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解剖与病症及正骨手法.ppt_第1页
颈椎解剖与病症及正骨手法.ppt_第2页
颈椎解剖与病症及正骨手法.ppt_第3页
颈椎解剖与病症及正骨手法.ppt_第4页
颈椎解剖与病症及正骨手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颈椎解剖与病症及对应正骨手法,认识颈椎,颈椎解剖,颈椎解剖,颈椎结构解剖,1、正常颈椎,由七个椎体,六个椎间盘和三十五个大小关节组成,除第一第二颈椎结构特殊外。 2、其余颈椎皆由:椎体、椎弓、突起(横突、上下关节突、和棘突)等结构组成。,颈椎的形态,1、正面观,颈椎呈1字形柱状体,侧面观,颈椎有前凸的生理曲度。 2、后关节面大约呈45度关节面,瓦状重叠。 3、颈椎每个后关节有2左右的旋转空间。7个椎体相加大概可以旋转15。 4、从解剖结构可看出,颈椎活动范围较大但稳定性较差,属易错位关节。,颈椎活动功能,1、颈椎主要有:前屈后伸(各35-45)、左右侧屈(45左右)、左右旋转(60-80)等动作功能。 2、枕寰关节的活动功能主要是点头动作,此动作有无障碍,作为枕寰关节是否正常的标志。 3、寰枢关节的活动功能:头部向侧方位旋转主要靠此关节完成,此关节患病时头部旋转功能几乎丧失。,寰椎,1、“ 寰椎”无椎体和棘突,由前后弓及左右侧块组成环状体。 2、前弓短,内面有关节面,与枢椎齿状凸面形成关节(侧齿关节)。 3、“齿状突”由连接侧块的“横韧带”固定于关节内。,寰椎,1、“寰椎”前弓、前方正中有结节,是两侧颈长肌的附着点。 2、后弓长,其后方正中有后结节向上突起,能防止头部过伸。是两侧头小直肌的附着点。 3、后弓上面两侧近侧块处有椎动脉沟。侧块上面有椭圆形的凹形关节面,与枕骨髁突形成枕寰关节。,寰椎,1 、“寰椎”下面两侧,各有平坦的关节面,朝下前方,与枢椎上关节面的关节突形成“寰枢关节”。 2、“侧块”两侧有横突比较长大,是寰椎旋转的支点。,枢椎,1、“枢椎”在椎体上端向上形成一突起,称“齿状突“。 2、此突入寰椎椎孔内,位于寰椎椎孔前部。,枢椎,1、齿状突,与侧块形成齿侧关节。 2、齿状突,与环椎的前弓一般有2mm的间距,活动时起枢纽作用 3、寰、枢的关节髁,构成寰枢关节,与齿侧关节共同协调活动。 4、枢椎棘突较大且长。,第七颈椎也称为隆椎,是颈椎最下面的一个,除了它伸向后方的棘突最长,其余结构和普通锥体一样,它隆突于皮下,随着颈部转动而转动,是临床上作为辨认椎骨序数的标志。,颈椎、关节、结构,1、椎体在前,椎弓在后,两者环绕共同形成椎孔,各椎孔相连形成椎管;管内容纳脊髓。 2、椎体上面周缘两侧偏后方,有脊状突起,称为钩突。钩突与上一椎体的下缘两侧斜坡对合形成钩椎关节。此关节能防止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 3、椎弓根上下缘的上下切迹相对形成-椎间孔。,颈椎、神经结构,1 、颈部脊神经根和相伴的血管从椎间孔通过 2、颈椎横突较短,中间部位有孔,名“横突孔” 3、除第七颈椎横突孔较小外,其余横突孔均有椎动脉通过。,颈椎、韧带结构,1、自第二颈椎向下,两个相邻椎体之间,由具有弹性的椎间盘连接,椎体与椎间盘的前后由前后纵韧带相连接。,2、椎弓之间则通过关节突关节、黄韧带、脊间韧带、脊上韧带、项韧带和横突间韧带相连接。 3、颈椎韧带成分多数是胶原纤维,承担颈椎大部分的张力负荷,除黄韧带外其余大部分韧带延伸性低,这也是颈椎稳定的重要因素。,颈椎、肌肉解剖,1、胸锁乳突肌:以内外二头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内侧段,二头会合斜向后上方,至于乳突。 