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区生态道路建设的设计策略.pdf_第1页
新城区生态道路建设的设计策略.pdf_第2页
新城区生态道路建设的设计策略.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 Vol.41,No.5 October,2015 第41卷第5期 2015年10月 新城区生态道路建设的设计策略 冯臻臻, 朱玮玮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74) 作者简介:冯臻臻(1983 - ),女,河南驻马店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 事道路工程设计工作。 摘 要: 生态道路是新城区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通过对花山生态新城的建设目标进行分析, 提出新城 区生态道路设计的三大理念及两大设计策略, 从宏观角度 上阐述了生态道路设计的规划依托及城市载体。 同时, 结 合花山新城生态道路建设的发展现状, 归纳几点设计措施, 为新城区生态道路建设提供一些经验。 关键词: 生态道路; 绿色交通; 生态排水沟 中图分类号: X820 3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672 -4011(2015)05 -0069 -03 DOI:10. 3969/ j. issn. 1672 -4011. 2015. 05. 035 0 前 言 没有任何一种城市发展战略能像生态城市战略一样存 在如此普遍的共识, 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必然是中国城市尤 其是新城区未来的发展模式, 这是人类生态价值取向的结 果, 是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的起点。 生态城市是自然、 社会、 经济、 自然协调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是有效地利用自然 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武汉花 山生态新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蓬勃发展。 武汉花山生态新城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东郊“一江 三湖”(长江、 北湖、 严西湖、 严东湖)交汇处, 东至左岭 镇, 南接武汉科技新城, 西临东湖风景区, 北抵武汉北湖 新城, 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的先导示范区, 拟建设 成为“中国中部第一生态城”。 1 花山生态新城的建设目标 武汉花山新城区的规划功能定位为: 大东湖地区的生 态建设区、 武汉东部地区的产业支撑服务中心、 武汉城市 圈武鄂黄城市带的中心城市, 融居住、 游憩、 研发、 商业 为一体的生态新城。 花山生态新城重点发展生态研发与交 易、 生态酒店与会展、 生态商业与文娱、 生态居住与养生。 争取建设成中部第一、 国际知名的综合生态城。 花山生态新城的建设实施将以“十大两型示范项目、 千 万平米绿色社区”为核心探索建设符合武汉城市圈“两型” 社会建设标准、 以国内规模最大的绿色社区为特色的、 一 流的生态新城。 建构“以人为本、 慢行优先”的新城内部公 共电动车网络系统、 自行车路网系统、 步行系统, 打造低 碳化绿色交通体系。 因此, 作为生态新城脉络一样流动的 生态道路, 同样需要精心构建及打造。 2 新城区生态道路的设计理念 城市可比喻为一只美丽的蝴蝶, 节状的身体是核心区, 包含着交通枢纽传运到各部分。 两个美丽的翅膀是碧水绿 树似的自然风光构成的宜人的居住环境。 新城区生态道路 的设计理念主要有: 绿色交通网络、 特色城市空间及城市 生态机理三大理念。 2 1 绿色交通网络 绿色交通理念的核心是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 创建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 实现绿色交 通系统与土地使用的紧密结合; 提高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 的出行比例, 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 创建低能耗、 低污染、 低占地, 高效率、 高服务品质、 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城市绿 色交通发展典范。 