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河南省南阳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河南省南阳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河南省南阳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河南省南阳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南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1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第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40小题,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A. 推动诸侯扩充疆域 B. 强化王室对地方的控制C. 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 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分封制是周朝实行的一种地方政治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周朝的统治。结合题意,封国面积较小,无法对周王室形成威胁,从而加强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故B正确;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不可能让诸侯国扩展疆域,故A错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始于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错误;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2.(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候宾会”该段材料的主旨是A. 介绍诸侯争霸的形势 B. 说明周王室已经衰微C. 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外因 D. 陈述各诸侯强国的国情【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主要讲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晋国内乱,秦国偏安一隅,楚国自置,只有齐国到中原地区举行会盟,一些诸侯小国便欣然应允,这些外部原因有利于齐国称霸。所以其主旨是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外因,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其他几个强国没有参与争霸,导致齐国一国参与中原会盟而称霸,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说明周王室已经衰微,排除B;材料的主旨不是陈述各诸侯强国的国情,排除D。3.“到公元前800年,西周有二百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其中25个封国较大,具有重要地位。”按照规定,这些诸侯国A. 有任意选择继承人的权力 B. 完全是在争霸战争中形成的C. 应向周王交纳土地税 D. 必须承担周王的各种军事义务【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当时西周在王位、诸侯位等继承方面采用宗法制的原则而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排除A;当时分封制比较稳固,这些诸侯国主要是分封制的产物,排除B;结合所学,当时的诸侯国要向周王交纳贡赋,排除C;结合所学,受封的诸侯必须向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故选D。4.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政治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恰当的是A. 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B. 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小宗C. 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D. 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天子把伯禽分封到鲁国,从宗法关系上看,周王相对于各封国的诸侯来说,就是大宗,诸侯是小宗。诸侯又分封若干小国,诸侯国相对于各分封小国来说是大宗,那些小封国就是小宗,因此C项正确。A错在周天子为鲁国大宗。B错在周天子则为鲁国小宗。D错在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关于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实际上反映的是家国一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或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结合。学生要正确辨别二者的关系。示例: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禅让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宗法制A B C D【简析】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因此“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正确。禅让制是一种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谱系图”中无法体现。5.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D.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答案】D【解析】材料中“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说明战国时期分封制在秦国已遭破坏,集权统治模式基本建立起来,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A项说法错误,分封制是地方分权模式而非君主集权,B项说法错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等级差别明显并不能说明严格遵循分封制度,其实分封制在东方六国也遭到破坏,C项表述错误。6.有史料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候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A. 使土地和政治权力层层分割 B. 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C.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 最大范围地扩大了国家疆域【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主要强调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由此分析可知该制度反映的是分封制。B是宗法制核心,排除;C发生在秦朝,排除;D是分封制作用,排除;A是对材料内容的归纳,故选A。7.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一现象反映出A. 等级制度被废除 B. 分封制度被破坏C. 新的社会制度确立 D. 贵族特权被废除【答案】B【解析】【详解】“姜齐遂变为田齐”,诸侯国发生的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 ,反映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受到破坏,故选B;A中等级制度被废除太绝对,排除;新的社会制度确立是通过各国变法,排除C;D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排除。8.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实际上A. 主张中央集权制 B. 主张郡县制 C. 反对分封制 D. 反对郡县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大意为:“我听说商周之所以称王千余年,是因为他们将土地分封给王室子弟和功臣,来拱卫王室。现在陛下拥有天下,但是王室子弟却只是平民,就算有田常、六卿这些臣子,但没有人可以帮助陛下统治天下,等到危急的时刻谁能来救您呢?我从来没听说过有哪件事不遵守古训而能够长久的。”由此可见该大臣主张遵循古法实行分封制以卫王室,反对郡县制,排除BC,选D。A材料中未提及,排除。9.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该政治制度突出的特点是A. 浓厚的部族色彩 B. 权力高度集中 C. 皇帝非常勤政 D. 严格的等级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对东方六国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秦王嬴政将自己的尊号定为“皇帝”,总揽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和中央、地方官吏的任免权。题干中司马迁的描述准确地说明了秦朝政治制度下皇权独尊、皇帝至上的集权特征,故B正确。 “浓厚的部族色彩”和“严格的等级制度”是西周时宗法分封制的基本特点,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故AD 错误。 题干只反映出国家一切大权均集中在皇帝手里,并未说明皇帝的勤政与否,故C错误。10.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A. 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 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 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D. 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柄归中朝”“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并结合所学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形成与以丞相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 中朝的职责是协助汉武帝决策,并不是独立的决策机构,故A错误。中朝只是协助汉武帝决策的机构,并非执行机构,故BD错误。 “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成为协助汉武帝决策的中枢机构。“中朝”的形成,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故C正确。11.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汉初统治者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A. 废除分封制 B. 设置尚书令 C. 颁布推恩令 D. 