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语文课件系列:古诗文阅读1.ppt_第1页
高三一轮语文课件系列:古诗文阅读1.ppt_第2页
高三一轮语文课件系列:古诗文阅读1.ppt_第3页
高三一轮语文课件系列:古诗文阅读1.ppt_第4页
高三一轮语文课件系列:古诗文阅读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它包括理解和分析综合两部分,理解部分主要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等;分析综合主要考查信息的筛选、要点的归纳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综观2009年高考,从选材看,人物传记仍是重点,除天津、湖北、重庆、江西几省,均选择人物传记,人物仍是忠臣、良将、仁人、义士之类,且往往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对应,旨在引导人们健康发展。从考查内容看,理解和分析综合两部分都有涉及,实词的地位尤为突出,新课标地区所有考卷均考到实词,这些词既有课文出现过的,也有没出现的;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也是一个考查重点,几乎出现在每套试卷中。,从2009年考查情况看,2011年高考在文段选择上将更加趋于多元化,一些哲理性强的散文和文质兼美的散文将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内容的考查上将趋于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考查重点外,一些新鲜的考点将时有出现。 比如,直接考查句式(像2009年浙江卷),兼考问答题(像2009年福建卷)等。另外,文言断句也将得到强化。总之,2011年高考文言考查会异彩纷呈。,第一节 文言实词,一、阅读下文,完成12题。 李斯非淳于越曰:“诸生不师今而学古, 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敕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诸刑书者,悉诣守尉集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是古非今者,族灭。吏见之弗举,与同罪。”始皇许之。,1解释文中的五个“非” 字。 _ _ _ _ _ 【答案】 驳斥 责怪 不是 认为不对,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臣请敕史官_ (2)非博士官所职_ (3)有敢偶语诗、书_ (4)吏见之弗举_ 【答案】 (1)命令 (2)掌管 (3)相对私语 (4)检举,【参考译文】 李斯诽谤淳于越说:“学生们不学现在而学古,认为现在不好,惑乱百姓。我请求下令给史官,不是秦国的书都烧掉;如果不是博士官等职,天下有敢收藏诗、书、百家学说、各种刑书的人,全都交给各地守尉集中焚烧;有敢偶然说诗书中句子的人,处死;以古时学问反对现在的,灭族;官吏发现而不揭发,和犯人同罪。”秦始皇同意了。,二、阅读下文,完成34题。 晏子振民 景公之时饥,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晏子 令吏重其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趋。三年台成而民振,故上说乎游,民足乎食。君子曰:“政则晏子欲发粟与民而已,若使不可得,则依物而偶于政。” 【注】 当:主持,主管。赁:工钱。兆:此句与下句有误,应是:“远其涂,佻其日。”佻,延缓。偶:通“寓”,寄托。,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晏子请为民发粟_ (2)民足乎食_ (3)依物而偶于政_ 【答案】 (1)粮食 (2)充足 (3)政策 4解释下列各句中“振”的意思。 (1)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_ (2)轩辕乃修德振兵_ (3)天伦之爱,振古莫俦_ (4)三年台成而民振_ 【答案】 (1)挥动,抖动 (2)整顿,整治 (3)自,从 (4)“振”通“赈”,赈济,【参考译文】 景公时,闹饥荒。晏子请求给百姓发放粮食,景公不同意。晏子主管修筑路寝之台,他命令管理提高雇工的工钱,增加道路的长度,延缓工期,而不加以催促。三年后台子建成,百姓也得到赈济。所以君王满意于游玩,百姓粮食能饱足。君子说:“按照政策晏子只想发给百姓粮食罢了,如果不能实现,就借助事物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一、关于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下列几点 1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中学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对正确理解文言文的词句意义关系很大。,2一词多义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界;田界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叛”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又如“爪牙”,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蚓无爪牙之利”的“爪牙”是用其本义;“祈父,予王之爪牙”(诗经),这里是用“爪牙”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是用其比喻义。,3词的古今异义 学习文言文困难大的是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不相同的词,这类词的词义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词义弱化。(5)词义强化。(6)感情色彩变化。(7)名称说法改变。 4偏义复词 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语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1)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要注意把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区别开来。,5分清单音词与双音词 (1)文言中两个相邻的单音词,恰与现代汉语某个双音词相同,意义有相同也有不同,须加以区别。(2)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而误解了原词义。如“仓皇”“布衣”等。,二、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 1联想推断: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2. 根据上下句的逻辑关系推断词义。比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决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3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词义。比如: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做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寺”中,它做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做定语,修饰“风”,释为“微小、微弱”,等等。 4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推断词义。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采用互文的修辞形式,我们可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属对仗,“忠”与“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应为同义,所以“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5利用上下文的人情事理推断词义。比如项脊轩志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此句中的“借”字,就不可理解为“借阅”之借,因为借阅一本几本尚可,哪有“借”满架书之理?况且,归有光是书香门第,所读之书又不会是什么珍本秘书,一般是用不着去“借”的。此“借”字当读为“积”,是“堆叠”的意思。,一、阅读下文,完成12题。 永之氓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 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文。 (节选自柳河东集),【注】 永:永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氓:百姓。咸:都,全。中济:渡河渡到中途。侣:伴侣,伙伴。有顷:过了一会儿。身:自己。溺:淹没,淹死。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绝:横渡 B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后:后面 C又摇其首,遂溺死 其:语气词,起强调作用 D何不去之 去:到 【解析】 B落在后面;C.代词,他的;D.抛弃。 【答案】 A,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 (1)又摇其首,遂溺死_ (2)身且死,何以货为_ (3)一日,水暴甚_ (4)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_ 【答案】 (1)于是 (2)钱 (3)突然 (4)渡水,【参考译文】 永州一带的百姓都很会游泳。一天,水突然涨起很大。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心,船破了。有一人用尽全力来游却不能和平常一样游(得快),他的同伴说:“你平时最会游水,今天为什么落后了?”他说:“我的腰带上系着很重的千文钱,因此落后了。”他的同伴说:“为什么不丢掉它?”这个人不做声,摇着头。过了一会儿,更加往下沉。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大喊大叫道:“你太愚蠢了!太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了!