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临时雇佣研究综述与比较基于SSCI和CSSCI文献的分析.pdf_第1页
国内外临时雇佣研究综述与比较基于SSCI和CSSCI文献的分析.pdf_第2页
国内外临时雇佣研究综述与比较基于SSCI和CSSCI文献的分析.pdf_第3页
国内外临时雇佣研究综述与比较基于SSCI和CSSCI文献的分析.pdf_第4页
国内外临时雇佣研究综述与比较基于SSCI和CSSCI文献的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国内外临时雇佣研究综述与比较基于SSCI和CSSCI文献的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述评IR E V I E WR E S E A R C H 蒋建武( 通讯作者) ,深 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 授,管理学博士。E m a i l : j w j i 柚g s z u e d u c n 。 李南才,深圳大学管理学 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员工组织关系多 元化变革背景下的员工 创造力生成机理研究” ( 7 1 0 0 2 0 8 0 ) ;“三方雇 佣关系情境下派遣员工组 织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动态 形成机理:一项追踪研究” ( 7 1 3 7 2 1 8 4 ) 资助。 国内外临时雇佣研究综述与比较 基于S S C I 和C S S C l 文献的分析 蒋建武李南才 内容摘要为探寻中国临时雇佣的研究现状以及与西方研究的差距,本文从研究内容、研究方 法等角度对1 6 4 篇发表在s s c I 来源期刊的英文文献和9 2 篇c s s c I 来源期刊的中文文献进行 分析、总结和对比。结果发现:( 1 ) 中文I 临时雇佣文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过度聚焦,主体往 往涉及临时雇佣员工和客户组织两方,研究内容主要是“问题对策型”、临时雇佣员工行为 研究“因果模型”和国外经验介绍三类;( 2 ) 实证研究总量偏少,主要是将正式雇佣和西方 情境下得出的结论进行再验证;( 3 ) 实证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单一,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 缺乏对多种不同方法的应用。在对中外研究进行比较总结后,本文提出了四条研究建议:基 于中国情境开展本土化研究;创新基础理论研究,开拓研究视角;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增 强研究对象的广泛性。 关键词临时雇佣劳务派遣比较研究中国情境 一、研究缘起 因临时雇佣能增加组织用工灵活性和降 低用工成本,正日益成为管理者的偏爱。尤 其是2 0 0 8 年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临 时雇佣从法治层面给予了肯定,更是促进了临 时雇佣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以临时雇佣的主要 类型劳务派遣用工为例,据“中华全国总工 会”保守估计,截止2 0 1 2 年1 2 月,中国约 有3 7 0 0 万劳务派遣员工,约占全国职工总人 数的1 3 1 ( 林嘉,2 0 1 3 ) 。虽于2 0 1 4 年3 月1 日全面实施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正式 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 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 0 ,但考虑到用工总 量,劳务派遣员工的绝对数量依然庞大! 但是随着临时雇佣的快速发展,许多问题 也随即暴露出来,如在非“三性”( 临时| 兰E 、 辅助性和替代性) 岗位滥用派遣员工( 夏冉等, 万方数据 2 0 1 4 ;涂永前,2 0 1 3 ) ,普遍存在同样的工作由不同类型 雇佣形式的员工来完成的情况,由此造成大量的“同工不 同酬”现象( Z h a n ge ta 1 ,2 0 0 8 ) 。正是由于自身身份的 特殊性,以及遭受“不公”的待遇造成了临时雇佣员工与 正式员工相比在工作态度、行为方面的差异性,并进而影 响临时雇佣模式的使用效率。那么临时雇佣员工在企业感 受的管理方式和“待遇”会造成什么样的心理动态,会对 正式员工产生哪些影响,哪些方式与积极的行为和良好的 绩效相关? 临时雇佣方式会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产生哪些 影响? 应该怎样去开展这些研究? 这是中国的企业管理者 和临时雇佣研究者需要迫切关注的话题。 而与此不对称的是,针对临时雇佣员工开展的针对性 研究在中国相对缺乏,这与国际研究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 李虎,2 0 1 3 ) ,中国临时雇佣研究已经滞后于管理实 践的发展( 蒋建武、李南才,2 0 1 5 ) 。临时雇佣起源于 欧美,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经常被称为“不确定工作” ( C o n t i n g e n tW o r k ) 、“临时中介工作”( T e m p o r a r y A g e n c yw o r k ) 、暂时I 生就业、临时就业、固定期限就业 等( 蒋建武、戴万稳,2 0 1 2 ) 。