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同及对BSR分布的影响.doc_第1页
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同及对BSR分布的影响.doc_第2页
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同及对BSR分布的影响.doc_第3页
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同及对BSR分布的影响.doc_第4页
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同及对BSR分布的影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同及对BSR分布的影响摘要南海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发育了众多的新生代盆地,蕴含了丰富的能源资源。本文通过地震剖面、震源机制解手段对南海北部的新构造特征进行了系统、综合性研究。这对于理解南海北部的新构造的动力学机制、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以及海底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得出几点结论:(1)南海北部新生代岩浆岩分布从东向西可划分为三个岩浆活动集中区:琼东南-西沙区、神狐区和东沙区。各区域岩浆岩的产出位置的控制因素有所差异,其中琼东南-西沙区的岩浆岩平面展布受右行右阶的走滑断裂控制;神狐区岩浆岩位于 NW向与 NE向断裂的交汇处,侵位空间受先存断裂制约;东沙区岩浆岩的产生与东沙运动期间区域伸展过程有直接关系。(2)根据地震的分布特征,并结合震源机制解的情况,将南海陆缘地震带也分为三个区域。东部受到菲律宾海板块沿吕宋岛弧的 NW向强烈挤压,强震多次发生,地震活动性最强;西部受红河断裂的走滑影响,地震活动性较高,但依然有强震记录;而位于东部的碰撞型和西部的转换型板块边界中间位置的珠江口区域,地震活动性很微弱,非但没有大震、强震发生,而且中、小地震也较为不发育。同时通过对震源机制解的研究表明,南海北部发震断裂也有所不同。东部的发震断裂多以 NE向右行走滑为主,中部地震活动则受正断层的控制,西部发震断裂多为 NW向的右行走滑断裂。(3)利用Coulomb模拟对南海北部东段、中段以及西段的历史地震进行应力场模拟,认为南海西部 1936年广西灵山地震触发了 1988年发生在北部湾的地震,1605年琼山地震的余震发生在应力等值线发育较为宽缓的区域。1988年北部湾发生的4.8级地震,导致了1995年之后该区域的地震发育。1994年、1995年发生的6级地震,以应力降低为主,余震主要发育在发震断裂上。南海北部中段1962年河源地震的余震主要发育在断裂的NW端,1969年阳江地震余震集中在断裂的北侧。另外,这两次地震的余震多分布于应力增强较小的区域或者应力增加区与应力降低区的分界线处,应力增大的极大值区几乎没有余震分布。南海东部1878 年的6级地震其NE向的应力增长区也覆盖了1906年的地震,从时间上来看,其触发1906年地震的可能性较大。另外,1878年地震SW向的应力增长呈弧形与1918年7.5级地震震中相交,其极有可能是 1918年地震的触发因素。1992年东沙群岛地震应力增加区走向为NE向,降低区走向为NW向,余震多分布于发震断裂西侧应力增长区。另外,东沙群岛地震应力增长区覆盖1994年台湾浅滩的震源位置,前者可能为触发后者的主要因素。(4)南海北部陆缘东部受东沙运动影响,高压地层发生了卸压,底辟构造不发育,这就使得东部天然气水合物气源的运输系统为断层-断层的相结合的方式。而西部受东沙运动的影响较小,底辟构造十分发育,使得西部以断层-底辟的组合样式作为天然气水合物气源运移的主要通道。(5)南海北部陆缘新构造演化受太平洋构造域以及新特提斯构造域的联合制约。南海北部陆缘断裂的发育特征因分布位置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断裂活动以继承性为主,而西部发育大量新生性断层,局部发生构造反转。在时间尺度上,不同构造域对南海北部的影响范围也存在差异。从晚白垩世到晚渐新世(32 Ma),整个南海北部受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几乎不受特提斯洋构造域的影响。通过断裂活动性研究表明,中新世珠江口盆地受特提斯构造域控制。伴随着晚中新世末期发生的东沙运动,珠江口盆地东部开始受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之后,太平洋板块的汇聚速率的增大,其对珠江口盆地的影响范围逐渐向西扩大。挽近时期,现今两大构造域的边界大致在112E。关键词:南海北部;新构造;断裂;岩浆岩;地震;震源机制解;发震断裂;天然气水合物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Neotectonics of the NorthernSouth China Sea Slope and Its Effection ofthe Distribution of BSRAbstractThe South China Sea is one of the largest marginal basins in the West Pacific, inwhich numbers of Cenozoic basin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seismic profiles and focalmechanism are used to carry through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about theneotectonics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understandthe dynamics mechanism of the neotectonic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gashydrate and the preven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This thesis got five collusionsas follow.