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案_-精华.doc_第1页
高中数学教案_-精华.doc_第2页
高中数学教案_-精华.doc_第3页
高中数学教案_-精华.doc_第4页
高中数学教案_-精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函数y=Asin(x+)的图象(自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数学第一册(下) 第四章第9节一、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主要是通过图像变换和五点法作出函数y=A sin(x+)(A0, 0)的图象,介绍函数y=A sin(x+)(A.0, 0)的性质,及它与y=sinx的图象的关系。2.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由正弦曲线变换得到y=A sin(x+)(A.0, 0)图象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特殊到一般的化归的数学思想,训练了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函数y=Asin(x+)(A.0, 0)是学生继学习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之后要学习的又一重要的三角函数,它与高中物理课程中的“机械波”的内容与之紧密相关,因此能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同时,本节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归纳和探究的数学能力的重要素材。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图象变换和五点法作出函数y=Asin(x+)(A0,0)的图象,掌握参数A、对其形状和位置的影响,分析其与函数y=sinx的图象的关系。难点:理解并掌握函数y=A sin(x+)(A.0, 0)的图象变换规则。参数A、变换的顺序不同时,变换的规则不同,容易发生混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加强对变换顺序的理解,正是为了攻克难点。4、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将安排1课时时间完成教学。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图象变换和五点法作出函数y=Asin(x+)(A0,0)的图象;函数y=A sin(x+)(A.0, 0)的性质;理解并掌握函数y=A sin(x+)(A.0, 0)的图象变换规则。能力目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函数y=Asin(x+) ,(A.0, 0)的图象,分析A、的变化对函数图象的形状和位置的影响,总结出图象的基本变换规则。培养学生化归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训练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刺激学生的探究心理,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对数学的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受到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三、教法与学法分析1.教法分析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联想类比,同时让学生动手画图来验证猜想。通过点化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图象的变化,自主地总结出变化规律,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2.学法指导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被激发起好奇心和创新意识,通过观察分析、联想类比、总结归纳的方法掌握教学目标。四、教学过程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如下:1.创设情景2.对比探索3.探究规律4.归纳小结5.应用新知6.课堂小结7.布置作业。教学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1.创设情景,引发兴趣在物理中,弹簧振子位移y与时间x的关系、交流电的电流y与时间x的关系等都是形如y=Asin(x+)(其中A、都是常数)的函数。(演示课件)设问:这个图象与y=sin x的图象有什么关系?若将函数y=sin x的图象变换得到y=Asin(x+)的图象,应采用怎样的方法和步骤? 从学生已熟悉的弹簧振子的“位移时间”图象来引发设问,使新课引入显得自然、易于接受。让学生明确理论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使学生学习研究目的性更加明确。2.对比探索,分析归纳例1、利用五点法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y=2sinx与y=sinx的简图,并指出它们的图象与y=sinx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规律)例2、利用五点法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sin2x与y=sinx的简图,并指出它们的图象与y=sinx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规律)例3、利用五点法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y=sin(x+)与y=sin(x-)的简图并指出它们的图象与y=sinx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规律)以这3个例子来学习三种基本变换,引导学生观察变换过程中的不变量,得出结论。必要时由老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启发。(让学生大胆尝试,使学生对函数图象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3.探究规律,掌握新知例4、作出函数y=3sin(2x+)的简图,并指出它的图象与y=sinx的关系。(引导学生揭示规律)变换方法有两种:1)先平移变换,再周期变换,最后作振幅变换。2)先周期变换,再平移变换,最后作振幅变换。学生在碰到这个问题时,很感兴趣,因为它和例3很相似,因此可能会猜想“左移个单位长度”,这时引导学生通过“五点法” 作图验证,就会发现猜想是错误的。不过这不要紧,这样更加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很快掀学习的高潮,从而给学生搭建起一个实践探究的平台。4.归纳小结,展示规律 总结出函数y=Asin(x+)(A0, 0)的图象与y=sinx的图象的关系。 指明y=Asin(x+),(A.0, 0)x0,+在物理学中的具体应用并指出A、x+、相应的名称。 让学生认真总结,在探索与交流中去体会不同的变化顺序对变化规则的影响。展示函数y=A sin(x+)(A.0, 0)的图象变换规则,攻克难点。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小结。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为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有效调控打下良好的基础。5.应用新知,当堂练习完成P67的练习当堂练习有利于巩固知识,强化学的效果。6、课堂小结以不同顺序变换A、的方法用五点法和变换关系作函数y=Asin(x+)的图象巩固学习效果,强调学习重点7.布置作业,巩固提高习题4.9题2、3、4、5思考:用示意图表示:将y=2sin(3x-)的图象变换为y=sinx 的图象的过程。布置作业有弹性,避免一刀切。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训练逆向思维,使知识掌握更加深刻。五、板书设计:函数y=Asin(x+)的图象例1 例2例3例4反函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数学第一册(上) 第二章第4节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内容涉及反函数的概念,反函数的求法。函数从本质上讲是函数,原函数与反函数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2.本节教材地位与重要性“反函数”一节课是高中数学第一册的重要内容。这一节课与函数的基本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接受、理解反函数的概念并学会反函数的求法,又可使学生加深对函数基本概念的理解,还为日后反三角函数的教学做好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3.重点与难点 重点:反函数的概念及反函数的求法。理解反函数概念并求出函数的反函数是高一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建立在对函数概念的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必须使学生对于函数的基本概念有清醒的认识。 难点:反函数概念的接受与理解。