据研究显示,临时雇佣员 工在部分西欧国家占就业人口的比率甚至超过5 0 ( 林志 扬、陈志津,2 0 1 3 ) 。临时雇佣的相关研究不仅在西方更 早开展,更是代表了临时雇佣领域的研究前沿,总结的很 多成熟的做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 来有为,2 0 1 3 ) 。与此 同时,英文期刊代表了全球管理学者的最新成就,其研究 问题和研究方法比中文期刊更规范严谨,对其研究问题和 研究方法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在该学科上存在的差 距( 张志学等,2 0 1 4 ) 。因此,对顶级英文期刊上发表的 临时雇佣相关文章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其研究内容、设 计和研究方法等,发现英文文献在研究哪些问题,用了什 么样的方式、方法去说明和解答这些问题,研究产生了哪 些意义,进而与中国的相关研究进行对比以找到研究差距, 这将对中国的临时雇佣研究者今后开展研究提供一个重要 的参考基础,对未来临时雇佣研究的丰富和发展,以及管 理实践问题的解答十分有益。 2 0 0 8 年中国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中国临时雇 佣管理实践呈跳跃式发展,关于临时雇佣的研究在2 0 0 8 年后数量上升较快( 蒋建武,李南才,2 0 1 5 ) 。与此同时, 2 0 0 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内外组织纷纷采用灵活雇佣 方式来应对挑战,与临时雇佣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日益增多。 因此,本文通过比较研究2 0 0 8 2 0 1 3 年发表在一流英文 期刊和中文期刊的临时雇佣论文,重点探究以下研究问题: 第一,相较于正式员工,临时雇佣员工的认知、态度和行 为有何差异性? 第二、临时雇佣模式对正式员工有什么影 响? 第三,临时雇佣模式对临时雇佣员工的行为和绩效产 出有什么影响? 第四,临时雇佣员工的雇佣身份转变机会 与路径。通过比较中外文献的研究内容、研究设计、研究 方法和数据来源,希冀找出中国在临时雇佣领域与国外的 研究差异,进而为中国临时雇佣领域的未来研究提供有益 指引。 二、S S C l 期刊发表的临时雇佣研究 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选取了S S C I ( 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C i t a t i o nI n d e x ) 来源期刊,如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J o u r n a lo f H u m a nR e s o u r c eM a n a g e m e n t 、P e r s o n n e lR e v i e w 、 J o u r n a l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B e h a v i o r 等。通过将关键 字t e m p o r a r y 、c o n t i n g e n t 、 c o n t r a c t o r 、s e a s o n a I 、 n o n s t a n d a r d 等和w o r k e r 、e m p l o y m e n t 、e m p l o y e e 、 s t a f f 等结合,在E B S C O 、A B I 、S c i e n c e D i r e c t 、W i l e y O n l i n eL i b r a r y 、J S T O R 、S A G EP r e m i e r 、W e bo f S c i e n c e 等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经筛选,在2 0 0 8 2 0 1 3 年 期间,共有1 6 4 篇涉及临时雇佣文献发表于S S C I 来源期 刊上。通过多位教授和研究生的努力,我们将全部文章进 行了阅读和总结,分析和统计了每篇文章的研究构面( 可 以是自变量,也可以是因变量) 。从2 0 0 8 2 0 1 3 年,排 在前十位的研究内容依次是:组织承诺(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c o m m i t m e n t ) 、工作满意度( j o bs a t i s f a c t i o n ) 、组织 公民行为( O C B ) 、人力资源实践( H Rp r a c t i c e ) 、临 时雇佣员工向正式员工的身份转变( t r a n s i t i o n ) 、绩效 ( p e r f o r m a n c e ) 、心理契约(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c o n t a c t ) 、 工作安全感( j o bs e c u r i t y ) 、组织支持(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u p p o r t ) 、组织公平(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j u s t i c e ) 。研究 的内容主要涉及临时雇佣员工行为因果层面研究( 占比 约2 7 8 ) 、其对正式员工的影响、向正式员工身份的 转变、与正式员工在特定方面的比较( 三者研究占比约 1 7 7 ) 、组织使用临时雇佣原因探讨、工会影响等。研 究内容涉及四个主体,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如下图 1 所示。