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doc_第1页
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doc_第2页
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doc_第3页
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doc_第4页
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论文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作 者 准考证号 毕业证号 外语考号 工作单位 职称职务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论文成绩 答辩成绩 答辩时间 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家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小说以五四运动后数年间的四川成都为背景,通过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官僚大家庭高公馆没落、崩溃的故事,悲愤地控诉了封建家长制和旧礼教吃人的罪恶,痛切地批判了“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热情地赞颂了年轻一代的觉悟和反抗,形象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小说的主题思想、艺术形象、人物语言描写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我国现代文学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 巴金;家; 艺术特色 巴金先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大哥李尧枚,二哥李尧林对他的人生道路、创作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上海与大哥李尧枚那段共度的时光为他开启了生活宝库之门,让他的生活不再只是虚幻的空中楼阁,在真实的生活中真切的感受到了社会封建势力与新思潮的博弈,为他后来创作家找到了契机,夯实了创作的社会基础。巴金先生在一九三一年四月的激流总序中这样写道:“我底周围是无边的黑夜,但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一股生活之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路,以通过黑暗的乱山碎石中间。”注释:巴金:激流总序,1931年4月,巴金选集第1卷,第1-2页。本文引用的原文出自此版本的,不再一一标注。自此,巴金的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诞生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家仍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历久弥新,焕发着光彩,同它卓越的艺术成就分不开,这部作品是现代语言大师巴金先生前期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本文就小说的核心主题、艺术形象、语言艺术等艺术特色来探讨。一、 小中见大,主题鲜明高家是当时典型的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制度的缩影,作者以曾经生活过的四川成都为写作背景,将封建地主家族高公馆的兴衰历史画面真实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这位文学巨匠,也曾经是一个有着进步思想的青年,作品以他早期的经历为创作源泉,通过高家的日常生活、各阶层代表人物的思想、经历和行动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虽然描写的是高公馆的点点滴滴,却融入了当时的历史和故事,风云激荡,将时代的特质和面貌赋予了整部作品。作者以五四之后高家兄弟、琴的学校生活为故事的开端,小说开门见山的谈论新事物,最典型的就是几个新青年热烈谈论的场景,他们兴高采烈的谈论着外国语专门学校筹备游艺会、排练话剧、兼收男女生等一系列的新事物,笔者从中体会到新青年的新在于思想新,观念新和对新事物的敏感和判断,他们喜闻乐见的新事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正能量的新事物:比如男女在一起学习讨论自然大方,不拘泥“男女授受不亲”的说法,学习外国语,不再闭关自大,通过话剧的表演来展示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宣传新事物,让更多新时代的弄潮儿参与进来。