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析诗经中情诗-调研材料_第1页
鉴析诗经中情诗-调研材料_第2页
鉴析诗经中情诗-调研材料_第3页
鉴析诗经中情诗-调研材料_第4页
鉴析诗经中情诗-调研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0 鉴析诗经中情诗 /调研材料 前言: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向往,从人类诞生开始,爱情就注定与人类纠缠不清。在原始社会就有婚姻之神的流传,在西方也有丘比特爱神的神话,可以说爱情与婚姻就是延续人类社会的纽带。作为最早的诗歌诗歌总集,诗经中必然留下了许多古代社会青年男女爱情的印证。 正文: 诗经作为遗留了 2000 余年的一部巨著,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诗经中的爱情主要集中在国风里,小雅里也有些,以郑诗、卫风里的情诗最为有名。这些诗主 要是民歌,主人公基本上是对爱情强烈追求的青年男女。这些诗篇毫不掩饰地歌唱了人们心中的爱情及渴望,使后来许多封建学者感到很头痛。这些诗的存在,是对古代人类的爱情观、婚姻制度、民族风俗的有力的见证。古人非常强调婚姻、家庭的重要意义,用各种手段来干预婚姻和家庭,因此那时的青年男女是没有爱情自由的,相反往往会受到各种压抑和阻挠。而受压抑的又是女性占多数,也是女性的反抗最坚决。她们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一旦陷入爱情,他们会不顾亲人和习俗的阻挠,大胆说出: “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 谅人只。泛被柏舟,在彼河侧。髧2 / 20 彼两髦,实给我特。这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 。她们甚至大胆地自找对象,道出: “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 ,当它们得到幸福时,就会自然地唱出 “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 。正因为诗经中有太多对爱情露骨的直白,古代许多儒学家们,往往将诗经说成是 “ 淫诗 ” ,认为其内容有伤风化,不应该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从传说中孔子删诗以来,在中国文学史上,对诗惊中的情诗的评价就有许多分歧,甚至到现在还是说法不一。 一、历来对诗经中 爱情诗的评价 1、孔子评诗经 古代认为诗经为淫诗的评论家声称是以孔子的话为依据,其实他们歪曲了孔子的话,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了孔子。孔子说: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这是他对诗经的总的评价。对于具体诗篇,孔子说: “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这说明他认为诗三百都是思想健康的作品。因此,孔子很重视诗经在教育、政治活动等方面的作用,他强调学习诗经要学以致用。他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诗经,可见孔子对诗经是给予充分肯定的。 后人对孔子的话的 曲解,主要是在孔子对 “ 郑声 ” 的评价上作文章。孔子说: “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3 / 20 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 ,又说,“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 。其实孔子所谓的韶、武、郑声,都是指音乐。 “ 韶 ” 指舜时候的音乐, “ 武 ” 指周武王时候的音乐, “ 郑声 ” 指春秋时代郑国的音乐。他认为郑国的音乐不好,并没有说郑国描写的爱情的诗篇是 “ 淫诗 ” 。孔子之后一直到秦汉,评论家的看法基本与孔子一致。 2、毛诗序中的诗经 汉末的毛诗序杂糅了秦汉以来关于郑卫之音的说话,但对诗经 中描写爱情、婚姻的诗作了很大的曲解,对后世的诗经研究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如毛诗序说:“ 关雎,后妃之德也。 ” 后妃,指周文王的妻子太太姒,说她 “ 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 ,这是对关雎之义的曲解。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也是几千年来脍炙人口的名诗,她描绘了一个上层青年男子对意中女子的爱慕和追求,及其想象与那美丽女子结为伴侣时的情景。说其是后妃之德,实在是有点牵强附会,歪曲了诗经中的爱情的本来面目。 3、朱熹眼中的诗经 南宋的朱熹,他虽然抛弃了一些前人的羁绊,但他比毛诗序中对爱情、婚姻诗的解说更牵强附会。他为了维护封建伦理道德,采取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态度来解说诗经。在他眼中,诗经中郑卫描写爱情、婚姻的诗几乎都是淫4 / 20 诗。他在诗经集传里说: “ 郑、卫只乐,皆为淫声 ” ,如他评价邶风 静女: “ 此淫奔期会之诗也 ” 。对卫风 木瓜,他则说: “ 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辞,如静女之类。 ”意思说它是淫诗。他虽然承认它是爱情诗,但又以淫诗否定了它。 