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外资并购提升胶东半岛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doc_第1页
利用外资并购提升胶东半岛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doc_第2页
利用外资并购提升胶东半岛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doc_第3页
利用外资并购提升胶东半岛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doc_第4页
利用外资并购提升胶东半岛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Research on PromotiDg theCdre Competitive Powe. thEoterpiises at Jiaodong Ppinsula ly Msking Use of 一 Foreign Capital Mertr Md Acquisjtloa驚研究方向AbstractShandong Province promulgatedOpinion on Speeding the Jiaodong Peninsula Manufacturing Basein 2003, put forward taking three cities, Qingdao, Yantai and Weihai as principal part to construct tiie Jiaodong peninsula manufacturing base. Promoting the core competitive power of the enterprises at Jiaodong peninsula is the important link of constructing the Jiaodong peninsula manufacturing base and making full use of foreign capital merger and acquisition contribute to promote the core competitive power of the enterprises at Jiaodoi Peninsul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re competitive power, the enterprises at Jiaodong peninsula should attract the foreign capital M&A from Japan, Korea, Europe, America, etc., absorb the advanced technique, strengthen the advantages of industty clusters and the ability of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promote the core competitive power by the help of region advantage and industry foundation advantage.There are three chapters in the text. Chapter One reviews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M&A and the theory of the core competitive power,die former includes four aspectsthemonopoly advantage theoiy, the internalize theory, the international producing compromised theory and the strategy management theory, then inspects the research condition of domestic and abroad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 on international M&A based on the core competitive powef.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capital M&A on the core competitive power of the enterprises at Jiaodong peninsula* Firstly, introduces the region advantage and the economic advantage of Jiaodong Peninsula. Secondly,introduces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foreign capital M&A at Jiaodong peninsula. Thirdly, analyzes the present condition and thethe examples of Qingdao Beer, Yantai Zhangyu, etc” wc gets the conclusion that foreign capital M&A contribute to promote the core competitive power of the enterprises at Jiaodong peninsula. At the same time, we cant neglect that foreign coital M&A probably take die negative influence to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Chter Three is the major part of the text It elaborates how to promote effectively the core competitive power of the enterprises at Jiaodong peninsula by the foreign capital M&A, It discusses from the following six parts. Firstly,define clearly the industry guide by foreign cq)ital M&A and sdgth the advantages of industry clusters. Secondly, strengthen to joint with the industry of Japan and Korea, and improve the source and the stnicture of foreign fiinds. Thirdly, set up the large-scale company which cross different region and avoid the similariti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elopment Fourthly, absorb the advanced technique of