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钺及其文学家族.doc_第1页
张九钺及其文学家族.doc_第2页
张九钺及其文学家族.doc_第3页
张九钺及其文学家族.doc_第4页
张九钺及其文学家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九钺及其文学家族姓名:袁慧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刘再华20080425张九钺及其文学家族摘要以张九钺为代表的湘潭张氏家族是清代湖湘文学的典型代表。张氏家族自明末清初从湖北襄阳迁居湘潭,繁衍生息,延至道光张声玢一代,共历七世,绵延二百余年,期间科第婵联,文人辈出,先后出现文学家三十多人,刊行作品集四十余部。邓显鹤沅湘耆旧集序云:“张氏盛时,门庭赫艴;人才之盛,甲于湖湘。几于七叶之中,人人有集”。对于这样一个文学大家族,文学史理应给予应有的关注,然而迄今为止没有发现一篇系统研究张氏文学家族的学术论文。这种缺失必然影响到湖南地域文学史的知识性描述。有鉴于此,本文选择张九钺及其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企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突显张九钺及其家族的文学成就,探讨其家族文学产生、兴盛的内在文化传统和外部社会环境,从而尽可能客观地确定其在清代湖南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概述张氏家族的成员构成及其世系生平,略述其文学创作概况,重点考察张氏家族文学人才辈出的经济文化原因与家族内部的文化传统。第二章论张九钺及其诗文创作。主要论述了张九钺诗歌、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第三章论张氏家族其他成员的诗文创作,重点考察了张文炳和张九镡的诗歌创作,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张氏家族诗歌创作共同的主题倾向及其学问与诗情相互融合的创作取向。限于时间与篇幅,论文对于张九钺和张声玢的戏曲创作没有展开比较深入的研究,其实后者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关键词:张九钺;文学家族;张氏家族;张文炳;张九镡硕士学位论文趾地嬲嬲咖印朗删砌嬲觚,觚锄吐砒,吣缸),锄衄印缸)(,、砸吼:芏嘶,锄,锄血,砌,咖锄锄,仃蚰,觚嬲鲫,锄廿枷仙仃锄伽钿鹏,),),孤蹦鹏叩仃,耐锄锄,锄,”印】锄,(砂,啪耐,酉窖,画,舀伊巧,扯趾酉:”;缸蹦加;汕;湖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鼍日期:略年,月才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不保密劢。(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知参年,月心日日期:晰年厂脖日留怒纱考锣硕士学位论文绪论文学家族是文学史上较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其特征是同一家族一代数人或几代人都从事文学创作,从而构成为一个文学家群体,并在当时文坛产生相当的影响。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认为,“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与门阀制度有直接的关系,文学乃至文化集中在少数世族大家手中,与政治的权力一起世纪相传。由于生活环境、受教育的条件乃至心理气质等相同或相近,同一家族成员的文学创作通常呈现出某些相同或相近的风格特点。以张九钺为代表的湘潭张氏家族是清代湖湘文学的典型代表。张氏家族自明末清初从湖北襄阳迁居湘潭,繁衍生息,读书应举,至乾嘉年间发展成为一个显赫的文学大家族,风流不衰,冠冕不绝,至道光张声玢一代,共历七世,绵延二百余年,期间科第婵联,文人辈出,先后出现文学家三十多人,刊行作品集四十余部。邓显鹤沅湘耆旧集云:“人才之盛,甲于湖湘。几于七叶之中,人人有集”。可谓述作繁盛,人才济济。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文学家族,文学史并没有给予它应有的注意。除了湖南通志、湘潭县志和一些文学家或名人词典对张氏家族部分成员的生平做过简单介绍外,迄今为止没有发现一篇系统研究张氏文学家族的学术论文。这种缺失必然影响到湖南地域文学史的知识性描述。