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上).doc_第1页
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上).doc_第2页
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上).doc_第3页
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上).doc_第4页
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 电影艺术的发明第2章 法国电影第1节 法国电影艺术的先驱者1、 卢米埃尔兄弟(路易卢米埃尔、奥古斯特卢米埃尔)(1) 主要成就:被称为“世界电影之父”,最终完成了电影的发明。(2) 代表作品:(均为1895年放映)1. 工厂大门、烧草的妇女们、婴儿午餐2. 火车到站(采用深焦点镜头,产生了长镜头内部调度的效果,时空变化连续完整。)3. 水浇园丁(最受欢迎。具有一个基本情节、一个喜剧噱头和一个喜剧故事的基本模式,是最早的故事片雏形,也是一切喜剧片的原型和胚胎。)4. 出港的船(黄金分割率的构图原则)(3) 艺术特征:1. 以“从实地捕获的自然现象”为拍片方针,多捕捉记录生活的实景。可以说是世界电影史上写实主义和纪实美学的最早尝试者。2. 大部分影片没有情节,只是客观地记录生活的片段,但个别也初步具有叙事艺术的一些特点。(4) 局限性:卢米埃尔兄弟毕竟是科学发明家,而不是艺术家和娱乐制作家,他们更关心的是电影的照相物理本性客观实录。2、 乔治梅里爱(1) 主要成就:1 1897年改造建立了蒙特路伊摄影棚,涉及了一整套复杂的机械装置以便拍摄那些需要复杂场面调度的影片。从此诞生了电影制片厂的观念诞生了。2 发明魔幻片,把电影引向大众喜爱的娱乐演出,成为今天影响最大的“故事影片”的先驱与奠基人。3 大量探索电影的表现技巧,特别是特技镜头、多次曝光、快动作、慢动作、叠印等被他发现并运用。4 最早拍摄纪录片爱德华七世加冕典礼并拍出了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政治倾向的电影德莱福斯案件。5 电影发行业的创始人。梅里爱创立的“明星电影公司”的所在地歌剧院街被当时的英国人称作“世界电影中心”。(2) 作品:1. 贵妇人的失踪(1896,梅里爱第一部魔幻片,革新了“停机再拍”的技巧)2. 橡皮头人(纵深移动摄影和多次曝光手法)3. 管弦乐队队员(多次曝光,同一画面上高达七次)4. 月球旅行记(1902,电影史上最早的科幻片,“艺术创作全盛时期”的代表作)5. 太空旅行记(1905,又译)6. 爱德华七世加冕典礼(世界上第一部经过重新安排的新闻纪录片)7. 德莱福斯案件(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政治倾向的电影,是梅里爱导演的第一部长片)(3) 艺术特点:仍带有时代的特点:杂耍、游戏,但他是较早从艺术角度探索电影的先驱者,他将戏剧传统引入电影,使用舞台演员、布景、道具、服装和化妆手段。且电影具有一定长度,能够叙述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4) 评价与局限性:虽然梅里爱对电影艺术进行了大量的艺术探索,但他的电影观念停留在戏剧的传统美学之上,摄影机静止不动,模拟戏剧现场观众的视角收录一切景象,全无视角的变化,这种“乐队指挥的观点”使电影与自然界和生活完全隔离开来,使银幕等同于舞台。(5) 与卢米埃尔兄弟的对比:梅里爱和卢米埃尔兄弟代表了电影艺术不同的发展方向,建立了不同的电影美学基础,对世界电影史意义重大。3、 百代公司(1) 创始人:查尔百代(1903-1908发展壮大,直至一战时期)(2) 经营理念:1. 实现电影企业与金融资本的联合(法国里昂内瑞企业十大银行贷款)2. 垄断电影资料(摄影机、柯达胶片、剧本、影院)3. 建立庞大的摄影基地(万森电影王国)4. 研究观众情趣,制作适合观众需要的影片(芳托马斯系列)5. 聘任电影职业专长家(著名导演齐卡)6. 造就电影明星(如世界银幕第一位影帝马克斯林戴)(3) 评价:百代电影公司的成就使法国成为早期世界电影生产和输出方面的第一电影大国,霸主地位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逐渐被好莱坞取代,但经营思想被美国电影延续,取得了持久的繁荣和发展。4、 艺术影片公司(被百代公司吞并)(1) 组建人:拉菲特兄弟(2) 吉斯公爵遇刺:1908年拍摄,勒巴尔吉导演。从拍摄阵容可以看出制作者已经开始用一种比较严肃的、艺术的态度对待电影。这样的作品便不再停留在市井游艺的层次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深度和表现深度。(3) 代表导演与代表作品:勒巴尔吉;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麦克白(多为舞台剧改编)(4) 评价:成立时的宗旨“发扬光大舞台剧”被电影历史证明进入了误区,但是以吉斯公爵遇刺为代表的“艺术电影”代表了当时法国电影的最高成就,事实证明,将经典舞台剧搬上银幕对促进电影艺术的成熟起了积极的作用,它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英美意争相效仿。5、 其他(1) 费雅德:著名导演,擅长拍摄喜剧片和侦探片,最著名的是芳托马斯系列。(2) 马克斯林戴:一二十年代世界最杰出的喜剧大师,卓别林的人生导师。第2节 法国的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1、 印象派电影(1) 印象派概述1. 发起人:青年影评家路易德吕克2. 时间:持续至1924年德吕科的去世而告终3. 主张:他认为法国电影缺乏深厚的传统,必须加以彻底的改造。在他看来,以往的电影包括艺术电影和费雅德的影片都不是艺术品,新时期电影家的任务是创造真正的艺术品,即为“真正的电影”。4. 