交通方式的优先级依次为步行、 自行车、 公共交通、 合乘小汽车、 单独驾驶小汽车, 进而决定了道 路的横断面构成和道路交通管理方案, 为生态道路的功能 定位及断面布置指明方向。 2 2 特色城市空间 城市道路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载体, 既是交通空间, 又 是人们进行生活活动最为活跃的场所, 是组织城市景观空 间的骨架, 是别具一格的“城市建筑”。 缺少变化的模式化 的设计将使城市道路形成“千路一面”的大街, 让人感到乏 味, 缺少城市所应有的“内涵”。 生态道路的建设为构建特 色城市空间带来了新的契机, 其设计应与景观系统、 绿地 系统相结合, 与城市用地功能相渗透, 成为人和地区文化 交流、 汇聚、 创新的空间, 展示富于特色的城市文化内涵、 现代舒适的生活气息、 优美可人的城市环境品质。 2 3 城市生态机理 “从地球形成开始, 所以生命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作用 的、 平衡的网络。 这种生命构型或生物圈, 产生于土壤、 空气、 火和水, 包括我们的整个生存环境。”(约翰欧西 蒙兹, 2000) 生态道路设计中, 应保留已有的自然景观轴线, 打通 生态廊道, 确立以山、 城、 水、 林自然生态为基础的生态 格局, 调节小气候, 维护景观稳定性、 可持续性, 体现人 和自然共存的生态理念。 3 新城区生态道路的设计策略 基于上述三大设计理念, 生态道路的设计需要结合绿 色交通规划的发展目标, 需要深入分析新城区自身现状条 件, 需要站在打造“绿色建筑”的高度, 全方位的协调生态、 人、 交通三者之间的关系, 最终实现地区 “环境友好、 资 源节约” 的可持续发展。 3 1 规划绿色交通体系、 倡导慢行交通 绿色交通规划的发展目标为: 构建花山“绿色和谐、 快 慢相宜”的交通系统, 公路、 水路、 城际铁路、 城市轨道、 快速公交、 小汽车、 非机动车等交通方式有机结合、 无缝 衔接, 打造对外能快速联系、 对内有生态、 生活特色的交 通网络, 树立花山新城在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实验 区”中的的绿色交通示范作用。 在花山内部与自然景观有机 融合的“申字型、 干 - 环 - 枝 - 串结合”的道路网络, 局部 地段道路下沉, 形成完整而通透的绿地景观和小范围的无 车区。 倡导使用清洁能源汽车、 船舶, 限制大型货车及对 环境污染大的车辆通过, 发展水上交通。 倡导慢行交通, 规划 147 km 的自行车道, 结合景点、 滨水区、 地铁站、 公 交站、 组团中心、 商业区规划方便的自行车停车租借点, 96 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 Vol.41,No.5 October,2015 第41卷第5期 2015年10月 使自行车成为“门到门”交通中的重要一环, 新城内部自行 车出行率达到 50%以上。 3 2 借道路景观构建特色绿地系统 花山生态新城北靠白羊山系, 南面为严东湖和严西湖 水系, 利用其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 将绿与湖渗透至新城 各功能组团, 构建完整的绿地系统。 其一, 通过对区域格 局下花山新城生态风险分析, 绿地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提出在花山新城西部和北部建设一定宽度的湿地和林地缓 冲带, 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形成“山水交融, 花团锦簇, 中西合璧, 天人合一”的景观结构, 包括连接各公园, 生产 防护绿地, 居住绿地, 风景区及市郊森林的绿色通道和能 使市民接触自然的水域。 其二, 充分利用道路选线设计、 绿化带景观设计, 生态排水沟设计、 生物通道设计、 交叉 口的绿岛设计等, 搭配丰富的植物、 生物资源, 坚持物种 的多样性, 形成自然的绿地循环系统, 建构新城区特色的 城市道路空间。 道路下沉段规划横断面示意图见图 1。 人行道 绿化 车行道下沉绿化 人行道 图 1 道路下沉段规划横断面示意图 4 花山新城的生态道路设计措施 花山新城生态道路的设计目标, 就是在实现生态新城 所需求的基本功能特性的同时, 尽量设计满足行车舒适安 全、 运输高效便利、 景观完整和谐、 生态环境可持续、 经 济合理、 具有一定耐久性, 将人、 车、 道路与社会、 环境 有机统一起来, 协调发展的生态道路。 4 1 生态道路的几何设计 4 1 1 选 线 生态道路选线是多学科、 多领域整合的理论体系, 必 须由面到带、 由带到线, 在对地形地貌、 地质水文、 气候 气象、 自然保护区、 物种保育区等调查与勘察的基础上论 证、 确定路线方案。 优美的线形融入环境, 或者避让现有 生态体, 或者减轻影响、 预留人为生态建设空间, 宜桥则 桥, 宜隧则隧。 花城大道在选线时, 线路走向与鼓架山脉 走向保持一致, 浑然一体, 一脉相承。 