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选择张九钺及其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企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突显张九钺及其家族的文学成就,探讨其家族文学产生、兴盛的内在文化传统和外部社会环境,从而尽可能客观地确定其清代湖南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回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卷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家拭编陶园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张九钺及其文学家族第一章张氏文学家族概述张氏家族成员的世系及生平事迹主要见载于清史列传、国朝先正事略、沅湘耆旧集、光绪湖南通志、光绪湘潭县志等文献典籍中。张九钺侄孙张家拭所编陶园年谱是研究张九钺生平最可靠的文献资料。除此以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等工具书中也有关于张氏家族部分成员的简单介绍。由于文献记载语焉不详,甚至互有抵牾,张氏家族世系及其成员的生平等问题还需要作细致的考察和辨析。第一节张氏家族成员世系生平与文学创作概况一、初创时期:“昆龙季虎,雄视一时”张氏家族从襄阳迁居湘潭始于张熹宦。张熹宦,字君爵。其父张次朗,明诸生,从小苦学,能文善武,因抗击张献忠而死。熹宦与弟弟熹堂(字君从),从小随父作战,后隶阁部督师何腾蛟麾下,到湖南抗击清军,忠义果敢,有勇有谋,何腾蛟赠诗表扬他:“江南江北望如云,岭表孤峰带夕曛。报国惟凭心与力,勤劳今日属将军。因屡立奇功,官至明衡永都督同知。何腾蛟战败被杀于湘潭流水桥,熹宦冒险收尸下葬,誓守不去。顺治己丑年(年)偕弟隐居湘潭。熹宦无子,以弟张熹堂子文炳嗣。张文炳(一年),字质夫,号南麓,晚号槐园,又署潭上老农。中式康熙丁卯(年)湖广举人,第二年会试,才纶满腹,文章大好,却因考官“摘疵易之”而遭黜落。圆敕赠文林郎,先后担任山东仙居、文登知县。“南麓儒吏,直道一黜。子孙振振,文章黼黻。虽至外卿,其宦仍拙。陶园之诗,名满京国。文炳既是张氏家族以诗书科举步入仕途的起始,也是有文集传世的第一人,他的成功使张氏家族诗礼传家的传统得以奠定。张文炳有七子,个个都是饱读诗书之士。邓显鹤沅湘耆旧集称“河西(张垣)之父文炳为诗坛名宿,其子则世所称陶园诗老也。名父之子,名子之父,同怀兄弟,昆龙季虎,雄视一时,皆著作才也。这一代成员,虽然出身平微,但以积极的态势,走上文坛,并逐渐在仕途上崭露头角,显出其家族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标志着张氏文学家族的初步形成。他们在张氏家族中是承前启后的过渡张家拭编陶园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张家拭编陶园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陈嘉榆等修,王闽运等纂光绪湘潭县志人物志诸张列传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志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函邓显鹤辑沅湘耆旧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硕士学位论文性人物,其中以张埴、张垣、张坊成就较高。张埴,字贡五,号香潭。雍正癸卯(年)拔贡生。生而颖异,过目成诵。好游览,不乐仕进,游历燕齐吴越间,名流争相倒屣迎之。年六十,选教职不就,益肆力诗、古文词。有湘帆阁文集二卷、湘帆阁诗集七卷、湘帆阁赋等刊行,文学创作取得了比较高的艺术成就。方苞、张照、谢济世等当世名流曾为湘帆阁文集作序,其“负盛名于时如此。回张垣,字前五。乾隆甲子(年)举人,官桂阳州学正,迁云南河西县知县,未赴。张垣嗜学工诗,有潭上草堂集四卷、湘潭杂咏一卷。他品德高尚,为官清正,是封建时代的人格典范。陶园诗集记载他任桂阳学正时,因为桂阳铅厂较多,官商勾结谋取利益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他在学署门上大书一联日:“金银气以不贪识,文字交因无好亲”,圆闻者莫不肃然自振。张坊,字和五。雍正乙卵(年)拔贡生,初官阳朔知县,调阳曲,再调曲沃,迁山西保德直隶州知州。任曲沃县令时,尽心民事,理政有方,为民称颂,有慈惠声。曲沃人民在他离任时,为他建三不朽祠,立“万民感德碑”。有敦好堂文集二卷、湘帆诗集二卷及通鉴万言总论。张琛,字中五,号湘渔。康熙庚子湖广举人,浙江慈豁县知县。有湘渔诗钞一卷。邓显鹤说:“湘潭诸张多贵显,有文学,几于人人有集,中五有四子,皆以事罹法,故其集不传。”坦,字康五,邑庠生。坤,字美五,邑增生;增,字兴五,乾隆壬戊(年)明通榜进士,福建邵武县知县。有栲山诗集一卷。上述诸人在当时湖湘诗坛负有盛名,但作品大多失传,仅沅湘耆旧集,晚晴穆诗汇等录存数首。二、鼎盛时期:雏凤声清才俊辈出清乾隆至嘉庆初年间,包括张熹宦的三世孙和四世孙两代,是张氏文学家族的繁荣兴盛期。这期间,科甲鼎盛,先后有举人、进士数十名,随着这些才士步入仕途文坛,张氏家族成为典型的缙绅世家。经济、政治、文化地位也有了很大提高,成为湘潭代表性的高门望族。张氏家族第四代中,张九钺、张九镒、张九钧、张九键、张九镡、张九(韦监)等皆出类拔萃,擅名湖湘诗坛。此外,还有闺秀诗人张九滋,成就斐然。