代表人物:路易德吕克、阿贝尔冈斯、谢尔曼杜拉克、让爱普斯坦、马赛尔莱皮埃(马赛尔莱赫比耶)(2) 艺术特点:受印象派绘画影响,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而着重创造氛围,以风景或者背景作为影片中的重要角色,追求造型美、新奇的视觉效果和新颖的拍摄角度。(3) 主要导演及其作品1. 路易德吕克1) 艺术主张:反对艺术电影改编舞台剧的道路,主张创作自己专门的电影剧本。他认为电影是一种具有自身规律的艺术,特别是文学和戏剧区别开来。德吕克要求电影工作者在作品的题材和技巧上下功夫,寻找真正符合电影的题材和表现手段,归结为“上镜头性”。且重视剧本轻视拍摄技巧。2) 作品:1 西班牙的节日(1919,杜拉克导演。格调上完全是法兰西的。)2 流浪女(1922,德吕克代表作。对印象派导演的创作具有代表性的总结:在作品中追求景物的再现,在主观感受基调上将人们习以为常的风景诗化。)2. 马赛尔莱皮埃1) 评价:几乎把所有精力都集中整改了镜头效果上,他的作品代表了“典型的印象主义”。2) 作品:1 黄金国(1921,代表作。充分运用镜头的视觉效果渲染气氛,使镜头具有了主观色彩。法国史学家米力特:他运用“视觉记号说明了能够说明的一切”。爱普斯坦认为:黄金国开辟了法国默片完全成熟的时期。)3. 阿贝尔冈斯1) 评价:最富有创造性的印象派导演。2) 作品:1 车轮(1923,又译。这一时期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加速蒙太奇”手法,米力特认为,加速蒙太奇的发现赋予电影一种近似音乐的品格,使电影成为一种“可视的音乐”。)2 拿破仑(1927,大量运用了主观镜头探寻人物内心世界,最伟大的创造是创造了三面银幕)4. 其他作品:微笑的布迭夫人(1923,杜拉克导)、忠实的心(1923,爱普斯坦导)(4) 评价与影响:(与先锋派电影相比)印象派电影并不否认电影的叙事功能,所以它和生活仍然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印象派电影实质上是对法国20年代现实生活一种直率的感觉方式和表现方式。2、 先锋派电影(1) 出现原因:1. 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以尼采、弗洛伊德等人的学说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2. 美国商业电影占据了欧洲电影市场,引起了欧洲电影艺术家的强烈反抗。(2) 特点1. 与商业彻底决裂。2. 电影本身借用现代主义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3) 纯电影1. 特点:通过一系列快速组接的独立画面,表现富有节奏的物体与机械的运动,以组成一种视觉的舞蹈和看得见的音乐。2. 机械舞蹈:又译机械芭蕾,1924,费南莱谢尔(又译费尔南德莱热)导。拍摄目的为,创造出常见的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节奏,表现出他们的造型的美。(4) 达达主义电影1. 释义:“达达”是一个毫无具体意义的幼儿呓语。实际上达达主义的宗旨是颠覆和破坏,颠覆资本主义既有的道德、宗教、政治传统,破坏一切艺术规范,推崇个性的彻底自由。达达主义艺术家以此来表现出强烈的愤世嫉俗、反叛西方传统价值观念的精神。2. 特点:没有主题、没有情节,追求奇异怪诞的视觉效果。3. 幕间休息:又译间奏曲,1924,雷内克莱尔导。影片以荒诞、幽默等隐含的方式讥讽了资产阶级礼仪习俗、风尚和文化。(5) 超现实主义电影1 此时期先锋派演变:深受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试图把梦境、心理变化、无意识或潜意识过程搬上银幕,把表现幻觉和梦境、展示人的潜意识当做电影艺术的根本任务。2 超现实主义特点:超现实主义没有完整的故事,创作主旨在于形象化地表现梦境和潜意识活动,现实场面和令人费解的怪诞场面常常交织在一起,借以表现主观世界的混乱、幽暗、痛苦和严重的失落感。因而超现实主义影片包含着对生活的不满和嘲弄,特别是对资产阶级的厌恶。3 作品:1) 贝壳和僧侣:1927,谢尔曼杜拉克导。2) 一条安达鲁狗,1928,路易斯布努埃尔导。1 影片用直接的视觉形象的隐喻,来表现心灵的感受和震动。引证精神分析学说的解释,认为影片表现了“恋爱和性欲受到了资产阶级教育的束缚”。2 尽管许多场面安排十分荒诞,但它却象征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如果从社会批判的角度去理解,可以说这部影片强烈地表现了知识分子对于宗教偏见、资产阶级教育、社会束缚所进行的反抗。这种反抗是受到无政府主义和个人应摆脱一切束缚取得绝对自由的观点支配的。3) 黄金时代:1930,路易斯布努埃尔导。超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告终的标志影片。布努埃尔企图运用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说来说明世界。象征和譬喻手法在这部电影中也运用的更加广泛。4) 诗人之血:1930,让谷克多导。(6) 超现实主义后期作品:只有时间,1926,阿尔贝托卡瓦尔康蒂;郊区,拉贡布;尼斯景象,让维果;蒙特派纳斯,台斯拉夫;卢森堡花园弗朗根;雨、桥,尤里斯伊文思。(7) 先锋派电影运动意义1. “先锋电影”对画面形象和影片节奏的探索研究,曾有助于电影摆脱平铺直叙的刻板手法和对生活的单纯复制,并促进了蒙太奇理论、特别是表现性蒙太奇技巧的形成和发展。2. “先锋电影”在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意识活动,使内心世界“视觉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丰富和扩大了电影的表现力和范围。(8) 缺陷:根本缺陷为没有从表现内容着眼去从事各种探索,而更多的是在表现形式上标新立异,追求具有刺激性的反常效果。