2、作用:此肌一侧收缩时,使头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并上仰,两侧同时收缩时成屈颈势,由于它经过环枕关节轴之后,故可伸头仰面,用力吸气时此肌协助上提胸骨。,颈部肌肉解剖,颈部深层肌肉群有内、外两群; 外侧群有前、中、后三对斜角肌, 前斜角肌起于C3-6颈椎横突前结节,止于第一肋骨上面内侧。 中斜角肌起于C2-7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第一肋骨上面外侧。 后斜角肌起于C5-7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第二肋骨侧面。,斜角肌的作用,作用;在颈椎固定时可以上提肋骨,协助吸气,胸廓固定时,可以曲颈。一侧肌肉收缩可使颈侧屈。 在前、中斜角肌之间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颈椎肌肉解剖,颈椎前方“椎前肌”。有“颈长肌”和“头长肌” 等组成 1、颈长肌位于全部颈椎和上三个胸椎;头长肌起 于C3-6颈椎横突前结节,止于枕骨底部。 2、作用;均有屈头和曲颈的作用。 3、颈后部为项,项肌属于背肌的一部分,与颈项 部关系密切的浅层背肌有;(1)斜方肌、(2) 肩胛提肌、(3)菱形肌。,颈项肌肉解剖,1、斜方肌;起于枕骨结节外侧、项韧带和全部胸椎棘突,至于肩胛岗、肩峰和锁骨的肩峰部。135.8401.9959联系我们,领取相关视频教学课程 2、作用;全部肌肉收缩时;使肩胛骨靠近脊柱,上部肌肉收缩时提肩,下部肌肉收缩时肩下降。 神经支配;副神经外侧支C3-C4)。,颈椎肌肉解剖图,1、肩胛提肌:位于斜方肌深层、起自上4个颈椎的橫突,至于肩胛骨的内侧角。 2、作用:收缩时上提肩胛骨,并使肩胛骨旋转,肩胛骨固定时此肌收缩可使头后仰或仰向对侧 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c2c5)。,1、菱形肌:位于斜方肌的深层,起自c6、c7及T1-T4棘突,止于肩胛骨的脊柱缘。 作用:使肩胛骨靠近脊柱并稍上提。 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c4、c5),菱形肌,颈椎韧带和椎间盘的作用,1、韧带、肌肉起着保护颈椎,使椎体在正常生理范围内活动、和维持关节的平衡作用。 2、颈椎椎间盘的生理功能;连接上下相邻的椎体,减轻和缓冲外力对颈椎及头颅的震荡,保持椎体的稳定并参于颈椎活动。,颈椎活动功能,颈椎的活动: 前屈时,以下颈椎为主; 后伸时,以中间几个颈椎为主; 左右侧屈、旋转时,整个颈椎全部参与。,颈椎病,颈椎病,是指颈部骨组织及其周围软组织,由于各种损伤及退行性病变,造成椎体失稳、移位、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脊髓、血管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之为颈椎病,又称为颈椎综合症。,颈椎病的类型概述,颈椎病产生的症状,在临床表现是复杂的。病变部位、受压组织及压迫轻重的不同 ,其表现症状是完全不同的。根据临床症状大致分为;1、神经根型,2、颈型,3、椎动脉型,4、交感神经型,5、脊髓型,6、混合型。,1、颈型,“颈型”颈椎病很常见,属最早期的颈椎病,临床表现为颈部僵硬、胀痛、反复落枕、颈部阵发性酸胀等,多在长时间低头工作和感受风寒时发作,轻者几日后可自行缓解,严重的需要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治疗,1 、“颈型”颈椎病多为慢性、反复发作,和工作和生活习惯关系密切。 2、症状:肌肉紧张、僵硬、颈肩部疼痛、头痛、眼干涩。 