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土层隧道开挖工法研究.pdf_第1页
软弱土层隧道开挖工法研究.pdf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软弱土层隧道开挖工法研究 罗 春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00) 收稿日期:206 -2 -05 作者简介:罗春(989 - ),男,四川德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 向:隧道及地下工程。 摘 要:为了研究隧道穿越软弱土层时的开挖工法,结合我 国某软弱土层隧道施工的案例,采用有限元计算模型模拟了 隧道采用台阶法、CD 法开挖时的围岩变形规律,表明隧道穿 越软弱土层采用台阶法施工时,隧道拱脚附近的横向位移受 隧道开挖的影响较大,对竖向位移的影响主要在拱部与拱底 附近处;采用 CD 法施工时,隧道边墙附近的横向位移受隧道 开挖的影响最大,对竖向位移的影响主要在拱部与拱底附近 处;在软弱土层中隧道施工时,相对台阶法而言,应考虑采用 CD 法,并加强支护措施。 结论可为有针对性的隧道设计施 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软弱土层;台阶法;CD 法;围岩变形 中图分类号:U455 4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62 -40(20)0 -008 -02 DOI:0 3969/ j issn 62 -40 20 0 036 0 前 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交通建设的进程也越来越 快,隧道也越来越多,隧道开挖所揭示的地质条件更是差异 甚大,砂卵石和黄土都是物理力学性质很差的围岩。 黄土地 层具有明显的垂直节理,土质疏松,遇到水的侵蚀后极易湿 陷。 对这两种特殊的软弱土地层隧道的修建,所采取的施工 工法必须慎重考虑。 针对施工工法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 成果,谢红山 论述了在不良地质条件下施工病害的成因, 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方案,给其他相关的工程病害隧道治 理提供参考依据;章新生 2研究了顺层软弱围岩条件下隧道 洞口段的施工工艺,提出洞口段地表加固、采用超前管棚、在 顺层软岩中打入自进式注浆锚杆等加固措施;刘彤 3 提出 “在偏压条件下,侧壁导坑法优于台阶分部法,侧壁导坑法先 浅后深工序优于先深后浅工序”的施工方案。 本文在参照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青海东部南山 #隧道工程,从隧道在管棚、小导管预支护及无预支护穿越 软弱土地层的围岩稳定性变化规律以及对小导管不同管径、 环距、管长、开挖步长等参数条件下进行了探讨研究。 1 工程概况 某软弱土层隧道设计路线为双线,隧道断面为三心圆, 初步设计为分离式隧道,根据线路调查,隧道穿越地区为砂 卵石和黄土软弱土地层。 整个隧道围岩级别均为级,埋深 0 65 0 m,隧道洞身均为砂卵石地层,卵石无胶结 - 弱胶 结,其围岩稳定性较差,开挖时成洞困难,遇水后洞顶以及侧 壁极易变形。 局部洞身段埋深为 30 m 左右,处于上部黄土 与下部卵石层交界面,由于上部黄土湿陷厚度最大可达 8 m,且洞顶可见黄土湿陷穴、坑等,隧道开挖时极易形成冒 顶、坍塌,因此,施工时应注意采取措施。 隧道设计横断面如 图 所示。 图 隧道横断面图 2 开挖工法研究 2 1 数值模型及参数的选定 为了比较同一断面采用不同开挖方法时围岩的应力及 变形情况,选定隧道同一断面分别采用 CD 法和台阶法,通过 二维数值模拟研究。 水平方向左、右两侧均取为 5B (B 为隧 道跨度),共计 2 m,隧道底部取 4B,上部到地面,竖直方向 为 95 m。 所施加的约束条件为水平方向约束和竖直方向 约束 4。 单元选取: 模型中,围岩、加固区采用平面应变单元,衬 砌结构为梁单元,锚杆采用了杆单元。 有限元分析参数见 表 。 表 围岩及衬砌计算参数 项目 弹性模 量 E/ GPa 泊松比 重度 / (kNm -3 ) 粘聚力 C / MPa 摩擦角 / () 黄土0 30 3820 04526 卵石0 0450 3220 00642 风化砂泥岩20 35200 22 锚杆200 3 初期支护(软)20 222 加固区0 50 3220 452 初期支护(硬)50 222 仰拱20 222 2 2 计算结果分析 隧道洞周变形与洞周围岩应力是评价隧道围岩稳定性 的重要指标,因此,选取隧道在台阶法开挖、CD 法开挖所引 8 万方数据 起的围岩洞周变形和内力变化特点。 