4、明清以来对诗经中情诗评价的改观 明清以来 ,有些研究诗经的学者,他们虽然没有摆脱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桎梏,但他们开始对南宋时期那种把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一概视为 “ 淫诗 ” 加以排斥感到不满。许多学者在研究诗经时,已开始把郑、卫之音与郑、卫之诗歌分开,从而给予了诗经中的情诗以肯定评价。由于他们世界观的局限,他们只肯定了其中的一部分描写爱情的诗篇,把另外一部分仍然归于 “ 淫诗 ” 之列,但相比前人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了。杨慎、戴震、陈启源等学者都不同程度地驳斥了将诗经中的情诗诬为淫诗的观点到现在,人们对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的评价已经逐步趋于客 观化了,恢复了这些作品的本来面貌。诗经中的爱情诗展示给了我们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突出了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对生命内在本初结构恢复完整的焦渴,还原了生命与生活的意义。诗经歌咏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自然和本性,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光辉的5 / 20 思想,是最纯朴的思想。诗经时代的情感是真挚的、纯真的、山花烂漫的、天真无瑕的,正如歌德所描绘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一样,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诗经时代有少年对在水一方的女孩的思慕,但是 “ 所谓伊 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 永远让河边的少男怅惘若失。诗经的情感是纯朴的,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简单明了,酣畅淋漓。正是因为诗经是人类童年时代天真纯朴,烂漫自由的思想的表达,因此后期的经学家、道学家批判为蛊惑之词,而这种未经礼教桎梏的,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天地精神的遵从。它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 二、诗经中情诗的分类 1、描写恋爱生活的诗 古代的劳动人民自春天到夏历十月为农忙时期,这时人们 集中在野外,从事耕作。在春耕之前的二月到三月初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也允许男女青年进行恋爱活动。青年男女到郊外踏青休憩,参加盛大集会,男女在自由接触中就可以表达真挚的爱情,以求进一步结合。他们的情歌大都是在这个时期唱出来的,这种描写恋爱生活的诗往往写得浪漫欢快,直接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喜悦和向往。如郑风中的野有蔓草: 6 / 20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前言: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向往,从人类诞生开始,爱情就注定与人类纠缠不清。在原始社会就有婚姻之神的流传,在西方也有丘比特爱神 的神话,可以说爱情与婚姻就是延续人类社会的纽带。作为最早的诗歌诗歌总集,诗经中必然留下了许多古代社会青年男女爱情的印证。 正文: 诗经作为遗留了 2000 余年的一部巨著,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诗经中的爱情主要集中在国风里,小雅里也有些,以郑诗、卫风里的情诗最为有名。这些诗主要是民歌,主人公基本上是对爱情强烈追求的青年男女。这些诗篇毫不掩饰地歌唱了人们心中的爱情及渴望,使后来许多封建学者感到很头痛。这些诗的存在,是对古代人类的爱情观、婚姻制度、 民族风俗的有力的见证。古人非常强调婚姻、家庭的重要意义,用各种手段来干预婚姻和家庭,因此那时的青年男女是没有爱情自由的,相反往往会受到各种压抑和阻挠。而受压抑的又是女性占多数,也是女性的反抗最坚决。她们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一旦陷入爱情,他们会不顾亲人和习俗的阻挠,大胆说出: “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被柏舟,在彼河侧。髧7 / 20 彼两髦,实给我特。这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 。她们甚至大胆地自找对象,道出: “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 ,当它们得到幸福 时,就会自然地唱出 “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 。正因为诗经中有太多对爱情露骨的直白,古代许多儒学家们,往往将诗经说成是 “ 淫诗 ” ,认为其内容有伤风化,不应该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从传说中孔子删诗以来,在中国文学史上,对诗惊中的情诗的评价就有许多分歧,甚至到现在还是说法不一。 一、历来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评价 1、孔子评诗经 古代认为诗经为淫诗的评论家声称是以孔子的话为依据,其实他们歪曲了孔子的话,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了孔子。