(1) The igneous rock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gements, including theQiongdongnan-Xisha Region, the Shenhu Region and the Dongsha Region. Theoccurrences in different regions have distinct differences. The igneous rocks of theQiongdongnan-Xisha Region have an obvious rule of distribution controlled by thedextral Right-step pull-apart basin. The igneous rocks of the Shenhu Region aremainly located in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NE and NW faults. There is a high correlationbetween the tensional stress field caused by the Dongsha Movement and the igneousrocks in the Dongsha Region.(2)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and focal machanism, the northernSouth China Sea seismic zone is divided into three regions. The strong NW-directedcompression driven from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along the Luzon Arc leads to thestrongest earthquake activity of the eastern part. Affected by the Red River Fault,thewestern part develops stronger earthquake activity.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region,which lies in the central between the transform plate boundary and collision plateboundary, earthquake activity is very weak. Both macro-earthquake andmicro-earthquake are not developed. The study of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indicates that the controlling fault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s also different. Controlling faults in the eastern part are the NE-trend dextral slip, central seismicactivity is controlled by normal faults, controlling faults in the western are NW-trenddextral strike-slip faults.(3) Using the Coulomb software to simulate stress field of earthquake history inthe eastern, middle and western sections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The 1936Lingshan earthquake in the Guangxi Province triggered the 1988 Beibuwanearthquake. The 1605 Qiongshan earthquakes aftershocks occurred in area where thestress contour developed relatively wide. Two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 6 happenedin 1994 and 1995, the reduction of stress field is given priority to, and the aftershocksdevelop in the main controlling faults. The aftershocks of the 1962 Heyuanearthquake developed mainly at the NW end, the Yangjiang earthquake in 1969focused on on the north side of the fracture, which is in the middle of the northernSouth China Sea. In addition, the aftershocks of the two earthquakes locate in asmaller stress increased area and the boundary of increasing stress and reducing stress.There are less aftershocks in maximum stress increased area. In the east of the SouthChina Sea, the 1878 earthquake