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大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大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大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大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大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湛江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2次大考”高一级历史科试卷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1.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A. 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标B. 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C. 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D. 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广建封国,拱卫周王室,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根据材料“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可知,西汉统治者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办法来巩固统治;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A。无论是西周分封制,还是西汉的封国制,最终都导致了分裂割据,排除B。君主专制正式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排除D。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 个人名利色彩鲜明D. 聚族而居根深蒂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说到“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西方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说明中国人更重视家族和血缘(因为中国的姓代表的是家庭和血缘),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人,所以选B;C是符合西方的姓名传统,故排除C;材料中没有关于男女的相关表述,故排除A;中国人的姓氏是不受居住地点的限制的,故D与材料原意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 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许多外国民族所没有的。其次,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今天,海内外华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并以此为荣。大陆每次举行黄帝、炎帝、大禹等祭祖活动,海内外炎黄子孙来者如潮。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与这一制度密不可分。3.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秦始皇A. 日理万机,勤于政事B. 高度专权,独揽朝政C. 完成统一,巩固政权D. 实行分权,集思广益【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事无大小均取决于皇上,这在本质上反映了秦始皇的高度专权、独揽朝政,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日理万机,勤于政事只是表面现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完成统一,巩固政权也只是表面现象,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实行集权而非分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4.“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材料主要肯定秦始皇A. 创立皇帝制度B. 设立三公九卿制度C. 推行郡县制度D. 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指的是秦朝推广的郡县制,故C项正确;皇帝制度是世袭的,故A项错误;设三公九卿制度是中央官制,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法律,故D项错误。【点睛】“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是解题的关键。5.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这种变化反映了A. 司法机构逐渐独立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 专制皇权趋于顶峰D.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内容反映了地方司法权不断削弱,不等同于司法机构的独立,故A项错误;从汉代到明清地方司法权的削弱源于中央集权的增强,故B项正确;内阁、军机处等机构的出现说明专制皇权趋于顶峰,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地方享有司法权,不能说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汉代可以处死罪犯。宋代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到明清中央集权的增强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6.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A. 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B. 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C. 门下省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D. 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中可以看出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这反映出三省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科学的决策,故B项正确,A项排除;依据所学知识,材料中的魏征供职于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故C项错误;唐朝中央推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且相互制约,故D项错误。7.唐朝以来设立三司使一职,让其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地位仅次于宰相,称计相。宋朝建立后采取改革措施,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宋朝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A. 提高三司的行政地位B. 通过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C. 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力D. 削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答案】B【解析】北宋增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是通过分化事权来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故答案为B项。AC项均不是主要目的,排除;三司使的设立不是针对地方的措施,排除D项。8.中国古代的朝会制度历史悠久,皇帝上朝与否历来被当做是皇帝是否勤政的标志,与王朝兴衰治乱关系密切。但多位皇帝不上朝的明朝却延续了276年,寿命仅次于唐朝。这主要得益于A. 政府运行机制日益完善B. 皇权专制空前加强C. “无为而治”治国模式有效D. 宋明理学迅猛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和官僚体系已经日益完善,建立起十分完善的国家管理制度,故皇帝不上朝但统治还能延续,A项正确。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但与材料不符,排除B。古代封建王朝在建立之初,一般实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模式,但随着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就会从“无为”向“有为”转变,排除C。