M &A enterprise and promote the ability of technique renovation. Fifthly, joint with the international practice and strengttien the ability of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Sixthly, die government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important function in the foreign capital M&A,intervene appropriately the foreign capital M&A and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supervise and managementKey words: Foreign Capital Merger and Acquisition; Jiaodong Peninsula; Core Competitivein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I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 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 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诚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査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财妹指导教师签名: 曰期:y./日期: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通讯地址: 邮編:引 言2003年山东省出台关于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见,提出以青岛、烟 台、威海三市为主体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以承接国际经济和产业转移为契机,把 胶东半岛建设成为面向日、韩及欧美的加工制造业基地,提高胶东半岛产业整体素质与 综合竞争力,增强对山东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体 目标为:从2003年到2010年,打造一个可以与京津冀、长三角竞争的区域经济高地, 使胶东半岛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笔者认为,全面系统的提升胶东半岛企业群的核心竞争力是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 地面临的首要问题。与国内同行比较,胶东半岛的支柱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 力较强,并在国际市场上薪露头角,但距世界五百强的差距遥远因此,要把胶东半岛 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首先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资并购就是借“外力”提升企业“内功”,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有效 途径。外资并购是当前跨国投资的主要方式,至2000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中90%以上 是通过并购方式进行的,2005年全球并购额达2.9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 40!。而 在我国利用外资过程中,外资并购所占比重一直比较低。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世 界投资报告统计,2002年我国外资并购额为20.7亿美元,占当年外商直接投资额527.4 亿美元的虽然我国以外资并购方式吸引的外资规模还十分有限,但其潜力是巨大的。入世后 我国逐渐放开了各行业对外资准入的限制。鉴于利用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实际 需要,近年来我国对跨国公司并购国有企业的政策己开始松动,出现了新的政策导向。 2002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K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 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 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和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定。 这些政策突破了以往外资只能釆取间接方式并购投资国有企业的限制,确立了外资直 接并购国有企业的合法地位,允许外商以股权收购的方式并购国有企业,并简化了相关 审批手续,鼓励采用国际通行的跨国并购方式吸引外商投资。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通过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把利用外资与国 内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这为我国进行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以及 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更为广阔开放的思路。利用外资并购改组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 业改革,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新形势下企业按市场机制营运和寻求发展的一条新途径。2003年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用3 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省属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到2004年年底, 654以上的省属国有企业完成产权制度改革,除国家规定的专管企业、涉及国家安全 的企业实行国有独资,资源性重点企业、支柱产业中的骨干企业以及投资公司实行国 有控股外,其他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有序退到参股地位或全部退出。省属上市公司国有 控股调整到平均409左右。2005年,山东省有44家省管企业就利用并购形式引进国 外战略投资者投资近7亿美元。外资并购已经成为山东引进外资的重要形式。