分封诸侯王【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反映了刘邦错误吸取秦亡的教训,认为秦没有分封子弟为王,以致孤立而亡,因此地方上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故排除A,选D;C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巩固皇权,从而设内朝官,任用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排除B。12.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A. 世官制 B. 科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察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候补者要凭学习修养来获取官职,而世官制之下地方官职都是世袭的,排除A;察举制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不是竞争,获取官职的机会也不是对任何人开放,排除D;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几乎没有考试的身份要求,故选B;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以门第高贵为选官标准,排除C。13.唐中宗曾未经三省同意封过一些官职,事后,这些官员大都被人瞧不起。这说明A. 唐代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B. 唐代出现君主立宪制的雏形C. 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D. 皇权一定程度受到三省制约【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干“未经三省同意封过一些官职”“大都被人瞧不起”,根据唐朝中央机构“三省制的运行流程”,可知,皇帝违背了“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流程。透过现象看本质,可知,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制约,故排除C,选B。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强化,排除A;唐代三省六部制本质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而君主立宪制属于民主政治,排除B。14.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A. 众相制初步确立 B. 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 相权进一步削弱 D. 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答案】C【解析】【详解】“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的信息说明宋代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实际上相权被分割,故选C。众相制初步确立于隋唐,排除A;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于西汉,排除B;明代设立内阁,但没有实权,排除D。1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 秦、汉 B. 隋、唐 C. 宋、元 D. 明、清【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可知是君权和相权相互节制。秦汉时期设丞相,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与设问不符,排除A。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制,三省制长官均为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与设问不符,排除B。元朝时设中书省,中书省位高权重,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与设问不符,排除C。明朝时期,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故明清时期,相权被废除,君权日益加强,与材料观点相背离,所以选D。16.“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 西汉中、外朝制度 B.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C. 元朝行省制度 D. 明朝内阁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西汉中外朝制度是用中朝削弱以宰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排除A;元朝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材料“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不符,排除C;明朝内阁制度创立时,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D。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批,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符合“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故选B。17.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时期两宋明清项目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A.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B.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D. 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答案】A【解析】平民、贫寒家庭通过科举制度可以参政,也就说明了科举制度是能够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是依然存在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正确但材料未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夸大了科举制度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8.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 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C.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 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所反映的制度都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不是材料反映的根本,故B错误;君权与相权是一对基本矛盾,这制度的稳定基础在于皇权,故D错误;材料要求回答的是中央机构改革中一贯的理念,不是强调对制度的不断完善,故A错误;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的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因此一贯的理念指的是强化君主集权,故C项正确。19.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 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B.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 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意思是:内阁官员没有实权,却往往成为其他官员攻击的对象。内阁无实权,不能监察百官,也不能弥补废丞相后皇权过于集中的弊端,因此AC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内阁的设置加强了君主专制,D项说法本身错误,故排除;综上可知,内阁的设置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故选B。20.清末御史张瑞荫的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谨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与材料的看法一致的是A. 军机处实际上掌握了最高行政权 B. 内阁制有利于加强皇权C. 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 D. 军机处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答案】D【解析】【详解】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并没有行政权,故A错误。 题干中提到“名臣贤相不胜指屈”,可知军机处人才辈出,故C项错误。 题干中阐述的是军机处没有行政权力,客观上约束权臣,产生了提倡谨慎的官场风气,与内阁无关,故B错误。军机处大臣小心谨慎,奉公守法,所以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故D正确。21.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段话A. 表明雅典人用抽签的方法雇用一些行业的人B. 认为抽签选举方式的危害小C. 实质上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D. 管理国家事务比抽签雇人容易出错【答案】C【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抽签的危害性,实质上也就是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故C正确;材料说的是抽签方式使不同素质的人享有同等的管理国家的权力,具有很大的弊端,并不是说明抽签选举方式的危害小,B错误;A、D是对材料的表面理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反映出不同素质的人享有同等管理国家的权利,会导致权利的滥用和误用。22.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它的许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主要有“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的审题重点在“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选项所表述原则必须符合资产阶级思想的特征。强调君主专制、君权至上,与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相背离,故项错误。 资本主义法制追求自由,民主,人权。虽然罗马法维护奴隶主的利益,但是它是私法内平等的,它的意义在于它的开创性,在于它的理念能为后世的资本主义法制和政治服务,故项正确。“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项正确。 资本主义法制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奴隶也有人格尊严,应该受到尊重,故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故排除ABD,选C。23.“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A. 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 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C. 