孔子 说: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这是他对诗经的总的评价。对于具体诗篇,孔子说: “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这说明他认为诗三百都是思想健康的作品。因此,孔子很重视诗经在教育、政治活动等方面的作用,他强调学习诗经要学以致用。他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诗经,可见孔子对诗经是给予充分肯定的。 后人对孔子的话的曲解,主要是在孔子对 “ 郑声 ” 的评价上作文章。孔子说: “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8 / 20 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 ,又说,“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 。其实孔子所谓 的韶、武、郑声,都是指音乐。 “ 韶 ” 指舜时候的音乐, “ 武 ” 指周武王时候的音乐, “ 郑声 ” 指春秋时代郑国的音乐。他认为郑国的音乐不好,并没有说郑国描写的爱情的诗篇是 “ 淫诗 ” 。孔子之后一直到秦汉,评论家的看法基本与孔子一致。 2、毛诗序中的诗经 汉末的毛诗序杂糅了秦汉以来关于郑卫之音的说话,但对诗经中描写爱情、婚姻的诗作了很大的曲解,对后世的诗经研究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如毛诗序说:“ 关雎,后妃之德也。 ” 后妃,指周文王的妻子太太姒,说她 “ 乐得淑女,以配君 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 ,这是对关雎之义的曲解。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也是几千年来脍炙人口的名诗,她描绘了一个上层青年男子对意中女子的爱慕和追求,及其想象与那美丽女子结为伴侣时的情景。说其是后妃之德,实在是有点牵强附会,歪曲了诗经中的爱情的本来面目。 3、朱熹眼中的诗经 南宋的朱熹,他虽然抛弃了一些前人的羁绊,但他比毛诗序中对爱情、婚姻诗的解说更牵强附会。他为了维护封建伦理道德,采取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态度来解说诗经。在他眼中 ,诗经中郑卫描写爱情、婚姻的诗几乎都是淫9 / 20 诗。他在诗经集传里说: “ 郑、卫只乐,皆为淫声 ” ,如他评价邶风 静女: “ 此淫奔期会之诗也 ” 。对卫风 木瓜,他则说: “ 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辞,如静女之类。 ”意思说它是淫诗。他虽然承认它是爱情诗,但又以淫诗否定了它。 4、明清以来对诗经中情诗评价的改观 明清以来,有些研究诗经的学者,他们虽然没有摆脱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桎梏,但他们开始对南宋时期那种把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一概视为 “ 淫诗 ” 加以排斥感到不满。许多学者在研究诗经 时,已开始把郑、卫之音与郑、卫之诗歌分开,从而给予了诗经中的情诗以肯定评价。由于他们世界观的局限,他们只肯定了其中的一部分描写爱情的诗篇,把另外一部分仍然归于 “ 淫诗 ” 之列,但相比前人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了。杨慎、戴震、陈启源等学者都不同程度地驳斥了将诗经中的情诗诬为淫诗的观点到现在,人们对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的评价已经逐步趋于客观化了,恢复了这些作品的本来面貌。诗经中的爱情诗展示给了我们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突出了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对生命内在本初结构恢复完整的焦渴,还原了生命与生活的意义。诗经 歌咏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自然和本性,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光辉的10 / 20 思想,是最纯朴的思想。诗经时代的情感是真挚的、纯真的、山花烂漫的、天真无瑕的,正如歌德所描绘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一样,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诗经时代有少年对在水一方的女孩的思慕,但是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 永远让河边的少男怅惘若失。诗经的情感是纯朴的,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简单明了,酣畅淋漓。正是因为诗经是人类童年时代天真纯朴,烂漫 自由的思想的表达,因此后期的经学家、道学家批判为蛊惑之词,而这种未经礼教桎梏的,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天地精神的遵从。它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 二、诗经中情诗的分类 1、描写恋爱生活的诗 古代的劳动人民自春天到夏历十月为农忙时期,这时人们集中在野外,从事耕作。