为此,本文针对胶东半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外资并购对提升企 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及如何有效利用外资并购提升胶东半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 深入研究。第一章跨国并购理论综述鉴于本文要对利用外资并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展开论述,笔者认为有必要先对跨 国并购及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分析界定,回顾西方学者有关跨国并购的理论,并考察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跨国并购相关研究成果。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跨国并购的概念跨国并购(Cross-border Mergers &Acqmsitions International Mergers & Acquisitions)是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指一国企业通过购买他国企业一定比例的资产或股份以 获取该公司控制权。对东道国企业来说,跨国并购可称为外资并购。跨国兼并是指在当地企亚和外国企业的资产和业务合并以后建立一个新的实体或 合并成为一家企业,其最终结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人合并成为一个法人。如果兼并 以后建立一个新的实体,则并购后双方的法律实体地位都不存在,而是以新的名称取而 代之,从法律关系上为A+B=C的形式,如果兼并以后合并成为一家企业,则兼并方公 司存续下来,被并方则丧失了法律上的实体地位。并购后,兼并方承担被并方的债权和 债务,被并方实质上成为了兼并方的一个分公司,从法律关系上为A+B=A的形式(A代 表兼并方公司,B代表被并方公司)这种并购多出现在实力相差悬殊的并购交易中跨国收购是在己经存在的当地和外国附属企业获得占有控制权的份额(一般指的是 10%以上的控股股份),其最终结果是改变被收购企业的产权归属或经营管理权归属。 在全球跨国并购交易的总次数中,只有不到3%的跨国并购案例属于兼并(尽管许多交 易在名义上仍被冠名为兼并),其余都属于收购性质。在跨国收购中,被收购公司的法 律实体地位还存在,跨国收购的最终结果不是改变法人的数量,而是改变被收购企业的 产权归属或经营管理权归属。从法律关系上为A+B=A+B的形式。发起并购的企业可直接向目标公司投资,也可通过国外的子公司、分公司进行并购。 并购支付方式可分为以现金换股票或资产的现金支付方式、以股票换股票或资产的换股 方式和现金、股票同用的综合方式等。对并购方来说,跨国并购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其迅速进入目标市场,得到公幵市场上不易获得的经营资源,减少跨国经营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快取得收益和回报;对 被并购方来说,可借助跨国并购来更有效地实现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和发展目标。】(二)核心竞争力的概念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海拉德(C.K.Prahalad)和甘瑞哈默(Gary.Hamel)在 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核心竞争力,率先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核心竞争 力就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 流派的学识”。两位学者认为识别核心竞争力的经脸标准有三个方面,“一是从企业未来 成长的角度看,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进入多个市场的潜在的途径,具有延展性,企业能从 某种核心能力衍生出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具有打开多种产品潜在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 域的作用:二是核心竞争力能够给最终产品的顾客可感知效应做出巨大贡献,实现客户 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为用户提供超过其它企业的更多的实用价值,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 有更高的劳动效率、更低的产品成本,从而取得更高的且长期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 值最大化;三是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应难以被竞争者模仿和超越”。海拉德和哈默 强调技能和知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海拉德教授和哈默教授的创新性观点推动了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热潮。艾迈斯尼德(Amy. Snyder)和威廉艾勃林(wmiam.H.Ebding) (1992) 认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那些有形的价值增值活动”,并认为培育核心竞争力要坚 持四个重要原则,“一是避免罗列一系列的核心竞争力,成功的公司只定位于一项或两 项关键活动;二是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就核心竞争力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并使之在全公司 范围内广泛共享:三是利用组织力量对核心竞争力加强管理,以保持这一竞争优势;四 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市场坏境条件下,公司应学会使用联合的方式在企业外共享核心 竞争力这两位学者的观点对指导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企业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提供了 具体原则,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借助外力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很符合当前 跨国公司实际发展的经营模式。艾德里安里恩斯(Edlin.C.Nevis) (1995)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系列独特的 资源和能力核心竞争力必须得到特别关注,因为它们是赢得市场领先地位的基础”。 虽说该观点与海拉德和哈默强调技能和知识的观念相似,但是却有了进一步的内涵,把 核心竞争力与世界一流水平联系起来,成为核心竞争力个较强的价值取向。