这是一幅时代色彩鲜明的画面,一开篇就让五四时期的时代气息和历史特点扑面而来。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守旧派的种种罪恶,封建制度的苟延残喘,垂死挣扎,更看到了在以高公馆为代表的封建制度末期的大家族中,年轻觉醒的一代与守旧派之间的尖锐对立,他们是黑暗中的启明星,是死水底部涌出的一股激流,是黎明前的曙光,让全书的主旋律明朗、乐观起来。通过对高家这个封建专制黑暗王国缩影的解析,众生百态的呈现,以小见大的剖析了社会,从根本上预示了落后愚昧自私、“人吃人”的封建制度必然走向崩溃。时代在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体现在文化上,是对旧的道德观念的批判性认识,制度的变革和思想的进步,是推动时代前进的重要因素。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下,结合高公馆所处的典型的社会环境,作者选择这一独特的视角作为反封建的突破口,真实的再现了以高公馆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在时代浪潮下的摧枯拉朽、土崩瓦解的历史事实。从书中我们得知,高公馆有大量的田地、房产、仆人,还在省城拥有商铺、公司和股票,是名副其实的地主和典型的封建官僚家庭,它带着封建宗法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双重性质。表面上,公子小姐知书达理,长幼有序、事事称心、理法森严,实际上却处处充满着阴险算计与勾心斗角。新旧更迭的社会背景,人数众多的一个大家族,却能在作者的笔下妙笔生花,在生活的大舞台上,人物形象先后登场,伴随着一件件事件的上演,内部的腐朽、溃败从作者的笔下自然的体现出来。笔者也看到了封建余孽坐吃山空,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无所不用其极,机关算尽。高公馆时而如同一潭死水,时而如同暴风雨发作的海面,如在高家作为叔辈的人物克定,他也是老太爷最爱的五儿子,不思进取,对内是欺骗自己的结发妻子,为了是有钱在外花天酒地,这样一个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样样俱全,是典型的封建余孽的代表。陈姨太等人心怀鬼胎,打着保护家族亲属声誉的旗号,先后制造出“闹鬼”、“血光之灾”等闹剧,吓死了老太爷,害死了瑞珏。明摆着是军阀的混战导致商场受损,家族产业受挫,却强迫觉新来赔偿损失,在高老太爷死后不久,就开始盘算分家,还有因缠足行动不便的淑英,抑郁的蕙和甚至因为不能传嗣就被亲生父母虐杀的淑贞,她们都是上流社会的小姐,都不能逃脱厄运的魔爪。而家中下层人物的代表鸣凤,说她是为了殉情而死,不如说她是以她的死向她痛恨的旧制度说不,以死捍卫身体和精神的自由和纯洁,对于这个让人爱怜又婉惜的丫鬟,国外的评论家奥尔迦朗就说过:“鸣凤的文雅使人感伤的形象是小说中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她的爱与死的故事也是小说中最令人难忘的情节。”她的故事极大的触动了我的心灵,我看到,旧制度吃人的獠牙早已经扎进每一个鸣凤的心脏里,夺走鲜活的生命只是时间和时机的问题。这样一群美丽、纯洁的正值妙龄的女子,如同一朵朵盛开在寒夜的梅花,过早的凋零。除了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描写外,还有对大家族中众多纨绔子弟的嘴脸的刻画,他们仗着祖上的积累,便理所当然的认为那是他们挥霍奢侈的资本,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挥霍无度,不思进取,不问前程,坐吃山空。作者从最生活化的地方落笔,以点带面,让我们看到那个至死还在想维护家族秩序的家长并没有改变家族没落的命运,因为根基已被家族蛀虫掏空的高公馆经不起时代的洗礼,这种新旧对比使读者更加形象的认识到封建宗法制度的腐朽,封建制度灭亡的必然性。让笔者看到了旧事物必然消亡,对新时代和新青年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文中新女性的代表人物琴就在一场婚礼上说过:“这不是公平不公平,这应当归咎于我们这个不合理的制度。”巴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作品还体现了“五四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带给社会的新变化。比如:学生罢课请愿、女子剪发、学校开放女禁、推广白话文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带来了民主主义思想,独立、民主、平等、自由、科学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追求。