下文将对主要研究内容和构面进行详细介绍。 组织承诺。组织承诺是员工重要的态度反应,往往 对满意度、绩效和离职倾向有重要影响( M e y e re ta 1 , 万方数据 研究述评1R E V I E WR E S E A R C H 正式员工卜 L 一 l :慕 ,: N 临时雇佣员工l 圈1 临时雇佣四方主体关系圈 2 0 0 2 ) 。在雇佣关系中,组织承诺是学者最热衷的一个研 究构面。在研究中,组织承诺往往是作为结果变量( C h a m b e l & C a s t a n h e i r a ,2 0 1 2 ;C 1 i n t o ne ta 1 ,2 0 1 1 ;J o n g & S c h a l k ,2 0 1 0 ;L a p a l m ee ta 1 ,2 0 0 9 ;S l a t t e r ye ta 1 , 2 0 0 8 ) ,在部分文献中也作为离职倾向等变量的中介变量 和自变量( B o s w e Ue ta 1 ,2 0 1 2 ;A l l e n ,2 0 1 1 ) 。由于 研究背景、样本、概念等差异性,临时雇佣员工的组织承 诺水平与正式员工相比,更低、更高或无显著差异性等结 论都有文献支持( C u y p e re ta 1 ,2 0 0 8 ) 。另外,双重组 织承诺也是研究的热点( R h e ee ta 1 ,2 0 1 1 ) ,T o r k a ( 2 0 1 1 ) 发现部分中介机构的管理实践会影响临时雇佣员工对客户 组织的组织承诺。 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是重要的结果变量,与组 织公民行为和离职意向有着显著关联( B r y s o n ,2 0 1 3 ; C l i n t o ne ta 1 ,2 0 1 1 ;w i l l i a m s o ne ta 1 ,2 0 0 9 等) 。其 前因变量往往涉及组织承诺、公平、支持等,也是现代企 业中被重点关注的内容。临时雇佣员工不满意的因素往往 是:低工资、不公平、支持不够等。与组织承诺一样, 在与正式员工的对比中,研究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结果。 w i l k i n ( 2 0 1 3 ) 通过对7 2 项研究共计2 3 7 8 5 6 个样本量进 行元分析发现:临时雇佣员工与正式员工相比,工作满意 度更低,不同类型的临时雇佣员工显示不同的情况,如通 过第三方雇佣的员工比正式员工的满意度更底,而与短期 合同制员工则没有差别。 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公民行为是指不期待得到奖励、 认可而产生的帮助等行为,对组织文化形成和组织绩效有 良好的作用。研究往往从组织交换、组织认同等理论出 发,往往涉及工作的分配、上司同事支持、人力资源管 理、求职动机等前因变量( G e o r g ee ta 1 ,2 0 1 2 ;B u c he t a 1 ,2 0 1 0 等) 。较为特别的是,B l a t t ( 2 0 0 8 ) 对一家 财富五百强之一公司调查却发现:知识型临时员工的组织 公民行为更多来自于职业行为规范,而非受到组织管理实 践的影响。 人力资源实践。往往指的是组织的管理方式和活动, 如培训、信息共享、员工参与等,一般作为自变量存在, 会对临时雇佣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其中,培训是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会对心理契约履行、 组织承诺和离职倾向等产生影响( S c h e e le ta 1 ,2 0 1 3 ; K r o o n & F r e e s e ,2 0 1 3 ;C h a m b e l ,2 0 1 1 ) 。但K i n n i e 等( 2 0 0 8 ) 通过对两个电话呼叫组织的研究发现,组织中 存在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使人力资源实践被严重受制约, 从而难以发展高效稳定的雇佣关系。 临时雇佣员工向正式员工身份的转变。临时雇佣员工 中,有一些是基于自身因素自愿成为临时雇佣员工,而另 一些则是由于经济衰退等不得已成为临时雇佣员工,后一 部分群体非常希望转变为正式员工身份,那这种可能性有 多大? 转变后表现是否能达到组织预期? 研究发现,相比 于自愿型临时员工,被动型临时雇佣员工有更大的可能性 成为正式员工,存在所谓的“入境口岸效应”( B e r t o n e ta 1 ,2 0 1 1 ;G a s h ,2 0 0 8 ) 。身份转变的可能性随着 国家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总体而言转变的可能性很小 ( G a r c i a P e r e z & M u n o z B u l l o n ,2 0 11 ;M a n s s o n & O t t o s s o n ,2 0 1 1 ) ,这与雇佣类型和国家法律规范情况 有关。在不同的临时雇佣类型中,公司直接雇佣的临时雇 佣员工转化为正式员工的概率更高( A m u e d o D o r a n t e s e ta 1 ,2 0 0 8 ) ,在有严格法律规范的国家更容易转化 ( B e r t o ne ta 1 ,2 0 1 l ;G a s h ,2 0 0 8 ) 。对于转变身份 后的临时雇佣员工,其表现与员工推荐、网络招聘等渠道 万方数据 获取的员工不存在差异( D a h l i n ge ta 1 ,2 0 1 3 ) ,甚至 会表现出比正式员工更高的工作参与度( C u y p e re ta 1 , 2 0 0 9 ) 和更低的工作不安全感( M a u n oe ta 1 ,2 0 1 2 ) 。 绩效。