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 (1997)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竞 争优势的关键性因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经营范围的大小”。【n】波特从 管理学角度,关注战略管理对培育企业核心竞争的重要性。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1995)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 的基础,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主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 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我国学者余红胜(2004)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能力体系中居于中心和支配地位,经过长期发展而深植于企业组织内部,具有价值性、异质性、不可模仿性、拓展 性等特点,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 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有意识的培养。这种竞争力的表现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包括独特的 技术、难以模仿的技术诀奇、合理的组织方式、良好的营销网络、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 较强的已有资源重组能力或者融合能力、稳定的客户资源等。余红胜 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有意识地培养。 综合来看,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国内外不同学者强调的重点虽然有所差异,但是 存在一些基本的、主要的共识,那就是强调资源的整合、独具性和持续发展优势。二、跨国并购理论的基础随着跨国公司的巨大发展,出现了许多分析跨国公司产生、发展和利益的理论,西 方学者有关跨国并购理论的基础是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战 略管理理论。简介如下:(一)垄断优势理论1960年斯蒂芬海默(Stephen.Hymer)在其搏士论文一国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 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对美国19141956年对外投资的有关资料进行实证分析,首 次提出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垄断优势和国内、国际市场不完全竞 争的存在,决定了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可以把他们的经济活动从国内转移到国外寻求 更大的利益,这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跨国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时,t会遇 到诸多障碍(如语言、法律、文化、经济制度的不同等),与东道国企业相比,跨国公 司在这些方面处于劣势。因此,跨国公司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就必须拥有某种垄断 优势,这些垄断优势足以抵消上述劣势,可以保证其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获取丰厚利润。 垄断优势主要来自跨国公司所控制的专有知识资产,其边际成本相对极低,因此跨国公 司作为价格制订者可以获得垄断利润。由此推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最容易发生对外 直接投资。【】垄断优势理论有助于解释发达国家之间发生的双向直接投资,但其研究对象只局限 于美国的跨国公司,忽略了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事实。该理论沿用的是静态分析方法, 未阐明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发展及市场不完全状态的变动。(二)内部化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者科斯(ILCoase)在1937年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交易成本 学说,科斯把为达成交易而产生的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与签约成本的总和称为交易成本。1975年,威廉姆森(0. WilHamson)对科斯的观点做了最有力的推广和扩 展。他提出,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将导致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这些交易 成本可以通过“分层管理”来降低或者避免,而实施分层管理的机构就是跨国公司。 1976年英国学者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asson)在其合著跨国公司 的未来中,从企业形成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跨国公司的企业内部化理论。该理论认为, 由于市场不完善,企业在让渡其中间产品(主要指技术和知识)时难以保障其权益,也 不能通过市场来合理配置其资源,以保证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市场的交易性失效,导 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增加,促使跨国公司进行交易内部化的活动。1998年巴克利和卡森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研究,从东道国宏观环境、产业环境和企业 内部因素等方面,全面分析了东道国的文化差异、行业结构、行业进入限制和竞争对手 的反应等对合资、跨国并购等不同市场进入方式选择的影响。内部化理论将海默的理论进一步延伸了,在对中间产品市场缺陷的论述中引入了交 易成本的概念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原因。该理论用动态分析取代静态分析,强调企业 优势的内部转移和应用,(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977年英国学者约翰邓宁(T.H. Dunning)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 业-折衷理论探索中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他认为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必须拥有 三种优势一所有权优势(0)、区位优势(L)和内部化优势(I),即OLI优势。