他们中很多人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宁肯放弃阶级等级的优越、丰厚的物质,也要选择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做不懈的斗争,折射出进步青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文章将个人生存之道、家庭婚姻与整个社会制度紧紧联系在一起,凸出了当时封建制家庭守旧与新文化及五四运动带来的社会变革、纨绔子弟与进步青年的思想落差、年长者与年轻人的不屑等种种矛盾、不相融和不协调。正如作者在创作时说:“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巴金:关于载巴金选集第1卷第427页。这样激越流畅的呐喊,喊出了进步青年的心声,作者以自己曾经的家庭生活为背景,却不是只写日常琐事,而是借社会的缩影,以小见大,表达了内心的抗议。种种悲剧的根源不是因为个人造成的,旧制度才是元凶,以小见大,反映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进步青年渴望反封建主义的深刻主题。二、丰富而生动的艺术形象笔者在品读作品时,那一个个性格多样、丰满的艺术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心剖析,人物内心的直白,富有人情味的细节回忆、借景生情揭示人物瞬息万变的心理,塑造了众多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形象。(一)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高老太爷在封建专制黑暗王国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专横独断,因循守旧,实则道貌岸然,死守强撑着风雨飘摇的封建大家庭,其实只为守住自己的利益。在高家,他的话就是圣旨,希望自己的儿孙继承他的衣钵,能够和他一样维护封建礼制,走“人吃人”制度的老路,按照他的意志来做人处事,不得违抗。他对家中人员特别是青年人和妇女的婚姻、前途,甚至生存有决定一切的权利。他之所以如此专横,是因为他的背后有旧的道德教义,这是他“吃人”的爪牙,他手中的残害下层人民的利刃、也是砍掉年青一代梦想之路的武器。在那些被扭曲,被迫害而不知反抗,逆来顺受的人物身上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如家中的奴仆在他眼里命如草芥,所以才会将鸣凤、婉儿这样的花秀少女送与60多岁的老头做小妾,在鸣凤以死抗争后毫无悲悯悔改之心,紧接着便将婉儿嫁入冯家。这样一位腐朽的老爷子,最大的意志就是将自己的家族维持下去,希望他建立起来的家族秩序能够代代相传,拉回家族的叛逆者们,让已经走在新路上的青年人回到原位。显然这些做法都是枉然的,高家最终没有逃脱破落的命运。这样一位腐朽的地主老爷是旧制度人格化的对象,依赖角色的堕落,展现出旧思想、封建制度、必然会走向灭亡道路的趋势,这就是作者对社会问题长期探索、思考的一个充满理性色彩的结论。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二)以觉新为代表的委曲求全的屈从者在整部作品中,被塑造的十分成功的一个艺术形象就是觉新,一个懦弱忍从、委曲求全、敷衍处世的人。在个性上,作者为其设置了双重人格,他就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以巴金的大哥李尧枚为原型、他是一个好人,一个矛盾的人,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不能让自己爱的人过得幸福,甚至亲眼目睹她们一个个死在封建道义之下却无能为力。从觉新的人物形象塑造上,体现出了作者作为文学大家的艺术功力,值得我们学习。觉新的本质是善良的,旧制度造就了他强烈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觉新是长房长孙,所以有必要为这个家庭的和平进行相应的维护。他是高家的大少爷,和大部分富家子弟一样,有美好的童年,受到做为长子长孙的诸多宠爱,天资聪慧,少年时期怀惴美好的梦想,他本来预备中学毕业后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大学深造,甚至想到德国留学,但长辈的安排把他的梦彻底打碎了。父母早早为他安排了工作,让他挑起家庭的重担。作为封建大家庭的长子长孙,高觉新是一个失掉青春的青年,一个有着双重人格的失掉青春的青年,他自小受到的教育是百善孝为先,作为长子长孙,要担负起整个家族的重担。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命运就决定了。他为此做出了牺牲,他和梅自小青梅竹马,但因双方母亲在牌桌上的不和而被拆散,他虽然心里痛苦,却由着父亲为他包办婚姻,用抓阄的方法决定了他的终身大事。他知道这只能使他毁灭,但又无法解脱,他都毫无反抗的接受了,因为他的逆来顺受,最后他不仅失去了爱情,还有儿子(海臣)妻子(瑞珏)和自我。