3、病症的原因;肌肉劳损或后关节失衡(这造成局部血循环障碍) 4、治疗:这类型易治疗、疗效确切,关键在于患者需改变致病元凶。,2、神经根型颈椎病,因单侧或双侧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受压所致,其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 病理病因;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或创伤性关节炎,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以及相邻的三个关节(椎体间关节、钩椎关节及后方小关节)的松动与移位等均可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与压迫。,神经根型颈椎病,颈脊神经共有8对,并支配不同部位,因此当其受累时,视受累部位不同而症状的分布与差异较大。在临床上,以颈58脊神经根受累较多。,桡神经系由颈57和胸1脊神经所组成,在上臂位于肱骨干桡神经沟内,紧贴骨面走行。 正中神经由颈7和胸1脊神经参与构成。 尺神经由颈7、8和胸1脊神经参与组成。,神经根型颈椎病,如c5-c6椎间盘突出,c6神经根部受压,出现拇指麻木,桡骨膜反射和肱二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 c6-c7间盘会压迫c7神经,中指麻木肱三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 c7-t1间盘会压迫c8神经小指和前臂尺侧麻木。,神经根型颈椎病,3、椎动脉型,两侧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发出,从第六颈椎横突孔内,向上经寰枕关节处进入大脑。 椎体移位椎动脉扭曲、受压均造成脑部供血不足,出现头痛、耳鸣、眩晕、视力减退、猝倒、记忆力差、失眠、近视(小儿假性近视)。,4、交感神经型,交感神经受刺激临床症状复杂,可出现眼睑无力,流泪,面颊潮红,易出汗,烦躁,耳鸣,心动过速,头晕胸闷,心前区疼痛,阵发性高血压或低血压等等症状。 此类型颈椎病极易误诊,须认真仔细分析病情。,5、脊 髓 型,1、由于脊髓受压,临床上多先有下肢无力,麻木,步态不稳,行走似踩棉花易跪倒、胸腰部有束带状,肢体感觉异常、严重的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属最危险的颈椎病。 2、造成此病的原因多为椎间盘突出、椎体滑脱、椎管内增生等。,6、混 合 型,同时具有上述二型以上者,颈椎病的检查,1、正常颈椎活动功能灵活,无牵拉疼痛,其正常活动时 前屈3545 后仰3545 左右侧屈45 左右旋转6080 2、在正常活动范围内出现障碍,均视为颈椎发生病变。应根据症状、 体态综合分析判断病因所在。,问诊,1、问病人有哪些不适。 2、什么时间开始有这种感觉。 3、是什么原因引发疾病。,望诊,看形态 1、观察颈椎项肌是否平衡。 2、后仰时观察项部折痕是否正常。,触诊,触诊在临床应用广泛,准确的触诊对正骨直接起引导作用,需长期临床不断积累经验。 1、首先摸生理曲度。 2、触摸寰椎的横突,对比横突是否有异常现象。 3、由枢椎开始向下摸椎弓。对比相邻椎弓之间关系。 4、如触及到肌肉僵硬、增厚、有疼痛感或病症有明显反应,僵硬的肌纤维索、椎旁棘突有明显压痛等,都属重点怀疑部位,应进一步仔细加以鉴别诊断。,阳性反应试验,此试验在临床意义较大,判断疾病准确率较高且简单易行。 1、压顶试验。 2、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3、颈椎旋转试验等。 