这样它只能在少数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中找到知音,根本上却脱离了广大观众,这就是先锋派运动宣告结束的根本原因。第3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1、 诗意写实主义电影概述(1) 历史背景:先锋派电影运动与商业系统的完全对立,再加上美国好莱坞电影大举入侵和本国电影生产力的削弱。1929年爆发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使得法国较之其它欧洲国家受到的影响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严峻的社会现实迫使电影工作者不得不关注日常和现实生活,努力在困境中寻找到生命的亮色和生存的一点点诗意。(2) 艺术特点:1. 诗意现实主义是法国3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电影创作倾向,没有系统的理论。2. 这些影片继承了印象派和先锋派的创新精神,但又与社会保持着密切联系。影片大都已发过的现实生活为题材,以富有感情的笔调描写普通人的遭遇,而且大量调动电影的表现手段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3. 多数是悲剧。在表现生活的真实图景的同时,具有某种诗情画意,往往能给观众一种诗意的满足。4. 在表现形式上有区别与蒙太奇的组合,多采用长镜头和深焦距镜头。演员表现朴实自然,具有生活气息。2、 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主要导演及其作品(1) 雷内克莱尔1. 生涯:1898-1981,被认为是最富与法国特色的电影工作者,是法国电影界唯一一位法兰西学院院士,一生摄制40余部长故事片。二战期间去往好莱坞,个人创作思想与大制片厂制度格格不入,战后回到法国继续拍片。2. 艺术特点:他的作品一贯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色彩和高度的电影化技巧。作品特点是结构严谨、精致,场景处理得十分精致连贯。剧本一般为自己写作,以富于画面感而著称,一般都不必在剪辑上再下功夫。3. 主要作品:(克莱尔的这些影片被国际影评界视为法国电影的“高峰”,影片表现出的“幽默感和精炼笔法”常被人指为是“具有典范意义”的贡献。)1) 巴黎屋檐下:1930,法国情调和充满整部电影的平民的人情味,亲切感以及乐观精神受人赞扬。2) 百万法郎:1931,影片以相当完美的音乐歌舞片形式、疏密相间的结构、节奏鲜明的叙事和新颖的印象处理方式,丰富了有声电影的表现手段。3) 自由属于我们:1932,本时期克莱尔最优秀的作品。4) 七月十四日:1933。5) 后期影片(1950年后):魔鬼的美、夜美人、大演习。(2) 让维果1. 生涯与评价:1905-1934。他是法国电影史上第一位以严肃的社会题材向平庸电影挑战的第一位导演,一生仅有四部作品。父亲作为无政府主义者的不幸遭遇在让维果的心灵上留下了一个难以愈合的创伤,这也成为他后来用电影抨击资产阶级社会的一个动因。为纪念他,1952年法国设立让维果奖,专门奖励有独创精神的优秀电影人。戈达尔和夏布洛尔的电影生涯均从此奖项开始,新浪潮电影工作者把其视为精神导师。2. 主要作品1) 尼斯景象:1929,纪录片。包含愤世嫉俗的激情,以深沉的幽默和辛辣的讽刺表现了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影片是充满对立的尼斯的真实记录,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社会不平等的主题,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倾向。被萨杜尔称为是“法国第一部具有社会意义的纪录片”。2) 操行零分:1933。让维果悲惨童年心灵创伤的折射。以寄宿学校隐喻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残酷、卑劣,以诗意手法描述学生们的胜利和青春的激情。影片因其反社会和颠覆性被禁映。二战后,几乎成为表现反叛精神电影作品的“新约全书”。3) 驳船亚特兰特号:又译亚特兰大号,1934。遗作,未能拍完所有的镜头。影片以驳船为象征,构成与资本主义喧嚣生活对立的宁静世界,充满诗意激情和人生哲理。现存拷贝已与作者意图有较大出入,但影片仍然表现出让维果在画面造型方面的天才和独树一帜、强烈感人的抒情风格。4) 塔利斯:又译游泳冠军塔利斯,1931。(3) 叙利恩杜维威尔1. 作品:1) 同心协力:1936,影片反映了当时十分严重的失业问题以及工人阶级如何同心协力,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失业问题。影片主题虽然严峻,但不乏乐观精神。2) 逃犯贝贝:1937,这部影片在法国电影史上被认为是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典型的表现了悲观主义的情调,主人公虽然怀有人生理想和生存渴望,但影片结局却常常是悲剧性的自杀或出走,这类影片又被称为“黑色现实主义”。(4) 马塞尔卡尔内1. 雅克莱普卫:30年代法国著名超现实主义诗人,法国诗意写实主义电影最优秀的剧作家。卡尔内导演的影片几乎都由其编剧。其也编剧过让雷诺阿的乡村一隅、兰基先生的犯罪等优秀影片。2. 评价: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法国电影史学界一般认为,卡尔内的影片一般表现善与恶的斗争,其中的好人在那个社会中,总要受到社会的残害。但是好人总在追求一种永恒的爱,并且要努力去反抗命运;而这种命运,也正是社会制度。与同时代的诗意现实主义导演相比,卡尔内更善于表现人的心理,特别是对于人物悲观心理的描写。3. 作品:1) 雾码头:1938,卡尔内对环境进行诗意的表现从而让电影呈现出灰暗、压抑的悲观气氛,准确地捕捉到了二战来临之前笼罩欧洲大陆的那种腐败、颓唐、悲观、令人沮丧的氛围,尖锐地反应了法国的现实。