他处于大家庭的内部矛盾纠葛的旋涡中心,是贯穿长辈、晚辈的枢纽。自小接受的传统教育让他把封建伦理道德视为生活的自觉理念,唯命是从,逆来顺受,否则就是不孝。封建阶级思想模式指引着他的行为,而且以此律人、懦弱忍从、委曲求全、敷衍处世,他感到“不断的跟长辈冲突有什么好处呢?”形成了他“作揖主义”的人生哲学。“持中贵和”是觉新的人生观。老一辈把他视为“祖业的继承人”喜欢他;少一辈把他看作可信的依托,敬爱他。在新旧势力斗争的漩涡中,没有自己的主见与观点,他的态度是中立的,是没有棱角的,只想缓和矛盾。觉新受到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但由于耳濡目染,他也不断受到新思想的熏陶和鼓舞,对是非善恶有着明显的区分,所以在整部书中,作者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觉新,他屈从封建传统,但在屈从中也常有不满和痛苦:同情被长辈压制的青年,但同情中有劝诱;丰富的内心世界,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对家庭中的种种暗流明知不合理却又无力反抗;既渴望着自由解放,又无力与旧家庭决裂;一边说着要为别人牺牲自我,又希望别人能够为孝道而牺牲;承受着内心的矛盾痛苦,在麻木中苟且偷生。复杂的人物性格,大部分时候,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当被两个弟弟感染时,时而又仿佛是一个新青年。他的思想和行为就是这样矛盾,在弟弟和长辈的冲突中他处境尴尬。思想上,他倾向于弟弟;行为上,又服从长辈。觉慧参加学生运动,被祖父大骂一顿,关在家中。他既同情觉慧又劝说觉慧听祖父的。得知觉民为了争取婚姻自由而萌生逃婚的想法时,他一边同情又想找回他。因迷信思想作祟,即将临盆的瑞珏被逼到城外居住待产,他心里并不赞成,更不相信所谓的“血光之灾”,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在行动上却屈从了,直到目睹瑞珏、梅的惨死,心灵上受到触动,意识到应该冲破旧礼教,才能走向新的光明,从开始帮助觉民走向新生活,助他逃出家庭的“樊笼”开始,作出了转变。这样一个矛盾的载体,毫不留情的批判了不抵抗主义,作揖主义,告诉读者,走出黑暗王国,必须要反抗。(三)以觉慧为代表的“大胆而幼稚”的“叛徒”觉慧是在“五四”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中逐渐觉醒起来的代表人物,他本是一个养尊处优,处处完全可以颐指气使的少爷,却对社会底层人的凄惨命运很同情,做了“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上中学时,爆发了五四运动,“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潮、新思想、猛烈地冲击和催醒了他,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败、罪恶。在欢度春节的笑声中,他感到“好象活在另一个世界里面”。他看到琴要上男女同校而不得,梅表妹与觉新相爱而不能,就更“憎恨这种生活”。“家”对于他来说不是坐享其成的安乐窝,是牢笼。觉慧的叛逆性格在同封建势力的斗争中逐渐表现出来,他是高家这个风雨飘摇的旧式家族中对家族命运认识最清醒的一个。是他率先看出了山雨欲来风满楼,大部分人耐人生存的“家”正走向衰落。任何人的努力也没有用,连大家庭权力的代表人物,他的祖父自己也要走上灭亡的路了!他还明确地认识到“爷爷似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个家里一点希望也没有了。他不同于叔辈,不愿意充当蛀虫,他反感这种生活,反对旧的观念,想走出这旧势力的根据地。家不是温暖的安乐窝,更不是遮羞布,如同一座阴冷的囚牢,笼罩着莫名的忧郁,常常恨不能“生了翅膀飞出去”。这个新青年在同家庭的反革命封建斗争中,带着清醒的认识、饱含着强烈的感情,大胆的做出选择,勇于说不。对于要将即将分娩的嫂子瑞珏搬到城外去的迷信活动、他敢于面对封建制度及专制家长的权威作出斗争和抵抗,决不害怕和妥协,并且帮助他身边的人、为他们的幸福主动争取。对于他亲爱的大哥,他总是鼓励他不要一味的屈从,要反抗,去为自己和爱的人争取光明的未来,勇敢的走自己的路;支持二哥觉民选择和把握自己的未来;这个充满锐气和斗志的青年用他的行动捍卫了心中的信念,让我们看到了黑夜即将过去,黎明终将到来的希望。与此同时,觉慧的性格还存在“幼稚”的一面,思想上有局限。思想上简单、不够成熟,行动上有时显得犹豫和不够果断,在感情上同封建家庭有时还有所牵连,在这下面两件事情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他和鸣凤的爱情,少爷和丫鬟之间的爱情,在当时还是比较前卫大胆的,他和鸣凤敢于大敢的去爱,是对封建制度礼教的大胆控诉和反叛。从另一方面看,他毕竟是从小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的少爷,仍有所顾虑:有时感到这样的爱情阻力太大,横在他们之间的鸿沟难以跨越。