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审批表.doc

接触片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2316873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29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9-11-07 上传人:qq77****057 IP属地:江苏
30
积分
关 键 词:
接触 冲压 工艺 模具设计
资源描述:
接触片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接触,冲压,工艺,模具设计
内容简介: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论证审批表学生姓名钟宇博学号200841914403年级专业及班级2008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4)班指导教师及职称董亮 副教授开题时间年 月 日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接触片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文献综述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随着模具工业的迅猛的发展,模具设计与制造已成为一个行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选这个课题必须掌握以下三点:(1)综合运用冷冲模课程和其他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及生产实践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模具设计问题,并使所学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2)学习模具设计的一般方法,了解和掌握常用模具整体设计、零部件的设计过程和计算方法培养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总体设计和计算的能力。(3)通过计算和绘图,学会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等,培养模具设计的基本技能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模具的需求量不断增长。近年来,模具工业一直以15%左右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模具工业企业的所有制成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国有专业模具厂外,集体、合资、独资和私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许多模具企业加大了用于技术进步的投资力度,将技术进步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些国内模具企业已普及了二维CAD,并陆续开始使用UG、Pro/Engineer、I-DEAS、Euclid-IS等国际通用软件。虽然中国模具工业在过去十多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许多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模具CAD/CAE/CAM正向集成化、三维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近年来,随着飞机、汽车、电子、仪表、日用工业品等工业的发展及少无切屑加工技术的应用,冲压加工技术得到了高速的发展。目前,除一般的成型方法外,又出现了冷、热、温挤压成型,液压成型,强力悬压成型,超塑成型,爆炸成型,以及精密冲裁和高速冲压等加工技术。 冲压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个国防工业及民用工业中必不可少的加工方法。在电子产品中,冲压件约占80%85%;在汽车、农业机械产品中,冲压件约占75%80%;在轻工产品中,冲压件约占90%以上。此外,在航空及航天工业中冲压件也占有很大的比例。 冲压虽然以大批量生产为对象,但所使用的模具却是单件生产。制造模具需要采用精度很高的加工设备、先进的工艺方法,同时还需要有技术熟练的技工配合。因此,模具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的本身,而且还在于它为社会创造的巨大经济价值。模具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制件的质量、数量和成本。模具制造是技术密集型综合加工技术,它向着高效、精密、大型、自动化方向发展。相应的模具加工设备,也在不断的加工和更新,如各种精密磨床、精密镗床、大型铣床、加工中心及大型点火花加工机床和线切割机等数控机床已经逐渐取代常规加工设备。目前,国内已经可以可以加工50多个工步的级进模,制造精度保持在微米级;加工的最大型腔模可达45m;硬质合金模具的总寿命已经达到数亿次。对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使用的模具,也已经广泛采用各种快速制模技术,如低熔点合金模具、锌合金模具、聚酯橡胶模具以及超塑性成型、挤压成型、精密铸造、金属喷镀、电铸成型等制模新技术,使模具制造周期缩短,成本降低。近年,由于在模具材料方面发展了高强韧模具钢、综合性能好的通用模具钢和微变形精密模具钢种,从而提高了模具的使用寿命;随着加工技术的发展,硬质合金和钢结硬质合金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易熔合金模具材料的品种也有新的发展,扩大了使用范围。在模具设计与模具结构方面,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不仅缩短了模具设计周期,而且也促进了模具标准化的发展。组合冲模的设计和使用范围的扩大,使其元件逐步走向标准化、系列化。为了适应多工位高速冲模的使用要求,模具结构形式有很多新的发展。例如,为保证与凸模间微米级的配合间隙,在卸料板上采用镶套或者电铸成型;为了便于装卸、快速更换模块等易损件,采用双重导向或者浮动凸模结构;在模具上增加润滑系统和温控系统,可以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此外,在表面处理、表面溶渗、喷焊、涂镀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对于大型模具可以采用模口堆焊技术以降低造价,缩短制造周期。模具软件功能的集成化要求软件的功能模块比较齐全,同时各功能模块采用同一数据模型,以实现信息的综合管理与共享,从而支持模具设计、制造、装配、检验、测试及生产管理的全过程,达到实现最佳效益的目的。集成化程度较高的软件还包括:Pro/ENGINEER、UG和CATIA等国内有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塑性成型有限元分析系统和冲裁模CAD/CAM系统。模具设计、分析、制造的三维化、无纸化要求新一代模具软件以立体的、直观的感觉来设计模具,所采用的三维数字化模型能方便地用于产品结构的CAE分析、模具可制造性评价和数控加工、成形过程模拟及信息的管理与共享。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各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间的交流必然要求模具的设计要有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可供技术交流。即是模具设计的网络花。三、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获得情况1 王秀凤,张永春.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第2版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7 2冲模设计手册编写组.冲模设计手册第2版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4.13 吴波杰.冲压工艺与模具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 4 李大鑫,张秀锦.模具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J模具制造,2005.15冷冲压模具设计手册编写组.冷冲压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6 李德群,肖祥芷.模具CAD/CAE/CAM的发展概况及趋势J.模具行业,2005.97 张淑娟,全腊珍.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第1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 8 王孝培.冲压手册(修订本)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19 李硕本等.冲压工艺理论与新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3713810 刘心治.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479811 付宏生主著. 模具识图与制图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412 朱立义.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813 汤习成.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714 刘建超. 冷冲压与模具设计制造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 史铁梁主编. 冷冲压模具设计指导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6 许发越主编. 冲模设计实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617 周玲主编. 冲模设计实例详解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研究方案四、设计(或研究)的目的(1)了解为什么冷冲压加工的生产效率高。(2)学会用冷冲压方法可以得到想要形状的零件,如接触片零件。(3)了解为什么冷冲压工件的互换性好。(4)了解为什么冷冲压最适合批量较大的生产五、毕业设计所用的方法1. 在图书馆阅读关于数控机床操作方面的书籍,搜集普通以及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的相关知识;2. 利用网络了解国内外一些冲压模具的结构;3. 与指导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共同研究探讨分析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的知识。六、预期成果:1.设计出结构合理、操作简单、使用寿命长的冲压模具;2.设计说明书一份(12000字以上);3.绘制装配图和测绘部分零件图。七、条件保障:1.有董亮教授对一些疑难的悉心指导 2.有图书馆的设计手册进行资料查找 3.利用网络软件资源进行设计时间进程安排2011.09.152011.09.19 选题2011.09.202011.09.24 下达任务书2011.09.252011.09.30 开题2011.10.012012.03.30 总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接触片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23168738.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