2) 太阳升起:1939,法国电影经典作品之一,影片主旨是好人(以工人为代表)不可避免的要被命运所碾碎。3) 其他作品:珍妮1936、北方旅店1938、夜间来客1942、天国的子女们1945。(5) 其他(诗意现实主义的后期发展,风格样式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1. 雅克费雅尔:大赌博1934、米摩沙公寓1935。2. 让格里米永:驳船1941、天空属于你们1944。3. 雅克贝盖尔:金盔1952。3、 写实主义电影大师让雷诺阿(1) 个人经历:1894年9月15日出生于巴黎,参加过一战并伤残了一条腿。1924年他加入了电影界,成为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41年雷诺阿流亡美国,由于好莱坞制片模式的限制,他失去了以往的思想锋芒和艺术锐气。50年代归国后没再能达到30年代的成就。1979年雷诺阿在美国去世。(2) 作品:1. 先锋派时期:水上姑娘1926、娜娜1926。(其富有诗意的写实风格初步显露,但这一时期雷诺阿更热心于诸如叠印画面等电影特技、电影形式的探索。)2. 诗意现实主义时期:1) 母狗:1931,标志着雷诺阿电影创作新阶段的开始。其本人把这部影片当做自己艺术生涯中转折的标志,确立起写实主义的风格。1 影片依据一部平庸的侦探小说改编,但雷诺阿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在片中进行了一种社会分析,揭示了法国巴黎平民区蒙马特区的生活景象。2 本片一反当时的做法,采用了景深镜头和同期录音的方法。2) 布杜落水遇救记:1932。3) 托尼:1934。4) 兰基先生的犯罪:1935,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影片歌颂了普通群众的联合和团结。1 影片把小职员、平民、工人等作为主要人物占据银幕的做法当即引起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电影节的注意。2 法国电影评论界和电影史界几乎一致肯定,影片包含的深刻意义和作者企图传达的思想,比影片的技巧和电影本身有价值的多。5) 幻灭:1937,雷诺阿作品中最重要的影片之一。雷诺阿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揭示“人性困境”,留给人们思考的空间。1 影片反映了雷诺阿及其矛盾的思想,他始终关心把世界上的人们分隔开的种种界限和超越这些界限的可能性,他以一个和平主义者的角度力图构建一个世界大同的理想。然而出于一个写实主义电影工作者的认知,这又常常只能表现为一个“伟大的幻想”。2 影片风格上朴素,近似于纪录片。运用景深镜头、长镜头结合移动摄影创造出来具有丰富造型感的视觉形象,气势磅礴,具有较强的感染力。6) 游戏规则:1939,雷诺阿作品中最重要的影片之一。是一部讽刺资产阶级生活状态及其价值观念的喜剧片。影片富有嘲弄意义地揭示出:说谎和尔虞我诈是战前法国社会生活不可违背的“规则”。二战时被禁映。1 这部影片仍然保持了雷诺阿一贯的写实主义风格,但采取了更为诗化的表达方式。2 影片中雷诺阿隐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非人性和异化,体现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他面对猖獗的黑暗势力心灰意冷无可奈何的悲观绝望心情,传递出他对于濒临崩溃的欧洲社会的深刻感触和强烈焦虑。3. 美国好莱坞时期:吾土吾民1943、南方人1945、女仆日记1946。(3) 评价:1. 雷诺阿是一位对世界电影做出巨大贡献的电影艺术家,他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最终确立了世界电影写实主义传统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写实主义电影语法。2. 他的创作实践为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的“场面调度”理论提供了例证,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对现代电影观念的建立做出了贡献。第4节 法国“新浪潮”电影1、 “新浪潮”电影产生的历史背景(1) 社会背景:1. 欧洲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将过去的信仰全部摧毁了,人们陷入了一种空前的信仰危机,有一种“万物崩离、中心失离”的迷惘感和孤独感。2. 战后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再度繁荣,人们又感到了日益加剧的“物欲”和“异化”的危机,他们认为物质的膨胀使人失去了世界的中心位置,他们的个性和价值以及精神上的独立性被剥夺了。3. 结果:西方知识分子,特别是年轻人因为感觉信仰的丧失和幻想的破灭而变得愤世嫉俗、颓废失意、甚至放浪形骸,以各种姿态来反抗社会和既有秩序。“新浪潮”电影应运而生。(2) 指导思想1. 指导思想: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他者即地狱),以及各种现代主义思潮。2. “存在主义”释意:存在主义把人的存在作为全部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生活中的一切都没有规律性、逻辑性和因果关系。世界是没有解决的矛盾的错综纠结,历史是杂乱无章的一片混乱。一切都是荒诞不经的,只是受到盲目的、无规律的偶然性的支配。而人就存在于这种混乱之中,被恐惧、模糊的本能和社会制度弄得疲惫不堪。3. “存在主义”观点:改变世界的荒谬、无组织的状态是不可能的,人是无力给他周围的混乱带来理性的秩序,只能按照他本来的样子去接受他。在现实面前人是无希望的,人不是一个积极而又明确目的的生命,他只是一个存在。