眼看将要死,还不愿丢掉身上的钱,留着干什么?”那人又摇头,之后就淹死了。我对此感到痛心。如果像这样,能不有因为更多的钱财而淹死更多的人吗?于是我写了哀溺一文。,二、阅读下文,完成34题。 杨伯雍种玉 杨公伯雍,雒阳县人也。本以侩卖为业。性笃孝。父母亡,葬无终山,遂家焉。山高八十里,上无水,公汲水,作义浆于坂头,行者皆饮之。三年,有一人就饮,以一斗石子与之,使至高平好地有石处种之,云:“玉当生其中。”杨公未娶,又语云: “汝后当得好妇。”语毕不见。乃种其石。数岁,时时往视,见玉子生石上,人莫知也。有徐氏者,右北平著姓,女甚有行,时人求,多不许。公乃试求徐氏。徐氏笑以为狂,因戏云:“得白璧一双来,当听为婚。”公至所种,玉田中,得白璧五双,以聘。徐氏大惊,遂以女妻公。天子闻而异之,拜为大夫。乃于种玉处,四角做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地,名曰“玉田”。 (节选自晋干宝搜神记,有删节),【注】 雒(lu)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侩(kui)卖:介绍买卖。性笃孝:性,性格、本性;笃,忠厚。无终山:在今河北省蓟县北。焉:于此,在这里。汲(j):从下往上打水。浆:泛指饮料。坂:音bn,山坡。就:靠近、接近。莫:不。狂:发狂、发疯。戏:戏弄。听:听从。大夫:古代官职,位置在卿之下、士之上。,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拜为大夫_ (2)语毕不见_ (3)女甚有行_ 【答案】 (1)授予官职 (2)完 (3)德行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 (1)遂以女妻公_ (2)父母亡,葬无终山,遂家焉_ 【答案】 (1)名作动,许配 (2)名作动,安家,【参考译文】 杨伯雍是洛阳县人。本来以介绍买卖为职业。他性格厚道孝顺。父母去世后,安葬在无终山上,于是他就在那里安了家。无终山有八十里高,上面没有水,杨伯雍就从山下打来水,在山坡上做成浆汤免费供应,过往行人都可以喝。到了第三年,有一个人来喝浆汤,给了他一斗石子,让他到又高又平又有石头的地方把石子种下去,还说: “玉一定会生在这中间。”当时杨公还没有娶妻,那人又对他说: “你将来一定会娶一个好妻子。”说完就不见了。杨公于是种下了那斗石子。几年来,他不断地去察看,看见石头上渐渐地长出玉子来了,但人们不知道。有,一个姓徐的人,是右北平的名门大姓,女儿很有德行,当时不少人求婚,他都不答应。杨公试探着向徐氏求婚。徐氏笑他发了疯,于是戏弄他说: “如果你拿一双白璧来,就听从你的,结成婚姻。”杨公就到他种玉的田地里,拿了五双白璧去作聘礼。徐氏非常吃惊,于是把女儿许配给了他。天子听说后觉得这件事很奇异,就封他为大夫。又在种玉的地方,四个角立起了大石柱,每根有一丈高,中间一块地,命名为“玉田”。,三、阅读下文,完成57题。严母训子 初,延年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到雒阳,适见报囚。母大惊,便止都亭,不肯入府。延年出至都亭谒母,母闭阁不见。延年免冠顿首阁下,良久,母乃见之,因数责延年:“幸得备郡守,专治千里,不闻仁爱教化,顾乘刑罚多刑杀人,欲以立威, 岂为民父母意哉!”延年服罪,重顿首谢,因自为母御,归府舍。母毕正腊,谓延年:“我不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遂去,归郡,见昆弟宗人,复为言之。后岁余,果败。东海莫不贤知其母。 (节选自汉书酷吏传),【注】 严母:严延年的母亲。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适:恰好。都亭:秦汉时在郡县城郭附近道旁修筑的亭舍,供旅客停宿。谒(y):拜见。阁:小门、旁门。免冠:脱去帽子。顿首:拜时以头叩地。乘:乘着、靠着。御:驾车。毕:结束。腊,古时每年十二月举行一次祭祀活动,称腊祭,也叫“腊”。正腊:腊祭的那天叫“腊日”。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那天举行的祭祀叫“正腊”。昆:兄。宗人:本家人。莫:没有人。,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欲从延年腊_ (2)母大惊,便止都亭_ (3)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_ (4)延年服罪,重顿首谢_ 【答案】 (1)和一起 (2)停止,歇止 (3)离开 (4)谢罪 6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去女东归 _通_ (2)东海莫不贤知其母 _通_ 【答案】 (1)“女”通“汝”,你 (2)“知”通“智”,智慧,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岂为民父母意哉_ (2)顾乘刑罚多刑杀人_ (3)我不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_ (4)后岁余,果败_ 【答案】 (1)父母官 (2)反而 (3)遭受 (4)出事,【参考译文】 当初,严延年的母亲从东海郡来,打算与严延年一起行腊祭礼。刚到洛阳,就碰上处决犯人。母亲很震惊,便在都亭歇止,不肯进入郡府。严延年出城到都亭拜见母亲,母亲关门不见。严延年在门外脱帽叩头,过了好一阵,母亲见了他,于是一条条地斥责他说:“有幸当了郡太守,治理方圆千里的地方,没听说你以仁爱之心教化百姓,反而靠着动用刑罚大量杀人,想以此来建立威信,难道这是当老百姓的父母官的意图吗!”严延年赶忙认错,重重地叩头谢罪,于是亲自为母亲驾车,一同回郡府去。,正腊的祭祀结束后,母亲对严延年说:“我想不到人老了还要亲眼看见壮年的儿子身受刑戮!我走了!离开你向东回到家乡去,为你准备好葬身之地。”于是母亲离去了,回到本郡,见到兄弟本家,母亲又把以上的话对他们说了。过了一年多,严延年果然出事了,东海人没有不认为严延年的母亲贤明智慧的。,四、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 “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 “何谓也?”对曰: “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注】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卒然:突然。“卒”通“猝”。无忌:信陵君的名。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事有不可知者_ (2)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_ 【答案】 (1)能 (2)恨 9解释加点的词语。 (1)赵王自郊迎_ (2)(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_ 【答案】 (1)亲自 (2)从,10解释句中多义词的含义。 (1)唐雎谓信陵君曰_ (2)何谓也_ (3)太守谓谁_ 【答案】 (1)对说,介词 (2)说,动词 (3)是,动词,【参考译文】 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了邯郸,打败了秦军,保全了赵国,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唐雎对信陵君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世上有的事情,是不可以知道的,有的事情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有的事情是不可以忘记的,有的却是不可以不忘记的。”信陵君说: “这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别人憎恨我,我不能不知道,我憎恨别人,不能让别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我不能忘记;我对别人有恩德,我不能不忘记。现在你杀了晋鄙,解救了邯郸之围,打败了秦军,保全了赵国,这是你对赵国的大功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很快就要见到赵王,我希望你忘记救赵的事。”信陵君说: “我恭恭敬敬地接受您的教诲。”,解实词义关键在于: 1看清题目要求,明确思考角度。 2借助于课本梳理、积累文言知识,编织出知识网络;研习340个常用词的种种义项。 3多背多读,借以形成敏锐的语感。 4训练科学的思路,培养迁移、推断能力。遇到疑难词句,要联系所掌握的知识,根据上下文意,寻求隐含信息,推断出词义。 5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确定。还可把解释的意思代入原文,联系上下文辨析确认。,一、120个文言实词强化训练 第一组 1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 ),2安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 ( )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 )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 )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 ),3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 )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 ) 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 ( ) 4倍 尤倍重于三十年前(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 )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 ),5本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 )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 )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 )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 ) 君子务本(论语学而) ( )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 ),6鄙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 )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 )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 ) 7兵 