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五第3单元 文艺评论和随笔测试题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3单元 文艺评论和随笔测试题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3单元 文艺评论和随笔测试题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3单元 文艺评论和随笔测试题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3单元 文艺评论和随笔测试题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基础巩固卷)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班级:_姓名:_得分:_ 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钅虑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来源:学+科+网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解析:C项,“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有误。原文第二段有“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之句。答案:C2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B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C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解析:C项,表述不正确,盛唐之后,声色和性情是顾此失彼的,“重性情,轻声色”之说没有依据。答案:C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解析:A项,对“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项,原因是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C项,文心雕龙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答案:D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也。黄巾起,鲍信招合徒众,禁附从焉。及太祖领兖州,禁与其党俱诣为都伯,属将军王朗。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太祖召见与语,拜军司马,使将兵诣徐州,攻广威,拔之,拜陷陈都尉。从至宛,降张绣。绣复叛,太祖与战不利,军败,还舞阴。是时军乱,各间行求太祖,禁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未至太祖所,道见十馀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青州兵遽走诣太祖自诉。禁既至,先立营垒,不时谒太祖。或谓禁:“青州兵已诉君矣,宜促诣公辨之。”禁曰:“今贼在后,追至无时,不先为备,何以待敌?且公聪明,谮诉何缘!”徐凿堑安营讫,乃入谒,具陈其状。太祖悦,谓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于是录禁前后功,封益寿亭侯。复从攻张绣于穰,禽吕布于下邳,别与史涣、曹仁攻眭固于射犬,破斩之。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会孙权禽羽,获其众,禁复在吴。文帝践阼,权称潘,遣禁还。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卒页,泣涕顿首。帝慰谕以荀林父、孟明视故事,拜为安远将军。欲遣使吴,先令北诣邺谒高陵。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选自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有删节)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异:认为奇异B虏追稍缓,禁徐整行队 稍:稍微C禽吕布于下邳 禽:捉住D帝慰谕以荀林父、孟明视故事 故事:先例解析:稍:逐渐。答案:B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禁有统兵才能的一组是(3分)()禁与其党俱诣为都伯使将兵诣徐州,攻广威,拔之禁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乃入谒,具陈其状别与史涣、曹仁攻眭固于射犬,破斩之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ABC D解析:写于禁投奔太祖;写于禁处事从容;写于禁的军队因汉江涨水而被淹这一客观事实。答案: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祖掌管兖州时,于禁和他的同乡到他那里跟随他,并被封为都伯,归属将军王朗。王朗认为于禁有奇异的才能,推荐了他,说他的才能足以担任大将军。B于禁和太祖谈话后,被太祖看重,太祖任命他为军司马,让他统兵到徐州攻打广威。于禁攻克了广威,活捉了张绣,因作战有功被升为陷陈都尉。C黄巾军投降,号称青州兵,得到了太祖的宽恕。他们公开抢劫。于禁大怒,征讨他们,列举他们的罪状。于禁因此受到太祖的肯定和封赏。D建安二十四年,太祖派于禁协助曹仁到樊讨伐关羽。遇汉江涨水,平地上水深达数丈,七军被淹。于禁投降,只有庞德坚守气节最后战死。解析:于禁任陷陈都尉是在攻克广威之后,降服张绣之前。