为了方便分析,取如图 2 所示监测点。 图 2 隧道监测点布置示意图 )台阶法施工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台阶法所引起隧道 围岩位移场变化如图 3 4 所示,控制点位移变化见表 2。 图 3 台阶法开挖围岩横向位 移图/ m 图 4 台阶法开挖围岩竖 向位移图/ m 表 2台阶法开挖主要控制点位移mm 控制点 左边墙 2 左拱肩3 拱顶4 右拱肩 5 右边墙 6 右拱脚 拱底8 左拱脚 横向位移 Ux 26 654 54 40 86926 5643 6090 20543 420 竖向位移 Uy 5 3256 823 6 55350 9632 44840 2033 288 从图 3 4 可以看出: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隧道,下台阶 开挖支护完成后,隧道周边位移基本呈对称分布,拱脚与边 墙中间处横向位移最大,向洞内变形;拱顶和两侧拱肩下沉 量最大。 从表 2 可以看出:台阶法开挖隧道初期支护完成以后, 拱顶和拱底处的横向位移很小,分别为 40 mm 和 0 205 mm,左右拱肩处的横向位移值为 54 mm,小于边墙处的 横向位移值,左右拱脚处的横向位移为比拱肩和边墙位移值 大,说明隧道拱脚附近受隧道开挖的影响最大;而拱顶、拱肩 处竖向位移较大,最大值为 6 82 mm,左右边墙处的位移 为 5 325 m 和 50 96 mm,左右拱脚处位移为 32 448 mm, 拱底竖向位移最大为 40 203 mm,说明隧道开挖对隧道竖 向位移的影响主要在拱部与拱底附近处。 2)CD 法施工数值模拟分析。 CD 法开挖施工过程所引 起隧道围岩位移场变化如图 5 6 所示。 主要控制点位移变 化见表 3。 图 5 CD 法开挖围岩横向位 移图/ m 图 6 CD 法开挖围岩横向位 移图/ m 从图 5 6 及表 3 可以看出: 采用 CD 法开挖隧道,右侧 导坑开挖支护完成后,位移场趋于均匀分布。 CD 法开挖隧 道初期 支 护 完 成 以 后, 右 边 墙 处 的 横 向 位 移 最 大 为 32 34 mm,其次为右侧拱脚横向位移值 29 255 mm,左侧拱 脚处的横向位移值为 26 24mm,说明隧道边墙附近受隧道 开挖的影响最大;从主要控制点的竖向位移变化情况来看, 拱顶处竖向位移最大,最大值为 58 234 mm,左侧拱肩处竖 向位移值为 56 05 mm 小于右侧拱肩处竖向位移值为 59 32 mm,左边墙处的竖向位移为 39 499 mm 大于右边墙 处的 竖 向 位 移 为 3 866 mm, 右 拱 脚 处 竖 向 位 移 为 52 94 mm大于左拱脚处竖向位移为 42 33 mm,拱底竖向 位移最大为 03 98 mm。 表 3CD 法主要控制点位移表mm 控制点 左边墙 2 左拱肩3 拱顶4 右拱肩 5 右边墙 6 右拱脚 拱底8 左拱脚 横向位移 Ux 28 38 45-0 09 4 -6 509 -32 34 -29 2555 6226 24 竖向位移 Uy -39 499 -56 05 -58 234 -59 32 -3 86652 9403 9842 33 3)两种工法对比分析。 取两种工法的横向及竖向位移 最大值分析,如表 4 所示。 表 4两种工法最大位移对比情况 位移类型CD 法/ mm 台阶法/ mm增加比例/ % 横向位移32 3443 42035 2 竖向位移03 9840 20334 83 从表 4 可以看出:采用 CD 法开挖时,最大横向位移相 比台阶法增加了 35 2%,最大竖向位移相比台阶法增加了 34 83%,说明在软弱土层中隧道施工时,相对台阶法而言, 应考虑采用 CD 法,并加强支护措施。 3 结论及建议 本文针对软弱土层隧道所采取的两种开挖工法运用有 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隧道穿越软弱土层采用台阶法施工时,隧道拱脚附近 的横向位移受隧道开挖的影响较大,对竖向位移的影响主要 在拱部与拱底附近处。 2)隧道穿越软弱土层采用 CD 法施工时,隧道边墙附近 受隧道开挖的影响最大,竖向位移的影响主要在拱部与拱底 附近处。 3)CD 法最大横向位移相比台阶法增加了35 2%,最大 竖向位移相比台阶法增加了 34 83%,说明采用在软弱土层 中隧道施工时,相对台阶法而言,应考虑采用 CD 法,并加强 支护措施。ID:0032 参 考 文 献: 谢红山 软弱围岩、富水、浅埋隧道病害分析及整治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