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 )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 )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 ),8病 病万变,药亦万变(吕氏春秋察今)( )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 )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 )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 ),9察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 )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 ( )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 )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 )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事) ( ),10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 )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 ) 先轸朝,问秦囚(左传殽之战) ( )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 ),11曾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 )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 )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 ),12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涉江) ( ) 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 )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 ) 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殽之战) ( )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 ),1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 )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 )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 )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 ),14除 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苏武传) ( )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 )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 ) 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左忠毅公逸事) ( ) 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 ( ),15辞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 )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 )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 )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 (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 ) 使皇武子辞焉(左传殽之战) (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 ( )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 ( )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赤壁之战)( )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 ( ),16从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 )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 )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 )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17殆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梦溪笔谈) ( )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 ( ),18当 当窗理云鬓(木兰诗) ( )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 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 )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过秦论) ( ) 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 )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苏武传) ( )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 ),19道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游褒禅山记) ( )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 )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 ) 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 )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 )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 )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 ( ),20得 白马令李云以谏受罪,秉争之不能得(后汉书杨秉传) (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 )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 )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 )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记王忠肃公翱事) ( )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 )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六国论) ( )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 ( ),21度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 )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 )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 (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 ) 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论积贮疏) ( ) 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郑人买履) (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 ) 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 )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 ( ),22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 )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 )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庄暴见孟子)( )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 ),23复 成子精神复旧(促织) ( ) 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 )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 ( ) 寓形宇内复几时(归去来兮辞) ( ) 便复在旦夕(孔雀东南飞) ( ),24负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 )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 )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 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 )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报任安书) ( ) 吾行负神明(祭十二郎文) ( ) 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礼记孔子闲居) ( ),25盖 盖均无贫,和无寡(季氏将伐颛臾) ( ) 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 )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赤壁之战) ( )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 )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赤壁赋) ( ) 我行既济,盖云归哉!