学生对于反函数的来历、反函数与原函数间的关系都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必须使学生认清反函数的实质就是函数这一本质问题,才能使学生接受概念并对反函数的存在有正确的认识。教学中复习函数概念,进而引出反函数概念,就是为突破难点做准备。4. 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将安排1课时时间完成教学。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函数的概念,并能判定一个函数是否存在反函数; 掌握反函数的求法,并能理解原函数和反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推理得出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通过作图,加强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的理解,训练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的观点。三、教法与学法分析1.教法分析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将采取引导发现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引导发现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进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课堂不再成为“一言堂”,学生也不会变成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 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2.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自我发现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在积极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解决疑难的方法。整个过程贯穿“怀疑”“思索”“发现”“解惑”四个环节,学生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思想上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又从否定到肯定的辨证思维过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培养了学习能力。四、教学过程在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自我发现的能力,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教学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1.新课导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位移s是时间t的函数,即s=vt(v是常量)。反过来,时间t是位移s的函数,即t=s/v。例如,由函数y=2x+6(xR)可以得到x=y/2-3,对于y在R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x=y/2-3,x在R中都有唯一的值和它对应,即x是y的函数。引出反函数。这样的引入方式,抓住了反函数概念的实质,确保学生不会产生概念上的偏差。此外,可以使学生明白新知识来源于旧知识,促使学生主动运用函数的研究方法去学习反函数,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做好思维上的准备。2.提炼新知在导入的基础上,给出反函数的具体概念。进一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设置疑问:(1)反函数是不是函数;(2)反函数有没有三要素?如何确定?(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思索,使学生认识到:反函数也是函数,其定义域是原函数的值域,对应法则可由原函数得到,值域则是原函数的定义域。函数y=f(x)与函数y=f-1(x)互为反函数例1 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1)y=3x-1 (xR);(2)y=x3+1 (xR);(3)+1 (x0);(4)y=(2x+3)/(x-1)(xR且x1).通过实例讲解反函数的求法,特别强调:注意反函数的定义域层层深入,揭示反函数的定义,逐步加深学生对反函数的认识。通过实例,讲解如何求一个函数的反函数,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3.应用拓展例2 求函数y=3x-2(xR)的反函数,并且画出原来的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图象。例3 求函数y=x(xR)的反函数,并且画出原来的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图象。多媒体课件展示求解过程和图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揭示原函数与反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两者关于直线y=x对称。通过函数图像来研究问题,直观形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加深了学生对反函数的认识。4.课堂练习完成P63的练习题1-6,并讲解。当堂练习有利于巩固知识,强化学的效果,并且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5.归纳小结反函数的概念;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关系:两者互为反函数,两者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巩固学习效果,强调学习重点。6.布置作业习题2.4题1、2、3,题4、5、6选做。思考:已知函数y=f(x),(xA)是增函数,问:反函数y=f-1(x)单调性如何?图象中如何反映?布置作业有弹性,避免一刀切。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训练逆向思维,使知识掌握更加深刻。五、板书设计反函数例1例2例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一册上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它的主要内容是首先通过具体例子说明如何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然后推导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最后举例说明公式的运用。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数列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处于一个知识汇合点的地位,很多知识都与数列有着密切联系,过去学过的数、式、方程、函数、简易逻辑等知识在这一章均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应用,而学习数列又为后面学习数列与函数的极限等内容作了铺垫,并且与前面学习的函数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递推、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中必备的数学素养,且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运用。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其应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一节的内容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难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在推导过程中第一次运用了错位相减法,根据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一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4.课时安排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共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的推导,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通过讲解典型例子深化知识,加强学生运用公式的灵活性。二、教学目标分析结合教材和新课标,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其运用。2、能力目标:通过推导公式,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学习推导过程中运用到的递推方法,体会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3、情感目标:通过实际生活例子,探索并推导出公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思维品质。