prodeces the NE-strike stress increased area whichcovers the 1906 earthquake. From the point of time, it is more likely to trigger the1906 earthquake. In addition, the earthquake in 1878 produces a SW-striking archedstress increasement, which covers epicenter of a magnitude 7.5 earthquake in 1918. Itis extremely likely to trigger an earthquake in 1918. The 1992 earthquake in theDongsha Islands produces a NE-striking stress increasing zone, and a NW-strikingreducing area. The aftershocks developed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controlling fault.Increasing stress zone produced by the Dongsha Islands earthquake covers the 1994earthquake in shoal area of Taiwan, and the former may trigger the latter.(4)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northern passive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influenced by the Dongsha Movement which high pressure released. So diapirs arenot well-developed, which make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of gas in the combinationamong faults. However, the western part is less affected by the Dongsha Movementand some diapirs are well developed, making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of gas in thecombination of faults and diapirs. (5)Neotectonics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s restricted by thePacific Tectonic Domain and the Tethys Tectonic Domain.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s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re different due to its distribution. Themain fault activity in the eastern part is inherited. However, lots of newborn faults andreversed structures are developed in the western part. On time scale, the coverage ofthe two tectonic domains o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s different. From lateCretaceous to early Oligocene (32 Ma), the whol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sinfluenced by the Pacific Tectonic Domain, almost not affected by the TethysTectonic Domain. The research of the fault activity indicates that in Miocene the PearlRiver Mouth basin is influenced by the Tethys Tectonic Domain. As the DongshaMovement occurred at the end of the late Miocene, the eastern Pearl River MouthBasin began to be affected by the Pacific Tectonic Domain. After the increase of theconvergence rate of the Pacific plate, the influenced scope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Basin gradually expands westward. The boundary of the two tectonic domains islocated at about 112E in neoid period.Key Words: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Neotectonics; Fault; Igneous rocks;Earthquake; Focal mchanism; Controlling fault; Gashydrate 目录第一章引言.11.1论文依托项目.11.2研究目的和意义.11.3研究现状.21.3.1南海北部断裂.41.3.2南海北部地震.61.3.3南海北部岩浆岩.61.3.4水合物研究.71.4论文研究要点与创新之处.11第二章 