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任何其他人都是“局外人”,甚至友谊、爱情以及亲属关系都带有怀疑和虚假的色彩。2、 “新浪潮”电影与理论主张(1) 开端:1959年的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出现了若干部引人瞩目的法国青年导演拍摄的影片,这些导演及他们的作品带来了新的电影观念和表现形式,令人耳目一新。1962年电影手册在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来定义这次影响巨大的电影运动。(2) 时间:19581962(3) 代表人物:戈达尔、特吕弗、夏布洛尔、雅克里维特等。(4) 理论基石:1. 精神之父:电影手册主编安德烈巴赞(1918-1958),是“新浪潮”导演的“精神之父”。2. “新浪潮”的创作个性:法国电影“新浪潮”并没有明确的纲领和创作宣言,“新浪潮”导演推崇个性,每个人的风格都很不相同;但总体来讲其还是具有一致的电影美学观念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3. 纪录本性:巴赞认为,电影和其他艺术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因而纪实性是电影的第一本性。电影应该是“生活在银幕上的流动”,而生活并非是戏剧性的环环相扣、按照起承转合的顺序排列好的。而是有一些松散的、分不清主次的事件串联起来的。因而巴赞的纪实美学反对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戏剧性效果和因果叙事的故事化倾向。4. 场面调度理论:巴赞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长镜头”,不切割完整的时间和空间,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与时间,同时也尊重观众的选择与思考的权利,避免蒙太奇营造的强制性、单一性、封闭性和倾向性的主观世界,展现出开放式的、可选择的、含义多样的客观世界。5. 作者电影概念:1) 形成历史:1 法国著名作家、记者和电影导演阿斯特吕克在40年代曾经提出“自来水笔式电影”的理论,目的在于确认电影作家的地位,对“作者电影”概念起到过一定的促进作用。2 1957年,特吕弗在电影手册上发表了近乎“新浪潮”作家宣言的文章作家的政策。之后,新浪潮主将们继续宣传这种“作家的政策”,由特吕弗明确提出了“作者电影”的观念。2) 理论主张:1 电影作者应具备最起码的电影技能。2 影片明显表现出导演的个性,并在一系列的影片中一贯的揭示出其风格。3 影片必须具有某种内在的含义,导演必须通过他使用的素材来表现其某种个性。3) 意义:特吕弗等人确立了导演是电影中心的位置,导演决定着一部影片的风格和形式,而且导演完全可以像文学家一样表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点。3、 “新浪潮”电影的创作特点(1) 既有电影特点1. 优质电影:特点是制片人操作电影创作,以巨额投资、虚构的故事、曲折缠绵的叙事、人工营造的背景和明星效应制造生活的幻觉。(2) “新浪潮”电影特点1 最大特点:强烈的个人色彩的“作者电影”风格。2 制作方式:采取与“优质电影”完全不同的制作方式,他们的影片成本低、制作周期短,采用实景拍摄和自然光效,大量启用非职业演员。3 叙事方式:打破了自格里菲斯以来的叙事模式和情节结构方式,用无逻辑的事件组合替代和打乱情节结构。影片也不再追求情节的完整性和连贯性。v 叙事变革的原因:“新浪潮”电影在叙事结构上的变革实际上是与“新浪潮”电影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的存在主义看法相一致的。他们认为传统的艺术的理性结构已经不能反应荒诞和非理性的现实世界,传统叙事主体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已经被现代社会中的自我丧失、扭曲和变形所取代,因而他们要探寻一种新的艺术表达形式。4 编导方面:倾向于“编导合一”,以便更充分的把握和驾驭影片的主题和风格。常常具有随意性和即兴式的特点。5 摄影方面:侧重于电影照相本性和纪实美学,利用真实的自然背景和光效,灵活运用摄影机(手提摄影机)。大量运用跟拍、抢拍和长镜头等类似于纪录片和新闻片的拍摄方法,赋予影片一种自然、逼真、偶发的纪实风格。6 剪辑方面:打破传统束缚,有时更是打破影片画面恪守的流畅规则,时空表现更为随心所欲。在电影剪辑上的探索对世界电影史产生了重大影响。(3) 评价:法国电影“新浪潮”在“作者电影”观念的指导下,对传统的电影模式、电影语言和电影激发采取了大胆超越的态度,一切为我所用,并不断创新,其形式的探索一致与其影片意义的表现相结合。4、 “新浪潮”电影的主要导演及其作品(1) 让-吕克戈达尔1. 创作经历1) 早期经历:戈达尔1930年12月3日生于法国巴黎,幼年移居瑞士,长达后回到巴黎。自小对电影就具有浓厚的兴趣,1950年进入电影手册从事专职影评,随后十年时间里他观摩了大量影片,打下深厚的底子。1954年至1958年,他尝试了五部短片。1959年,导演第一部故事长片精疲力尽。2) 创作高峰时期: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戈达尔创作高峰期。1 代表作品:精疲力尽(1959)、卡宾枪手(1963)、狂人比埃洛(1965)、我略知她一二(1966)。2 创作理念:这一时期戈达尔的创作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其主题和表现手法存在着鲜明的存在主义特征。影片大都表现现代西方社会所面临的强烈精神危机,特别是集中展示现实社会、人际关系和人格心理的荒谬混乱以及激进的、玩世不恭的反秩序、反传统的情绪与思想。