丙肝复发:HCV相关的肝硬化或HCC患者经肝移植后,HCV感染复发率很高。INF治疗对此类患者有效果,但有促进对移植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可能。 5)特殊丙肝患者的治疗: 、儿童及老年人:有关儿童及老年人慢丙肝治疗,要根据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并发症及患者是否自愿等因素衡量是否决定抗病毒治疗。 、酗酒及吸毒患者:慢性酒精性中毒及吸毒可促进HCV的复制,加剧肝损伤,从而加速发展为肝硬化甚至HCC的进展。此外,该类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耐药性和SVR率均较低,所以治疗时必须戒酒及戒毒。,特殊人群的丙肝治疗,、合并HBV或者HIV感染者:a、对于HCV-RNA阳性/HBV-DNA阴性的患者,先给予HCV治疗。对于两种病毒均呈活动性复制者,建议首先予INF加利巴韦林清除HCV,对于治疗后HBV-DNA仍然持续阳性者再给予抗HBV治疗。b、合并HIV感染者,抗HCV治疗主要取决于患者的CD4+细胞计数和肝脏组织的纤维化分期。免疫功能正常,尚无即刻进行高活性抗反转录病病毒治疗指征者,应首先治疗HCV感染。CD4+2x108 /L,应该首先抗HIV治疗。 、慢性肾衰竭:对于慢性丙肝伴有肾衰竭且未接受透析者,不应抗病毒治疗,已接受透析且组织病理学上尚无肝硬化的患者(特别是准备行肾移植的患者),可单用INF治疗(注意在透析后给药),由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可发生严重溶血,一般不应用利巴韦林联合治疗。 4、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INF的主要不良反应: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发热、畏寒、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通常发生在注射2-4h,可在睡前注射IFN,或者服用解热镇痛药。一过性的外周血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如中性粒细胞绝对数0.75x109 /L和(或)血小板50x109 /L,应该降低INF剂量;1-2周后复查,如恢复,则逐渐增加至原剂量。如中性粒细胞绝对数0.5x109 /L和(或)血小板30x109 /L,则应停药。对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的患者,可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SF)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GSF)治疗。,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一些患者可出现自身抗体,仅少部分患者出现甲状腺疾病(甲减或甲亢)、糖尿病(DM)、血小板减少、银屑病、白斑、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等,应请相关科室会诊诊治,严重者应停药。精神异常:可表现为抑郁、妄想、重度焦虑等精神病症状,对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停用IFN,必要时会同神经精神科医师进一步诊治。其他少见不良反应:包括肾功能损害、心血管并发症、听力下降和间质性肺炎等,应停用干扰素治疗。 干扰素治疗的监测及随访:治疗前应行的检查:生化学指标,包括了AST、ALT、胆红素、白蛋白及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血糖及甲状腺功能;病毒学标志,包括了两对半及HCV-RNA的基线状态或水平;对于中老年以上的患者,应做心电图检查和测血压;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尿HCG检测应排除妊娠。治疗过程中应检查:开始治疗后的第一个月,应每1-2w检查血常规一次,以后每个月检查1次,连续3次,以后随病情改善每三个月1次。 干扰素的治疗禁忌症:包括妊娠、精神病史(严重抑郁)、未能控制的癫痫、未戒断的酗酒/吸毒者、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干扰素治疗的相对禁忌症包括:甲状腺疾病、视网膜病、银屑病、既往抑郁症史,未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压,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 1.0x109 /L 和(或)血小板计数50x109 /L,总胆红素51mol/L(特别是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者)。,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利巴韦林的主要不良反应: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溶血和致畸。 溶血性贫血:须定期监测,包扩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网织红细胞计数。在肾功能不全者可引起严重的溶血,应禁用利巴韦林,当HB降低至100g/L时应减量,HB降低至80g/L时应停药。致畸形: 男女患者在治疗期间及停药后6个月内均应采取避孕措施。 丙肝患者的监测及随访:1、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的随访及监测:治疗3个月时测定HCV-RNA,在治疗结束及结束后6个月也应检测HCV-RNA,其他监测项目和不良反应详见前述。 2、对于无治疗指征或存在禁忌症及不愿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的随访 a、肝脏活检:显示无或仅为轻微的损害者,肝病进展的可能性小,但仍应每24w进行一次体检并检测ALT。必要时可再次进行肝脏活检。 b、生化检查:对于ALT持续正常且未进行肝脏活检者,每24w进行1次一次体检并检测ALT。 C、肝硬化患者的随访:如已发展为肝硬化,应每3-6个月检测甲胎蛋白和腹部超声(必要时MRI),以便早期发现HCC。对于HCC高危患者(50岁,男性、酗酒、肝功能不全或已有AFP增高),更应加强随访。另外,对肝硬化患者还应该每1-2年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或者食管X线造影检查,以观察患者有无胃底食道静脉曲张。,丙肝的疗效评价、出院标准、预后及预防措施,肝脏功能好转,自觉症状消失。 预后: 急性丙肝干扰素抗病毒疗效好,90%的患者可获得完全应答而彻底痊愈。慢性丙肝病情相对较轻,经标准化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有机会清除病毒获得痊愈。部分患者感染20-30年后可出现肝硬化或者肝癌。 预防 1、控制传染源:急性患者应隔离治疗至病毒消失。现症患者不能从事食品加工、饮食服务、托幼服务等工作。对献血员进行严格管理,不合格者不得献血。,丙肝预防,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监管,加强血源制品的管理,每一位献血员和每一单元血液都要经过敏感方法的检测。 保护易感人群:目前丙肝尚未特异性免疫预防措施。,欧洲慢丙肝防治指南简介,Treatment of HCV genotype 1 infection Genotype 1, Option 1,Recommendation:Patients infected with HCV genotype 1 can be treated with a combination of weekly pegylated IFN-, daily weight-based ribavirin (1000 or 1200 mg in patients 75kg or 75 kg, respe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