他们的崛起不仅使张氏家族门庭大振,斐声楚地,也使这个家族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态势,传承家学渊源,生生不息,俊彦满门。张九键,字天门,一字筅侯,号石园。乾隆辛未(年)明通榜进士,先后担任麻阳教谕、河北隆平县知县,治理滹沱河水患,深受百姓爱戴。工诗能文,邓显鹤辑沅湘耆旧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邓显鹤辑沅湘耆旧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国邓显鹤辑沅湘耆旧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张九钺及其文学家族著有激石园文集卷、激石园诗集卷,辑周易卦钤二卷。“其日漱石者,取漱群芳之义。“石园于诸张中名位不显,而诗境能独造,文学家方苞,沈德潜极力推许之。沈德潜赠言日:“浣花以后久无作,漱石于今大有人”,国将他与杜甫相提并论,文学成就可见一斑。张九镒,字权万,号橘洲,又号退谷。乾隆丁巳进士(年),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四川川东道。据清史列传载,张九镒性格刚介正直,因不满官场的腐败,辞官归隐。辞隐乡间后,张九镒就由儒而佛,在佛道的世界中寻求安慰和解脱,“苍翠万松中,绿云此径通。密林无赤日,长夏有清风。泉泻断还续,磴回西复东。我来何所适,老爱释门空。还在家乡筑园退谷,自言:“颓唐暮景,于瓜畦菜园中诛茆数椽,颜日退谷,以终余年,岂初愿哉?老病交侵,退不容巳,且不敢不退也。心态之颓唐可见一斑。乾隆丁酉年左右(年)聘为岳麓书院山长。有退谷诗抄二十四卷。张九滋,闺秀诗人,生当乾隆、嘉庆年间。嫁同邑石养元为妻,娘家贵盛而夫家中道衰落。九滋性情温顺,孝顺翁姑,恭敬夫婿,几十年如一日。她出身书香门第,受父亲兄弟影响,喜爱吟咏,颇有才气。诗思隽永,格调自然。著有守拙斋遗稿一卷,邓显鹤沅湘蓍旧集收录其诗十一首,尊为“女史”。张九(乍监),字衡万。乾隆丁巳进士(年),乾隆戊辰年()任国子监管理监事大臣,只有少数几首诗作传世。张九钟,字声万,乾隆庚午(年)举人。张九综,字平圃,有寄园诗钞一卷。九综负才落拓,流落不偶。所作古今体诗极多,身后乏嗣,散失殆尽。张九钧,字陶万。雍正癸丑进士(年),累官刑部郎中,官至浙江温处兵备道,遇疑狱,多所平反。有甄斋诗集六卷。张九铸,诸生,担任江县县令,鞠躬尽粹,劳累过度,卒于官所。经过几代人的文化积淀,到张九钺的子侄一代,家学渊源己颇为深厚。在良好的家族教育及浓厚的文化氛围影响下,张氏第五代,青蓝相映,才俊辈出。张世浣、张世濂、张世渌、张世法、张世溶、张世泽、张世涝等人皆以文名于时,在当时便有“雏风声清”的称誉。兹撮其要,略作介绍。张世法,字平度,号鹤泉。乾隆癸未进士(年),先后在河北、宁夏等地担任知县。所到之地,不畏强权,整顿吏治,严肃官纪。还帮助百姓呈请朝廷减免租赋,深受当地民众欢迎。有双樟园诗集、瞻麓堂赋、瞻麓堂文集。张世浣,字新之。乾隆丁酉(年)举人,先后任知县、知州、知府。曾主修嘉庆重惰扬州府志,深得学界称道,一直被视为清代名志。有紫文。邓显鹤辑沅湘耆旧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邓显鹤辑沅湘耆旧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雪张九镒麓山邓显鹤辑沅湘耆恫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邓显鹤辑沅湘耆旧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硕士学位论文堂赋、紫文堂文集。张世濂,字景之。乾隆甲辰进士(年),曾担任知县、道员等职在四川渣川担任知府时,纠察贪腐,弹劾犯官,深受百姓爱戴有赐霖堂诗钞。张世渌,字湘南。乾隆庚辰进士(年),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后担任四川锦竹县威远县等地知县。为官清正廉明,以善断疑案著称。有:喈晓堂文集。张世泽,字汇楚,号悦亭。乾隆丙戍进士(年),担任贵州镇远县知县,改沅州府教授。张世溶,字明远,又字紫溪,举人。他弱冠食饩,负才有奇气,下笔数千言,有观澜堂诗集四卷。张世涝,贵州布政司经历。张世淦,进士,朝考二等四名,以教职用。他们在当时皆有文名,惜作品流传甚少,沅湘耆旧集、晚晴籍诗汇摘录他们的诗歌数首,可以窥测其创作概况。三、势微时期:“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张氏家族前几代虽然很少有达官显贵,但在文学上甚有建树,名人荟萃,蔚为望族。到第六、七代,这个家族开始呈现出一种衰微的态势。这两辈读书业儒者数量渐少,在科举上也开始衰落,经济实力更不能与往日相颉颃。在文学方面,从表面上看,张家杖、张家榘、张家樾、张家桢、张家桐、张家枢、张家楚、张家棉、张声宣等,几乎个个能诗,人人能文,好像群星萃灿,但真正有影响力的只有剧作家张声玢。第六代张氏兄弟有诗文集刊行于世者有近十人。张家桢,字星田,号枢庭。廪贡生,先后在福建松溪等地担任知县、通判。继承了其父张世浣善断疑狱的特点,聪辩明诀,政绩卓著。当时福建总督孙尔准称其有“折狱才,非常器重他。