(诗经小雅黍苗) ( )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 ),26故 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 ( ) 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 )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 ( ) 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 )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祭十二郎文) ( )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 ),27顾 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 )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 ( ) 不得中顾私(白马篇) ( ) 顾未有路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 ) 忽反顾以游目兮(离骚) ( )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 ),28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 )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 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 (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 )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 ),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 ( ) 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 ) 君子固穷(论语) ( ),29归 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项脊轩志) ( ) 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孔雀东南飞) ( )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 ( ) 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国语勾践灭吴) (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 ),30国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 ( )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 (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 ( )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 ),1动词,爱护 动词,爱惜 动词,吝惜 动词,喜欢,爱好 通“”,隐藏 2形容词,安稳 形容词,安逸,舒服 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地方 疑问副词,怎么 使安定 3蒙受,遭受 介词,表被动 动词,通“披”,披散 动词,通“披”,穿 4加倍 动词,通“背”,违背 5本来,原来 本源 树干 稿本,诗稿 根本 本着,按照,6边邑,这里用作动词,以为边邑 名词,边远的地方 轻贱 浅薄,鄙陋 7军队,士卒 兵器 战争 8疾病 担心,忧虑 有病,患病 困苦不堪 9细看,观察 详审,细究 洁净的样子 察举,考察后予以推荐 看得清 10名词,朝廷 名词,朝代 名词,早晨 动词,拜访,拜见 动词,上朝,朝见,11动词,通“增”,增加 副词,曾经 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竟”“却” 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12动词,乘坐 动词,登上 量词,辆 介词,趁着 古代兵车一辆叫一乘,这里用作名词,指兵车 动词,相连,相依 13连词,假如,果真 副词,确实 形容词,真诚 真诚的心意 14名词,台阶 动词,修治,整理 动词,任命官职 动词,清除 动词,逝去,过,15动词,告别,辞别 动词,计较 道歉 名词,言辞,文辞 借口,理由 动词,告诉 文辞,这里指文学 古代的一种文体 言辞,这里指命令 动词,推辞,拒绝 16跟随 动词,参与 动词,依顺,听从 名词,通“纵”,特指合纵,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 介词,表示地点,相当于“自”“由” 使跟从 17副词,大概 形容词,通“怠”,精神困倦而无所得 副词,几乎,近乎 危险,18面对,向 抵挡 符合 抵,相抵 在时候 动词,主持,掌管 动词,占据,把守 应当 动词,判处 副词,必定,一定 19道路 动词,取道 名词,方法、途径 道义,正道 志向 说 这里指风尚 道理,规律 名词,主张,学说 20成,成功 获得,具备 与“无”一起,表示“莫非”“岂不是” 能够,可以 获得 契合,投合 必须 适宜,得当 动词,通“德”,感激,21估量,揣测 制度,法度 比较 越过 名词,思考,考虑 名词,限度 名词,计量长短的工具 名词,常态,容度 量词,次,回 动词,谱写 22不是 错误 没有 与“常”一起解释为“意外的或突如其来的” 与“常”一起解释为“特殊的” 副词,不 动词,反对,责怪 23恢复 副词,再,又 双层 助词,表反问语气 回答,回复,24载 使承担 凭借,倚仗 违背,背弃 与“下”连用,意为“负罪之下,即受刑之人” 辜负,对不起 靠近 25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名词,伞 超过,胜过 发语词,大概 句首语气词,表假设语气 通“盍”,何不 名词,车盖 26原来 形容词,旧,衰老 缘故,原因 特意 连词,所以,因此 交情,27回头看 拜访 看见 顾念,顾惜 副词,只是,不过 看 反而,难道 28巩固 顽固 坚决 本来 固然 坚决,顽强 坚固 仍然 安守 29女子出嫁 被休回娘家 回去 归附,归属 回家 30诸侯国 国都,京城 地域,乡土 国家,第二组 1过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项脊轩志) ( )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庄子逍遥游)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 )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 ) 日过午已昏(项脊轩志) ( ),2何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 楛矢何参差(白马篇) ( )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 ) 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 )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 ),3恨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 ) 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 ) 4胡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白马篇) ( ) 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 ( ),5患 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信陵君窃符救赵) (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 ),6或 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 或凭几学书(项脊轩志) ( )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蜀道难) ( )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 )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 ),7疾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 )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表) ( )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长亭送别)(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 )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齐桓晋文之事) ( ),8及 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 )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桓晋文之事)(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 )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9即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 )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 ( ) 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 ),10既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 )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祭十二郎文) ( )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 ),11假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 )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 ( ) 愿大王少假借之(荆轲刺秦王) (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 )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滕王阁序) ( ),12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 )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 )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 ) 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13见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蜀道难) ( )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 ( )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 )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屈原列传) ( )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 ),14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 )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促织) (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 ) 君当解去兹带,束以他物(柳毅传) ( )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 ),15就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 ( )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刺秦王) ( ) 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 )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祭十二郎文) ( ) 三径就荒(归去来兮辞) ( ),16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 ) 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 )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 ),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 )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庄暴见孟子) ( ),17绝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 )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 ) 抢呼欲绝(促织) (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 )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 ( ),18堪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 )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五人墓碑记) ( )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 ( ) 19克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 ( )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 ( )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 ( ),20类 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 ) 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 ( )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齐桓晋文之事) ( ) 21怜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 )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战国策秦策一) ( ),22弥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 )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滕王阁序)( ) 23莫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 )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石钟山记) ( )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 ),24明 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 ( )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报任安书)( ) 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 ) 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 ) 明道德之广崇(屈原列传) ( ) 越明年,政通人和(岳阳楼记) ( ),25内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 )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 )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长恨歌) ( ) 内君子而外小人(周易泰) ( ) 齐侯好内(左传僖公十七年) ( )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 ( ),26期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 )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 ( )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 ) 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狱中杂记) ( ),27奇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 )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 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孔雀东南飞) ( ) 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 ( )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促织) (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 ),28迁 始兴起学校,渐迁其俗(后汉书西南夷传) ( )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并序) ( )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 )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后序) ( ),29请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 )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 ) 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 )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 ( )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信陵君窃符救赵) ( ),30穷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 )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 )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祭十二郎文) ( )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 ),1经过 超过 过失 犯错误 责备 探望,拜访 动词,过去 2什么 怎么,怎么样 副词,多么 哪里,何处 何故,为什么 通“呵”,喝问,缉查盘问 3怨恨,仇恨 名词,遗憾 4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谓 为什么 5动词,担忧 名词,灾祸,忧患 6代词,代指人或事物,可译为“有的” 有时 倘若 有的人 或许,7动词,恨,痛心 名词,疾病 快速 强,这里指声音洪大 讨厌,憎恨 8动词,比得上,赶得上 等到 动词,推及 动词,达到 连词,和 9连词,如果 连词,即使 副词,就 副词,立即,马上 10副词,已经 副词,不久,后来 副词,既然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