另外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以学生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教师根据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分析问题,然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推导出公式,学生掌握公式之后再将其运用到实际的例子中去。公式的学习采用这种方式,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还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二)学法分析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其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已经学习并掌握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以及对等比数列已有初步的认识,已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类比和对比法: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与之前所学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都是在首先建立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推导而得的,将二者比较起来学习,可以进一步认识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加深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理解。练习巩固法:通过各种例子,练习巩固对公式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为“具体抽象具体”,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维,从具体到抽象是归纳总结的过程,从抽象到具体是运用推广过程,学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循序渐进的学习。四、教学程序1、知识回顾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2、设立情景,引入课题引例:小明的爸爸每半月给小明300元的生活费,一天小明回家告诉爸爸,他以后不再一次性拿300元,改成第一天拿1分钱,第二天拿2分钱,第三天拿4分钱以后每天都拿前一天的2倍,请问如果你是小明,你会这样做吗?【设计意图:“生活费”这一词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引入这一词能立刻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3、 分析推导,得出公式根据引例,得到数列1,2,4,214,这实际上是求以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的前15项和,即: S15124214 等式两边乘以公比2得到: 2S15248215 将错位,与对应,得到方程组:S15124214 2S15 248215 解方程组得到:S15215 1,则S15=32767.说明:这一部分的推导由老师讲授给学生,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要将等式两边同时乘以2?那为什么不同时乘以3呢?【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递推、方程、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的奇妙,促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由以上对特殊例题的学习转变到对一般公式的推导:设有等比数列:a1,a2,a3,,an其前n项和为:Sna1+a2+a3+an 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将公式改写成: Sna1+a1q+a1q2+a1qn-1 说明:学生学习了引例之后,已经可以通过类比列出推导过程,所以老师在讲授到这里时,可以将接下来的推导过程留给学生自己做。得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为:q1时,q1时 Snna1 【设计意图:由特殊向一般转化,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通过“老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推导出公式,可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 举例分析讲解教材例2:某商场第1年销售计算机5000台,如果平均每年的销售量比上一年增加10%,那么从第1年起,约几年内可使总销售量达到30000台(保留到个位)?说明:此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例中解题的关键点在于判定出题目所给的信息分别对应公式中的哪一项,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平均每年的销售量比上一年增加10%”,表示的是q为1+10%而不是10%,要善于将文字条件转换为数字条件。【设计意图:此题的题意与实际相联系,解决除了可以使学生对公式更加熟悉,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总结归纳,课堂练习总结以下的知识:请同学们回忆推导公式的过程,并自己归纳在推导过程中运用到哪些数学方法。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课堂练习:P128,2.(1)和 P129,3.(1)抽学生在黑板上解答,以查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的重点知识,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疑点。同时其他的同学做第2.(2)题,并随机抽查一名学生的完成情况,以达到监督其他学生的目的。6、作业布置P129习题3.5的1、2、4题。思考:等差数列等比数列a1dnanSna1qnanSn1/21/281/21/28272/38272/38-2-96-63-2-96-63 【设计意图:P129习题3.5的1、2、4题,1题可以巩固基础知识,2题4题,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给出思考题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回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各自前n项和的公式并对二者进行类比,可加强以及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熟悉通过建立方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方程思想的妙处。】 7、板书设计课题:等比例数列的前n项和引例公式推导过程公式学生练习第2.(1)题 第3.(1)题 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第二册上)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上第八章的第6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究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及应用。通过对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进行分析,并利用这些性质来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抛物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系统地按照抛物线方程来研究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该内容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与热点内容。其中,蕴含的数形结合思想也是高中数学的重要思想。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的精神。(三)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安排1课时完成教学。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和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掌握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理解抛物线方程与抛物线曲线间互逆推导的逻辑关系及利用数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学习利用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方法。