这些实验均可检测出颈椎病的类型甚至可以准确判断病变部位。,影像片检查,影像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给正骨带来方便,可以较直观的发现病变部位,135.8401.9959联系我们,领取相关视频教学课程,疾病程度。 常见的有MRI、CT和X片。 颈椎X片可根据病情选择拍片方位。一般取正位、侧位,如有脑供血异常时需加拍张口位。根据需要还可拍旋转位、过倾过仰位。,正骨前的准备,1、“正骨”先整肌,这一点非常关键,既有利于诊断又有利于治疗。 2、施术者的心理素质;沉稳、心静、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施术上。(你的行为会影响到患者) 3、与患者保持愉快沟通,在条件不成熟时不可强硬施术。,颈椎仰位引伸牵拉法,本方法可有效解决椎间隙狭窄,解除因椎间隙狭窄造成的病症。如“神经根型颈椎病”。 要领:仰位垂直、平行、舒缓牵拉,肩、肘关节起固定作用,脚尖抓地腰部发力。 禁忌:抬高患者头或脊椎不在垂直线时发力,不可使用肩臂发力。,仰位引伸牵拉法,操作方法:患者仰躺位,术者坐位一手托患者颈部,一手于患者下颌部,以柔和力牵开关节囊的同时顺势寸劲即可(是身体整体发力并非臂力)。 本法可有效解决神经根型颈椎病,改善椎间隙有利于颈椎间盘突出的修复。(原理是瞬间牵引力会让关节囊形成真空负压),颈椎仰位引伸左右旋转,仰位引伸左右旋转法:可有效解决椎体旋转问题,如“椎动脉型”颈椎病。 要领:轻缓牵开椎间隙同时做左右旋转,当旋到适当角度时轻发牵拉力。 禁忌:不可离开椎体垂直线牵拉、旋转,不得发暴力牵拉旋转,旋转角度以肌张力为标。,仰位引伸左右旋转法,操作方法:仰位牵拉旋转,双手与上法位置一致,牵开关节囊的同时顺势向左旋转牵拉,再向右旋转牵拉。 本法可调整颈椎旋转错位、侧摆式错位、轻度椎体滑脱、改善椎间隙等问题。是颈椎正骨手法中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的手法。(当年的吴式正骨就是以此法享誉中南海)。,仰位寰枢椎复位法,仰位寰枢椎复位法;可解除因寰枢椎错位造成脑供血不足的一系列症状。如头晕、头痛、眼干涩、耳鸣等。 要领;颈椎中立位牵、旋、仰头,让第二颈椎棘突压住第三颈椎棘突,顺势发力。 禁忌;脊椎离开中立位,手臂发力。,仰位寰枢椎复位,操作方法:术者一手虎口掐住患者寰枢关节处,另一手与患者下巴,牵拉开关节囊的同时向一侧旋转,大致40-80度时,头尽可能的后仰,需让枢椎棘突压住第三颈椎棘突,此时顺势寸劲即可。 本法可解决:寰枢椎前后移位及旋转位错位。,坐位定点旋转法,可准确有效解决椎体旋转错位造成的病症。 要领:肘尖和患者鼻尖垂直后,肩肘关节只起固定作用,身体向上归正发身体力。 禁忌:不可让患者脸歪斜、不可使用肩、臂发力。,坐位定点旋转复位,操作方法; 患者端坐,术者站或坐与患者身后一手拇指腹至于作用点,另一手肘窝部固定住患者整个下颌,身体向上归正,当患者肌张力产生时顺势发力。 本法准确有效解决;神经根卡压、后关节紊乱、椎动脉受压等症状。,坐位寰枢椎复位法,可准确解除寰枢椎错位造成的病症。 要领;肘尖对准患者鼻尖,肘、肩关节起固定作用,身体归正时略抬患者下颌,致使枢椎棘突压住第三椎椎弓时,顺势发力。 禁忌;不可使患者头部歪斜,不可发手臂力。,坐位寰枢椎复位,操作方法:术者站于患者身后,一手放置于定点处(椎弓),另一手肘窝固定下颌关节,做牵拉旋转使关节囊打开,旋至肌张力产生时,使枢椎棘突压住第三颈椎,顺势寸劲即可。 可有效矫正寰枢椎错位,解除寰枢关节错位造成的病症。,颈椎钩椎关节复位法,又称侧偏复位法 术者站于患者背后,一手置于患侧钩椎关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