有琅环书屋诗存。张家杖,字小殉,又字敬南。嘉庆巳卯(年)进士。担任武宁、峡江等地知县,因故被劾。咸丰壬子年(年)太平军围攻长沙时参与守城,复职。张九钺的陶园全集就是他着手编辑刊刻的,约余万字,两月而成。有双藤老屋诗钞十卷。张家榘,字静安,号蓉裳。嘉庆己卯进士(年),任新化县教谕一职。有蓉裳诗钞八卷,存诗四百多首。他的诗歌“躲密清雅,真气洋溢。饶于风趣,而不堕于市脍诡随之习;富于包孕,而不效鄙儒砌磊之能,所谓风人之旨,雅人之致,盖瓣香眉公而得其神者。圆张家榘的妻子唐婉珠,字慧仪,也能诗工文,留有诗作数首,收录在茶香阁遗草中。张家樾,字阴南,号小珊。嘉庆戍辰贡生(年),官至郎岱、普安同知,著有少岩诗草一卷、哀弦集一卷。张家橡,字小苍。嘉庆戍午(年)举人,官至颍州同知,有碉松轩诗草二卷,琅瑕书屋诗草一卷。张家桐,字龙门,号小瀛。官安州、直隶知州,有师竹斋百尺山房诗草。张家斡,字小维,附监生,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北京:中华书局,雪欧阳绍洛蓉裳诗钞卷首跋清道光十三年()刻本张九钺及其文学家族担任知县等职。张家梓,字琴南,乾隆四十五年(年)举人。张家枢,有鹿门诗草一卷。张家极,福建福清县令。张家(木晋),字竹方,侃直好文学,有:澄江诗草一卷。到了第七代,张氏家族文学方面的发展势头己明显不如昔日,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只有剧作家张声玢一支独秀,称雄湖湘文坛。张声玢(一),字奉兹,又字润卿,玉夫,号蘅芷庄人。清代著名剧作家。道光十一年举人(年),先后任直隶、元氏知县。他与罗汝怀、左宗棠同为湘潭周系蔚之婿,三人均为当时名人。左宗棠张叔容墓碣载:“玉夫之配茹馨夫人,余妻弟也。余与玉夫时皆贫甚,同居周氏桂在堂西,两宅中隔一院。两人贫贱之交,友情甚笃,从左宗棠的不少作品中可以探知其身世。张声玢年少聪慧,左宗棠元氏县知县张公墓志铭云:“君生而颖异,四岁辨五声,八岁能诗,下笔惊其坐人。可正是这样一位“才华美赡,文誉流溢的人物,却一生漂泊零落,屡试不售,乡试一落第,会试七落第。加上家道中落,他的同胞兄弟六人,皆不事生产作业,全靠他经营维持。生活的贫困尚且能够忍受,但两个儿子起韵、起彰的同日病亡,让他悲不自禁,不久便撒手人寰。“坐而才末穷厥施,有翼不奋终栖卑,回这是对这位才士悲剧性一生的真实写照。张声玢工诗能文,有蘅芷庄诗文集。但他真正的成就在杂剧创作方面,著有:讯黝、题肆、琴别、画隐、碎胡琴、安市、看真、游山、寿甫,合称玉田春水轩杂出九种。张声玢的杂剧“才华美赡,善词曲,承袭雍乾间杂剧全盛期杨潮观、蒋士铨创作的余绪,激愤昂扬,道劲清丽,显示出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湖南近代戏曲创作的振兴者。玉田春水轩杂出九种作于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坎坷的身世,四处奔波的经历让他对封建末世的各种社会矛盾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在题材上以鞭挞黑暗、褒扬美善为主,借历史人物、故事表达对现实人生的看法,思想性较强。前者有讯扮、游山、看真等,:游山通过描写谢灵运游山霸山的行径,揭露和讽刺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后者如画隐、琴别,描绘渲染汪元量、赵孟坚等宋末遗民的亡国之痛和高尚气节,在鸦片战争爆发前敌强我弱的背景下,体现了一种突显民族气节和爱国意识的时代精神。其它如寿甫、碎胡琴则分别以杜甫、陈子昂的怀才不遇为题材,抒发对自身际遇的不满与愤懑。他的戏剧在艺术上的成就突出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他善于通过强烈的。左宗棠张叔容墓碣左宗棠全集十三诗文家书长沙:岳麓书社。,左宗棠元氏县知县张公墓志铭左宗棠全集十三诗文家书长沙:岳麓书社,圆张莼安湘雅摭残长沙:岳麓书社,左宗棠元氏县知县张公墓志铭左宗棠全集十三诗文家书长沙:岳麓书社,西龙华张声玢和玉田春水轩杂出中国文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戏剧冲突和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他笔下的人物如:醉胡琴中的陈子昂,:琴别中的汪元量既个性鲜明,又能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表现了作者的深厚的艺术功力。张剧的戏剧语言能雅能俗,根据人物形象有所变化。他还善于汲取民间口语,剧中一些普通百姓的语言都比较通俗活泼,符合人物身份。但在清中叶文人剧、“言情剧泛滥的情况下,他的一些作品如寿甫、讯豺也不可避免的沦为“案头之曲,然而正如龙华所言:“文人创作的案头曲如果能充分反映现实生活,深刻地表现思想感情,在艺术表现上又很有特色,那么不能用戏剧演出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它仍有独立存在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如杨潮观和张声玢的某些代表作那样,是可以成为戏剧创作中的珍品。