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D. 确保了罗马帝国境内所有居民的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时间“在共和国晚期”可知此时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而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排除A;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是追求公平公正,排除C;居民不等于公民,此时罗马境内的奴隶依然受剥削和奴役,排除D;从材料可知,被告与原告在在判决宣判之前是平等的,这体现了古代罗马法律的公平与公正,故选B。24.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由此可见罗马法A. 为资本主义发展规范了社会秩序 B. 推动了工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C. 为资本主义立法提供了范本 D. 保障了西欧社会资本原始积累【答案】C【解析】【详解】15、16世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兴起时期,西欧各国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而19世纪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确立的立法规范和框架是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典范,由此可见,罗马法确实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资产阶级的立法提供了范本,排除C;AB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25.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A. 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B. 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C. 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英国光荣革命前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王,革命后议会的权力不断扩大,国家权力的中心转移到了议会,这里的“转折点”即是指此种现象的发生,故A正确。 权利法案只是限制了国王的权力,并未结束,故B错误。 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议会的权力不断扩大,并未实现平衡,故C错误。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该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26.钱乘旦先生认为“民主是工业革命的结果,而不是工业革命的原因,没有工业革命,就没有现代民主化的进程”。以下事实可以支持此观点的是A. 1832年议会改革 B. 颁布权利法案C. 形成责任制内阁 D. 发动光荣革命【答案】A【解析】【详解】钱乘旦先生这段话说的是工业革命与现代民主化进程的关系。工业革命对民主政治的作用,而光荣革命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排除D;权利法案的颁布也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排除B;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是18世纪前期也是工业革命之前,排除C;在工业革命推动下,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迫切要求在政治中分享更多的权利,所以会出现1832年议会改革,故选A。27.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继承王位时只有18岁,辉格党领袖墨尔本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她如何做一个立宪君主(女王)尽量自我克制,尽管她不喜欢辉格党领袖罗素,也不喜欢自由党首相格拉斯顿,但是她仍旧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1维多利亚女王“仍旧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的主要原因是A. 女王有较高的素养 B. 政府决策的合理有效C. 受政治体制的约束 D. 英国政治传统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1689年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议会权力不断扩大,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维多利亚女王“仍旧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君主“统而不治”,故选C;A与材料无关,排除;BD不符合题意,排除。28.孟德斯鸠认为,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下列哪一宪法(法律)的颁布首先批驳了孟德斯鸠这一观点A. 美国1787年宪法 B. 英国权利法案C. 法国1875年宪法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干问题是民主共和制度,而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度,排除B;再根据题干问题是首先驳斥孟德斯鸠的观点,故选B;同时根据幅员辽阔可知法国不符合,法国国土面积约为为55万平方公里,不是“幅员辽阔”,排除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晚于1787年,排除D,选A 。29.马克垚认为:“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这里的“创新”主要是指A. 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民主共和国 B.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C. 都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 D. 确立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政体典范【答案】D【解析】【详解】英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使两国相继建立起现代资产阶级民主代议政体,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政治现代化发展树立了典范,故D正确。 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属于民主政治的创新范畴,与题意不符,故B错误。英国资产阶级没有肩负民族革命的任务,故C项错误。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国家而不是民主共和国,故A错误。30.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下列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 联邦制加强了中央的权力 B. 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D. 各地方自治权力不断增强【答案】C【解析】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指中央集权,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指地方分权,美国是两者有机结合,故C正确;A项只是说了其中的一个方面,错误;三权分立说的是国家机构相互制衡的问题,材料并未体现,B错误;各州的权力是法律规定的,并非无限制的增强,故D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结合所学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的内容解答即可。31.下列言论一语道破美国两党制实质的是A. 菲迪南德伦德伯格在富豪和超级富豪中指出:“两党制是同一个钱币的正反两面”B.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认为党派精神是“政府的最危险的敌人”C. -个政客说:“在一个共和党选区,我是民主党人;在一个民主党选区,我是共和党人:在一个不确定的选区,我是一个确定的人”D. 杰弗逊说:“如果非同一个政党一起就不能进天堂,我宁愿永不进天堂”【答案】A【解析】【详解】美国两党的历史传统和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尽相同,执政期间的政策也有差异,但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故选A;“如果非同一个政党一起就不能进天堂,我宁愿永不进天堂”反映了杰克逊认为与执政党有任何瓜葛是一件去耻辱的事情,排除D;B反映华盛顿厌恶政党政治,排除;C反映美国两党没有根本区别,没有固定党员,在大选中投那个党的票,就会成为哪个党的成员,排除C。32.近代资本主义各国宪法大都规定设立国家元首一职,近代英、美两国的元首都A. 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不世袭 B. 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C. 直接领导政府,统率武装力量 D. 有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答案】B【解析】【详解】美国国家元首是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不世袭。英国国家元首是国王,世袭,故A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总统是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直接领导政府和统帅武装力量。但英国国王是虚位君主、统而不治,无权领导政府、统帅武装力量,故C错误。英美两国国家元首均无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故D错误。 英美两国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故B正确。33.从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这种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A. 法制化 B. 民主性 C. 普选制 D. 反封建【答案】A【解析】【详解】欧美等国通过革命或王朝战争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都开始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民主政治,各国均通过制定法律的形式将民主政治的成果确立下来。因此,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突出特点是法制化,故选A;材料没有反封建、人民民主和普选的内容,排除BCD。34.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的政体有所不同: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确立了议会制共和制,美国则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三国政体的确立都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历程B. 