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增加培训的高承诺人 力资源实践,还是同工同酬的组织公平实践,最终的主要 目的就是为了提升企业绩效。研究发现,绩效往往与临时 雇佣员工的求职动机、公司规模、员工个人特征、组织人 力资源实践等相关。对于那些自愿成为临时雇佣的员工, 低公平感知与低绩效相关,另一些意图将临时雇佣作为获 得正式雇佣机会的员工来说,公平与否对其绩效并没显 著影响( J o n g & S c h a l k ,2 0 1 0 ) ;人力资本在低程度临 时雇佣的大公司带来的销售回报比高程度的小公司更大 ( R o c a P u i ge ta 1 ,2 0 1 2 ) ;有经验的临时雇佣员工与 更高的角色绩效相关( C l i n t o ne ta 1 ,2 0 1 1 ) ;高承诺的 人力资源实践对生产绩效有积极影响( M e e r & R i n g d a l , 2 0 0 9 )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实践本身并不能带来绩效 的提升,中间存在中介影响因素。但这些中介效应较少被 探讨。 另外,临时雇佣员工进入组织后不仅会通过自身行 为影响企业绩效,还会通过影响组织中的正式员工对企 业绩效产生间接影响,这就是组织使用临时雇佣员工的 “隐性成本”。在追求用工弹性方面,组织对临时雇佣员 工的引进分为“数量弹性”和“功能弹性”。“数量弹 性”往往会对正式员工的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K u r o k i , 2 0 1 2 ;C u y p e re ta 1 ,2 0 0 9 ) ,继而引起满意度下降 ( K o ,2 0 1 3 ) 和组织效用降低( L l o r e n s M o n t e se ta 1 , 2 0 1 3 ) 。“功能弹性”则没有发现有相关影响( C u y p e r e ta 1 ,2 0 0 9 ) ,由于功能互补,甚至会引起满意度的上 升( O r i g o & P a g a n i ,2 0 0 8 ) 。在临时雇佣员工影响正式 员工的过程中,工作安全感往往是核心和中介因素,正式 员工会感受到临时雇佣员工的威胁,担心自己被取代。 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雇主和雇员双方对于相关义务 的期待,往往有关系型和交换型两种类型,临时雇佣员工 往往涉及交换型心理契约( C r o s se ta 1 ,2 0 0 8 ) 。心理契 约是重要的中介变量,人力资源实践是其重要的前因变量 ( S c h e e le ta 1 ,2 0 1 3 ) ,结果变量往往涉及承诺、满意 度、离职倾向等( C h a m b e l & C a s t a n h e i r a ,2 0 1 2 ;J o n g e ta 1 ,2 0 0 9 ) 。关于此主题有一些有趣的研究结论。例如, J O n g 等( 2 0 0 9 ) 发现临时雇佣员工在心理契约履行方面 较正式员工程度更高,C u y p e r 等( 2 0 0 8 ) 则得出雇主和 雇员的相互高义务感知对双方是最有利的这一结论。 工作安全感。临时雇佣工作的短期性和不稳定性,往 往使员工在组织中没有安全感,担心随时被解雇,从而造 成低工作满意度( Z e y t i n o g l ue ta 1 ,2 0 1 3 ;A l e t r a r i s , 2 0 1 0 ) 。但是对于那些有可能转变为正式员工身份的临时 员工来说,却有着比正式员工更高的工作安全感( M a u n o e ta 1 ,2 0 1 2 ) ,这也许跟他们自身的阅历有关。L o z z a 等 ( 2 0 1 3 ) 研究发现,日常消费( 如食物、服装) 和生活需 要( 如住房、结婚) 也是临时雇佣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重 要来源。 组织支持。组织支持感是重要的中介变量,来自组织 的人力资源支持性实践、上司支持、同事支持对临时雇佣 员工产生积极影响,让临时雇佣员工产生“内部人”的感知, 认为自己与公司捆绑在一起( L a p a l m ee ta 1 ,2 0 0 9 ) , 继而对工作参与度、组织承诺、利他行为、绩效和离职 等产生重要影响( M c K e o w n & C o c h r a n e ,2 0 1 2 ;R h e e e ta 1 ,2 0 1 1 ;S u b r a m o n y ,2 0 1 1 ;V e i t c h & C o o p e r T h o m a s 2 0 0 9 ) 。 组织公平。从社会比较理论的角度看,临时雇佣员工 会将自己的“付出”和“收益”( 包括经济收益、情感收益、 技能提升等) 与正式员工进行比较,如果不对等就会产 生不公平感,继而影响其组织承诺和绩效( R h e ee ta 1 , 2 0 1 1 ;J o n g & S c h a l k ,2 0 1 0 ) ,甚至于诱发反生产行为 ( C o n n e l I ye ta 1 ,2 0 1 1 ) 。 也有研究探讨组织使用临时雇佣员工的动因,主要包 括:公司规模和分权( M a t i a s R e c h ee ta 1 ,2 0 0 8 ) 、对 未来的预期( O n o & S u l l i v a n ,2 0 1 3 ) 、行业( T h o m m e s & W e i l a n d ,2 0 1 0 ) 、法律环境( H e v e n s t o n e ,2 0 1 0 ) 等; 少量研究关注临时雇佣员工与工会的相互影响( P u l i g n a n o & D o r f l i n g e r ,2 0 1 3 ;B a r t k i w ,2 0 1 2 ) 、与国家经济的 关系( B r e n k ee ta 1 ,2 0 1 3 ) 、对残疾人和老年人就业的 影响( K o n r a de ta 1 ,2 0 1 3 ;M a r i a p p a n a d a r ,2 0 1 3 ) 。 