所有权优势主要来自于企业的专有技术、商标、获得某种要素或产品市场的特许权 或优越的技术与管理技能0虽然形成这些优势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但通过外国直接投 资却能将这些优势以较低的成本转移到新的区位。跨国并购的一个重要动机是公司寻求 战略性资产以增强其所有权优势,或利用自身的所有权优势,或获取被并购公司的所有 权优势。这些资产或者可以加强一个企业的静态所有权优势,如在给定的时间内迅速增 加销售收入,或者可以加强一个企业的动态所有权优势,如维持和加强一个企业的收入 创造能力,区位优势主要包括东道国的自然条件优势、经济条件优势、社会与制度优势企业 要选择具有区位优势的东道国进行投资,使之与企並所拥有的所有权资产形成最佳配 合。区位优势的大小不仅决定着一国企业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投资地区的选择,还 决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类型和部门结构。【】企业利用内部化优势可以实现所有权优势的最有利转移,不仅可以节约交易成本、 降低不确定性和获得内部化收益,而且可以保护知识产权,邓宁认为,如果企业仅拥有 一定的所有权优势,则只能进行对外技术转让;如果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则选择出口贸易是较好的方式;如果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则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参与国际经济的最好形式。邓宁教授认为,以往的理论只能对国际直接投资作出部分的解释,而且未将投资 理论与贸易理论结合起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包容了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厂商理论、区位 理论、工业组织理论,吸收了经济学中的各派思想,把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非股 权转让三者合为一体.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E. Porter)连续出版了三本专著, 即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和国家竞争优势(1卯0),从管理学角 度分别提出了用于解释国家竞争力的“国家竞争优势模型”、用于解释产业竞争力的“五 种竟争力作用模型”和用于解释企业竞争力的“价值链”分析方法等理论观点,形成了 一个涵盖国家、产业、企业等国际竞争主体的竞争力理论体系。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战略管理理论,用“价值链”分析方法来描述跨国公司 竞争优势的来源,价值链是指跨国公司组织其跨国生产过程中价值增值行为的方法。波 特认为,“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实际上是价值链各环节,包括研发、制造、装配、营销、 售后服务等在世界各地区理性的布局和相互协调的综合过程” _战略管理理论阐述的 是国际经营环境、公司战略及其组织结构之间的动态调整和相互适应。波特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思想,对于理解企业并购和整合的动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跨国并购之所以成为跨国公司首选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是因为跨国公司是在经济 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最优化的资源配置。许多行业的跨国公司都倾向于采用更加一体化的 策略,实施全球性战略管理,公司的一些重要职能和责任在全球化战略的驱动下可能陚 予某一子公司。两个或更多的子公司可以联合开发产品,通过公司的价值链将这类产品 开发与整个公司的增值活动协调起来,以实现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利润最大化。斗-波特认为,并购可以改变产业的竞争格周,企业并购和整合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并 购方式的有效运用,力争使并购后的企业对产业环境施加影响和控制;另一方面,并购 后的企业要赢得产品和市场的竞争优势,实现协同效应,整合己有的价值链活动是一条 重要的途径;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和流程(包括基础流程和辅助流程)上,如果能通过 整合,实现对运营流程的改进和提高价值链活动的创新能力和效率,就可以成为并购企 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波特以产业为研究对象提出的战略管理理论是以产业和企业竞争优势作为核心,在 微观上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仍然乏力。而且波特的理论是建立在对日本汽车产业和其他 曰本企业状况的研究基础之上,其学说的实证研究面较窄。三、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跨国并购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提出了核心竞争力概念(详见本章第一部分第4页),随后 国内外学者针对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培育与提升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并购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波特在竞争优势(1997)中已提出跨国并购包括多重动机,战略管理中提到的 最主要的动机是外部寻求战略性资产,实现强强联合,以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所 谓战略性资产是指企业通过在规模经济、系统效率以及品牌资产等方面投资积累起来的 资源,这些资产都带有东道国市场的特征且开发周期长,所以跨国并购是最佳选择。【 跨国公司通过外部寻求战略性资产,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和规模经济,在更高层次 上提高企业竞争力裴长洪在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1998)中指出,据联合国跨国公司研究中心 对110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跨国公司的调査,公司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其海外 活动;公司竞争力的提升来源于其海外企业的增值活动及跨境的战略联盟,特别是全球 竞争刺激,与海外企业的联系及获得自然资源和非熟练劳动等项目最为明显。一组发展 中国家的企业也认为其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是海外而不是国内。