张声玢的夫人周诒蘩也是清代湖南著名的闺秀诗人。诒蘩,字茹馨,出生书香门弟,永绥训导周系蔚女,左宗棠之妻妹。她自幼和姐姐周诒端(左宗棠夫人),周诒挈随婶母王慈云学习诗词。众姐妹长期在周氏桂在堂吟诵咏唱和,形成了包括周翼杓、周翼梭(清文学家胡元仪夫人)、左孝琪、左孝瑜等人在内的,以王慈云为首,周诒端,周诒繁为核心的清代湘潭第二大女诗人群,她们的诗作由左宗堂汇为慈云阁诗钞刊行,中有周诒蘩的静一斋诗草,存诗余首,存词首。周诒蘩的诗歌在内容上以表现女性日常生活和情感为主,用细腻的笔致抒写闺中女性细微而温婉的情致,题材主要有写景抒怀、咏史怀古、赠友怀人等。她笔下的意象大多轻约优美,抒情含蕴婉转,不雕琢、不矫饰,真挚自然,形成的一种纤婉清丽的风格。在清代以学问为诗的背景下,显示出一种与充溢书卷气的男性诗词迥然不同的清新疏朗的别样美。第二节张氏文学家族的生存背景湘潭张氏文学家族的崛起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的。初步考察清代的文学家族,其数量之多,遍布之广,成就之高,都是清以前湖湘文学史、家族史比较少见的现象。如以陶澍和“三陶(陶必铨、陶必麟、陶澧)闻世的安化陶氏家族,以“两贺”贺长龄、贺熙龄知名的善化贺氏家族,以三曾(曾国藩、曾纪鸿、曾广钧)显声扬名的湘乡曾氏家族,此外还有道州何绍基家族,宁远二杨(杨季鸾、杨象绳,人拟之为陆机、陆云),湘潭郭氏、周氏闺秀作家群等等。这些文学家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必有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美国文艺理论家雷韦勒克()曾说:“文学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下面三方面的问题:作家的社会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等。研究一个文学家族同样也不得不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形势。社会。龙华张声玢和玉田春水轩杂出中国文学研究,(),圆(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三联书店,张九钺及其文学家族背景的嬗变、时代精神的变迁,不仅仅制约作家的个体发展,也会对文学家族的兴起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为其打上社会时代的烙印。所以要从整体上把握张氏文学家族,就必须对清代湖湘地域文化背景有所了解。一、清代湖南经济、教育的兴盛“大抵一地人文之消长盛衰,盈虚机绪,必以其地经济情形之隆诎为升沉枢纽,国经济的发展从一个方面决定着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兴衰。较之前代,清代湖南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形成了有利于文学家族兴起和发展的土壤。湘潭张氏文学家族的出现便是清代湖南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一个典型代表。“湖广熟、天下足,清初政治的稳定,战后耕地特别是对洞庭湖区的开发利用,移民的入迁,让湖南的农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康熙三年(年)湖南单独建省,在政治和经济上,形成了自己的规模和重心。这些都直接带动了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昌盛。康熙末年以来湖南境内的湘潭、岳阳等地便已是闻名全国的商业和文化重镇。清代湖南教育的兴盛和“两湖分闱”也给湖南人才的崛起带来深刻的影响。清初,湖南除恢复明末被战火毁坏的各地学宫和书院外,还在各府州县广设义学,使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包括岳麓书院在内的书院也空前繁荣,据统计,清代湖南书院达所,远远超过前代,成为湖南学者萃聚之地。张氏家族与湖湘书院渊源深厚。张九镒曾于乾隆年间担任岳麓书院山长,张九钺先后主周南讲席、临淮讲席、澧阳讲席、昭潭讲席。张氏祖孙数代如张文炳、张九钧、张九键、张世渌、张世浣等都与书院有浓厚的“血缘”关系,先后在书院读书或任职。书院特别是湖南书院的代表岳麓书院,以它一贯秉承并张扬的“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学贵力行的治学风格”,深深影响着包括张氏家族子孙在内的湖南学子。圆并成为一种治学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在他们中逐渐形成一种共同的深层文化心理。“南北分闱”也使得湖南文教昌盛,人才群体蔚起。清初,湖南与湖北同属一省,科举考试的乡试是实行两湖合闱,对湖南学子很不利,录取人数很少。雍正甲辰(年)实行两湖分闱,此后乡试录取人数大增,为湖南培养了大批人才。对此,郭嵩焘给予了极高评价:“湖南之建行省,自分闱始也。集数公之心力,展转以求成。