答案:Bx k b 1 . c o m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5分)译文:_(2)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5分)译文:_答案:(1)将军能够在混乱中整理好队伍,讨伐暴乱的士兵,使营垒坚固,有不可动摇的气节,即使是古代的名将,又有谁能超过你啊!(关键词:整、暴、坚、加)w w w .x k b 1.c o m(2)文帝派人提前在陵屋上画了关羽战胜、庞德愤怒、于禁投降的情景。于禁见了,羞愧愤怒,发病而死。(关键词:豫、克、状、惭恚)参考译文: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黄巾起义,鲍信招集联合众人,于禁跟随了他。到太祖掌管兖州时,于禁和他的同乡都到他那里(跟随他),并被封为都伯,归属将军王朗。王朗认为于禁有奇异的才能,推荐了他,说他的才能足以担任大将军一职。太祖召见他和他谈话,任命他为军司马,让他统兵到徐州,攻打广威,攻克广威之后,任命他为陷陈都尉。(于禁)跟随太祖到宛,降服了张绣。后来张绣又叛变,太祖和张绣作战,形势不利,大军失败,返回舞阴。这时军队混乱,各自抄小路投奔太祖,唯独于禁统帅跟随他的数百人,边战边退,虽然有死伤但也没有逃离的人。敌军追赶逐渐缓慢,于禁慢慢地整理好队伍,敲着鼓回去。还没有到太祖的住处,路上遇见十几个人身上有伤,裸着身子逃跑,于禁问他们原因,他们回答说:“(是因为)被青州兵抢劫。”当初,黄巾军投降,号称青州兵,太祖宽恕了他们,因此他们凭借这敢做抢夺之事。于禁大怒,命令青州兵说:“青州兵同样归属曹公,你们还要做强盗吗?”于是征讨他们,列举他们的罪状。青州兵急忙跑到太祖那里去告状。于禁赶到以后,先整理营垒,没有时间去拜见太祖。有人对于禁说:“青州兵已经告了你的状了,你应该赶紧到太祖那里辩论清楚。”于禁说:“现在敌人在后面追赶,追到的时间无法确定,不先做好准备,怎么来对付敌人?况且太祖聪明,诬陷告状又有什么作用呢!”慢慢地凿出护城河,安置营垒完毕,(他)才去拜见太祖,详细地陈述事情的原委。太祖高兴地对于禁说:“在淯水的危难时刻,我非常着急,将军能够在混乱中整理好队伍,讨伐暴乱的士兵,使营垒坚固,有不可动摇的气节,即使是古代的名将,又有谁能超过你啊!”于是记录于禁前后所立的功劳,封他为益寿亭侯。又让他跟随着自己到穰攻打张绣,在下邳擒获吕布,另外和史涣、曹仁在射犬攻打眭固,攻破后斩杀了眭固。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派曹仁到樊地讨伐关羽,又派于禁协助曹仁。秋天,下大雨,汉江涨水,平地上水深达数丈,于禁等七军都被淹没。于禁和众将登上高处望着大水,毫不退避。关羽乘着大船冲到近处攻打于禁等,于禁于是投降,只有庞德坚守气节最后战死。太祖听说这些后,哀叹了很久,说:“我认识于禁三十年了,他为什么在面临危险身处危难时,反而赶不上庞德呢!”恰逢孙权擒获关羽,俘获了关羽的部下许多人,于禁于是又投降了吴国。魏文帝即位后,孙权自称潘臣,派于禁回魏国。文帝接见于禁,于禁胡须头发雪白,面容憔悴,流泪叩头。文帝按照荀林父、孟明视的先例安慰他,任命他为安远将军。想要派他出使吴国,先让他从北边到邺祭拜高祖陵。文帝派人提前在陵屋上画了关羽战胜、庞德愤怒、于禁投降的情景。于禁见了,羞愧愤怒,发病而死。(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89题。柳枝词郑文宝亭亭画舸【注】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注】画舸,彩绘油饰的船,也叫画船。8清人吴乔围炉诗话中说:“诗意大抵出侧面。”请以本诗为例简要说明这一观点。(5分)答:_答案:本诗意境优美,构思巧妙。“人自别离,却急画舸”,抒写“离恨”,不露筋骨。第一联用“画舸”“春潭”的优美图景反衬诗人郁闷和纷乱的心情;用“酒半酣”写离恨太深而难以尽兴饮酒,暗含船即将起锚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第二联写离恨,以“烟波”“风雨”衬托,更觉离恨绵绵那载着行人的美丽画船,也不管满江风雨袭人,兀自载着人们的无限离恨过江南。9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烟波与风雨”的含义?它在诗中起何作用?(6分)答:_答案:诗中的“烟波与风雨”既指自然界的烟波与风雨,又暗指难以预料的坎坷仕途与世事人心。写“行人”不管烟波与风雨依然远去,进一步渲染了令人肠断的离别情绪,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心。(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来源:Z,xx,k.Com10填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1)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2)_,患不知人也。(论语)(3)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_,_。(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4)_,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5)青青子衿,_。(曹操短歌行)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2)不患人之不己知(3)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4)九月寒砧催木叶(5)悠悠我心乙选考题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天冬草吴伯箫(一)仿佛是从儿时就养成了的嗜好:喜欢花,喜欢草。喜欢花是喜欢它含葩时的娇嫩同初放时的艳丽芬芳。喜欢草则是喜欢那一脉新鲜爽翠的绿同一股蓬勃的氤氲。我还没见过灵芝,也伺候不了兰苣之类,坡野里丛生蔓延的野草而外,以冬夏常青为记,我喜欢天冬草。喜欢天冬草,要以初次见了天冬草的那次始。说来就须回瞩远远的过去了。那还是冬天,在一座花园的客厅里,围炉闲话的若干人中有着园主的姑娘。