裴长洪从实证的角度分折 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培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并具体提出“在电子、 计算机、化学、食品、饮料和烟草等行业中,外资企业与当地企业的联系对提高外资企 业的竞争力具有特殊意义”。【双2003年以后我国陆续公布实施了一系列的外资并购方面的法规(详见本文引言第1 页),此后国内的外资并购案例逐年递增,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外资并购与培育提升 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桑百川在外资并购国企:各有所得(2002)中提出,“外商控股并购国有企业一 般出于两类动机:投机性并购动机和战略性并购动机。投机性并购即在并购国企后,经 包装转让或海外上市获得高额投机性收益,或并购地段较好的国企后实施搬迁,在原厂 址搞房地产开发,获得高额利润。战略并购是希望通过并购获得协作收益,规模经济、 纵向一体化以及较好的技术是产生协作的根源。如果外商能够运用自己的无形资产改善 并购的目标公司,或从目标公司中获得无形资产,改善外资企业的效益,都意味着会获 得相同效应。基于协作动机,外商往往选择生产近似产品的公司,使并购双方的资产有 机组合起来”。桑百川从外资并购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外资并购的 两种动机,并提出战略并购有利于改善企业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我国学者余红胜在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2004)中提出,核心竞争力的培 育和提升,既可以通过“内部发展型”,即通过企业内部长期的自身知识的学习和资源 的积累逐步实现,也可以通过“外部扩张型”,即通过吸收“外来”资源来实现,如吸 引人力、获取关键技术。【曹玲莉(2004)提出,战略并购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一轮并购浪潮的代表。 战略并购是以并购双方各自核心竞争优势为基础,出于企业的自身发展战略需要,为达 到公司发展战略目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在适度范围内继续强化企业核心竞争 力,并产生协同效应,创造大于各自独立价值之和的新增价值。通过对国内外并购实例 看,战略并购能够迅速培育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B】徐雄(2004)认为,通过兼并收购与本企业已形成竞争关系、可以实现战略互补的企业是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效方式。M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一般说来,企业培育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式有两种:企 业内部自我发展型与企业外部整合型,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有三种战略联 盟、合资企业和兼并收购与前两种途径相比,兼并收购的最大优点是它对被并购企业 的控制程度远远大于前两者,并购主体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重新配置和组合资 源、知识与能力,排除了动机的差异和不信任导致的效率和效果的损害。而且与自我发 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相比,通过外部并购具有核心竞争力或具有相应资源的企业,经 有效重组、整合而得,跨国并购具有时效快和成本低等优点。虽然要完成从搜寻对象到 实现并购、进行资源重组、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费用,但这 比通过自我发展构建核心竞争力效率要高的多。当跨国公司需要的某种知识和资源专属 于另一企业时,外部并购就成为跨国公司获得这种知识和资源的唯一途径。所以,近年 来跨国并购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各国跨国公司获取核心竞争力的 主要方式,第二章外资并购对胶东半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胶东半岛地区是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地域优势和经济基础相对较好。近年来 山东的外商直接投资也多集中在青岛、烟台和威海三个沿海地区,且这里的外资并购活 动比较活跃。与国际竞争对手比较,胶东半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存在很大差距。按照 上文“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跨国并购”思想,战略性的外资并购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 竞争力。为此,在本章中笔者选取了近年来在胶东半岛三市发生的三起外资并购典型案 例进行分析论证,研究外资并购对胶东半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一、胶东半岛的地域优势与经济优势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主体的胶东半岛地区是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具有 明显的地域优势和经济优势。(-)胶东半岛的地域优势青岛位于胶东半岛南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现辖七区五市,总面积10654 km.总人口 720.68万。青岛是我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8个国际会议城市之_,是 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国家级高新区、幵发区、保税E、出口加工区和“区港联动试点 的城市,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外贸口岸和重要的海洋科研基地。青岛作为沿黄9省 区的重要出海口,在“泛黄”和“环黄潮海”经济圈中具有的特殊的区位优势承接曰韩 和其他国家产业及资本转移。烟台地处胶东半岛北部,西南it邻青岛,北临黄海、激海与大连相望,处于京津 门户位置,是全国首批开放的M个沿海开放城市之市区面积2722km2, 2003年末 非农业人口 102.55万人。烟台三面环海,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烟台果业发达, 素有“水果之乡”的美称,是中国北方水果重点出口基地之一为建设胶东半岛制造 业基地,2004年烟台市提出了自己的定位,即“集海陆交通运输、高新技术产业、商 贸金融、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威海地处胶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与朝鲜半岛、曰本 列岛相望,内拥京津门户,外锁海运要冲,素有“京津锁钥”之称。