区域构造概况.122.1区域地质背景以及新生代构造演化.122.1.1断裂构造.132.1.2新生界地层.142.1.3重磁异常.152.2构造演化.18第三章 南海北部陆坡新构造特征.223.1地壳升降运动与海平面变化.223.2断裂性质和几何特征.243.2.1琼东南盆地.273.2.2珠江口盆地.303.2.2台西南盆地.323.3岩浆岩分布.363.4天然地震.413.4.1以走滑型地震为主的闽南粤东沿海地震活跃带.443.4.2以正断型地震为主的珠江口强震空白带.453.4.3以走滑型地震为主的阳江-海南岛地震活跃带.47第四章南海北部地震的库伦模拟.514.1 Coulomb软件简介.514.2南海北部地震的Coulomb模拟.524.2.1南海北部的西段.524.2.2南海北部的中段.594.2.3南海北部的东段.61 第五章新构造运动与BSR的关系以及对其分布产生的影响.665.1滑坡体.665.1.1南海北部滑坡体.665.1.2滑坡体与BSR的关系.695.1.3断裂与BSR的关系.715.1.4断裂组合、滑坡组合与BSR的关系.735.1.5气底辟(气烟囱)与BSR的关系.755.2 BSR分布的东西差异性及机制.78第六章 结论.82参考文献.84致 谢.94 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同及对 BSR分布的影响第一章引言1.1 论文依托项目本论文基于国家水合物项目下属课题“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构造背景及时空演化研究”(编号 GZH201100305-01-01),主要研究内容是利用地震剖面资料以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对南海北部的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性进行研究,并探讨形成这种差异性的动力学机制。1.2 研究目的和意义边缘海,又称陆缘海,是位于大陆地壳与大洋边缘的小洋盆。也是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重要储集区,同时其内部发育的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对沿海地区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困扰和破坏。边缘海作为海洋岩石圈与大陆岩石圈发生交接转换的地带,对于认识洋-陆岩石圈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递、相对运动以及能源资源的形成汇聚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关于边缘海的形成以及演化问题一直以来是地质学家研究和关注的重点,研究表明,不同边缘海盆的动力学背景具有共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特点,因此对于其形成演化的机制不能一概而论。西太平洋是研究边缘海的重要地区,该区集中发育了南海海盆、西菲律宾海盆、阿留申海盆和日本海盆等全球 75的边缘海盆地。南海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盆之一,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被菲律宾海板块以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所围限,具有独特的形成演化机制。南海海域陆架区目前已探明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达 20多个,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地球物理等手段对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的形成演化机制做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众多观点,但至今仍然没有一致的说法。南海在地质历史时期,受到古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演化的联合制约作用。这就使得南海不同地区的构造运动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性。因此,本文旨在将南海置于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联合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1 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同及对 BSR分布的影响下,通过分析南海北部新构造运动期板块-盆地各级尺度的典型构造特征,结合南海北部及周边地区已有的的地球物理资料,以及周边各大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情况,从断裂的形成演化规律、岩浆岩的分布特征以及天然地震的发育情况来揭示南海北部新构造运动的的动力学机制,揭示大规模的板块构造运动与南海新构造运动之间的联系,并探讨地质体及新构造运动对流体活动、水合物形成与分布的影响与控制作用进行。此外,通过对南海北部天然地震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地震发生后应力的改变进行定量化的求解,对于今后该区域地震的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1.3 研究现状与南海北部沿岸新构造调查历史相比,南海海洋新构造运动研究则起步较晚。解放前仅有个别学者对我国南海诸岛进行过珊瑚岛屿的调查,为研究地貌第四纪与新构造提供基础资料。自60年代开始,由于能源和国防的需要,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对南海进行了多学科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测深、底岸取样、地热、反射与折射地震、重力、航磁和海磁等项目,调查范围主要在南海东部和西南部海域。