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早期“性”之学说_第1页
儒家早期“性”之学说_第2页
儒家早期“性”之学说_第3页
儒家早期“性”之学说_第4页
儒家早期“性”之学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 儒家早期 “ 性 ” 之学说 浅谈孟子以前儒家性的学说 心性论是 中国 哲学 的一个重要 问题 ,我在对论语和郭店楚简的再认识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儒家一开始就对此有讨论,但只是泛泛而谈,与 天 和 命 交杂在一起。对于孟子以前的 性 的学说的阐述,可以使我们看到儒家学说的 发展 过程。 在论语中,仅有两处提到 性的问题: 1、子贡曰: 夫子之文 章章,可得而闻也,夫子 之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 而而闻也。 2、子 曰曰: 性相近也,习相 远远也。 第一则语 录录,可以这样说:老 师师关于礼乐制 度的见解 ,我们能听到;老师谈 论论人性和天道的话,我 们们听不到。我认为不 是是因为子罕言利与命与 仁仁要说明这个夫子言 性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 也也,尚要说明第二则 语语录以及论语中相 关关命的 内容 。 子曰: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这一章 朱朱熹注的好,他说: 此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 者者也。气质之性,固有 美美恶之不同矣。然以其 初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 也也。但习于善则善,习 于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 耳耳。程子曰:此言气 质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 。若言其本,则性即是 理理,理无不善,孟子之 言言性善是也。何相近 之 有有哉?照朱熹所言 ,这里并不是说2 / 8 明是性 善善还是性恶,只是说明 由由于所习不同,环境不 同同以至于有很大的偏差 ,这样的说法,皇侃也 说说过:性者,人所禀 以以生也;习者,谓生后 有有百仪常所行习之事也 。人俱天地之气以生, 虽虽复厚薄有殊,而同是 禀禀气,故曰相近也。及 至至识,若值善友,则相 效效为善,若逢恶友,则 相相效为恶,恶善既殊, 故故曰相远也。苏轼虽 然然在解释者一则是用了 易传中的话,但还 是是说明了一些问题。苏 轼轼用易传 *系辞上 曰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 性性也。 来解释 性 的的 善恶问题。苏轼认为 成道者性而善继之也 ,人成道,做圣人之 后后, 善 就会随之而 来来,但是这不是普遍意 义义上的 性 ,这如同 万万物与阴阳的关系, 性性如阴阳,善如万物, 万万物无非阴阳者,而以 万万物为阴阳则不可 , 这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 性 和 善 的关系 ,特别强调用 善 来 代代替 性 是不可以的 。依 据一阴一阳之谓 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 者者性也,这个性 ,在人成为圣人之后, 体体现为善。故阴 阳阳者视之不见,听之不 闻闻,而非无也。这就 是是说性是无形的, 不不明显,但不能说没有 ,而善 是有形的, 同同样恶也是有形的 ,这种无形不能为有形 所所代替。这样苏轼认为 孟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 性性恶论,以及扬雄的性 善善相混论断,都是不正 确确地理解孔子语录的产 物物。苏轼认为,孔子 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是说使性可以为之 善善的。这样来说,是 孟孟荀二子理解错了孔子 的的原意,但3 / 8 是发展了孔 子子的意思,因为在人是 性性恶还是性善上,孔子 并并没有讲明白,只是提 出出了一个不成熟的想法 ,从这个角度上说,孟 子子和荀子是发展了孔子 的的这一学说了。 夫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 可可得而闻也。这里有 个个天道问题 ,从此 处处看来,孔子认为性 和天道都是十分 难难缠的问题。天道 问问题在孔子学说中并不 是是主要的,儒家的主要 学学说是对 政治 、伦 理理类的 社会 问题的 探探讨,但我们并不能说 他他们不谈,只是谈的方 式式不同而已。孔子说: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 为什么畏? 获罪 于于天,无所祷也。 噫噫,天丧予!天丧予! 吾谁欺,欺天乎? 知我者其天乎? 前前几句是他失意时的感 慨慨,后两段是他对自己 道道德文章的自信。但不 管管怎样,知我罪我,都 是是有意识的天做主宰, 这这样孔子 是承认了这个 主主宰之天的,但是并不 排排除他可以看到 自然 之天的一面,出现这 种种矛盾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 尊天 的同时, 也也强调尽人事的作用。 这这种尽人事,是以 仁 为标准的,不出 天 命命 所出范围的 修己 成成仁 的。孔子强调知 命命、安命,他是主张尽 人人事听天命的。这一大 堆堆的话,只是要说明一 个个问题,就是孔子所讲 的的 性 和 命 是有 联联系的,怎样联系在一 起起,是孔子主张的尽人 事事听天命,有句话就是 天命不可违 啊!这 样样就交杂在一起了。 郭店楚简中对性的 论论述,也是与命在 一一起的。4 / 8 楚简中,关于 性 是什么,是这样 说说的: 喜怒哀悲之 气气,性也。