威海总面积5698km2, 文登市、乳山市和环翠区,2005年末威海总人口 249.09万人,国与韩国海上距离最近的地方,也是胶东半岛对外幵放的重要窗口,立足于东北亚经 济区,具有明显的地缘区位优势,(二)胶东半岛的经济优势青岛、烟台、威海三市是胶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的金三角”,2004年三市GDP 占全省GDP的31%。这里有全国苹果第一县栖霞、蔬菜出口第一县莱阳、黄金第一县 招远、全国首富县长岛,而且城镇基础设施完备,自成体系。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 为主体的胶东半岛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三市各自形成了较有实力的产业集群。青岛作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龙头,石化、汽车、造船、家电、电子和港口六大 产业集群己成为支撑青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4年,六大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 1554.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4.45%。从青岛的六大产业集群的组成结构来看, 每一集群都有数家国有企业和数家大型企业作为集群的龙头。烟台已形成机械制造、黄金、食品加工、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2006年前三季度 烟台市重点扶持的这四大支柱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109. 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6.8%-, 实现利税206亿元,增长43.7%;利润157.9亿元,增长55%;三项指标占全市工业 比重分别达到55%、52%和51.8%,分别比同期提髙2个、0.5个和1.2个百分点;其 中,烟台的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三项指标增幅均在76%以上,威海经济体系以工业、旅游业和海洋产业为主体,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威海市拥有 五大产业群运输设备产业群、电子信息产业群、机电工业产业群、轻工坊织服装产 业群和食品医药产业群。2006年上半年,威海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28.9亿元, 同比增长25.5%,高出全国增幅7.8个百分点;比全省25.4%的增幅,髙0.1个百分 点;威海的五大产业群共实现增加值342. 6亿元,增长28.4%,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2.9个百分点,对威海市工业的支撑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二、外资并购在胶东半岛发展的现状长期以来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多集中在青岛、烟台和威海三个沿海地区。2004年青 岛实际利用外资数量占全省总量的36.25%,烟台为20. 78%,威海为13.43%,三地之 和占全省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70. 46?。2004年青岛、烟台、威海三地利用外资与经济 总量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 53,而山东内陆地区只有0.12,胶东半岛的区位优势相对较好,靠近曰韩,因此胶东半岛的外资中来自日韩的投资 额比重较大。从表2 1可看出,2006年胶东半岛三市实际利用外资70.5亿美元,占山 东省实际利用外资的70. 其中,实际利用韩资35.4亿美元,日资5.8亿美元,分 别占胶东半岛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50.21%和8.23%.分别占山东省实际利用韩资和日 资的 95.3%和 82. 6%,2006年胶东半岛三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情况单位:亿美元,类型总额占胶东半岛实际利 用外资总额的比例占山东省实际利用 相关外资的比例实际利用外资70.510070.5实际利用韩资35.450.2195.3实际利用R资5.88. 2382.6资料来源:i www,/about-yt/wjwn/index.jsp 有关数据整理。胶东半岛的实际外商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集中在电子设备、造 船及汽车零部件、机械设备、食品加工、坊织服装等领域,而投向服务业的外资比例相 对较低,以威海为例,2005年上半年威海实际利用外资中,投向渔业为2094万美元, 占3.投向制造业为54978万美元, 80.2%;投向服务业为11503万美元,占16.7 %。2005年上半年,威海市三次产业比重为6.5: 65.9: 27.6,外资服务业投入不足, 将抑制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比重的攀升,影确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2006年陆续有投资2.25亿美元的成山库拍轮胎项目、投资5亿美元三星重工造船 项目,投资.3亿美元烟台宏华胜精密电子等一批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大项目接踵落 户胶东半岛。截止2006年底,共有12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山东投资,其在山东的投 资项目共计313个,其中有216个项目落户青岛、烟台和威海,占山东省的 年胶东半岛共批准设立了 17家日本、韩国、欧美等工业园,拓展了对重点国家、重点 地区的项目引进。近年来,胶东半岛企业的外资并购案例不断增多。2005年山东省实际利用外资88 亿美元,其中仅44家省管企业就利用并购形式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投资近7亿美元 本文选取了近年来发生在胶东半岛的三起外资并购典型案例进行重点分析,它们分别是 青岛啤酒集团、烟台张裕集团和位于烟台的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详见本文第二 章第15至19页),三、胶东半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与不足与国内同行比较,胶东半岛的支柱产业和大型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较强。以青岛企业为例,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统计的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青岛的海尔、海信、青岛啤酒、澳柯玛、双星、广源发等企业榜上有名,分别列第18、89、291、329、358、403位。