她是光艳照人的,像一朵春花,像夏夜的一颗星,所以还记得清楚。记得座边是茶几,隔了茶几摆的是翡翠屏,是透剔精工的楷木如意,是漆得亮可鉴人的七弦琴。再就是那么几架盆栽了。记得先是细叶分披的长长垂条惹了我的注意,又看见垂条间点缀了粒粒滚圆的红豆,好奇,因而就问起座侧光艳的主人来:“是什么草?”“这文竹么?噢,叫天冬草。”“可是冬夏常青的?”“嗯,正是,冬夏常青的。”“结种子的吧?”“啊,结种子。这红豆就是。”“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可就是这?”那边略一迟疑,微微红了脸,像笑出来了几个字似的说:“大概不是。”“种了就出吧?请摘我几颗。”就那样从水葱般的指端接过来,握了一把珊瑚色珠圆种子,天冬与我结了缘。于今,转眼已是十年了。望回去多么渺茫想来又多么迅速的岁月啊!w w w .x k b 1.c o m(二)在故都,毗连的书肆堆里,我曾有过一爿像样的书斋。屋里两三架书,桌一几一,数把杂色座椅。为粉饰趣味,墙上挂了几幅图画;应景儿跟了季节变化也在花瓶水盂里插几枝桃杏花,散乱地摆几盆担子上买的秋菊之类。虽说如此,那自春及冬称得起长期伴侣的却是一盆天冬草。提起那盆天冬草,也是有来历的。原初一个柔性朋友,脂粉书报之暇,很喜好玩那么几样小摆设,窗头床头放几棵青草红花。人既细心,又漂亮,花草都仿佛替她争光,赚面子,凡经她亲手调理出来的,无不喜笑颜开带一副欣欣向荣之气,她有一棵天冬草,就是早早替她结了累累红豆抽了长长枝条的。后来,这位朋友出嫁,屋里的花草就成了九霄云外的玩意了。未能忘情,她才一一替它们另找了主,分送了朋友。结果我有的就是那盆天冬草。一则自己爱好,再则也算美人之遗,那盆天冬草,就在那一个冬天得了我特别的宠幸。梳理垂条,剪摘黄叶,那爱护胜过了自己珍藏的一枝羽箭。朋友来,总喜欢投主人所好,竭力称赞那天冬草,并将话远远牵到那前任的园丁身上,扯多少酸甜故事。因此,天冬草在朋友当中便有了另一番情趣。那绿条红豆间也就常常晃着一个渺不可企的美的影子了。今天卖花担上新买了一盆天冬草,又将旧衣服许多往事给倒了一回箱。实在说,这是多事的。你看,那伊人的馈赠呢?那好人儿呢?那一帮热得分不开的朋友呢?最怕吹旧日的好风啊!(三)现在,且将一盆天冬草摆下,书室里也安排个往日的样子吧。管它外面偷偷挤来又偷偷挤去的是魑魅还是魍魉呢,进屋来好好收拾一下残梦要紧。敝帚千金,自己喜欢的就是异珍。出了门,尽管是千万个人的奴隶,关起门来,却是无冕的皇帝。有天冬草在,我便有壮志,便有美梦,便有做伴丽人;书,文章,爱情友谊也有,自己就是宇宙了呢。怎么样?小气的人啊,你瞧这天冬草!w w w .x k b 1.c o m人,往往为小人伎俩而愤慨,碰了壁便丧气灰心,其实干吗呢?木石无知,小人非人,为什么要希冀粪土里会掏得出金呢?与其有闲去盼黄河水清,乌鸦变白,不如凭了自己的力去凿一注清流养一群白鸽。烦人的事先踢开,且祷祝着心常青。有如座侧天冬草,并以天冬草红豆作证,给一切抑郁人铺衬一条坦荡的路吧。1934年8月28日,万年兵营雨夜(选自吴伯箫散文,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一开篇就把“花”和“草”进行了对比,突出了“我”对天冬草的喜爱之情;最后又以天冬草结尾,前后照应,结构完整。B“我”第一次见到天冬草,被其细叶分披的长长垂条和粒粒滚圆的红豆吸引,于是便向主人询问,并由此和天冬草结缘。C“那绿条红豆间也就常常晃着一个渺不可企的美的影子了”的意思是,和天冬草有关的人和事虽已远逝,但已成为美好的形象,常浮现在“我”的眼前。X k b 1 . c o mD文章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仿佛是从儿时就养成了的嗜好”“她是光艳照人的,像一朵春花,像夏夜的一颗星”等。E综观全文,作者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写天冬草以及相关的人和事,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态度,简洁明快,令人感奋。(2)作者说“我喜欢天冬草”,请结合全文概括“我”“喜欢天冬草”的原因。(6分)答:_(3)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文章三部分之间的关系。(6分)答:_ (4)有人说“管它外面偷偷挤来又偷偷挤去的是魑魅还是魍魉呢,进屋来好好收拾一下残梦要紧”体现了作者虚无、消极的人生态度。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8分)答:_解析:(1)文中没有把“花”和“草”进行对比,故A项错;“仿佛是从儿时就养成了的嗜好”不是比喻句,故D项错;E项中的“简洁明快”错,应是“含蓄蕴藉”。(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第一部分,写“我”和天冬草结缘的过程,写了天冬草冬夏常青的特点。第二部分介绍了“我”的一盆天冬草的来历:是一个柔性朋友栽种,后来又送给了“我”。第三部分写“我”在天冬草身上寄托的情感。把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按照题干的要求加以整合概括即可。(3)本题考查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记叙、描写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抒情和议论则是记叙和描写的升华。考生解答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4)本题考查探究能力。社会现实黑暗,如果能够做到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也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也是一种对黑暗现实的反抗。这是观点一。社会黑暗,如果人人洁身自好,那么谁来改变这个黑暗的社会呢?关键是要采取行动,改变社会。这是观点二。考生不管认同何种观点,都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答案:(1)BC(2)天冬草冬夏常青,富有生机。