3) “政治影片”时期:1967年拍摄中国姑娘以来,特别是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戈达尔组织“维尔托夫小组”,声称信奉苏联“电影眼睛派”理论,要用影片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拍摄一系列“政治影片”。1 代表作品:中国姑娘1967、真理1969、东风1969、意大利的斗争1970、一切顺利1972。2 “政治影片”的局限:由于戈达尔对于马列主义缺乏完整的、科学的理解,有时甚至作了歪曲的解释,特别是由于他始终未能摆脱存在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因而,其影片在力图用马克思主义揭示现实的同时,也时常满足于一些无政府主义倾向的描写。4) 后期经历:70年代戈达尔一度中断拍片,1980才返回法国拍摄故事片。1 主要作品:故事(1980)、芳名卡门(1983)、新浪潮1990等。2 后期作品评价:戈达尔有意向传统靠拢,注重叙事成分和情节线索,然而依旧独具风格,不肯媚俗随流。2. 艺术特点1) 最大成就:始终不渝的向好莱坞电影美学的霸权挑战,力图冲破已经定型了的传统叙事模式。2) 电影形式语言方面的探索1 评价:戈达尔在这方面是一位影响深远的大师,甚至有人认为当代电影可分为“戈达尔前”和“戈达尔后”两个时期。2 剪辑:戈达尔拒绝运用传统的剪辑原则,采用跳接等新的剪辑方法。也就是说,再不变换场景的情况下,把一个连贯运动中两个不连贯的部分剪辑在一起,跳换场景时,事先没有任何的暗示。3 摄影:不再像过去按照需要去设计往往很华丽但却很刻板的画面,而是追求一种非常灵活的报道式的摄影风格。这种拍摄方法与新闻片和电视报道的手法相近,突出了纪实色彩,更确切的突出了戈达尔所追求的直接的“真实”。另外戈达尔还较多采用自然光以获得逼真的效果,并使画面朴素自然。3) 电影化的论文:又称政论化电影。在叙事上,戈达尔的影片越来越偏离传统的戏剧式结构,越来越采用多种多样的间离方法,使连贯的故事情节遭到破坏,使观众与题材增大距离。显然这是受到布莱希特理论和实践的影响。3. 局限性:1) 戈达尔虽然激烈地攻击好莱坞电影的传统形式,但他并没有真正摆脱好莱坞传统的情节结构方法。戈达尔的几乎所有影片都建立在侦探情节上面,他也坦言自己需要戏剧性的支架。2) 戈达尔拍摄了许多以社会、政治为内容,以普通观众为对象的影片,但他趋于极端个性化的电影手法使普通观众并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影片意义。这种目的与手段的错位,最终使他的影片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4. 评价:戈达尔在电影艺术上锐意创新的精神引导了许多观众、许多影评家和电影创作者用另外的观点来思考电影。他向他们指出了从格里菲斯到爱森斯坦相承下来的的表现手法上的种种束缚,并且指出了电影创作者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为动摇好莱坞所定型化的电影美学的垄断与霸权开辟了通路。(2) 弗朗索瓦特吕弗1. 评价:特吕弗是“新浪潮”的电影主将之一,“作者电影”的提倡者和突出代表,具有其个人的独特艺术个性,被公认为最能代表法国电影的艺术家之一。2. 个人经历:1) 1932年特吕弗出生于巴黎,他本是个四处干零活的“流浪儿”,有过进入劳教所的经历。安德烈巴赞独具慧眼,将其引导成为一个目光犀利、胆识过人的青年评论家。2) 1954年在电影手册上发表了著名的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一文,后来被一些人称作是“新浪潮”的宣言。文章提出了“作者电影”和“优质传统”两种区分,为“新浪潮”电影运动鸣锣开鼓。3) 1984年10月21日,特吕弗英年早逝。法国政府几乎是以最高的国葬礼仪来悼念这位电影艺术家。3. 早期自传体影片1) 作品:四百下1959、二十岁时的爱情1962、偷吻1968、夫妻生活1970、飞逝的爱情1978。上述五部影片由同一位演员担任主角,随着剧中人物一起成长,因而在银幕上造成了一种“罕见的真实感”。2) 艺术特点:1 特吕弗早期影片在叙述方式上打破了线性因果叙事的模式,而取代以看似琐碎的生活事件的串联和积累,努力还原生活的本真面貌。同时出于反抗好莱坞类型影片的统治地位和艺术创新的需要,特吕弗打破了不同片种的界限,创立了一种新的影片风格。2 特吕弗也是巴赞“长镜头”理论的积极实践者。4. 其他主要作品1) 枪击钢琴师1960、祖与占1961、柔软的皮肤1964、穿黑衣的新娘1967、密西西比的美人鱼1969、野孩子1970、两个英国姑娘1971、美国之夜1973、阿黛尔雨果的故事1975、最后一班地铁1980、隔壁的女人1981。整体来看这些影片丰富多彩、内容各异。他在创作中从未固定于某种“成功的模式”。2) 艺术特点:1 散文风格:“散文风格”是“新浪潮”电影的一个基本特点,虽有一点故事的内容,但往往结构松散,形不成紧密的因果关系的情节链。5. 与戈达尔的对比:戈达尔始终桀骜不驯的挑战传统电影规范,其电影观念与视听语言一直处在试验与探索阶段;特吕弗则并不想完全颠覆商业的传统,而是保持电影作者身份的同时,对主流电影加以改造,在艺术与商业之间走平衡道路。(3) 其他1. 埃里克罗梅尔:偏爱细腻的心理分析,擅长设置人物关系,时常形成连环的类似“猫捉老鼠”的情境,以此展示潜藏着的人格角逐和心理冲突。1) 代表作:狮子的标记1959、六个道德的故事、四季的故事。2. 雅克里维特:偏爱心理分析,以片长异乎寻常而著称。1) 代表作:巴黎属于我们1959、爱情疯子1968(片长超过四小时)、出局1971(14小时40分钟)、爱吵嘴的美人1991(四小时)。3. 克劳德夏布洛尔:“新浪潮”导演中最具商业化的一位。受希区柯克影响很深,擅长拍摄讽喻幽默的心理惊悚片。影片中常表现了中产阶级家庭内部积蓄并最终爆发出来的暴力悲剧。1) 代表作:表兄弟1959(新浪潮初期重要作品)、花花公子1960、老虎只喜欢新鲜肉1964、不忠的妻子1968、屠夫1970、仪式1995。4. 路易马勒:一些影片革新了叙述方式。1) 代表作:通往绞架的电梯1957、情人们1958、扎齐在地铁19605. 雅克德米:洛拉1960、瑟堡的雨伞1964。6. 