以烟台企业为例,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5年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名单,山东只楚集团、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山东招金集团、烟台冰轮集团、龙大食品集团、山东隆基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正海集团、烟台张裕集团等9家烟台12企业上榜,排名分别为第32、42、146、271、292、314、327、403、452位。但与国 外实力强大的同行企业比较,胶东半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 面:(-)胶东半岛企业的规模实力不足近年来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胶东半岛投资,但胶东半岛无一家企业具备足够的 规模实力挤身世界500强。从青岛企业情况看,尽管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品牌企业 经过近几年的资本运作和低成本扩张,奠定了在国内市场的强势地位,并在国际市场薪 露头角,但距世界百强还尚为遥远。1999年海尔总资产为101亿元人民币,青啤为54.5 亿元,海信为50.8亿元,而世界500强中最后一位的Grumman的总资产为793亿元, 相当于7.8个海尔、14个青啤、15个海信 企业的规模实力不足,限制了核心竞争 力的提升。(二)胶东半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不足胶东半岛企业在制造业产业体系中普遍还处于中低层次,产业主体为加工型制造 业,未能在制造业产业体系中占据高端地位,以青岛制造业为例,从制造业成长的三个 阶段看(OEM,ODM和OBM阶段),大多数制造企业还处在OEM阶段(定牌生产, 即一般加工制造阶段),离ODM (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能力扩张阶段)、OBM (独有 品牌、独有技术的产品制造阶段)仍有较大差距。从产业竞争角度看,胶东半岛制造业 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自有技术短缺,限制了制造产业层次的提高和竞 争能力的增强。【2005年国家统计局对青岛和烟台企业调查发现,被调查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经费投入 的占52.5?,有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的占50%,有产学研合作经费投入的占23.3%;用 于科技活动、技术开发和产学研合作的资金分别占被调查企业销售收入的1.3?、19和 0.2?; 2005年企业获得专利授权中,含金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授权仅占14.1 实用新 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则高达85.9/;。胶东半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不足,限制了 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三)胶东半岛企业缺乏世界级名牌产品表22为2006年山东省及胶东半岛三市的各类名牌产品分布数量情况,从表中我 们可以看出,2006年山东省己拥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2个(海尔牌电冰箱、海尔牌 洗衣机,均是青岛海尔的品牌),占同期全国“中国世界名牌总量的三分之二(另一 品牌为华为牌程控交换机、2006年青岛有9件“中国驰名”商标(分别是青岛啤酒、利缴海尔、海尔、海信、 澳柯玛、双星、白雪、即发、喜盈门等),烟台拥有10件(分别是北极星、张裕、三环、 龙丰、LONG DA、鲁花、威龙、丛林、登海、南山),威海有4件(分别是金猴、三j 等),三市共占全省72件“中国驰名”商标数量的31.94%。2006年山东省有“中国名牌”产品119件,位居全国第三位,其中青岛有44件, 烟台有12件,威海有12件,三市共占全省“中国名牌总量的57,14%, 2006年2 市拥有的“山东名牌”产品共占山东省941件“山东名牌”总量的26.35%。表22 2006年山东省及胶东半岛三市的各类名牌产品分布数量情况省市中国世界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山东名牌山东272119941青岛21944117烟台0101285威海041246三市名牌数量 占山东的比例10031.9457.1426. 35总体来看,与山东省内的其它城市比较,胶东半岛企业的各类名牌产品数量较多, 特别是其中的“龙头”城市青岛的各类名牌产品数量在三市中遥遥领先。但与国际 市场上的大型跨国公司比较,胶东半岛企业还缺乏世界级的名牌产品。(四)胶东半岛企业的出口产品结构有待改善与国内同行比较,胶东半岛企业的外贸进出口能力较强。以烟台为例,2006年烟台 共有14家企业进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其中2家企业进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2006 年,胶东半岛三市进出口总额合计611. 5亿美元,其中,出口 364. 5亿美元,占山东省 比重分别为64.2。/和62.1%。_由此可见,胶东半岛的对外贸易对整个山东省的外贸 发展举足轻重。但胶东半岛的外贸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胶东半岛企业在制造业产业体系 中还处于中低层次,影响了胶东半岛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以烟台为例,2006 年烟台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50.8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85. 6亿美元,占烟 台外贸总额的比重为56.57%,加工贸易对烟台对外贸易增长贡献率达71.高新技 术产品出口总值17.2亿美元,占2006年烟台全部产品出口总值的19. 5。丄由此可见, 烟台外贸总额中加工贸易比重较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较低,影响了烟台企业出口 产品结构的改善和出口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13四、外资并购有助于提升胶东半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考虑到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便宜的优势,跨国公司把其制造中心迁移到中国,中国 国内也出现了外资内移、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