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逻辑推理、理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对研究方法的思想渗透及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数与形的辩证统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规律和及时解决问题的态度。三、难重点分析重点: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只有在完全掌握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的基础上,才能自如地解决相关几何问题。难点: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的应用。要求能灵活地运用抛物线的性质来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四、教法与学法分析(一)教法分析本节课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综合运用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有指导的发现法及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创设问题情境;在抛物线简单几何性质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演示,有指导的发现问题,然后进行讨论、探究、总结、运用,最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提高。(二)学法指导根据本节课特点,结合教法和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复习类比探索应用”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此外,还应积极运用类比联想、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培养逻辑推理、理性思维的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信心。五、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一)复习引入1.抛物线的定义;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主要参数。(二)类比联想通过前面学习的椭圆、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揭发学生积极探究抛物线的几何性质。提出问题(引出问题、发现问题,激疑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椭圆及双曲线的几何性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的?椭圆有焦点,那抛物线有没有焦点呢?双曲线有渐近线,那抛物线有没有渐近线呢?【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复习椭圆及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从而引出课题抛物线的几何性质,促使学生进行类比联想。】(三)师生互动,探究问题首先,提示学生观察抛物线的曲线,类比椭圆及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依次引入抛物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的定义(图1)。介绍抛物线的开口方向:抛物线的一个标准方程y2=2px的顶点在坐标原点,一次项的变量x,则x轴是抛物线的对称轴。一次项的系数的符号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正号决定开口方向和对称轴所在坐标轴的方向相同,负号决定开口方向和对称轴所在坐标轴方向相反。然后,给出学生其他抛物线的方程y2=-2px,x2=2py,x2=-2py, 让学生思考其开口方向。图1接着,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在抛物线方程中,参数p对图象的影响。通过多媒体演示不同P值下抛物线的形状,学生可直观看到p值越大,抛物线的开口也越大。学生可自己得出结论:对于一个抛物线方程,同一个x值的情况下,p值大,|y|也大。给学生提供不同抛物线的图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其他抛物线是否也具有相同的性质。 图2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落脚点,让学生从事主动的观察,猜测,推理,实验,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的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感染,从而进一步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在分析比较中,感悟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四)即时训练,巩固新知1.例题讲解例1 已知抛物线关于x轴为对称轴,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2,-2) ,求它的标准方程。说明:由已知条件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时,首先要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抛物线标准方程的类型,再求出方程中的参数p。这道题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求解,并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例2 探照灯反射镜的轴截面是抛物线的一部分,光源位于抛物线的交点处。已知灯口圆的直径为60cm,灯深40cm,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焦点的位置。说明:例2充分展现了理论结合实际的重要思想,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道题先由学生自己思考,然后由老师点评。例3 正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位于坐标原点,另外两个顶点在抛物线y2=2px(p0)上,求这个正三角形的边长。说明:这道题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这道例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坐标法。这个题目对于学生来说,求边长并不困难,但是他们往往直观上承认抛物线与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公共的,而忽略了它的证明。教学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一点。这个证明有一定的难度,要注意分析。 完成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对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概括。2.课堂练习(1)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抛物线方程:顶点在原点,关于x轴堆成,并且经过点M(5,-4);顶点在原点,焦点是F(0,5);顶点在原点,准线是x=4;焦点是F(0,-8),准线是y=8.(2)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抛物线的草图:y2=1/2x y2=x y2=2x y2=4x比较这些图形,说明抛物线开口的大小与方程中x的系数有怎样的关系。分别让学生上来板演其求解过程,然后老师分析指正。【设计意图:在对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及时的安排课堂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四)总结反思,提高认识由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加以补充说明。(1) 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2) 求抛物线的问题时要紧扣定义及其性质。 【设计意图: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五)作业布置教材P123习题1、2、4。(六)板书设计课题:抛物线的 简单几何性质1.复习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及相关参数 2.推导抛物线简单几何性质的过程3.例题讲解图示区 学生板演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如有不足之处,恳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曲线和方程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曲线和方程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上第七章直线和圆的方程第5节的内容。