材料强调皇帝不上朝但统治还能延续的原因与政府运行机制日益完善有关,而不是宋明理学迅猛发展,排除D。【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但多位皇帝不上朝的明朝却延续了276年,寿命仅次于唐朝”,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政府运行机制的内容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9.“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该机构设置表明A. 君主专制制度确立B. 中央集权加强C.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D. 中央机构的完善【答案】C【解析】从材料“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机构是指军机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按照皇帝意旨办事,因此体现了皇帝集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与中央集权加强无关,故C项正确,B项排除;A项是秦朝确立的,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央机构的完善,故D项排除。点睛:首先通过“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分析出该机构是军机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10.剑桥古代史中描述:希腊人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这种饮食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人文主义思潮兴盛B. 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C. 政治环境民主宽松D. 古希腊近海多山少平原【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希腊人可以享受来自地中海、黑海及周围地区的特产,主要原因是希腊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故B正确;材料与ACD无关,排除。【名师点睛】材料反映希腊人能够享受到多地特产,和海外贸易发达密切相关。11.一般希腊城邦都禁止不婚。斯巴达还进一步惩罚晚婚。结婚不是公民私人事务,它是公民为城邦生育下一代公民的责任。个人的财产永远受城邦的支配,公民的教育、生活方式,甚至服饰、饮酒、娱乐等,都受城邦的控制。一切都按城邦的需要来安排,为了城邦,个人要作出无条件的牺牲。由此可见,在古希腊A. 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B. 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C. 每个人都有着平等的社会地位D. 规范公民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答案】B【解析】从材料的叙述可以看出,古希腊的城邦所有事物都体现出集体性的内涵,生育和结婚是城邦的事情,不仅是自己的事情,城邦的权力至上,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与材料体现的含义相悖;C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D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稳定的要求。12.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发生了瘟疫,情况艰难,雅典人开始谴责伯利克里,把所有的愤怒都转移到他身上。伯利克里在公民大会上说“你们正在攻击我,因为我曾主张战争;同时也攻击你们自己,因为你们自己也表决赞成战争。”最终伯利克里仍被废黜和罚款。这反映了A. 伯利克里对决策失误应该负责B. 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最终效力C. 陶片放逐法有效维护雅典民主D. 伯利克里与公民之间存在冲突【答案】B【解析】尽管伯利克里在公民大会上作了辩护,公民大会还是对他做出了判决,这说明公民大会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故B项正确;这一决策是失误还应该有雅典公民共同负责,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陶片放逐法,故C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不是材料的实质,故错误。13.古代雅典,将某些别有企图的野心家予以政治放逐的措施是A. 重建“五百人会议”B. 成立“十将军委员会”C. 实施“陶片放逐法”D. 发放工作津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别有企图的野心家予以政治放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利斯提尼改革中对于某些别有企图的野心家制定了“陶片放逐法”,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他们予以政治放逐,故C项正确;五百人会议是古希腊城邦雅典的民主政制的核心,其职责是落实公民大会的决策,故A项排除;“十将军委员会”是为最高执行机关,故B项排除;D项是伯利克里时期实行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鼓励公民参政,排除。【点睛】“别有企图的野心家予以政治放逐”是解题的关键。14.十二铜表法中规定:“橡树的果实落入邻地时,得入邻地取拾”“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这体现出罗马法A. 维护平民利益B. 限制贵族特权C. 保护私有财产D. 消除阶级对立【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树的果实落入邻地时,得入邻地取拾。”可知,自家庄稼的种植必须在自家领地,反映了罗马法中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与平民利益无关,也没有限制贵族特权,故AB项错误,C项正确。 十二铜表法没有提到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也不可能消除阶级对立,故D项错误。15.罗马法规定,在婚姻存续期间,丈夫是嫁资名义上的所有人,对嫁资享有管理使用权。在离婚时,妻子享有请求返还嫁资的绝对权利。这表明罗马法A. 促使婚姻更稳定B. 以习惯法为基础C. 彰显了公平正义D. 实现了男女平等【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妻子享有请求返还嫁资的绝对权利”等字眼强调的是罗马法注重公平注重正义,即材料说明在古代罗马法律规定具有公平正义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罗马法可以促使婚姻的稳定,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习惯法与罗马法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男女平等”。16.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材料所要表明的观点是A. 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B. 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C. 罗马法实现了真正的人人平等D. 罗马法为今天欧美国家直接使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恩格斯认为罗马法与近代资本主义法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存在一致性和继承性,说明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立法的基础,B项正确。罗马法是罗马统治阶级制定的法律,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典,A项错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法保护的是公民的利益,罗马帝国时期保护的是自由民的利益,而不是实现真正的人人平等,C项错误。罗马法被近代欧洲国家借鉴,而不是为今天欧美国家直接使用,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罗马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解读与分析,从罗马法对近代欧洲法律的影响的角度思考。17.1689年1月召开的英国“民会国会”以詹姆士“已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王,后者为女王。议会的这一做法A. 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B. 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C. 