在他的思想深处,等级的观念并没有完全消除,对于封建专制和来自传统的思想观念,明显表现出了胆怯和摇摆不定。所以,得知鸣凤要被送去给老头子冯乐山作姨太太时,内心波澜起伏,却最终归于平静,甚至想过放弃自己所爱的人,“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成了他的理由。虽然觉慧的思想还有种种局限性,他仍是时代的一名弄潮儿,是叛逆者的代表形象,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进步刊物,宣传进步思想。他是正义的化身。在个人问题上,大胆和丫头鸣凤相爱,反对包办婚姻,在摇摆不定和下不了决心中,因为爱人的死,给了他莫大的震动,最终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家庭。巴金先生对以觉慧为代表的这类进步青年的人物形象塑造与当时的现实社会相符,是现实的写照,代表着“五四”时期觉醒了的青年人的精神面貌。(四)专制制度下的悲剧女性作者正是通过对梅、瑞珏、鸣凤等青年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通过一群年青女子被迫害的悲剧,向今天的我们展示了当时广阔的社会人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梅,一个林黛玉式的人物,性格上更弱一些。人如其名,如同一朵哀怨的寒梅,在烈烈寒风中,只留下暗香萦绕在疏影心间。她软弱的性格和家族的末路,注定了她悲剧的命运。她温柔含蓄,美丽善良,和表哥自小相爱。可内心的小小壁垒最终抵不过黑暗压在她身上的重力。一朵花就此凋零。陷入了爱而不能的矛盾痛苦之中,只能靠回忆逝去的青春与爱情度日。过去已然是破碎的梦,雪上加霜,靠回忆度日只能徒增烦恼。痛失所爱、不能主宰命运、任人摆布的梅,只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之一。瑞珏,一个端庄、贤淑、宽容的女子,在我们看来,同觉新结婚的瑞珏要比鸣凤和梅芬幸运,因为她嫁给了自己喜欢的人,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而且她的贤惠善良赢得了家中一致的称赞,也赢得了觉新的爱,她还为觉新生下一个儿子,让老太爷抱上了孙子。二人相敬如宾恩爱和谐。她是高家尊贵的长孙媳妇,却因为荒谬的迷信,成为了任人摆布又无能反抗的傀儡,身怀六甲时无奈来到郊外简陋的屋中待产,与丈夫儿子分离,最终难产而死。到最后她也没有见到丈夫一面,在身体的巨大痛苦和心灵的深深绝望中凄惨离世。她和梅一样,钟情于觉新,但都没有和觉新走到最后,她的遭遇证实了,如果梅当初有幸与觉新结了婚,幸福也是极短暂的,最终也逃不出封建制度的魔掌。因为“家”带给女人只有眼泪和死亡。鸣凤,爱坚守纯洁,不愿被糟蹋的她选择了投湖自杀,鸣凤出身穷苦人家,九岁失去母亲后被送到高公馆里做了丫头。于是“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成为她“平凡生活中的点缀。”她把这些都归咎于命运,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自己到这个地步,也是命中注定”。然而她并没有完全安于自己的命运,她也曾有过幻想,想象自己“穿上漂亮的衣服,享受父母的宠爱,受到少爷们的崇拜”。鸣凤作为高家大宅中一个不具人权没有自由的小丫鬟,她身上兼具传统女性的传统美德又不失坚强,心中有一团对未来的希望之火。巴金先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素材,对底层人物的心理了解至深,所以对于人物心理变化入木三分,更加体现了旧礼教,旧制度在走向穷途末路时自私疯狂的行径,悲愤的控诉和批判黑暗的社会吃人的本性。三、富有感染力、表现力的语言艺术文学是语言艺术,一部作品成功的标志之一是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家在语言表达上独具一格、水到渠成。人物语言是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笔者在品读这部作品时,通过富有感情的语言和内心独白,被书中女性的悲剧爱情和婚姻深深触动着。家人物语言的首要特色是满含深情、爱憎分明。“一些哭声,一些话,一些眼泪,就把这个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埋葬了。梅表姐,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杀死的!”这饱含着爱和恨的声音是觉慧在梅表姐的灵柩前的道别话语,充满了对于逝去的表姐的无限爱怜,更充满了对那些杀死可爱的年轻的生命的刽子手们的憎恨!笔者认为这是作者将自己的爱憎注入了艺术形象,通过书中人物的感情的喷发来表达自己对几千年来对被封建的婚配制度摧残致死的无数年轻女子的深厚同情,同时也是对吃人的封建宗法制度与封建礼教的血淋淋的罪行提出了强有力的控诉!