三国政体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各国的国情不同C. 美国政体最优,法国次之,英国的政体最差D. 在三国政体确立过程中,都颁布了重要的法律文献【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在人类历史上,已出现过专制和民主两种体制,民主体制较专制体制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民主体制有君主立宪和共和两种体制,但它们无优劣之分,只有是符合国情的就是优越的,因此不能说法国的共和制优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故C说法错误,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英、法、美三国政体的确立都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艰难而曲折的历程,故A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英、法、美政体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各国的国情不同,故B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英、法、美政体确立过程中,都颁布了重要的法律文献,如英国权利法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 ,排除D。35.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美国1787年宪法民主原则的是A. 规定总统和议员都由民选产生B. 规定国家采取联邦制度C. 规定不论性别、种族,人人平等D. 规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答案】A【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民主原则体现在规定总统和议员都由民选产生,故选A;B体现的是联邦制原则,排除B;美国1787年宪法存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不足,排除C;D体现的是分权制衡原则,排除。36.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该类护照最早出现的时间可能是A. 鸦片战争时期B.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 甲午战争时期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请照赴十八省游历”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时期,没有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的相关规定,排除A。甲午战争时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等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排除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请照赴十八省游历”,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来自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天津条约。37.观察漫画“惩罚”中国。此次中国被“惩罚”导致的结果是A.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C. 列强势力开始渗透到中国的内地 D. 列强获得在京津地区驻军的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从图片中可以知道有八个国家惩罚清政府,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故A错误;列强获得在京津地区驻军的权力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内容,故D正确;列强势力开始渗透到内地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58年的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在内地游历经商居住内容的影响,故C错误;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内容,不是八国联军侵华导致的后果,故B错误。38.天京变乱后流传着一首民谣:“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该民谣反映出天京变乱的发生是由于A. 宗教迷信思想的毒害 B. 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C. 领导集团内部的自相残杀 D. 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作崇【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没有涉及宗教迷信思想的影响,故A错误。题干中“天父杀天兄”说明天京变乱是由于领导集团内部的相互残杀,故C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到天京变乱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故B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到绝对平均主义的影响,故D错误。39.1851年和1911年都是旧历辛亥年,这两年在中国大地上各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关于这两次革命运动,说法有误的是A. 革命前途上具有共同性 B. 二者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C. 革命任务上具有一致性 D. 后者更适应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趋势【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革命任务太平天国运动是反侵略反封建,辛亥革命是反帝反封建,C说法错误,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二者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B说法错误,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革命前途不可能具有共同性,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阶层是农民阶级,自身带有软弱性、妥协性和革命性较弱等局限性,而辛亥革命的领导阶层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较强的革命性,故A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A;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更适应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趋势,故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40.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之一对以下两张图片的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A.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勇于斗争不惧牺牲的精神B. 反映了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破坏中国的近代化进程C.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D.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答案】B【解析】【详解】谭嗣同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故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故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故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无法反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破坏中国的近代化进程,B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B。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41题10分,第42题14分,第43题16分,共40分。)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州,每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材料三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平常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以上材料均摘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宋、明三代的官制有何相同之处?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2)材料反映的明朝制度同汉、宋两朝相比有何不同?(3)简述三朝上述措施的共同进步作用?【答案】(1)共同点:设置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对官吏的监督。(2分)材料二特点:分散地方权力。(2分(2)增设特务机构。(2分)有利于整顿吏治,防止官吏腐败;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安定。(4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理解运用和解读史料的能力。(1)比较三朝官制相同点,依据三则材料找出关键词进行概括,汉朝刺史是监察地方官和王侯的官员,材料二中“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说明是实行监察机构,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是典型的监察机关,由此概括要点。第二小问题中地方管制特点可以依据材料设置官员数量增加说明地方权力分散。(2)中第一小问比较明朝和汉宋制度的不同,解题关键要找准二者不同的比较点,明朝明显是增设特务机构,这是前两朝没有的现象。第二小问是从相同点去比较,可以用“求同法”进行概括,分别从官吏的治理、地方势力分权以加强中央集权角度分析作答。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机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专制制度。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材料二第十一奈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材料三根据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共和国的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通过普选方式产生。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