该线位紧贴鼓架山 山脚, 此处地势相对平坦, 避免了对山体的大填大挖, 减 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该线位对土地分割程度小, 土地 利用率高, 尽可能地维持了原有的生态面貌。 建设方式采 用主线桥梁, 虽然相对造价较高, 但占地较小, 对东湖风 景区的用地影响最小, 对沿线的生物活动也基本无阻隔。 主线桥梁设计时充分考虑桥梁标高与鼓架山标高间的空间 关系, 一方面桥梁高程随山势而行, 与鼓架山脉形成良好 的立体景观。 4 1 2 横断面布置 道路横断面是生态设计主要体现在断面布置形式, 分 隔带设置、 绿道设计、 边坡防护及边沟处理等。 花城大道 全线最大限度的放宽中分带宽度, 局部利用选线形成梭形 景观带, 局部利用地势采用上下行分离式辅道设计, 采用 “北低南高”的错位布置形式, 迎合鼓架山北麓的地势特点, 一条“依山”,一条“傍水”,打造出一条“路融于景”的生态走 廊。 作为武汉首条生态景观大道, 花山大道全线设置有绿 道, 位于行车道和生态排水带外侧, 从九峰一路延伸至宝 盖山隧道段, 为步行者和骑行者提供了一条景观游憩线路; 边坡防护以生物防护为主, 工程防护为辅, 多采用植草放 缓坡, 同地势自然过渡衔接, 重点防治坡面采用生态带护 坡; 临时边沟选用植草土边沟, 永久边沟采用植草砖砌筑。 分离式横断面示意图见图 2。 (规划红线宽度) 25 3.5 3.56.08.04.0 人行道 绿化机动车道 机非 分隔带 非机 动车 道 (规划红线宽度) 25 4.08.06.03.5 绿化机非 分隔带 人行道 机动车道 3.5 非机 动车道 规划中心线 图 2 分离式横断面示意图 4 1 3 道路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生物复杂多样化,生物种类多样 化,可促使生态结构的稳定。 花山原名福寿乡,辖区内湖山 环绕, 山清水秀。 花山大道沿线分布着多个原生态景观区, 行走其间, 道路两侧的山野林地、 田园乡村、 湿地湖泊与 道路景观和谐呼应, 丝毫没有冲突之感。 道路中央, 繁茂 的绿化隔离带可有效吸收道路烟尘和有害气体; 两侧坡地 的植物可吸纳噪音, 成为武汉市第一条“绿色吸音墙”;为高 架桥路段专门设计的悬挂植物和攀爬植物使得道路景观更 有层次感, 片片绿色垂幔将大大缓解驾驶者的视觉疲劳。 4 2 生态道路的路面结构设计 生态道路的结构层面可以通过不同的路面效能新材料 来实现环保、 节能。 4 2 1 透水路面 透水路面可以渗透雨水、 减少路面的积水问题, 补充 地下水位, 缓解了城市用水和城市的排水压力, 同时也为 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 为节能环保的绿色路面。 花山新城专用自行车道、 绿道, 绿地内步行道多采用彩色 透水水泥混凝土、 透水砖、 砌块或多孔透水材料(鹅卵石、 碎石、 漏草方格砖)辅筑而成。 4 2 2 降噪路面 降噪路面是指具有降低或吸收轮胎和路面摩擦产生的 噪声功能的路面。 路面降噪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加铺耗 磨层。 就是表面铺筑降噪功能层, 厚度一般为 2 cm 左右, 一般不大于 4 cm, 如 OGFC。 二是多孔隙降噪结构层, 也 就是路面结构部分, 如橡胶沥青。 降噪路面可降低 3 8 dB 的噪声。 花山新城产业园区主要通道采用废旧轮胎橡胶粉 作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外掺剂, 增加路面排水降噪功能, 节能环保, 调节园区局部生态环境。 4 3 道路特殊生态设施设计 4 3 1 生态排水沟 为更好地体现花山新城的生态建设目标, 减少道路径 流对受纳水体的污染, 采用生态型排水模式(生态植草排水 沟)解决初期雨水(挟带包括颗粒物、 COD、 N、 P、 重金 属、 油污在内的各类污染物的初期地表径流)的污染问题。 花山生态排水沟是由植被浅沟、 滤沟及植被缓冲带衍生的 一种新型排水系统, 生态沟结合横断面设计, 宽 5 0 m, 呈 浅碟形分布, 与 1 5 m 宽的绿化设施带相结合, 设置在慢 行道与机动车道之间。 绿化设施带内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 道泄水沟, 为机动车道雨水排入生态沟提供通道。 生态沟 的设置, 避免了雨水直接排入管道, 而是在土体中逐渐下 07 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 Vol.41,No.5 October,2015 第41卷第5期 2015年10月 渗, 从而得以滞留, 符合生态的理念。 同时, 生态植草沟 吃水体量更大, 且是在吃水容量充满之后再排入管道, 具 有延缓和削减暴雨洪峰、 保障地区排水安全的作用。 4 3 2 生物通道 生物通道是指有一定宽度的、 免除人类活动影响的、 供生物迁徙穿越的通道。 这种通道把道路两侧的农田、 山 地和城市内绿地联系起来, 使两侧的生物得以交流, 以维 持其原来的生活习性。 