克洛德勒鲁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1966第5节 法国“左岸派”电影1、 “左岸派”简介(1) 命名释义:“左岸派”形成于50年代末,以其成员大都居住在塞纳河左岸而得名。是法国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电影流派。由于“左岸派”几乎是夹杂在“新浪潮”电影运动中的,因此有人将其视为“新浪潮”的一部分。(2) 与“新浪潮”的差异1. “左岸派”的电影艺术探索时间要早于“新浪潮”,阿伦雷乃早在40年代就开始拍片,50年代开始艺术探索。2. “新浪潮”在60年代中期就已经基本宣告结束,但“左岸派”的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进入七八十年代仍有佳作出现。3. “左岸派”作者甚至公开拒绝“新浪潮”,他们在电影观念和电影语言的探索上较之“新浪潮”更为极端,带有更大的实验性。(3) 代表人物:1. 电影作者:阿伦雷乃、玛格丽特杜拉斯、阿伦罗伯-格里叶、亨利科尔皮、阿涅斯瓦尔达等。2. 来源:一类来自从事创作较久的导演,如雷乃、瓦尔达、科尔皮;另一类以从事文学创作为主的,如格里叶、杜拉斯。(4) 影响:“左岸派”将电影带入了一个无比广阔深邃的世界人的内心,开拓了现代电影的表现时空,对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 “左岸派”电影的艺术特点(1) 指导思想1. 更为彻底的现代主义:“左岸派”电影较之于“新浪潮”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更为广泛和全面。“左岸派”电影在世界观上接受了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表现世界的混乱、荒诞和非理性,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关系上呈现出的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危机。2. 表现资本主义的“异化”:电影特别侧重于展示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异化”境遇,在一些影片里,物取代了人,人却退化为物,萎靡而僵硬。3. 精神分析学说的侧重:对人的内心和精神发展过程十分的看重,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想像、潜意识活动等主题。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是其重要的创作理论源头。4. “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等现代主义美学思想也得到了大量运用。(2) “作者电影特色”v “左岸派”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更能体现作者电影的特色:1) 左岸派编导大都来自文学界,或深受文学影响,所以其影片中,对话和内心独白构成了影片重要的组成部分。2) 对话与内心独白已经不仅仅是叙事意义上的成分,他们力图创造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在电影影像与文字叙述、场面调度和叙述方式之间寻求一种平衡。(3) 艺术表现(左岸派的题材围绕着两个纲:一是对人的精神作用加以探索;一是错综交替的表现时间。)1. 精神作用的探索:1 主题:左岸派影片主题集中在“记忆与遗忘”的矛盾中。主人公总是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想要从过去的经历中摆脱出来,却又忘不掉曾经珍藏的记忆,或想不起他们曾经损害的是什么。2 左岸派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比人的外部活动更丰富真实,也更富有意义,而且前者是时刻在支配着后者。他们十分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活动。2. 交替表现时间:在艺术表现上,“左岸派”最大的贡献就是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将逻辑的、线性的时间改变为错综复杂交替的“心理时间”,空间也由具体的物理空间或叙事空间变为“心理空间”。在时空转换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自由。(4) “左岸派”电影技法的探索1. 摄影:不同于“新浪潮”的“自然主义”式的表现风格,十分讲究画面构图和用光效果。特别是以阿伦雷乃电影为代表的摄影机的运动。2. 声音:“左岸派”对声音的探索是与对画面的探索相并而行的,他们在视觉和声音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但“左岸派”更多地将声音置于一种优先的地位。非常重视语言在叙事层面和画外空间的运用,发挥独白、旁白、对白的魅力。同时,音乐、音响、寂静也在他们的声音意识和声音设计之内,极大开拓了声音空间,从而提高了影片的表现力。以杜拉斯为例。3. 剪辑:十分注重剪辑,并自称为“电影剪辑派”,认为电影剪辑能表现的东西是永无止境的。以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为例。(5) “左岸派”对比“新浪潮”1. 新浪潮更侧重把没有因果关联的生活事件串联起来,追求纪实风格,有人将其概括为“生活流”。2. 左岸派侧重于人物内心的表现,特别是人物瞬间的意识流动,因而有人将其称为“意识流”电影。v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意识活动具有两个不可分割的特点,一是“流动性”,既没有空白和间断,始终在流动;二是“超时间性”,即不受时间的束缚,感觉在“现在”和“过去”中保持着密切关系。