部议愈坚,请之愈勤。非有以表章而崇祀之,则又乌知百余年科名之盛,人才之奋起,所以成就之若是之艰难也。科举制的不断完善和较为宽松。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转引自朱丽霞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朱汉民岳麓书院与中国知识群体的精神历程青年作家,(),。郭嵩焘著杨坚点校五贤祠碑记郭嵩焘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硕士学位论文的仕进政策,增强了竞争的公平性和社会阶层的流动速度,为学子们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作为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据初步统计,张氏家族在张九钺兄弟子侄两代,就创造了一门九进士,四举人的盛况,人文蔚起,竟美祠垣,这种盛况的出现与“南北分闱”的实施是息息相关的。二、湖湘文化的深厚背景湖南北阻大湖,三面环山,自古以来为蛮荒之地,四塞之国。“以故风气锢塞,常不被中原人文所沾被。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北宋末年,胡安国、胡宏父子隐居湘潭隐山,开设书院讲学,广泛传播周敦颐、二程理学,形成了以“经世致用为核心,将理学的道德精神和学术传统相结合的湖湘学派。历史的代代传承,氤氲相继,使湖湘经世文化和理学传统,在三湘四水之间,历千年而不竭。明末清初,以黄宗羲、王夫之为代表的早期启蒙思想家,痛斥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的虚浮作风,将经世致用之学推向极至。读王夫之船山遗书者,人称之为“三湘学人,诵习成风,士皆有用世之志。”在清朝统治危机四伏的道光后,这种有着湖南地域特色的文化精神则以一种更为直白的、外向的形式彰显无遗,无论是“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左宗堂,以匡时救国为己任的曾国藩,还是立志“冲决网罗的谭嗣同等等,他们都以一种极高的姿态彰显着湖湘文化对湖南人才群体生成的独特影响,让我们可以对湖湘文化的巨大影响和真谛一探究竟。虽然说以张九钺为代表的张氏家族生活的康乾嘉时期,湖湘文化的影响还只是一种潜在的、内隐的文化精神,让人不易把握与察觉。但这种文化精神表现为一种人生取向,在湖湘士子中逐渐形成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以潜在的方式,影响着这个家族士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处世态度等方面。具体来说,就是对外通经致用,经国济世;在内修身立德,正心诚意。将学问、道德与事功三者有机结合,以实现外在社会价值与内在人格价值的统一。第三节张氏家族的内在文化传统在文学家族的形成过程中,外部环境固然重要,但至为关键的还是这个家族通过文化积累和文学传承而形成的内在文化传统。在张氏家族漫长的延续和发展中,其文化和文学的因素慢慢沉淀、传承并逐渐凝聚成家风,在生活方式、教育方式、思想价值取向等方面渐渐潜移默化为一种内在的文化血脉。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长沙:岳麓书社,黄浚花随人圣庵摭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张九钺及其文学家族一、习文尚学的传统秉承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传统,张氏一门以儒为业,代代诗书,人人文学,有着习文尚学的习俗。“诗书传家久,忠孝继世长,博文尚学,翰墨为业,不仅是家族成员个人“以文名世,实现人生价值的途经,也是维持家族家声与地位的有效方式。钱穆先生针对两汉南北朝的世家大族有一段精辟的见解,同样也适用于张氏家族:“当时门第传统共同理想,所希望于门第中人,上自贤父兄,下至佳子弟。不外两大要目: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国家学的传承不仅是家族保持自身人文优势和特点的要求,也是实现其社会价值的根本。张氏家族的先辈对于这一点是非常明了的。张文炳不仅给家族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在族规中还明确规定:“宣为高贤大儒,毋为英豪;为文人,毋为奇士。圆作为提纲挈领的人文守则,这一观念以之强烈的表率作用和归属感,成为张氏文学家族得以形成的基石。此外,张氏家族内部的重教风气以及长辈的悉心栽培,使其家族形成了非常浓厚的学习氛围。张氏家族的长辈有意识地培养子女们良好的文学修养,长者对幼者不遗余力的指导与扶持,族中成员之间也经常相互学习,品评切磋。陶园年谱里提到的潭上草堂、凤竹庵就是张家人经常“集名流觞泳”之地,其“风竹诗社,与城东岸花亭社并著。张文炳和张九钺的成才就是很好的例子,张文炳,五岁授经,十一能文。张九钺少时就受到父叔辈如张垣、张坊的悉心指点,四岁便开始受毛诗,读楚辞,专精纲监。