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石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先秦时期祭祀活动按照一定亲疏贵贱规则,通常情况下宗族地位高的政治权力也高。但后来礼记记载中出现了宗子只是士而平民却成了政治地位较高的大夫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祭祀顺序不好安排。这种局面A. 说明祭祀活动是封建迷信B. 巩固了分封制度C. 表明宗法制度已被破坏D. 导致平民将相大量出现【答案】C【解析】材料“宗子只是士而平民却成了政治地位较高的大夫的现象”与祭祀活动中宗子高于平民的宗法次序相冲突,这反映出宗法制已被破坏,故C项正确;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是地方行政制度,材料中没有反映;D项不符合材料。点睛:材料“宗子只是士而平民却成了政治地位较高的大夫的现象”是解题的关键。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A.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B. 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C. 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D. 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历史现象能力。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称为食邑。食邑制是分封制的产物。战国时各国任用官吏时给予官吏薪俸的制度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本题涉及到古代官员工资改革的问题,A是经济问题;B选项时间有误;D选项与题无关,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俸禄制度3.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功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A. 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B. 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C. 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D. 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的意思是不实行分封制,所得到的效果是“使后无攻伐之患”,意思就是说避免了诸侯之间的彼此征伐,这是对秦朝实行郡县制的肯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故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郡县制的作用,不是指出分封制的弊端,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分析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主要是说明郡县制的作用,故D项错误。4.“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 分封制的巩固B. 中央集权的加强C. 宗法制的消亡D. 君主专制的削弱【答案】B【解析】材料“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说明了西汉诸侯权力的削弱,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A项错误,西汉时分封制没有得到巩固;C项错误,宗法制的影响还在;D项说明的是主主义的问题,与材料不符。点睛:对材料“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5.汉景帝中期,“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这表明A. 汉代已解决王国问题B. 汉代改王国为郡县C. 此时王国出现郡县化倾向D. “推恩令”的实行取得一定效果【答案】C【解析】依据“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可知,中央控制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但王国并没有被废除,因此A、B两项错误,C项正确。“推恩令”是汉武帝颁布的,D项与题意不符。点睛:材料“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是解题关键。6.从两汉到明清,“封建”藩王的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始终镶嵌在单一制的大一统帝国内,时断时续地与中央集权制并存着。下列对这一阶段藩王的说法,错误的是A. “封建”藩王更多的时候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B. 藩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分封诸王C. 从总体看藩王越来越难以撼动中央君主的权威D. 从总体看藩王越来越失去对地方政治、经济的控制权【答案】B【解析】随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藩王的权力日益萎缩,对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的控制力逐步减弱,渐渐沦落为仅仅“衣食租税”。由此可知,A、C、D三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B项。7.“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 西汉中朝制度B.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C. 宋代二府三司制度D. 明朝内阁制度【答案】B【解析】A、C、D三项虽然都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是却没有起到增强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行政效率的效果,B项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既增强了决策的合理性,又提高了行政效率。8.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 唐朝的门下省B. 宋朝的枢密院C. 明朝的内阁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可知,皇上同意让王锷兼任宰相,但被给事中李藩驳回了诏书,李藩行使的是封驳审议的职权,所以正确答案是唐朝的门下省。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是重要的决策部门,门下省掌封驳审议权,尚书省负责执行。宋朝的枢密院掌军权,所以B错;明朝是著名的特务机构,无驳回诏书权力,所以C错;清朝的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没有封驳的权力,排除D。9.宋朝“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说明宋朝A. 中央集权加强B. 中央集权削弱C. 政治局面不稳D. 郡县制度取消【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宋朝收地方之权尽归中央,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加强,稳定了政治局面,故C项错误;D项错误,郡县制没有被取消。10.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重才学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 选官应注重品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解读材料,“不悉其行”的“行”指的的是品行,用了品行不好的官,就算得到应用的惩罚,但老百姓已经受苦了。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与其说是历史题,不如说是一个打着历史幡的语文阅读理解题。从表面上看这个题目与课标教材似乎无关,其实隐性考查学生对科举考试的理解和认识。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11.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被称为“君父”,各地官吏被称为各地的“父母官”。这说明了我国封建社会A. 家国同构的建国理念和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B. 封建君主专制深入人心,得到普遍拥护C. 封建剥削沉重,民众处境艰难,民不聊生D. 君民关系和谐融洽,统治稳固【答案】A【解析】由“封建社会中皇帝被称为君父,各地官吏被称为各地的父母官”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具有鲜明的家国一体的理念,所以A项正确。B、D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点睛:本题考查“家国同构”的概念。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秦朝及以后历朝的皇帝制度下的皇位世袭制度,同样也体现了家国同构。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机构看,皇室的家事和政府机构逐渐分离,这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可以看出来,这些机构都是为国家政治服务的。但另一方面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和儒家不断强化的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本质上还是强化了家国同构现象。12.