三、中文C S S C I 期刊发表的临时雇佣研究 因为中文期刊发表的论文相对较少,根据研究需要, 我们特选取了2 0 0 6 2 0 1 3 年度C S S C I ( C h i n e s e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C i t a t i o nI n d e x ) 来源期刊,如管理学报、管 理现代化、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等。以关键字“派遣、临 时雇佣、非典型雇佣、季节性员工、临时雇佣员工”等 万方数据 研究述评IR E V I E WR E S E A R C H 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并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得 到了非法律研究类论文9 2 篇。我们根据研究内容进行了 分类,并对研究话题进行了总结,主要涉及三方面:问 题对策型( 3 4 8 ) 、临时雇佣员工行为研究“因果模型” ( 李虎,2 0 1 3 ) ( 2 5 ) 、国外经验介绍( 1 5 2 ) ,三 者共计占研究样本的7 5 。为了更好地与英文期刊的研 究形成对比,我们对“因果模型”类文章进行了再分类, 从数量看,排名前五位的研究变量分别是:心理契约、 组织承诺、组织满意度、组织公平和离职倾向,共计占 研究变量总数超过5 0 ,研究相对比较集中,因此这五 个研究变量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下文对三类话题进行详细介绍: ( 1 ) 问题对策型研究。这类研究在中国临时雇佣领 域开展最多,这也与中国法律完善程度和员工与企业之间 矛盾不断增加有关。研究统计,涉及的问题排在前三位的 是:福利待遇低,同工不同酬;职业发展空间小;临时雇 佣被滥用。涉及的对策排在前三位的则是:细化政策、加 强法律规范;提升派遣机构资质水平,加强监管;加强行 业协会、工会的建设和对临时雇佣员工的吸纳。具体如下: 问题1 :福利待遇低,同工不同酬。几乎每篇涉及临 时雇佣存在问题的论文都会提到。由于同工同酬规范不细 化,可操作性不强( 孙波、林镓茵,2 0 1 3 ) ,从目前全 国各地多数企业支付给派遣工的劳动报酬看,不但工资 少,年终奖金等福利津贴或没有或很少,五险一金与正式 员工有巨大差距,甚至没有( 来有为,2 0 1 3 ) ,从全国 平均水平看,派遣员工比企业直接雇佣的员工的工资水平 低2 0 一5 0 ( 尹明生,2 0 1 3 ) ,更有一些学者对“同工 同酬”进行了专题研究( 孙波、林镓茵,2 0 1 3 ;王贵军, 2 0 1 1 ) 。 问题2 :职业发展空间小。临时雇佣员工群体主要是 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等( 来有为, 2 0 1 3 ) ,本身学历层次都不高,是一个需要劳动技能培 训以提升就业能力的群体。近年的许多调查表明,临时员 工对企业期望排在首位的是职业发展( 董福荣,王海波, 2 0 1 2 ) 。但现实中,临时雇佣员工本身流动性大( 尹明 生,2 0 1 3 ) 和企业的不重视,大多数劳务派遣工接受职业 技能培训的权利被忽视甚至剥夺( 李嘉娜,2 0 1 2 ) ,更别 说针对该类员工的职业发展管理系统几乎没有( 李坚等, 2 0 1 1 ) 。 问题3 :临时雇佣被滥用。虽然劳动合同法明确 规定了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 岗位上实施,2 0 1 3 年的修正案界定也更加明确,但可 操作性仍不强。这让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有机可乘( 张 晶,2 0 1 3 ) 。 对策1 :细化政策、加强法律规范。绝大部分论文提 及该对策,涉及内容包括:同工同酬政策的细化( 来有 为,2 0 1 3 ) ,对派遣岗位做细化的限制性规定( 倪雄飞, 2 0 1 3 ) ,建立专门的劳务派遣法( 王少波,2 0 1 2 ) 等。 对策2 :提升派遣机构资质水平、加强国家监管。以 东莞为例:全市2 0 0 8 年以前成立的劳务派遣单位有4 3 家,2 0 0 8 到2 0 1 0 年激增5 7 4 家,2 0 1 1 年仅上半年就成 立1 6 6 家,其中真正具备营业资格的仅占三分之一左右 ( 李嘉娜,2 0 1 2 ) 。目前派遣机构准入过低,导致大量 资质不足的机构成立,风险承担能力不足,对劳动者权益 存在威胁,应当提高派遣机构的注册资本等资质水平( 张 晶,2 0 1 3 ) ,有关部门应强化对劳务派遣机构的资质要 求,建立并完善劳务派遣机构备案制度和年度自查制度, 促进劳务派遣机构提高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能力( 来有为, 2 0 1 3 ) 。 对策3 :加强行业协会、工会的建设和对临时雇佣员 工的吸纳。由于用工关系和雇佣关系的不一致性,临时雇 佣员工往往难以加入工会。如果有工会存在并发挥作用, 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规范用人单位和用工单位的行为,从制 度层面上解决劳务派遣工的权益由谁代表,以及权益如何 保障等问题( 董福荣、王海波,2 0 1 2 ) ,也有利于强化集 体谈判能力( 赵婷婷,2 0 1 2 ) 。 ( 2 ) 临时雇佣员工行为的“因果模型”研究。雇主 会采用不同管理模式来管理临时l 生员工,不同的管理模式 又决定了员工会感受到不同的组织对待,从而影响员工的 工作态度和行为( 李虎,2 0 1 3 ) 。中文文献关注的五个变量: 心理契约、组织承诺、组织满意度、组织公平和离职倾向中, 除离职倾向外,其余四个也是西方文献中特别重视的研究 变量,研究结论与西方主流研究类似。具体如下: 心理契约。