及其见于外 ,则物取之也。 好 恶恶,性也。 四海之 内内,其性一也。 就 是是说,它所谓的性 ,是存在于中、未及见 于于外的气,所有的食色 自自然之性、善恶道德之 性性,都是这种性的 具具体外在表现而已。这 样样的气表现出来的 性,无所谓先天的 善善与恶的问题,是一些 可可以为善或可以为恶的 素素材而已,一些处于外 界界环境而待发之力。这 种种待发之力就是 势势,性自命出中 也也说:所善所不善, 势势也。这也正是楚简 中中所谓:人之有性,犹 如如金石之 有声, 弗弗取不出。 楚简 中中讲到性和命 的的典型语言,就是性 自自命出,命自天降。道 始始于情,情生于性。始 者者近情,终者近义。知 情情者能出之,知义者能 纳纳之。这句话可得出 这这样一个程式:天 -命 - 性 -情 -道,其中性 居居中为核心,命是性所 生生的载体,情是性之所 自自出或已出的的,天生 命命,命生情。至于道, 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道 是 人道 而不是 天天道 ,性自命出 中中说: 道四术,唯人 道道为可道也。其三术者 ,道之而已。 这个 心心 后面要讲到。而这 个个 道 是和儒家一向 关关注的问题所相关的。 这种以情释性,指 性性为情的说法,在大 戴戴礼记和逸5 / 8 周书 的的官人中,也有点 点点论述,说:民有五 气气:喜怒欲惧忧, 五五气诚于中,发形于外 ,民情不可隐也。气 存存于内,形发于外,性 和和情,只有未发、已发 的的区别,性是未发的, 情情是已发的。中庸 中中讲:喜怒哀乐之未 发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谓之和。中也者,天下 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 下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去年,我曾 总结 过过 中庸 ,但只是从 方法 论上总结的, 黄黄先生说这样有失中庸 本本意, 要注意从本体论 上上来看庸。读到此我才 稍稍解其意,中庸不仅仅 是是方法论,也不 只是方 法法论与中庸之德的总合 ,还有很多内容,这些 话话是题外话了。 说 到到情,早期儒家认为, 人人天生有好恶,但他喜 欢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 要要取决于外物;人 天天生有善恶,但是他之 所所以成为好人或坏人, 这这要取决于势。所 以以说:好恶,性也。 所所好所恶,物也。善不 善善,性也。所善所不善 ,势也。这同上面说 未未发已发是一样的。楚 简简中还说:凡动性者 ,物也;逆性者,悦也 ;交性者,故也, 绌绌性者,势也。物 可见,能够 影响 和和改变人之本性的东西 ,但是这种改变是有限 定定的,不是完全可以改 变变的。 悦 是迎合人 之之本性,足以引起兴趣 和和欲望的东西。 势 是是由外物构成的环境和 环环境具有改变人性所表 现现出来的 能力。故 是是按一定目的来设计, 运运用典章文物或文化传 统统籍以交流沟通其本性 ,引发情的变化。 这这也正是凡见者之谓 物物,快于己者之谓6 / 8 悦, 物物之设者之谓势,有为 也也者之谓故。 性性自命出中有这样一 段段:凡人情为可悦也 。苟以其情,虽过不恶 ;不以其情,虽难不贵 。苟有其情,虽未之为 ,斯人信之矣。未言 而 信信,有美情者也。未教 而而民恒,性善者也。未 赏赏而民劝,含福者也。 未未刑而民畏,有心畏者 也也。贱而民贵之,有德 者者也。贫而民聚焉,有 道道者也。依情而行, 虽虽有些过,但也不 是是有恶意的;依情而行 ,虽没有做到,但人们 也也是会信任你的;依情 而而行,虽不专门从事教 化化,但人们也会受其感 染染,遵从教化的;依情 而而行,虽不行赏,人们 也也会劝课农商;依情而 行行,虽没有刑罚来约束 ,人们也会敬畏;依情 而而行,人们虽贫也乐道 。情的价值,值得如此 高高扬,情的领域这样的 宽宽广,是其他诸家很少 说说到的。特别是将德 和道拉入其中, 从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真 情情流露是儒家精神的重 要要内容。真情流露就是 率率性,此中可解中庸 中的率性之谓道 这这句话。 转贴于论 文文联盟 http:/ 那么 天命之谓性 如如何解释哪? 凡性为 主主,物取之也。金石之 有有声,弗扣不鸣,人之 虽虽有性,心弗取不出。 金石之有声,锤不击 不不鸣;凡人虽有性,心 不不取不出。由此可见性 对对人固然有很重要,如 果果没有心去取它出来, 不不过只是人体中的一种 潜潜能而已。这句话的另 一一层意义在于,由天命 而而性,率性而生情以至 于于道。可是居中的却是 性 , 而这个由天命 所所出的性,作为情与7 / 8 道 之之底蕴的性,还得需要 心 来帮助,才能够 真真正成为 性 。 心是什么?没有 直直说。但是有这一句很 重重要:凡人虽有性, 心心无奠志;待物而后作 ,待悦而后行,待习而 后后奠。人是有性和心 的的,性是未发的,潜在 的的,心则是激发的动力 。对方配合得很好,方 才才是积极的心,才能使 天天命生出来的性,成为 真真实的有意义的性。但 是是心无奠志,也就 是是说,没有既定方向, 这这就需要物来刺激 ,使其找到方向。 心是人的精神活动 。态是人的主观意 志志。心志和 性情 的不同点是,性情 是人内在固有的东西 ,而心志则受制于 外外物的刺激和主观感受 ,有属于培养而成,变 化化不定。这就是说性 为固有的东西,心 也一样,只是由于受 外外物的刺激而将二者连 在在一起了。 这个 心无奠志是为什么 哪哪?简文中有这样一句 话话:四海之内,其性 一一也。其用心各异,教 使使然也。就回答了这 个个 问题 。人性是同 一一的,因为它受命于同 一一个天;人心是各异的 ,因为他受教于不同的 人人和环境。这样说来, 早早期儒家从天谈起,天 命命为性;性又有赖于心 ,心不取不出来,心还 要要受教的塑造,这也就 是是说此 心四术 主要 是是人道的根本原因。这 样样又说到一个 教 的 问问题,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