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 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 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 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 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明恩溥的这段记述表明了科举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众多学子穷其一生去参加科举考试,这里面不仅仅是用追求功名利禄可以来解释学子动机的,还有的就是他们天生具有的忍耐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促使他们孜孜不倦的去参加科举,这反映了古代学子的价值追求,故选C。A项表述错在“批判”这个词语,作者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困惑或者疑惑,而不是批判。B项的愚昧无知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题干只是表明科举制对人的精神和身体摧残,而不是说明其失去选拔人才的功能,排除D。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13.一个王朝几百年中绝大部分君主“非暴即暗,非暗即僻,非僻即懦”。一方面需要最杰出和最有能力的君主,另一方面“产生”的却是大量的平庸无能之辈。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A. 君权至高无上B. 君权不可转移,在一家一姓中传承C. 君主立贤不以长D. 君主立嫡不以长,立长不以贤【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封建君主制的特点。在君主制下,君主实行“家天下”,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故较少贤能,故B项正确。A项不是后世君主无能的原因,C项说法错误,D项并非普遍适用且从属于B项。14.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598年)又下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下列关于开皇年间选官、用官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有下诏举“贤良”等说明隋朝将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重视官员的品德和修养等首创了武举和殿试等选拔方法能促进尚学学风的兴起A. B. C. D. 【答案】D【解析】依据“下诏举贤良”“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可知,正确;武则天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由此可知错误;由“志行修谨、清平干济”可知,正确。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D。点睛:材料“下诏举贤良”“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志行修谨、清平干济”是解题的关键。15.据历史大脉络载:14世纪以后,中欧和西欧建立了民族国家的列国体制。中国却丧失了走向改弦更张的方向中国始终是一个整体。中国在政治上不能“改弦更张”的主要表现为A. 多民族国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化和发展B.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 统治者实施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D. 中央各机构分权制衡,体系稳固【答案】A【解析】14世纪以后,欧洲出现了较大的变动:经济上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和民族国家的发展;思想上表现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中国与西方相比在政治上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和强化,A项正确。14世纪,中国处于元末明初,B项说法错误;C项体现的是统治者在经济和外交方面的政策;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16.从秦朝到清明两干多年的吏治发展中,地方官员的选任制度不断演变,但有点始终未变,那就是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 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B.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C. 体现君权至上和皇恩浩荡D. 确保选官用官制度的连续性和一贯性【答案】A【解析】依据“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可知,中央把地方主官的任免权控制在中央,其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加强中央集权。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A项。B项与题意不符,C项属于表面现象,D项不是其根本目的。17.“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也”。这种现象发展到顶峰便出现了( )A. 分封制的实行 B.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C. 行省制的普遍推广 D. 军机处的设立【答案】D【解析】由“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可知,这体现了家天下,私天下;由“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可知,这体现了君主在权力上的独占性、排他性,势必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由“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也”可知,君主排斥对政治资源的分享,恐惧分享权力,最终只能导致君主将所有权力完全操控在自己手中。“这种现象发展到顶峰便出现了”军机处,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故本题选D。18.元朝行省是“中古殖民地制度之遗物”,“省区即军区”,“皆为军事控制区域,各拥相当军需资源;藉以供养驻军,镇压地方”由此可知,元朝设行省的根本目的是A. 开拓疆域,藩卫中央B. 以武力维持专制统治与剥削C. 维持治安,发展经济D. 确保满洲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答案】B【解析】依据“皆为军事控制区域,各拥相当军需资源:藉以供养驻军,镇压地方”可知,其根本目的是维持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掠夺,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不符,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错误。19.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可能是哪个时期的制度A. 秦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知识。根据题目信息,材料中的经大臣草拟具体对策,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一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涉及的部门有内阁、兵部、户部,并且六部直接听命与皇帝。可知是明朝。所以选择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20.以儒家士大夫为主体的中国文官系统,至少在理论上,认为政府不仅可以征集资源,保持国力,更必须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这表明,中国的官僚系统A. 旨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B. 以维护民众利益为唯一使命C. 有助于形成清廉政风D. 对君主的苛政、暴政有一定制约作用【答案】D【解析】依据“政府不仅可以征集资源,保持国力”可知,政府的责任和使命是保持国家平稳发展。而“至少在理论上”“更必须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则赋予了官僚体系维护“生民”生存和发展的使命,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基于以上分析可知,A项较片面,B项说法绝对化。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本题选D项。点睛:材料“政府不仅可以征集资源,保持国力” “至少在理论上”“更必须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是解题的关键。21.“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就会想起那些缔造这个帝国的人们。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就像为她的节日所能奉献的最美好的礼物。”这体现出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 )A. 法律至上 B. 权力制约 C. 平民政体 D. 公民意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说明伯利克里强调的是公民意识对维护城邦安全的重要意义,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含义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出来。考点:古希腊民主政治点评:高考改革中高度关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有关内容,就本题而言主要考察古希腊民主政治发生过程中两次重大改革的比较:梭伦改革奠定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伯利克里时期古希腊民主达到顶峰。