在春耕之前的二月到三月初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也允许男女青年进行恋爱活动。青年男女到郊外踏青休憩,参加盛大集会,男女在自由接 触中就可以表达真挚的爱情,以求进一步结合。他们的情歌大都是在这个时期唱出来的,这种描写恋爱生活的诗往往写得浪漫欢快,直接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喜悦和向往。如郑风中的野有蔓草: 11 / 20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前言: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向往,从人类诞生开始,爱情就注定与人类纠缠不清。在原始社会就有婚姻之神的流传,在西方也有丘比特爱神的神话,可以说爱情与婚姻就是延续人类社会的纽带。作为最早的诗歌诗歌总集,诗经中必然留下了许多古代社会青年男女爱情的印证。 正文: 诗经作为遗留了 2000 余年的一部巨著,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诗经中的爱情主要集中在国风里,小雅里也有些,以郑诗、卫风里的情诗最为有名。这些诗主要是民歌,主人公基本上是对爱情强烈追求的青年男女。这些诗篇毫不掩饰地歌唱了人们心中的爱情及渴望,使后来许多封建学者感到很头痛。这些诗的存在,是对古代人类的爱情观、婚姻制度、民族风俗的有力的见证。古人非常强调婚姻、家庭的重要意义,用各种手段来干预婚姻和家庭,因此那时的青年男女是没有爱情自由的,相反往往会受到各种压抑 和阻挠。而受压抑的又是女性占多数,也是女性的反抗最坚决。她们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一旦陷入爱情,他们会不顾亲人和习俗的阻挠,大胆说出: “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被柏舟,在彼河侧。髧12 / 20 彼两髦,实给我特。这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 。她们甚至大胆地自找对象,道出: “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 ,当它们得到幸福时,就会自然地唱出 “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 。正因为诗经中有太多对爱情露骨的直白,古代许多儒学家们,往往将诗 经说成是 “ 淫诗 ” ,认为其内容有伤风化,不应该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从传说中孔子删诗以来,在中国文学史上,对诗惊中的情诗的评价就有许多分歧,甚至到现在还是说法不一。 一、历来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评价 1、孔子评诗经 古代认为诗经为淫诗的评论家声称是以孔子的话为依据,其实他们歪曲了孔子的话,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了孔子。孔子说: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这是他对诗经的总的评价。对于具体诗篇,孔子说: “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这说明他认为诗三百 都是思想健康的作品。因此,孔子很重视诗经在教育、政治活动等方面的作用,他强调学习诗经要学以致用。他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诗经,可见孔子对诗经是给予充分肯定的。 后人对孔子的话的曲解,主要是在孔子对 “ 郑声 ” 的评价上作文章。孔子说: “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13 / 20 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 ,又说,“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 。其实孔子所谓的韶、武、郑声,都是指音乐。 “ 韶 ” 指舜时候的音乐, “ 武 ” 指周武王时候的音乐, “ 郑声 ” 指春秋时代郑国的音乐。他认为郑国的音乐不好,并没有说郑国描 写的爱情的诗篇是 “ 淫诗 ” 。孔子之后一直到秦汉,评论家的看法基本与孔子一致。 2、毛诗序中的诗经 汉末的毛诗序杂糅了秦汉以来关于郑卫之音的说话,但对诗经中描写爱情、婚姻的诗作了很大的曲解,对后世的诗经研究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如毛诗序说:“ 关雎,后妃之德也。 ” 后妃,指周文王的妻子太太姒,说她 “ 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 ,这是对关雎之义的曲解。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也是几千年来脍炙人口的名诗,她 描绘了一个上层青年男子对意中女子的爱慕和追求,及其想象与那美丽女子结为伴侣时的情景。说其是后妃之德,实在是有点牵强附会,歪曲了诗经中的爱情的本来面目。 3、朱熹眼中的诗经 南宋的朱熹,他虽然抛弃了一些前人的羁绊,但他比毛诗序中对爱情、婚姻诗的解说更牵强附会。他为了维护封建伦理道德,采取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态度来解说诗经。在他眼中,诗经中郑卫描写爱情、婚姻的诗几乎都是淫14 / 20 诗。他在诗经集传里说: “ 郑、卫只乐,皆为淫声 ” ,如他评价邶风 静女: “ 此淫奔期会之诗也 ” 。 对卫风 木瓜,他则说: “ 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辞,如静女之类。 ”意思说它是淫诗。他虽然承认它是爱情诗,但又以淫诗否定了它。 4、明清以来对诗经中情诗评价的改观 明清以来,有些研究诗经的学者,他们虽然没有摆脱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桎梏,但他们开始对南宋时期那种把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一概视为 “ 淫诗 ” 加以排斥感到不满。许多学者在研究诗经时,已开始把郑、卫之音与郑、卫之诗歌分开,从而给予了诗经中的情诗以肯定评价。由于他们世界观的局限,他们只肯定了其中的一部分描写爱情的诗篇, 把另外一部分仍然归于 “ 淫诗 ” 之列,但相比前人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了。杨慎、戴震、陈启源等学者都不同程度地驳斥了将诗经中的情诗诬为淫诗的观点到现在,人们对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的评价已经逐步趋于客观化了,恢复了这些作品的本来面貌。诗经中的爱情诗展示给了我们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突出了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对生命内在本初结构恢复完整的焦渴,还原了生命与生活的意义。诗经歌咏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自然和本性,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光辉的15 / 20 思想, 是最纯朴的思想。诗经时代的情感是真挚的、纯真的、山花烂漫的、天真无瑕的,正如歌德所描绘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一样,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诗经时代有少年对在水一方的女孩的思慕,但是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 永远让河边的少男怅惘若失。诗经的情感是纯朴的,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简单明了,酣畅淋漓。正是因为诗经是人类童年时代天真纯朴,烂漫自由的思想的表达,因此后期的经学家、道学家批判为蛊惑之词,而这种未经礼教桎梏的,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天地精 神的遵从。它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 二、诗经中情诗的分类 1、描写恋爱生活的诗 古代的劳动人民自春天到夏历十月为农忙时期,这时人们集中在野外,从事耕作。在春耕之前的二月到三月初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也允许男女青年进行恋爱活动。青年男女到郊外踏青休憩,参加盛大集会,男女在自由接触中就可以表达真挚的爱情,以求进一步结合。他们的情歌大都是在这个时期唱出来的,这种描写恋爱生活的诗往往写得浪漫欢快,直接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喜悦和向往。如郑 风中的野有蔓草: 16 / 20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该诗写得浪漫不羁,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在田野间不期而遇,自然结合的情景,表现出内心的无限喜悦。诗以田野郊外,草蔓露浓为背景,同时也是一种象征,情长意浓,男女相遇,自然情景交融,人不期而遇,情也就不期而至了。这篇诗写得很大胆,也很率真,说明诗人心中并无对封建礼教的顾忌。诗经中还有许多是描写男女青年的纯真的恋爱生活的诗篇,如 邶风 静女、郑风 溱侑等。 2、描写相思之苦的情诗 古代青年男女的爱情大都是十分真挚、坚贞的,因此往往会造成相思之苦,诗经中有一部分爱情诗即是抒写热恋男女的相思之情,这类诗写得真挚而情意绵绵。如周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17 / 20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写的是一个男青年的真挚爱情与相思之苦,一个男青年在河边见到一个心爱的姑娘,于是便整天痴心地想她,睡梦里也追求着她,以致于翻来覆去整夜睡不着觉,最后如痴如狂地想到与她结婚。写男或女相思或单恋的,还有周南 汉广、秦风 蒹葭、郑风 子衿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诗篇。 hTtP:/ 3、反抗礼教压迫的情诗 爱情的航船,很少一帆风顺,往往遇到漩涡和暗礁、惊涛与骇浪,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当时封建礼教控制的社会,家庭的反对与社会舆论的压力是主要的阻碍。如郑风 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是一篇抒写一个女子由于受到家长的阻挠,人言的摧18 / 20 残,不敢表露爱情,害怕情人到来的诗歌,揭示了一个少女在爱情上内心的痛苦、矛盾及冲突。反映了自由恋爱受到礼教限制的痛苦。女主人公由于怕 “ 父母 ” 之言而不 敢与情人幽会,说明 “ 父母之命 ” 的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的阻力很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