是指临时雇佣员工与用人组织之间进行互 惠交换,建立联系时的主观信念。研究结论普遍认为,临 时雇佣员工对用人组织的心理契约弱化,且经常破裂( 黄 健柏等,2 0 0 8 ;王晓庄,2 0 0 7 ) 。 组织承诺。临时雇佣员工对组织的承诺近几年被广泛 讨论,并且发现以劳务派遣方式雇佣的临时雇佣员工存在 “双重承诺”或“双组织承诺”现象( 蒋建武,2 0 1 2 ) 。 万方数据 组织公平。组织公平历来是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重要 议题,针对临时雇佣员工的感知公平也日益受到关注,多 数研究表明,组织公平与临时雇佣员工的工作态度及行为 显著正相关( 范冠华、王友江,2 0 1 3 ;王弘钰,2 0 1 2 ) 。 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两者均是管理实践者和理 论研究者普遍重视的关键结果变量,研究结果与临时雇佣 员工近几年的高流动率现象较为一致( 敬嵩、张华磊, 2 0 1 2 ;王锐,2 0 1 0 ;邵剑兵、裴春杏,2 0 0 9 ) 。 ( 3 ) 国外经验介绍。国外经验介绍主要以介绍日本 的做法为多见,占比达8 5 7 。内容主要涉及日本的制度、 立法经验和劳动力市场的多样化介绍等等。另外,邵剑兵 和王蕴( 2 0 0 9 ) 对日本丰田公司的非典型雇佣进行了大量 研究。 四、中外研究内容、设计与方法比较 针对研究内容、设计、方法、数据来源我们都做了统计, 具体如下: 英文期刊文献中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临时雇佣员 工组织行为层面的探讨( 4 5 5 ) ,其中涉及研究变量 数量居于前两位的是: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而在中 文期刊文献中更多的是涉及临时雇佣的“问题对策型” 研究( 3 4 8 ) ,而涉及组织行为层面的研究占比仅为 2 5 ,涉及研究变量数量居于前两位的是:心理契约和组 织承诺。 英文期刊中,我们将研究类型分为实证和非实证两种, 分别占比7 5 和2 5 ( 如表1 所示) 。与英文文献研究相 反,中文文献中,非实证研究占比为7 3 9 ,实证文献仅 为2 6 1 。同时,英文文献中也出了许多增强结论可靠性 的做法,如英文文献中的研究方法数量往往不止一个,统 计显示:研究方法数量超过( 等于) 两个的占比1 1 ;长 期的动态研究占比1 l ,有别于传统的静态研究,动态研 究往往有助于了解临时雇佣员工的动态发展过程。而全部 中文实证文献都只报告了一个研究,也不存在长期的动态 研究。 英文文献在数据来源上,问卷调查是首选的研究方法, 占实证研究文献比例为4 8 8 ,这与其以其廉价、方便、 容易实施等特点有关( 张志学等,2 0 1 3 ) 。同时,我们发现, 政府机关、社会组织的调查是国外学者进行临时雇佣实证 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占比为3 4 9 。另外还涉及访谈法、 比较法等众多万法。另外,不同雇佣类型员工的比较,有 助于我们对临时雇佣员工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涉及不同类 型雇佣方式比较的英文文献占比为2 5 ,而中文文献实证 研究中,研究方法单一,问卷调查法占比达到9 1 7 ,研 究对象单一,仅对劳务派遣员工进行研究,不存在不同雇 佣类型员工的对比研究。 五、研究建议 本文基于对2 0 0 8 2 0 1 3 ( S S C I ) 英文期刊和( C S S C I ) 中文期刊的文献总结和比较,结合一些国内外优秀研究, 提出如下建议: ( 一) 基于中国情境开展本土化研究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和用工环境,西方的研究也 证明不同国家的临时雇佣确实存在差异。系统客观研究在 中国急速发展的临时雇佣实践,需要本土化、规范化的理 论创新与探讨。现有研究大多基于西方研究结论探讨临时 雇佣问题,而从中国特定国情出发的研究较少。与国外不 同的是,我国很多企业会在同一岗位上既使用临时雇佣员 工,又使用正式员工,但正式员工在薪酬福利明显低于正 式员工,公平性问题会较国外更加突出。又如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面子,临时雇佣员工会不会觉得找不到正式工作而 感觉没“面子”,从而产生消极怠工行为等等。这些基于 中国情境的本土化研究对于中国企业使用临时雇佣员工更 具指导意义。 ( 二) 创新基础理论研究,开拓研究视角 目前中文文献中开展的研究大多基于对正式员工和 西方对临时雇佣员工的研究结论进行再验证。张志学等 表1 中英文文献研究内窖、研究设计与方法的比较 类型实证:非实证研究方法数量2动态研究占比问卷法占比公共数据来源占比 不同雇佣类型比较占比 西方文献7 5 :2 51 1 1 1 4 8 8 3 4 9 2 5 中国文献 2 6 1 :7 3 9O09 1 7 00 万方数据 研究述评IR E V I E WR E S E A R C H ( 2 0 1 3 ) 曾对组织行为研究者提出了五条建议:以全新的 角度来解释成熟的现象;用严谨的实证研究并结合新的视 角来修正和扩展已有的理论模型;将已有理论应用于新的 现象上来延伸已有理论;研究新现象,探索此前的未知领 域,扩展已有理论;在新现象研究中挑战已有理论、得出 反直觉的结论。这五点对于临时雇佣研究者也应该是十分 受用的。 中国关于临时雇佣的研究几乎全部集中成熟的研究变 量上,我们需要更广泛和新的观点。例如,当大众都在关 注临时员工的情感承诺时,A 1 1 e n ( 2 0 1 1 ) 提出了身份承诺, 认为其是临时雇佣中最难以逾越的障碍,增加了其在工作 中的社会孤独感,以及减少了工作嵌入度;当许多研究者 关注工作安全感对于临时雇佣员工的重要性时,C u y p e r 等( 2 0 1 1 ) 发现部分学者从动机出发,探讨了不同动机的 临时员工追求工作安全感的方式存在不同。