这一节的的主要内容是“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及其关系,以及求解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曲线和方程”这节教材揭示了几何中的形与代数中的数相统一的关系,为“依形判数”与“就数论形”的相互转化开辟了途径,这正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对解析几何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求曲线方程是解析几何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体现了坐标法的本质代数化处理几何问题。(三)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分3个课时学习。第1课时主要讲解“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及其关系。第2课时讲解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第3课时是例题讲解。本节课讲解第2课时。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前面对教材的分析和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理解坐标法的作用及意义,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能根据所给条件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曲线的方程。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索,让学生渗透“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模式,完善认知结构,体验坐标法在处理几何问题中的优越性,并深化对曲线方程本质的理解和渗透。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对数学问题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严谨和科学实用,展现人文精神,体现数学文化价值及其在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三、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和步骤。教学过程中通过总结归纳来突出重点。难点:如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以及如何将集合条件代数化,是课堂上必须突破的难点。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解曲线的方程的过程类似于数学建模的过程,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这也是为了突破难点。四、教法与学法分析(一)教法分析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数学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现代教育原则,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不断探究、发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学习过程成为心灵愉悦的主动认知过程。(二)学法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来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本节课主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知识的研究者。五、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并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一)创设情境首先,让学生观看“动点运动的路线轨迹”的视频(动点的轨迹即是曲线),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轨迹感知,并能明白抓住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然后将其代数化处理就能求解出对应点轨迹方程。接着,用问题引入新课:我国神舟飞船多次发射升空,举世瞩目,就连拥有最多、最先进间谍卫星的美国也曾跟踪丢了飞船的位置。这都是突然改变飞船飞行轨迹的结果。假如飞船在某一时间内飞行轨迹上任意一点到地球球心和地球表面上一点的距离之和近似等于2a,视地球为球体,半径为R,你能写出一个飞船运行的轨迹方程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用到今天学习的方法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点的轨迹)。【设计意图:通过情景的设置,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引而不发”,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引入新课,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前一节课已经讲解了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概念和关系,在此基础上,可以直接进行对曲线方程的求解。1、例题讲解例1 设A、B两点的坐标是(-1,-1)、(3,7)。求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例2 点M与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求点M的轨迹方程。说明: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以上两个例题由老师引导学生完成,让学生理解利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2、提炼新知根据前面两个例题的解答过程,请学生讨论归纳出坐标法求曲线方程(轨迹)的一般步骤,让学生经历从“特殊例题”到“一般方法”的认知过程。然后老师再引导对学生总结的求曲线方程的步骤进行优化如下: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例如(x,y)表示曲线上任一点M的坐标;写出适合条件P的点M的集合P=M|p(M);用坐标表示条件P(M),列出方程f(x,y)=0;化方程f(x,y)=0为最简形式;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说明:归纳求解步骤为:建系设点找条件列方程化简方程检验。其中步骤一般情况下可省略,如有特殊情况,必须予以说明。(三)即时训练,巩固新知1.求到坐标原点的距离等于2的点的轨迹方程。2.已知点M与x轴的距离和点M与点F(0,4)的距离相等,求点M的轨迹方程。分别让学生上来板演其求解过程,然后分析指正。【设计意图:通过即时的练习,强化学生对求解曲线方程的记忆和应用。】(四) 总结反思,提高认识让学生回忆“利用坐标法求解曲线方程(点的轨迹)的步骤”,并体会在求解过程中运用到的坐标法和数学建模的思想。必要时教师加以补充说明。【设计意图: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五)作业布置教材P72习题4、5、6。(六)板书设计课题:曲线和方程1.例1的解题步骤 3.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步骤2.例2的解题步骤4.学生解答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如有不足之处,恳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平移说课稿(第一册下)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平移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下第五章平面向量第八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运用向量知识推导出点的平移公式,并运用点的平移公式来解决在同一坐标系中函数图象的平移问题。(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向量的基础上,理解在同一坐标系中图象平移后的点坐标和平移前的点坐标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向量知识在图形平移中的应用。它不仅为下一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推导与证明打下了基础,也为今后研究圆和圆锥曲线的平移提供了有力依据。同时,平移还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思想、对应思想和换元法等。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三)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安排1课时完成教学。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和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理解点的平移公式中三组坐标的各自意义,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平移公式来解决点的平移、图形的平移的有关问题。