22.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这一现象是雅典A. 政治体制的产物B. 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C. 频繁改革的结果D.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古雅典,公民大会最主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雄辩的演说是政治家赢得公民支持得主要方式,因此演说家能成为政治领袖是雅典政治体制的产物,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社会矛盾和改革的次数,故BC项排除;雅典民主是雅典公民的民主和公民必备的参政素质就是要有很强演讲能力,故D项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中“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的理解演说家成为政治家的主要原因是民主政治的环境。23.柏拉图说:“社会中没有知识、没有教养、没有政治智慧的下层群众掌握政治权力,政治生活的狂热使得他们很容易丧失理性,进而做出草率的、不合理的政治决策。”作者意在说明雅典A. 抽签选举的局限B. 多数人暴政的实质C. 轮番而治的危害D. 直接民主制的弊端【答案】D【解析】“政治生活的狂热使得他们容易丧失理性,做出草率的、不合理的决策”说明使用雅典民主中投票选举和抽签选举导致民主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实际上是直接民主的弊端,D正确;A和C属于D的内容;B不符合材料主旨。24.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规定反映了A. 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B. 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C. 古罗马商品经济高度发达D. 古罗马严格限制商品交换【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十二铜表法关于物品买卖的规定,反映了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故A项不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古罗马对物品买卖的规定,不能说明古罗马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故C项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十二铜表法保护出卖人的利益,不是限制商品交换,故D项不正确。25.“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苏格拉底的上述观点反映他A. 反对泛滥的直接民主B. 要求哲学家管理国家C. 赞扬专制制度D. 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苏格拉底强调治国应该由专业政治家进行管理,如果采用直接民主政治就犹若雇佣一位蹩脚的舵手和建筑师,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灾难,答案选A,BCD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考点:古代世界史 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26.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材料说明罗马法A. 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 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C. 蕴含人人平等的法律主张D.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罗马法规定,奴隶有条件的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否则按杀人罪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故D项正确;当时的罗马是奴隶社会,仍然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A项错误;B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奴隶主与奴隶之间仍然是不平等的,故C项错误。27. “大抵欧洲各国的政治,悉根源于罗马旧制,言政法者必先言罗马,犹中国学者必先首推周秦。”这是因为罗马法( )A. 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B. 维护和巩固了欧洲各国的统治C. 其法律观念具有普遍性 D. 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言政法者必先言罗马”说明罗马法对欧洲各国影响深远。罗马对世界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公平公正的法律理念具有永恒的价值。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28.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一书中记载:“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体现的罗马法原则是A. 重视证据B. 公平公正C. 契约至上D. 注重程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时,实际和衣服主人就已经形成一个契约,即衣服主人支付一定数量的劳动报酬,而洗衣人将衣服干净完好地交给衣服主人。该案例中的洗衣人之所以要受到惩罚,显然是因为他的失职导致无法履行契约。故D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29.关于雅典民主制,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下列关于雅典民主制的叙述,不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A. 小国寡民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B. 抽签选举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C. 直接民主使素养不高的人参与政治D. 民主范围的有限性激化了社会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题干的主要观点是雅典民主制是古希腊灭亡的真正原因,据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B、C、D三项都是雅典民主制的弊端,可以证明题干观点。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有利于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30.有人认为,罗马法“实质上属于市民阶级,而且,他们本身所学的、所教的和所应用的法律,按其性质来说,实质上也是反封建的”。其意在表明罗马法A. 创立者是早期资产阶级B. 主要针对封建势力C. 与欧洲中世纪格格不入D. 后来成为反封建的武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实质上也是反封建的”,是因后人把罗马法当成反封建的武器而进行解读,故D项正确。古罗马是奴隶制社会,当时没有资产阶级,也没有封建势力,故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与欧洲中世纪的关系,故排除C项。【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罗马法虽然为奴隶制时代的法律,但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在反封建过程中正是看到罗马法的精神所在,故利用其作为反封建的工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任何背景的才德之士都可通过考试出任官职;当然,富裕家庭和权势人物的子弟更有时间接受教育。在宋朝,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对任何近代前或甚至很多近代社会来讲,都是惊人的。罗兹墨菲亚洲史材料三 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于是,执政官按照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在审理一切涉及外邦人讼争案件中,有意识地推动罗马法进一步发展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四 梭伦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克利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抽签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雅典民主政治初探请回答:(1)据材料一,图一所示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图二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朝代开创的?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看,图一到图二的演变呈现什么趋势?(2)材料二中“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的现象与当时哪一制度密切相关?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积极影响?(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的适用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