意在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 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英国民会国会以詹姆士已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结合所学可知,1688光荣革命,议会战胜了王权,国会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A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君主立宪开始确立,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以后英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B错误;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使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制约,并非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C错误;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不可能解决,D表述太绝对,错误。18.1761年至1770年间英国先后换了6届首相,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这表明当时的英国A. 国王权力不受限制B. 议会权力遭到削弱C. 首相没有行政权力D. 君主尚有一定权力【答案】D【解析】“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可以看出国王拥有较大权力,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材料说明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虽然确立,但有待完善,故D项正确;从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国王的权力就受到了宪法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首相与国王的关系,未反映出议会权力遭到削弱,故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英国内阁首相掌握行政权力,故C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761年至1770年间”“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联系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时间和特点分析解答。19.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对现存的政治制度形成重大的压力。中等阶级要求变革,是因为他们党得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不相称,希望在“有产”的同时也要“有权”。于是,英国A. 发生了“光荣革命” B. 颁布了权利法案C. 形成了责任内阁制度 D. 改革了议会选举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确保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故D项正确;AB分别是1688年和1689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是1721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20.1789年冬,美国总统华盛顿到达波士顿,准备参加马萨诸塞州长汉考克的晚宴,但因汉考克称病没有拜访总统,华盛顿最后取消了参加晚宴的安排。华盛顿此举意在A. 表明两人政治立场的对立B. 划清中央与各州的政治权限C. 突出美国总统的个人权威D. 维护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威【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1789年冬”“因汉考克称病没有拜访总统,华盛顿最后取消了参加晚宴的安排”中可以分析出,华盛顿和汉考克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中央政府与各州之间的关系,华盛顿此举意在维护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威,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两人之间的政治对立,故A项排除;B项是1787年宪法规定的,故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总统个人权威,故C项排除。【点睛】“1789年冬”“因汉考克称病没有拜访总统,华盛顿最后取消了参加晚宴的安排”是解题的关键。21.内阁是美国联邦行政部门,美国宪法并没有规定的他必然存任,不过,从华盛顿开始,历届总统都设立内阁辅助其行使行政权。所以,美国内阁就成了一个常态存在。由此可知美国内阁A. 属于总统顾问B. 需对国会负责C. 集体进行决策D. 没有实际作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内阁官员是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辅助总统行使行政权,属于总统顾问,故A项正确。美国内阁官员是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故B项错误。美国国家事务由总统决定,不是内阁官员集体进行决策,故C项错误。美国内阁官员辅助总统行使行政权,存在实际作用,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以美国内阁制为切入点,考查内阁的地位和作用,关键是熟悉美国政治体制运行的程序即可知道答案。22.有人说近代法国是“各种政体的实验场”,也有人认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从窗口爬进来的”。这足以说明法国A. 缺乏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B. 共和制确立的艰难C. 缺乏建立共和制的经济基础D. 没有经历过革命的熏陶【答案】B【解析】法国大革命以来,保皇派和共和派围绕着政体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和较量,直到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这说明法国共和制的建立是比较艰难的,故选B。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以法国为核心,A错误;在18世纪法国工商业的发展程度仅次于英国,C项错误;法国大革命被称为18世纪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D项错误。23.长期以来法国教育被教会把持,而在1879至1899年期间,法国时任教育部长费里亲自选定中小学教材,如选用共和主义史家拉维斯反映爱国观点的法国历史作为历史课本;选用民族主义作家戴鲁莱德的士兵之歌作为全国中小学传唱歌曲。费里这一做法A. 化解了共和派与保皇派的矛盾B. 培养了科学理性的人才C. 消除了教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D. 巩固了民主共和的成果【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就意味着共和派与保皇派矛盾的基本解决,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培养科学理性人才”的问题,故可排除B;依据材料可以看到费里这一做法减小了教会在教育方面的影响,并不能消除教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故可排除C;依据材料中的“选用共和主义史家拉维斯反映爱国观点的法国历史作为历史课本”这一内容可知,费里这一做法有利于巩固民主共和的成果,故选D。24.“当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意志帝国的军官们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把左轮手枪摆在桌面。”“别的西方国家有一支军队,德意志的军队有一个国家。”这表明近代德国政治制度A. 军国主义色彩B. 专制主义色彩C. 民族主义色彩D. 民主主义色彩【答案】A【解析】“军队”有一个国家等字眼体现的是军国主义色彩,但做此题时需要注意的是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专制主义、民族主义以及民主主义的问题,所以本题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25.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把鸦片交给林则徐。义律的决定被大鸦片贩子马地臣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可见,义律此举的根本目的是A. 使鸦片贸易合法化B. 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C. 制造中英贸易争端D. 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答案】B【解析】“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为解题的关键。林则徐禁烟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是正当合理的行为,中国对国内非法贸易具有管辖权;而义律作为代表英国的商务监督却从中操作,使林则徐的交涉对象由英国鸦片商人变为了英国政府,使得矛盾扩大化,为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找到了借口。