还有,因为地位的悬殊,鸣凤心中深爱着觉慧,只能埋藏在心里,在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对自己的爱时,却说出了没有福气在有钱人家做小姐的话,认为和三少爷相爱只是一场梦,而好梦往往是短暂的。作者把鸣凤塑造成一个真善美的精灵,通过鸣凤说的话刻画出了鸣凤想得到幸福却不敢接受幸福,想爱却不敢爱,害怕爱,梦想自己可以像小姐一样却又不得不被现实拉回来的矛盾痛苦的心理,同时也表达了鸣凤对觉慧纯洁无私的爱。梅在守寡回来与琴,沉慧,觉民的倾诉:“这几年好像是一场凄楚的梦,现在梦醒了,可是什么也没有,依旧是一颗空虚的心。”接着又自己更正道:“其实现在还是在梦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真正梦醒?”这些美丽的女性,心中各自燃烧着圣洁的爱情之火不能自拔,却又不能把握和选择命运、人生,先后香消玉殒。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着这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力量,语言的表达或内心独白,情感为之触动,思想上受到启发。作者在和读者谈家中,明确地说:“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在魔爪下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我过去使我心灵激动的一切。”巴金:和读者谈,1957年6月,巴金巴金选集第1卷。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选集 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刘复生: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 巴金卷,蓝天出版社,2004年版。3、杨昌江: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4、党秀臣:中国现当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版。家是巴金成年前的真实写照,他满怀真诚的向读者展示了他的成长道路,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家人的感情的迸发,或批判、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或愤怒,无一不是他真情的流露。第二个重要的特色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饱含着强烈的感情。叙事抒情完美结合,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比如书的一开头写风雪满天的句子,“好像在警告他们: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肆虐的风雪如同被封建制度统治下黑暗的社会,人们在寒冷中的举步维艰却不乏对黎明的渴望。在觉慧帮助觉民逃婚成功,高老太爷弥留之际,觉慧带觉民来找高老太爷,他害怕会永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而不顾一切地跑到祖父面前,摇着祖父的手,大声叫着:“爷爷!爷爷!”不愿被别人拉开。写出了坚强的觉慧软弱的另一面,笔者读到此处时,并没有因为觉慧此刻的软弱而怀疑他光明的未来,他的艺术形象通过此番人之常情的流露,反而更加鲜明,活脱脱一个有血的肉的人。一个对骨肉亲情无法抛弃的人,作者在他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爱与恨,觉慧感情自流流露、生活化的语言使他在作品中更饱满,因而更具艺术魅力。家的结尾,“这水,这可祝福的水呀,它会把他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间去。”作者饱含着深情,对“觉慧”走出早的樊笼,踏入新世界由衷的祝福。此外,作品语言的高度表现力,让读者感受到巴金先生作为文学大师的善于运用语言来暗示和象征的功力。在二十九章里,借张惠如之口说:“他(张军长)的所谓新,不过是聘几个外国留学生做秘书、顾问,讨几个女学生做小老婆罢了。”从这番话语就看出作者善于一针见血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幽默且不乏辛辣,揭示了张军长所标榜的“新政”的实质,新政不过是换汤不换药,旧瓶装新酒。作者还善于运用使人印象深刻,怵目惊心的修辞方法:“他(觉慧)觉得他跟哥哥(觉民)的中间隔着一个湿淋淋的尸体。”指代誓死捍卫爱情和尊严的鸣凤。用人血在燃烧比喻天空的火光,“天空的火光,就象人血在燃烧”这些极度形象化的语言,增强的作品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