兄弟问的无私帮助和相互切磋对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他的家橘洲兄时文序、题家橘洲十二兄遗照等作品中,张九钺多次提及“诸兄弟较课以吟诵为乐事,以及兄长张九镒对他的谆谆教导,“余九岁操觚从兄游,最爱余笔致兄官翰林,余肄业成均,风雨纸窗,挑镫嚼苦夔,讨论往复。“从此雁行分,南北天寥廓欲附耆英诗,难践偕钓约。”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兄弟间的互助互爱之情真挚感人。张九钺等人也是有意识地传承这种教育方式,他就常用写诗娱乐等方式教育子孙辈。在题蕊仙娅孙家榜咏梅图兼寄豫省示褊棘桐樾杖诸姬孙时随任灵宝诗中,他把自己比喻成扎根岭石的老梅树,而子孙们则是傲雪的梅花:“南枝最繁盛,(白扁)(白葬)如吾家。汝少能缀文,谨愿余所嘉。作为咏梅图,胸怀静无哗。忍冻坐溪山,健步移权楞。嗤彼红罗亭,艳歌四周遮。士不耐岁寒,曷。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三台北: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张家拭编陶园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张家拭编陶园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张九钺家橘洲兄时文序紫岘山人文集卷五清咸丰元年张氏赐锦楼刻本。张九钺题家橘洲十二兄遗照紫岘山人诗集卷二十六下清咸丰元年张氏赐锦楼刻本硕士学位论文由发光华。勿效桃李姿,勿为芙蕖蘧。铁石作心肠,吐气蒸云霞。勖哉保其真,灿烂先百花。”这首诗是张九钺八十多岁高龄时教诲督促晚辈而作,循循善诱,没有家长式的板起脸孔训人。这种平等姿态的鼓励、启发和相互切磋,逐渐培养了张氏家族成员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和创新求异的文学观念。在善教好学风气的熏陶下,连家中的女辈如张九珥等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先君试教以经书,过日成诵,记唐人近体诗,不下二百余首。常率诸妹夜间牵衣琅诵,铿锵中音节。”圆张九钺的女儿张允瞻、张允啉、张允昭,张家榘的女儿周婉橘也都能诗善文,可以想像张九滋等优秀的闺秀诗人并非凭空产生的。除了诗词文章,张氏家族还有意识地培养子弟在各方面的兴趣,孩子年岁稍长,父辈们就带他们出去游历,增长见识。张氏子弟也没有辜负父祖们的殷切期望,他们中很多人在绘画、书法、戏剧与辞赋创作、训诂学,乃至“天下水道、关塞、险陇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成就,很多都是兼诗人、词人、学者、戏剧家、官员于一身。“吾家诗赋递登坛,自笑年来意颇阑”,较高的艺术成就让张氏族人充满了自豪感与成就感。张氏成员还有意识地收集、整理、编校先人的文学作品。张九钺为其叔叔张坊湘帆诗话作跋,付梓刊印。张九钺的作品先后由张家桐、张家棉、张家拭收集、编辑出版。张家杭“搜求先世遗文事,表章之,自订文集,张九钺的陶园年谱就是他整理的。此外,张九镡的笙雅堂全集也是由其子世浣、世濂、世澧编次刊刻。张九综身后乏嗣,作品散失很多,幸亏他的侄子张世云为他收集整理了一部分。据邓显鹤的沅湘耆旧集记载,张声玢“闻余有选辑楚诗之役,亟裒其家集自仙居以下二十余种见示。湘潭县志也记载:张家“自文炳以后五世,三十余人,人人有集,家(木晋)搜辑略备,贫不能刊焉。”可见张氏家族不仅有编撰诗文集的传统,还作为昭示后代、上承下继的典范予以保存流传。正是这种子孙后代对家族文学传统的建构与认同,张氏才能维持其家族的文名和地位,绵延久远而不绝。二、科举仕宦与甘守淡泊吴仁安在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中有言:“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当官才能迅速提高政治地位和积聚大量财富。因此,族人出仕从政是望族得以。张九钺题蕊仙娅孙家榜咏梅图兼寄豫省示橡棘桐樾杖诸姬孙时随任灵宝紫岘山人诗集卷二十六下清咸丰元年张氏赐锦楼刻本。张九钺曾母张孺人家传紫岘山人文集卷七清咸丰元年张氏赐锦楼刻本。张九链编近集成喜接弟度西游舫诗一卷邓显鹤辑沅湘耆旧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回卞宝第,李瀚章修,曾国荃,郭嵩焘纂光绪湖南通志人物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西邓显鹤辑沅湘耆旧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陈嘉榆等修,王闽运等纂光绪湘潭县志人物志诸张列传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志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张九钺及其文学家族形成的重要条件,又是望族经久不衰的前提。”