故B项正确。AC两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可知义律是要引发两国间的冲突,所以选B。26.著名学者茅海廷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昼不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A. 缺乏近代外交经验B. 不了解世界形势C. 两国文明制度差异D. 不懂得国际公法【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本质上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与传统封建国家之间的制度差异,故C项正确;ABD只是外在的表象的差异,排除。2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A. 华夷观念正在转变B.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 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 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答案】B【解析】材料中能很明显地看出当时部分官员对于关税主权的不在意,说明这部分官员缺乏近代主权意识,故选B;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晚期,思想封闭,排除其他选项。28.蒋廷黻说:“洪秀全得到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太平天国运动中能支持该论断的是A. 拒绝英国列强的要求B. 平分土地实行圣库制度C. 等级森严的官制规定D. 洪仁轩提出资政新篇【答案】C【解析】蒋廷黻的意思是,洪秀全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即洪秀全真正想建立的是新的封建王朝。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能够支持该论断的是建立等级森严的官制,故C项正确;拒绝英国列强的要求、平分土地实行圣库制度、洪仁轩提出资政新篇都是新国家的表现,故AB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洪秀全不想建立新国家或新社会,而想建立新朝代。29. 柳亚子在题太平天国战史诗中说:“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漫天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 )A. 金田起义 B. 天京事变 C. 定都天京 D. 永安建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煮豆燃萁”体现的是太平天国内部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故选B项。A项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C项是运动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和清政府对峙的政权;D项建立了太平天国的一些制度。三者均体现不出内斗的内容。考点:太平天国运动点评: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太平天国运动在天京事变后出现朝中无人、国中无将的局面。洪秀全提拔年轻将领李秀成、陈玉成作为后期军事领袖。陈玉成1862年被俘杀害,李秀成带兵攻打到上海,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但总的看来,军事上的暂时的胜利难掩衰退的局面。与此相关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其他的重要历史史实也需要把握30.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主要是看重他A. 领导抗击西方列强侵略 B. 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 最早进行“师夷”实践 D.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答案】D【解析】洪仁玕著有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思想,符合社会发展和近代化,D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抗击西方列强侵略,A错误;民主共和思想属于辛亥革命主张,B错误;C是魏源思想主张。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教育始终是由官学和私学交替兴盛、相辅相成的。后秦设立了第一个专门法律教育机构。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由于法律被视为众多维护君主专制工具中的一种,司法始终从属于行政。在学习者心目中,学以致用比探求真理更为重要,他们所追求的是对已有法律的全面了解和熟练运用,为日后的仕途打下知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习法者的这种功利追求制约了他们的学术追求和成就。在官学中,法律教育始终是传统的阐述式教育方式,即教师在课堂上对当朝律令进行讲读和解释,阐发案例,然后学生自己诵读、记忆,理解、意会。摘编自吴秋红论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特征材料二 受英国法律教育风格的影响,最初的美国法律教育是开业律师的一项增收的副业,因此美国最早的法律教育有很突出的非官方性。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院校式的法律教育成型。随着美国社会关系的复杂化,政府领行的法律越来越多,专门研修法律就显得比较重要,长时间的学位制教育迅速发展。法律院校既有私立的,也有单靠政府资助的;有全日制的,也有函授、夜校性质的。据统计,美国登记在册的法律专科院校有百七十余,每年的在校学生有四至五万人。法学院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自己编著的讲义教学,教师之间互不监督,平时没有什么往来,只对自己负责的课程质量负责。在课堂上,主要进行法律技能的训练,着重善于处理法律实际问题能力的人。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契约、民事侵权行为,不动产和人身所有权、托管权、商务法、破产法、公司法、税法、行业规则、刑法、行政法、劳动法、犯罪学、国际法等。摘编自舒扬浅论英美的法律教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与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相比,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美国近代法律教育有哪些新表现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特点:官学与私学的结合;与政治结合紧密;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目标功利性;教学方式单一; 原因:君主专制制度;儒家思想的影响;科举考试的影响;农耕经济的影响 (2)表现:办学主体更加多元;规模化办学;教学独立性强;课程内容丰富 影响:有利于推动美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美国培养了大批法律人才,推动了美国法制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民主制度;为其他国家法律教育起到示范作用。【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和美国近代的法律教育,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归纳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难度稍大。(1)等一小问从材料“中国古代法律教育始终是由官学和私学交替兴盛、相辅相成的。后秦设立了第一个专门法律教育机构。由于法律被视为众多维护君主专制工具中的一种,司法始终从属于行政。他们所追求的是对已有法律的全面了解和熟练运用,为日后的仕途打下知识基础,在官学中,法律教育始终是传统的阐述式教育方式”可以得出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特点是官学与私学的结合;有专门的教育机构;与政治结合紧密;培养目标功利性;教学方式单一。 对于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特点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来回答。(2)第一小问从材料“法律院校既有私立的,也有单靠政府资助的;有全日制的,也有函授、夜校性质的。”可以得出美国近代法律教育的新表现是办学主体更加多元;从材料“据统计,美国登记在册的法律专科院校有百七十余,每年的在校学生有四至五万人。”可以得出规模化办学;从材料“法学院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自己编著的讲义教学,教师之间互不监督,平时没有什么往来,只对自己负责的课程质量负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