这些研究拓宽 了原有的理论范式,深化了我们对于不同主题的认识,对 今后产生更多有价值的研究产生有着很好地促进作用。 ( 三) 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如上文分析,目前关于临时雇佣的中文文献研究还停 留在“问题对策型”。当然,我们不否认这类“思辨型” 论文存在的意义,毕竟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总会存在许多问 题,需要有人进行全面总结,提出有益的方法,但这类研 究往往带有浓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从英文期刊的文献中, 我们可以看到实证研究才是目前研究的主流,而且往往有 多项研究和动态追踪研究以增强结论的有效性。从数据来 源来看,中文文献往往通过对临时雇佣员工进行问卷调查 得到,这是十分经济和有效,但往往由于组织数量有限而 具有一定片面性,因此行业协会、各省市和国家的调查数 据也应该被关注,这样的研究往往样本量大、全面和有连 续性,研究结论更具可靠性。 ( 四) 增强研究对象的广泛性 中文期刊文献的研究对象往往集中在临时雇佣员工和 客户组织。但我们通过对英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由临时 雇佣员工、派遣机构、客户组织、正式员工构建成了复杂 的四方关系网,甚至牵涉顾客的五方关系网。派遣机构会 通过影响临时雇佣员工间接影响客户组织,正式员工和临 时雇佣员工会相互影响,继而影响客户组织等等。因此, 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丰富研究对象,对正式员工、派 遣机构更加关注。 注释 2 0 0 8 年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中国临时雇佣管理实践呈跳跃式发展。国 内关于临时雇佣的研究在2 0 0 8 年后数量上升较快( 蒋建武,李南才,2 叭4 ) , 但从管理视角进行研究的文献总数仍然较少,且2 0 0 6 年及其之前只有l l 篇( 2 0 0 6 年8 篇,之前年份3 篇) 。为扩大比较样本,且更好地分析中国关于临时雇佣 研究历程,本文将2 0 0 6 年和2 0 0 7 年的论文也纳入分析当中。 参考文献 1 林嘉:提高“门槛”,切实规范劳务派遣市场,载工人日报 2 0 1 3 年1 月9 日,第2 版。 2 夏冉、龙立荣、李绍龙:雇佣公平性对劳务派遣员工离职意愿与绩效 的影响,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 0 1 4 年第1 期,第2 9 3 4 页。 3 涂永前:劳务派遣制被滥用的缘由及法律规制,载政法论坛, 2 叭3 年第3 l 卷第l 期,第1 7 7 1 8 3 页。 4 李虎:临时性员工管理:文献综述和趋势展望,载经济体制改革, 2 0 1 3 年第1 期第1 1 2 1 1 6 页。 5 蒋建武、李南才: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国内f 临时雇佣研究述评,载管 理学报,2 0 1 5 年第1 2 卷第4 期,第6 1 9 6 2 4 页。 6 蒋建武、戴万稳:临时雇佣下的员工组织关系及其对员工绩效的影 响研究,载管理学报,2 0 1 2 年第9 卷第8 期,第1 1 7 8 1 1 8 2 页。 7 林志扬、陈志津:论临时雇佣制度对组织的影响,载厦门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1 3 年第4 期,第1 0 1 1 0 9 页。 8 来有为:我国劳务派遣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载经 济纵横,2 0 1 3 年第5 期,第4 2 4 5 页。 9 张志学、鞫冬、马力: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现状:意义与建议。载心 理学报,2 叭4 年第4 6 期第2 卷,第2 6 5 2 8 4 页。 1 0 毕小青、严荣:国内人力派遣研究现状综述,载技术经济与管理 研究,2 0 0 7 年第6 期,第3 8 4 5 页。 1 1 孙波、林镓茵:企业如何在劳务派遣中落实同工同酬,载中国人 力资源开发,2 0 1 3 年第1 1 期,第8 7 9 0 页。 1 2 尹明生:废除我国劳务派遣制度之实证与理论探析,载西南民族 大学学报,2 0 1 3 年第1 1 期第7 1 7 6 页。 1 3 王贵军:同工同酬问题探讨,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 0 1 1 年 第1 2 期,第9 2 9 5 页。 1 4 董福荣:王海波劳务派遣的特点、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载学习 与探索,2 0 1 2 年第1 2 期,第1 1 7 1 2 0 页。 1 5 李嘉娜:我国不当劳务派遣的检视与规制,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 0 1 2 年第9 期,第8 3 _ 8 9 页。 1 6 李坚、汪丽华、屠聂华:浅析企业劳务派遣用工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 0 1 1 年第1 2 期,第8 5 8 7 页。 1 7 张晶:我国劳务派遣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载学术交流, 2 0 1 3 年第7 期,第7 3 7 6 页。 1 8 倪雄飞:企业劳务派遣用工的制度困局:实质与路径,载现代管 理科学,2 0 1 3 年第3 期,第1 1 6 1 1 8 页。 