70年代亚洲近海矿产资源联合勘探协调委员会(CCOP)和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联合实施“东亚构造和资源研究”专题,上述研究成果对研究东亚大陆边缘和南海地质构造提供重要基础资料。为了研究南海北部油气运聚规律,于20世纪60年代末对南海进行了地球物理调查;70年代初,由地质矿产部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主持,南海海洋研究所参加,对北部湾盆地进行了1:50万的海底地形、重、磁、地震调查;70年代中后期对珠江口盆地进行1:100万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在90年代初期对珠江口盆地进行1:20万工程地质调查和灾害性地质专题研究,同时期又对南沙群岛曾母盆地以及邻近海域进行地质地球物理调查;19741979年石油工业部南海西部石油公司在北部湾盆地进行钻探工作和地震详查。这些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为南海的新构造的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南海初始大陆边缘形成于中侏罗纪,为汇聚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位于台湾、北巴拉望地块和礼乐滩的中心1-6。裂谷阶段从早白垩世一直持续到中渐新2 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同及对 BSR分布的影响世,并伴随着裂谷肩的隆升和剥蚀7,8。随后南海海盆开始了南北向的扩张阶段,这一事件的标志为在剖面上发育重大的裂离不整合面,另外,该事件在磁条带上也有体现9,10。Briais and Pautot (1990)11将南海扩张的起止时间定为晚渐新世末到中中新世早期(3215.5 Ma)。随着南海海盆扩张的停止以及洋壳的热松弛,南海的深水盆地以及其相邻的大陆边缘开始接受沉积9。在早中新世期间,北巴拉望地块与西菲律宾群岛在民都洛岛和班乃岛附近发生碰撞10,12.13,这导致了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极性发生了改变。随着民都洛岛和班乃岛之间的马尼拉海沟向东的俯冲停止,菲律宾东部沿菲律宾海沟开始发生向东的俯冲14,15。晚中新世-上新世,即5-3 Ma16,吕宋弧的北部与中国东部大陆边缘发生碰撞,导致南海沿马尼拉海沟发生俯冲。吕宋弧北部NNW-NWW向仰冲于大陆边缘16-19致台湾北部地壳发生了200-300 km的缩短17。早上新世至今,发生了第二期的碰撞,这一构造运动使得台湾北部山脉发生了强烈的隆升16,19生的地震表明此时南海洋壳的俯冲运动依然存在20-22,该运动导。马尼拉海沟附近发。印支、海南岛、雷州半岛以及台湾在上新世和第四纪玄武岩火山喷发极度活跃,在更新世和全新世达到高峰4。南海北部的沉积在古近纪以陆相的沉积为主,之后随着海盆扩张的开始,大陆边缘发生了大规模的海侵形成了古海洋环境23-25缘形成了大规模的碳酸盐岩台地以及珊瑚礁的生长26-28导致了造礁运动的突然停止29,只有局部地区还有珊瑚礁的发育。关于珊瑚礁在南海尤其是珠江口盆地的发育前人已经做了详细的研究30-38。同时,南海周边的大陆边。继海底扩张后,热沉降。南海北部新构造以来沉积了较厚的海相地层,东沙隆起钻遇了87 m上新世-更新世海相的粉砂岩、泥岩夹薄层的碳酸盐岩和798 m中中新世-晚中新世海相的泥岩和粉砂岩39。对于南海新构造运动的特征研究,前人做了大量的工作。南海新构造运动以断块差异升降为主40,运动强度具有趋于和缓,并且具有向岛弧不断增大的特点40-42带、北部陆架断陷地堑带、东沙-西沙断阶隆起带、南海海盆扩张沉降带。张虎男和陈伟光 (1989)、陈伟光等 (1986) 43,44。自北向南将南海北部划分了四个断块升降带:华南沿海断块差异隆起认为断块运动兼有继承性和新生性,并通过对华南沿海断块构造区平均升降速率对比发现断块活动性由东、西端向中部逐渐变小。詹文欢 (2001)45将南海西北部新构造运动类型划分为拉张型、挤压型、平移剪切型和旋动型,并通过对其构造演化模式的分析发现,南海西北部3 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同及对 BSR分布的影响从中生代到新生代曾经历了挤压、拉张、复杂应力调整和现代挤压收缩复杂的动力学演变过程。孙金龙 (2009) 42认为南海东北部的新构造运动兼有继承性和新生性。由NE向SW构造活动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至珠江口地区,其构造活动性相对稳定。南海东北的新构造运动受到印-藏碰撞以及菲律宾海板块俯冲的联合控制。并且滨海断裂带的活动为控制了该区新构造运动的主要因素。詹文欢(2006) 46认为南海新构造运动在时间上具有东早西晚,由东向西传递;在应力性质方面为东部为挤压应力,西部为张应力;在活动强度上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刘锡清等 (2002)47通过对断裂、地震以及火山活动的研究认为南海新构造运动的活动性,北部强于南部,东部强于西部,东北部最强。李思田 (1998) 48认为南海北部陆缘与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不同,裂后阶段南海北部及西北部仍具有较强的构造活动性,并有新的断裂体系形成、构造沉降的加速、幔源岩浆活动、大规模盆地热流体运动一系列构造热事件发生。尤其在10 Ma以后构造-热事件更加活跃。朱照宇等 (2006) 49通过野外调查以及地球化学等研究表明南海北缘在早-中更新世期间发生了一系列构造运动,导致了沉积相、海平面的变化,并发育断裂、褶皱以及不整合面。以下将从断裂、新生代火山岩、地震活动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1.3.1南海北部断裂南海北部发育NE、NEE、NW三组断裂系统,以正断层为主。