天冬草是美人所栽,美人所赠,是美的象征。在“我”失望、寂寞时天冬草能给“我”信心、希望、抚慰。(每点2分)(3)一、二两部分运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第三部分运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一、二两部分是基础,在这两部分里,作者描写了天冬草的美好,为下文议论和抒情作了铺垫;第三部分是升华,作者通过天冬草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4)这种观点不正确。在那个魑魅魍魉横行的社会,作者躲进自己的天地,收拾“残梦”,正体现了作者对美的执著追求和与丑恶的现实势不两立的精神,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人生有了梦,才会有追求,如果没有梦,才是最悲哀的人生。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寂静钱钟书周劼人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偶有路人好奇:“这是祭奠谁?”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他的人生,本不寂静。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B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C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D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E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2)如何理解“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这句话的内涵?(6分)答:_(3)从文中看,作者都写了大师钱钟书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答:_(4)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你认为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是否有必然的关系,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8分)答:_解析:(1)B项,“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错,“寂静钱钟书”围绕的应该是钱钟书而非各种人。C项,“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错,原文是“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这说明清高孤傲是有人误读,而不是钱钟书的本性。答案:(1)BC(2)钱钟书的“格调”是“静”。在品格修养上,他始终静静的恪守着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一生宠辱不惊;在治学风范上,他始终墨守“寂静”,这是用心苦读,潜心治学的重要条件。(如有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3)博学专注(潜心治学)坦然真挚淡泊名利不闻喧嚣恪守完整人格(只要答出3点就可以给6分)(4)要点: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的影响。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第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A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斤斤计较不可。B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C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D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来源:学_科_网解析:“斤斤计较”形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答案:A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B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C从汉阴丈人到宠德公,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我们简直不能想象少年的孟浩然,对于一部襄阳耆旧传,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就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解析:A项,连词误用,“和”应改为“或”,表示对两者中间任何一种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另外,与“无论”照应,也只能用“或”。C项,主客倒置,应为“我们简直不能想象一部襄阳耆旧传,对于少年的孟浩然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D项,关联词“就”误用,与“只有”相搭配的应是“才”。答案:B15将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序,把序号写在横线处,保持上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