3、 “左岸派”电影的主要导演及其作品(1) 阿伦雷乃1. 个人经历:阿伦雷乃1922年6月3日出生于法国瓦纳城。从小身体孱弱,性格孤僻以至于早早离开学校。17岁来到巴黎,期初学习戏剧艺术想当一名演员,后考入法国高等电影学院。1934毕业开始拍摄广告片和一些纪录片。1959年拍摄广岛之恋轰动世界。2. 主要作品:1) 早期:梵高1948、高庚1950、格尔尼卡1951、雕像也会死亡1951-1953、等。2) 夜与雾:1955,以纳粹集中营为题材拍摄的纪录片。1 艺术创新:他首创了用黑白和彩色来代表两个不同时代的表现方法。2 评价与影响:雷乃在这部影片里探讨了现在与过去的关系,并对现在能否真实地描述、表现过去提出了疑问。雷乃一贯探讨的时间的主题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在这部纪录片里就已经被踢出来了。3) 广岛之恋:1955,雷乃根据法国“新小说派”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所写的剧本所拍摄,揭露了战争和原子灾难对人类命运和尊严的摧残。1 艺术特点:a. 电影打破传统影片中时间和空间的明显界限。让“头脑中的现实”和“眼前面对的现实”在整部影片中平行或对位存在,甚至去掉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心理时间到物理时间、清醒意识和混乱意识之间的过渡标志。b. 声音画面以对位的形式相配合。c. 首创“闪切”的手法(极短的闪回),成功表现了人物潜意识瞬间的流动。通过反复的时空交叉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2 主题:一个人对过去的生活和记忆如何影响他现在的生活。3 评价:广岛之恋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也可以说是电影从传统时期进入现代时期的一部划时代作品。4)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与“新小说派”代表人物阿伦罗伯格里叶合作编导的一部轰动世界的电影。v 许多人将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当做是“迄今已来最难理解的一部电影”。雷乃从人物的内心潜意识出发来表现人物的行为,以人物心理的、情绪的连续性来取代行为的、逻辑的连续性,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回忆幻想和错觉交织在一起进行大胆的尝试,打破了完全按时间顺序发展的传统影片结构,旨在探索和表现人类思想的复杂性。5) 其他作品:慕里耶1963、战争结束了1966、远离越南1967、我爱你,我爱你1968、斯塔维斯基1974、天命1976、我的美国叔叔1980。(2) 玛格丽特杜拉斯1. 主要作品:1) 长离别:1961,影片以深沉的的色调和细腻的笔触,淋漓尽致描绘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希望。影片表现出战争对人最大的伤害是心灵的摧残。2) 音乐1966、她说要摧毁1969、黄太阳1970、他的威尼斯行驶在荒凉的加尔各塔1976、卡车1977。2. 印度之歌:1975,杜拉斯在电影领域不断探索一种文学的表达方式,印度之歌就是一部典型用电影手法来表现的现代派文学作品。影片通过两个主人公的双层结构,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腐败,表达了对殖民地人民的同情。1) 艺术特点:1 影片采用了一虚一实的手法,即一个用画面表现,一个用声音表现。2 由画外音创造的画外空间在此片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画外音又分为画外叙述和画外对白。3 声音在这部影片中起了主导作用,可以说画面是配合声音叙述创造了一种情绪和气氛。声画的平行使这部电影产生了独特的意境。2) 评价:印度之歌已经远远离开了电影的传统观念,而更接近于一部文学作品,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部突破了文学与电影传统界限的现代派作品,是一部电影化的文学,或文学化的电影。(3) 阿伦罗伯格里叶1. “新小说”代表人物:他是法国“新小说”学派的创始人。“新小说”派相对立于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文学。格里叶认为当时的资本主义发展状态已经不能再用巴尔扎克的方式去描写,而要从各个角度去写,把现实的漂浮性、不可捉摸性表现出来。2. 创作思想:编导的出发点是为了表现“现实的漂浮性、不可捉摸性”。他的影片里没有明确的主题、连贯的情节、人物也没有思想感情,社会经历与个性都是模糊的,他本人也不在影片中表现自己的倾向,流露自己的意识。在他的影片里,现实、回忆、幻想、想像等混杂在一起,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完全消失,整部影片呈现出一股头绪纷杂的意识流。第6节 “新浪潮”之后的法国电影1、 商业与艺术(1) 70年代的“新浪潮”余波1. 概述:“新浪潮”的余波仍在震荡,主将们仍旧持续着旺盛的艺术创作力,一些更为年轻的电影作者涌现了出来,拍出了富有个性的影片。2. 妈妈和妓女,1973,让厄斯塔什导演。深刻分析了一个年轻的巴黎懒汉和两个与之生活的女人间的三角关系,具有强烈的视听效果,表达方式粗野,看似单调乏味的长镜头段落,演绎出生活本身的贫乏无聊。(2) 80年代后的大制作电影1. 概述:进入80年代后,法国电影出现了效仿好莱坞高投资高收益的做法,经常不惜重金拍摄高成本的大制作。2. 让雅克阿诺:1992年法国制片厂杂志评选出的25位杰出法国导演的第一名。他的作品题材独特,风格多样,制作精美。许多作品都获得了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