按横穿道路型式通常分为上跨式绿 桥和下穿式通道。 花山新城白羊山系和鼓架山系之间的生 物联系被花山大道阻断, 结合总体规划的两处排水绿廊, 在绿廊横穿道路处设置了 2 道下穿式生物通道, 维持山脉 之间的生物联系。 下穿生物通道采用箱涵式结构, 宽 80 cm, 高 80 cm, 进出口采用锥形护坡, 洞口采用藤蔓遮掩 箱体, 灌木密植或围合后形成天然保护屏障和指引通道。 5 结 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对生存环境有了更高的 要求, 新城区生态道路的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 对花山新城生态道路的辩证分析及措施总结, 生态道路是 新城区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重要依托及特色空间, 对于推 广“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低碳环保”等理念有着重要的 意义。 同时, 随着新技术、 新工艺、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生态道路的设计策略及建设水平将更加科学合理及多样化, 有待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为城市道路建设做出一定 的贡献。ID: 002198 参 考 文 献: 1 林丽君. 城市景观道路生态设计的应用研究J. 山东林业科 技,2008,38(2):175. 2 余豫新,姜荣泽. 崇明东滩生态道路设计研究J. 筑路机械与 施工机械化,2011,28(8). 3 郑晓光,徐健. 生态道路的建设理念及实施技术J. 筑路机械 与施工机械化,2011,28(8). 4 陈清华. 生态道路下穿式生物通道设计研究J. 上海公路, 2011,30(4). 5 李巍,王坚. 城市生态道路设计初探J. 江西建材,2014,34 (15):163 -164. (上接第 68 页) 3 2 工作人员的性质各不一样 在建筑策划全面进行时, 建筑策划是一门综合性的学 科, 这样的性质决定了参与人员并不只局限于建筑师与委 托方人员, 参与人员还应有官员、 立法机构、 经济师、 设 计师、 安全保卫机构与环境保护组织等众多组织机构人员, 建筑的最终使用者也必须参加。 这些参加人员在参与工作 时都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与别人一起讨论解决问题, 用不 同的知识领域创造新的观点与见解, 还能从各个方面考虑 到策划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在建筑设计进行的过程中, 参与的人员分别有建筑和室内设计师、 水电通风和结构工 程师等人员, 后期还会有模型公司、 表现公司与打印装帧 和制作等公司的加入。 和策划工作完全不一样的地方是, 参与设计工作的人员都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全 都属于建筑行业。 这些人员的工作大多是要把策划工作中 的目标具体化, 要设计出一份完整的建筑方案。 建筑策划 和建筑设计这样分工明确和细致很好地提高了设计阶段的 工作效率。 4 建筑策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据上文所述内容显示, 由于对建筑进行设计和策划时, 设计工作和策划工作之间有一定的区别, 为了能够在对建 筑设计前, 确保开发商和设计师能够明确地了解拟建项目 的初步概念, 就能够相应地避免由于建筑设计师主观意识 以及存在的不够理性的因素, 使得建筑的空间和形象较为 随意, 且在其投入使用后有一些跟使用功能不符的现象出 现,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增加开发的科学性。 值得关注 的是, 对建筑进行策划, 并不是指将建筑设计师对于建筑 空间以及整体形象的设计时存在的主观意识抹杀掉, 而是 希望能够通过对建筑进行策划, 进一步将建筑设计师的创 作灵感激发出来, 能够对设计师认识建筑设计的本质有所 帮助, 具体就是指: 在使用建筑空间时, 要足够的尊重建 筑个体本身的需要, 做到能够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并且同 时兼顾到业主在使用建筑时存在的不同心理、 生理上的需 求, 而这也是构思现代建筑的基础。 对建筑进行策划时, 要做到完全的忠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建筑 设计时, 必须充分考虑当地自然人文环境, 以及使用特征, 从而显示出建筑的特色, 但由于建筑设计大多数是依据设 计师自身的主观意识进行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