刘以宣 (1981,1984) 41,50通过对新近系至今的活动断裂进行研究,认为大致以109E-110E为界东部以NE向断裂右行走滑为主,西部以NW向断裂右行走滑为主,并根据断裂不同的走向分为东亚系、岛弧系、南海系、东南沿海系、红河系等,并发现了滨海断裂带这一南海北部重要的断裂构造带。不同走向的断裂系,其活动期次也存在差异。其中,NE向断裂主要的活动时期为晚白垩世到渐新世的裂谷期51-53。NEE向断裂发育于晚始新世-早中新世,在中-晚中新世活动性降低。伴随着南海海盆南北向的扩张运动,该断裂系在东部和北部活动性增强54。刘宗惠 (1994)55认为珠江口盆地第四纪以来的断层有较强的活动性,其分布以NWW向占主导,在陆架边缘和上陆坡区最发育。从断裂的性质来看, NE向断裂主要表现为张性、张剪性,并以继承性活动4 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同及对 BSR分布的影响为主。NEE-EW断裂规模较小、交汇于NE向断裂,主要在古近纪以来活动,NW断裂是中生代拼贴期形成的走滑断裂,切割NE向和近EW向断裂,体现了长期的活动特点56。晚中新世-上新世,台湾NNW-NWW向漂移后与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发生的碰撞,其为新构造运动以来对南海北部影响最为重要的一次构造运动。该事件使得中国东南大陆边缘的应力场发生了改变,由挤压性转变张扭性。走滑运动激活了裂谷期的断层,使其重新开始活动,从而为岩浆岩的上升提供了通道。上新世断层为NE-NEE向,分布于东沙群岛的西部,以走滑为主。近代断层与同生裂谷断层平行,为NE向,为正断层为主,但也经常表现出走滑特点39。姚伯初和杨木壮 (2008)57认为东沙运动在南海北部陆缘形成了NW向的左行走滑断裂,其它方向的断裂活动在晚新生代已经停止。切割基底的深大断裂控制了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的发育演化。谢文彦等(2007) 58通过将物理模拟与地质分析相结合,认为琼东南盆地的发育既受控于南海陆缘西北部的NE向断裂的伸展作用与红河断裂的左行走滑作用同时对琼东南盆地的发育起到控制作用。另外,对于华南陆缘的NE向断裂是否向南海北部陆缘延伸目前仍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无统一性及继承关系,即华南陆缘的NE向断裂系发育至华南陆块南部沿海终止,没有延伸至南海北部陆缘,这一观点曾为主流认识。梁德华 (1982)59认为NE向的滨海断裂带在进入南海北部后,走向发生了改变,呈NEE-EW向,斜贯南海北部陆缘,并且将延伸至海域的华南陆块上NE、NNE向断裂截切,使得华南的NE、NNE向断裂在南海北部并没有得到延伸。刘以宣 (1994) 60渐新世以来南海北部与华南陆缘分属不同的构造单元,华南陆缘NE向构造到入海后消失。周蒂等 (2006) 61、丘元禧和夏亮辉 (1994) 62认为晚认为南海北部陆缘属于前震旦纪华夏古陆的一部分,区别于华南陆块,南海东北部在晚侏罗至早白垩期受西太平洋俯冲影响发育NE向构造。另一种观点认为两组断裂之间是统一发育的,即华南陆缘的NE向断裂系入海之后在南海北部陆缘得以继续延伸。Karig (1971) 63认为华南大陆上分布的吴川-四会等深大断裂伸入南海北部陆缘。林长松等 (2006) 64认为新生代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及华南陆缘地壳构造运动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是统一的,总体区域性沉降背景是张裂环境,认为NE向的海南岛花岗岩隆起是华夏构造岩浆带向南海的延伸,西沙隆起、中沙隆起和东沙隆起等也是NE向的华夏构造。程世秀等 (2012) 655 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同及对 BSR分布的影响认为,滨海断裂带并没有发生走向上的改变,在海域的延伸为珠江口盆地与台西南盆地的分界断裂。1.3.2南海北部地震陈益明 (1992) 66根据震源机制的 P轴方位将华南分为五个区,并指出由东向西主压应力由 NWW向顺时针旋转为 NW向。魏柏林和徐辉龙 (1996) 67根据地壳形变、震源机制解和断层面的最新错动方向等资料,认为东南沿海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在长乐-诏安断裂带以东地区近 EW向;以西地区近SN向。林纪曾 (1980) ,蒋维强 (1992) ,康英等 (2006) 68-70源机制解分析认为地震发育多以走滑型为主,主压应力轴方向由广西海南的 SN向到广东的 NWW向,最后表现为粤闽沿海的近 EW。李延兴等 (2002) 71通过对华南沿海的震利用福建沿海和台湾-吕宋的 GPS网站速度数据分析发现,台湾岛存在 N50W向运动,东部运动速率最大为 61 mm/a,向西逐渐减小。主压应力场为 N55W向。孙金龙 (2009)42认为菲律宾海板块 NW向俯冲为新构造运动的主要动力学机制,形成了与俯冲方向一致的构造应力场并导致地震的强烈活动。印度 -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所产生的 SE向应力传递对俯冲产生的 NW向水平挤压具有抵消作用,使得地震活动性自东向西减弱。1.3.3南海北部岩浆岩南海海底扩张停止于 15.5Ma72,随后发生了大规模的板内火山作用,影响着中国南海、东南大陆边缘、印支地块等广大地区。其中具体的分布区域包括南海、越南、广西北海涠洲岛、北部湾盆地、海南岛以及雷琼半岛等地73-84化学证据表明,本区的碱性玄武岩总体上与来源较深的洋岛(OIB)型玄武岩相类似85-88。朱炳泉和王慧芳 (1989)74。地球认为雷琼地区的火山岩以拉斑玄武岩为主,喷发年代为 16 Ma以来。红河-金沙江断裂与吴川-四会断裂的交汇形成的地幔通道可能为该区火山喷发的控制因素。Tu et al (1991)和 Flower et al (1992)75,76指出,海南岛发育的玄武岩与 Dupal型洋岛玄武岩相类似。范蔚茗和 Menzies(1992)77进一步研究指出在新生代岩石圈发生张裂的构造背景下,软流圈的上隆和部分熔融是雷琼地区玄武岩成因的机制,Ho et al (2000)89研究指出,早期火6 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