科举制打破了世族贵胄对政坛的垄断,普通家庭出身的有识之士得到了晋身机会,“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从一个普通的耕读之家到地方的名门高族,张氏家族只用了数十年时间,究其原因,不外乎吴江薛凤昌提出的望族三个标尺:“一世其官,二世其科,三世其学。”张氏除靠以文传世,蜚声楚地外,科举仕宦也为家族的发展壮大,声名显赫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政治基础。以耕读传家,以科举仕宦振兴门庭的张氏,一直在科举路上凯歌高奏。先后有举人、进士数十人,虽然绝大部分都是地方官员,限制了其家族的进一步发展,但在“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清代社会,却是维持其家族长盛不衰的重要途经,张家可以说是文一科一官的成功典型。官宦隆昌不仅能光耀张氏门楣,也是张家成员实现政治理想的重要手段。湖湘文化的精髓,就是“以政治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以经世致用作为治学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在此影响下,张氏家族成员表现出了较强的政治情结。他们怀着张拭倡导的“传世而济斯民”的思想,以积极的面世态度,参加科举,济世建业。他们积极仕进,为官其间都洁身自好,恪尽职守,有所作为。从不因为个人的显身扬名,而逢迎趋附,整个家族有着居官为民,造福四方的优良传统。张熹宦抗击清兵,精忠报国。年老隐居小麦港乡,“尝夜卧听骤雨脱叶声,疑兵噪,起舞悲咽,未尝一日忘时事也。”张垣“金银气以不贪识,文字交因无好亲,整肃官纪。张坊在曲沃,甘冒罢官治罪的风险,上书力陈一县设两驿的不当,改变了当地历时年差繁捐重,官疲民苦的状况。张九镒,分巡川东时,揭发所属夔州府知府侵蚀关税,称病乞归。张世法,为官清廉,整顿吏治,“宁从吏胥骂,无惧鬼神诛。张世浣,勤政爱民,在扬州知府任上,个月处理前任积案余件。张家棚以正直耿介的袁安为榜样,自叹“好官原不在多钱。他们都为其家族保持了良好的声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承传千年的以儒家为正宗的湖湘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质,无论是在湖湘学派创立早期,还是在其发展鼎盛时期都一以贯之。综观张氏家族几代,可谓进士满门、科甲鼎盛。然而,他们当中仕途通达显耀者只是极少数,“忆昔趋庭历游遍,岭峤中年膺一县,像张文炳、张坊、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薛风昌吴江叶氏诗录序转引自朱丽霞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田中阳湖湘文化精神与二十世纪湖南文学长沙:岳麓书社,张家拭陶园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邓显鹤辑沅湘耆旧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张家桷圊乡邓显鹤辑沅湘耆旧集续惨四库全书集部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张坊出塞图歌邓显鹤辑沅湘耆旧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硕士学位论文张九钺等都是十年寒窗、皓首穷经,才得县令一职。当理想抱负难以实现时,他们不汲汲于功名富贵,不以个人穷达得失为怀,退而著书育人,淡泊自守,通过维持内心的高洁来寻求寄托。张熹宦救国无望,隐居湘潭;张九综屡试不偶,寄情诗书:张九钺,仕途坎坷,著书教学;张九键,官位不显,以文名世;张九镫,官场失意,儒释兼修;张声玢七试不售,著述自娱;张九钧贫困为家,“神仙非所期,富贵亦奚慕;张家榘“托无一椽,食无半亩”,以“长安金紫多少年,少年富贵几人能不朽自我慰藉。圆甘于淡泊、任意而安的人生态度不仅让张氏家族保持了圣洁高雅的情操和家风,也是他们求生求强的顽强精神和智慧的体现。由“内圣”而达“外王,由修身齐家而达治国平天下,正是这种内足以明道存心,外足以经世宰物的明体实用之学,让张氏家族生生不息,传承百代。三、家风与婚姻选择“尊祖敬宗收族”是张氏家庭家风的基本内容。“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利用血缘关系,提倡尊祖敬宗、孝悌仁爱观念,使之以强烈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成为紧密维系成员的纽带和家族稳固的基石。“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固建祠堂、修家谱等都是“尊祖敬宗的具体体现。张氏祠堂以“敦本堂为号,取“忠厚仁孝,保持敦本之意,并将“敦本毅诒四字大书刊悬为世代相传之道。张氏家族至少两次修定族谱,其目的,从张九钺为他人族谱所作序中可以探知:“谱之设,非徒夸门第,盖使明于尊卑长幼之分,无淆于时代,无间于远近,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