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平移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通过体会平移中三组坐标的对应关系,让学生加深对换元思想的理解。通过举例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自主探索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性,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规律和及时解决问题的态度。三、重难点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分别设定为:重点:点的平移公式的应用。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公式来解决点的平移和图象的平移问题,同时注意向量和图形的相互渗透性,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向量知识的理解。难点:点的平移公式中的三组坐标各自表示的意义,在解决平移问题时,学生易对三者产生混淆。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解题时要一步一步按照公式进行,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死记公式,而要活学活用,从而加强对公式的记忆并达到灵活准确运用知识的目的。四、教法与学法分析(一)教法分析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引导发现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数学思想有效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坐标系中两个点的坐标和向量之间的关系,来思考点的平移公式;而讲练结合法能够让学生及时地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能培养理性思维。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为引导发现法和讲练结合法。另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反映教学内容,使学生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展开,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学法指导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本节课主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学习平移公式时,可以通过联想学过的向量知识,加深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并通过练习巩固来熟悉对平移公式的运用,检验学习成果。因此本节课的学法应为联想法和练习法。五、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一)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动态演示函数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到新函数图象的变化过程。通过观察,让学生从向量的角度思考这样的变化有什么特点?说明:在函数图象平移过程中,每一点都是按照同一方向移动同样的长度,所以我们有两点思考:其一,平移所遵循的“长度”和“方向”正是向量的两个本质特征,因此,从向量的角度看,一个平移就是一个向量。其二,由于图形可以看成点的集合,故认识图形的平移,就其本质来讲,就是要分析图形上点的平移。【设计意图:通过对函数图象的复习,来引入新的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提炼新知1、平移设F为平面内一个图形,将F上所有的点按照同一方向,移动同样的长度,得到,这个过程叫做图形的平移。2、平移公式的推导设点P(x,y)是图形F上的任意一点,它在平移后图形上的对应点为,且设的坐标为(h,k)。如何将三个坐标联系起来?利用坐标原点(0,0)。则由 ,得到公式 这个公式叫作点的平移公式,它反映了图形中每一点在平移后的新坐标与原坐标间的关系。 上面的平移公式也可变形为【设计意图:老师引导学生推导出平移公式,加深学生对平移公式的理解和记忆】3、图形的平移公式给定向量a(h,k),由原解析式求新解析式时,把公式代入原解析式中整理就可得出新解析式。 应当注意,上述点或图形平移,坐标轴并没有移动,平移前后均在同一坐标系上。(三)即时训练,巩固新知1.例题讲解点和图像的平移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强化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运用,在这一环节中给出下面三个例题:例1 (1)把点A(-2,1)按a=(3,2)平移,求对应点A,的坐标(x,y,)。 (2)点M(8,-10)按a平移后的对应点M,的坐标为(-7,4),求a。说明:(1)、(2)两题都是已知点的平移公式中三组坐标中的两组,求另一组坐标。可以通过直接带入公式求得,所以例1由学生自主完成。例2 将函数y = 2x的图象按a = (0,3)平移到,求的函数解析式。说明:例2是关于图像的平移问题,可以根据图像上点的平移来求得新解析式。这道题由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完成。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原坐标、新坐标、平移坐标三者之间的对应和联系,不要将其混淆,这也是为了攻克难点。例3 已知抛物线y = x2 + 4x + 7.(1)求抛物线顶点的坐标。(2)求将这条抛物线平移到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时的函数解析式。 说明:第一个小问让学生自主完成,第二个由于较之前面两个例题更具难度,因此,由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并完成。【设计意图: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并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2.课堂练习(1)点A(3,5),B(7,0)按向量a=(4,5)平移,求平移后各对应点的坐标。(2)函数y=x的图像按a=(0,4)平移到,求的函数解析式。(3)函数y=2x2图像F按a=(2,-2)平移到,求的函数解析式。分别让三位学生上来板演三道题的求解过程,然后分析指正。【设计意图:在对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及时的安排课堂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四)总结反思,提高认识由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加以补充说明。(1)点的平移公式以及平移公式中各个量的意义; (2)利用平移公式解决平移问题的方法;(3)体会运用平移公式的过程中所用到的对应法,换元法。【设计意图: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五)作业布置教材P126习题1、3、4。(六)板书设计课题:平移1.平移概念2.推导平移公式的过程3.例题讲解图示区 学生板演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如有不足之处,恳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球的体积一、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球的体积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数学第二册下(B)第9章第10节球中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运用转化思想、化归思想和极限思想推导出球的体积公式,并对公式进行练习和加深巩固。2、 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球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柱体、椎体等基本几何体的基础上,通过空间度量形式来了解基本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它既是球和它的性质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本章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的运用与巩固。它所使用的“分割求近似和,再由近似和转化为准确和”的方法,也为之后学习球的表面积提供了方法基础。同时,这部分内容反映了平面与空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是熟练掌握和运用球的体积公式。难点则是学习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推导过程中运用到的转化思想和化归思想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