1 9 王少波:我国劳务派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载中国流通经济 2 0 1 2 年第8 期,第1 1 1 1 1 4 页。 万方数据 2 0 赵婷婷: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的我国劳务派遣就业质量问题研究, 载山东社会科学,2 叭2 年第8 卷第2 0 4 期,第1 4 6 1 4 9 页。 2 1 黄健柏、伍如昕、杨涛:心理契约视角下的派遣制员工激励研究, 载现代管理科学,2 0 0 8 年第1 2 期,第3 - 5 页。 2 2 王晓庄:人才派遣员工无边界组织生涯的心理契约研究,载天津 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7 年第4 期,第7 5 7 9 页。 2 3 蒋建武:社会交换理论下的劳务派遣员工绩效形成机理研究,载现 代经济探讨,2 0 1 2 年第6 期,第4 4 - 4 7 页。 2 4 范冠华、王友江:初次就业派遣员工留任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以京 津地区商业银行派遣员工队伍为例,载管理现代化。2 0 1 3 年第2 期,第 5 6 7 9 页。 2 5 王弘钰:劳务派遣工组织公平结构特征与对策研究,载社会科学 战线,2 0 1 2 年第5 期,第2 6 7 2 6 8 页。 2 6 敬嵩、张华磊:失地农民劳务派遣员工感知差距、工作满意度与组织 承诺关系研究,载经济体制改革2 0 1 2 年第5 期,第8 8 9 2 页。 2 7 王锐:浅析软件企业研发人员劳务派遣的工作满意度,载人口与 经济,2 0 l o 年第1 期增刊,第8 9 9 0 页。 2 8 邵剑兵、裴春杏、王阳:劳务派遣与呼叫中心服务模式调整,载中 国人力资源开发,2 叭0 年第4 期,第4 5 - 4 8 页。 2 9 邵剑兵、王蕴:丰田公司非典型雇佣模式的经验与借鉴,载现代 日本经济,2 0 0 9 年第5 期,第4 7 5 2 页。 3 0 Z h a n gY H a n n u mE ,W a n gM G e n d e 卜b a s e de m p l o y m e n ta n di n c o m e d i 伍船n c e si nu r b a nC h i n a :C o n s i d e r i n gt 1 1 ec o n 仃i b u b o n so f m a 州a g ea n dp a r e n t l l o o d S o c 谳F o r c e s ,2 0 0 8 ,8 6 ( 4 ) :1 5 2 9 1 5 6 0 3 1 M e y e rJP s 诅n l e y DJ ,H c r s c 州劬L ,T o p 0 I n y t s l ( y L A 彘嘶V e ,c o n 衄u 柚c e , a n dn o m a t i v ec o 衄i t m e n tt ot h eo 唱a n i z a t i o n :Am e t a - a n a l y s i so fa n t e c e d e n t s , c o n 1 a t e s ,a n dc o 璐e q u e n c e s J o 啪a lo f ,c a t i o n a lB e h a v i o L2 0 0 2 ,6 l ( 1 ) :2 0 5 2 3 2 C h a I n b e lMJ ,C a s t a n h e i mFT r a i n i n go ft e m p o r a r yw o r k e r s 柚dt 1 1 es o c i a l e x c h 姐g ep r o c e s s J o u r n a Io f M m g c r i a lP s y c h o l o 跚2 0 1 2 ,2 7 ( 2 ) :1 9 1 2 0 9 3 3 C l i n t o nM ,B e r n h a r d 一0 e t t e lC ,R j g o n iT J 0 n gJD E x p 锄d i n gt h et c m p o r a l c o m e x to f r c s e a r c ho nn o n - p e r m 锄e mw o r k C a r e e rD e v e l o p I n e mI n t c I n a t i o n a l ,2 0 1 1 , 1 6 ( 2 ) :1 1 4 1 3 9 3 4 J o n gJD ,S c h a l kR E x 仃i n s i cm o t i v e sa sm o d e r a t o r si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f a i m e s s 柚dw o r k r e l a t e do u t c o m e sa m o n gt e I n p o r a r yw o r k e r s J o l l n l a lo f B u s i n e s s 柚d P s y c h 0 1 0 9 y ,2 0 1 0 ,2 5 ( 1 ) :1 7 5 - 1 8 9 3 5 L a p a l m eME ,S t a m p c rCL ,S i m a r dG ,1 k m b l a yM B r i n g i n gt I l eo u t s i d ci n : C 柚e x t 锄l w o r k e r se x p e r i e n c ei n s i d c rs 诅t I l s 7 J o 啪a 1o f o 唱a n 让咀t i o n a l B e h a v i o L2 0 0 9 ,3 0 ( 7 ) :9 1 9 - 9 4 0 3 6 S 1 a n e r yJ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